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在古代育种 > 第22章 第 22 章

在古代育种 第22章 第 22 章

作者:抱雨眠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6-10 11:19:30 来源:文学城

桂儿与他说了家中建后院的事,赵大田满脑袋都是疑问,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他便道,“过两日我回去,直接领人把石块带回去,可能要五百文,你们有吗?”

桂儿:“有,当然有,您就带回来吧,回家再说,我们还要去找取水人。”

赵大田声音都有些发虚了,“家里还打井啊……”

桂儿已经跑走了。

他们去城外取水人的家里,下了定,问价格,家里人说看情况,看打多深,二两银到五两银之间。

这个价格还可以接受。

回到家中,桂儿做了一个笼子,把三只母鸡放进去。

“买了猪蹄和羊肉,鸡先养着,吃鸡蛋。”

家里地方真小,幸好这几日祁松没日没夜地干,后院的房子已具雏形,接下来要给两间新房子盘炕,灶屋砌灶,天井中钻井整地。

“取水人已经定下了,不定什么时候过来。”

牧云对程媺说了今天去镇上的事,把剩下的银子给她。

“粮种很快就要到了,你与祁伯先把仓房收拾出来,土墙要烘干,垫土层做厚点,地上铺一层木板垫,装上门,上锁,你拿着钥匙。”

程媺布置镖局押粮这一出,可以合理解释自己粮种的来处,有些空间里的东西也可以混着放进去,想了想,她又吩咐道,“取水人来之后,看他们挖不挖地窖,在灶房再挖个地窖出来。”

“好。”

牧云到后院转一圈,选了个合适挖地窖的位置,又想,还得划出堆柴的地方、养鸡的地方,位置不大够,牛也没有棚子呆。

要不再盖个牲畜棚?

夕食炖了一只猪蹄,加了黄豆和南瓜,猪蹄炖的时间长,软糯香甜,冬儿帮着余氏做饭,那香味一直勾着她。

饭桌上,余氏说猪肉鸡肉羊肉都是为她奶孩子买的,让她多吃点。

冬儿在家坐月子的时候都没有这么好的待遇,第一胎生儿子吃了两只老母鸡,第二胎是女儿,婆母也就给她吃了几个鸡蛋,后来女儿折了,婆母就让她出来卖奶水。

碗中堆满了油亮的蹄筋酥肉,咬一口软烂又香嫩,好吃。

冬儿眼里聚满了热气,她低着头死死忍着,不懂为何这猪蹄好吃得让人想哭。

程媺给每个人都夹了筋肉,“祁伯修房子辛苦了,余婶照顾孩子们辛苦了,牧云桂儿,你们哪里有事哪里上,也辛苦了,都多吃点,往后咱们自己养猪养鸡养羊,顿顿都有肉吃。”

桂儿脱口问,“真的啊?”

祁松说,“你让母鸡下蛋再孵小鸡,小鸡长大变母鸡再孵小鸡,就有很多鸡吃。”

桂儿点头,觉得这个办法可行。

牧云问余氏,“余婶,咱们与大爹家中间的空地是留着做甚么的?院子后面的地呢,可用不?”

“那是留着给子侄们盖房子的。” 她们家用不着了。想起亡夫亡子,余氏总是那么可惜。

牧云问程媺,“我们可不可以盖个牲口棚?”

程媺:“自然可以,牲口的粪便收集起来可以做肥料。我还有个想法,盖个暖棚种菜。”

大家七嘴八舌讨论起来,在哪里盖,怎么盖。

虽然是与东家在一起,但大家心在一起,劲也往一处使,东家把每个人做的事都看在眼里,从不亏待谁,冬儿的眼泪吧嗒吧嗒掉了下来。

第二日,赵大田回来了,带了两车碎石块。

牧云结了钱,碎石块堆在准备砌灶的地方。

赵大田回来就不走了,他把自己家里收拾了,一年多没见,有很多话要说。

一年多前,二弟和侄子横死后,侄女要上蒲阳城去报仇,弟媳没有主见,侄女要去她也跟着去,蒲阳城人生地不熟,去了两眼一抹黑,他们这种贫农找城中富户报仇无异于以卵击石。

桂儿这孩子道理讲不通,余氏也不听劝,她们家里什么都没交代就走了,走的时候余氏说,她们是奔着死去的,不会再回来。

如果她们回来,一定是报了仇,且还没死。

赵大田兄弟俩都不是胆气足的人,生的孩儿们也都像他们,偏只有桂儿这个女娃,胆倒包着身躯,他倒要问问,她们是怎么报了仇还没死。

余氏做了炖羊腿,请赵大田过来吃饭叙话。

家里人一一介绍认识了,赵大田才知道余氏把房田屋舍都典卖了,一对叔嫂是东家。

“典卖三年,十两银子,我们跟着东家做事,一年三两银子。”

余氏的话一次又一次在他耳膜深处响起。

天下竟有这样的好事。

“她大爹,她大娘咋就没这好福气呢……”余氏抽泣起来,没抓到帕子,将衣襟反面牵起来揩泪。

一句话像一记重锤把赵大田的心狠狠地敲了一下,“他们,他们……”

余氏与桂儿回村当天就听说了赵大田家的事,俱是震惊,好好的人怎么死了。

村人都说是被东冈山的一只极大的大虫所伤,抬回来后没几日就去了。桂儿不是试图找人去扛大虫尸体么,两下一对,正是桂儿他们打死的那只母大虫。

赵大田老泪纵横,“你们给他们娘俩报了仇哇,你们报了仇哇……”

再问下去,他们不仅打得死老虎,而且那蒲阳城的富户也被桂儿杀了,先皇亲自判她无罪!

此时赵大田激动得嚎啕大哭,一个四十岁的男人,毫无形象地放声大哭,妻儿意外而死他都没哭成这样,报仇好,报仇真痛快啊……

避在厢房内吃饭的冬儿也不住地擦眼泪。这种天方奇谭的事竟然就发生在身边。

赵大田想了一夜,天亮的时候做好了决定。

起来洗漱,打火吃了饭,来这边找余氏的东家。

“程娘子,你还要田不要?我家也有二十亩地。”

程媺与他坐在堂中方桌边,余氏端了泡茶过来。程媺轻抿一口茶,问,“你要典卖?和余婶一样?”

“嗯,家里就剩我自己,伺候不了这么多地。”

程媺听桂儿说,赵大田还有两个女儿,早已出嫁倒别村去了,但现在这个时代,女儿嫁了就是别人家的人,他家只剩他自己。

“现在地里种着什么?”

“弟媳走了之后,我把他们的二十亩一起种着苜蓿。”

赵大田的妻儿是前些日子死的,三个人种四十亩也不简单。赵大田说他收了个徒弟,忙的时候徒弟会来帮忙。

他们种的都是紫花苜蓿,春天种下,6月收割头茬,一年可收割3到4次,晾干后卖给马场。

“苜蓿亩产多少?”

“鲜草不到一石,干后只有二成。”

“一石值银多少?”

“一钱。”

二十亩苜蓿一年春秋两番接着种,一番收割三四次,全年也就卖三两二钱银,自然是不如典卖给她。

“我买地种冬麦,”程媺提醒道,“你四十亩苜蓿怎么收割?”

四十亩苜蓿还能收8钱银,但对于他自己来说这显然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苜蓿的收割要在盛花期之前,满打满算也只有十天的时间,他一人一天只能收割一亩,叫上徒弟来干活,两个人割四十亩地,要二十天才能割完。

赵大田搓手,看了看不远处洗尿片的余氏,狠心道,“弟媳的那二十亩我还给她,地里的苜蓿也给她。”

二十亩是他的极限。

“可。”程媺点了头,“那赵叔你先把地里的苜蓿处理完,余婶地里的苜蓿我自己处置。”

既然谈好了,程媺叫牧云过来,当场写了一份契,赵大田按了手印。

收好契书,赵大田还有话要说,“程娘子,我会木匠活,你看有没有用得上我的地方……”

程媺把剩茶倾倒,侧头一笑,“你要跟着我做事?和余婶一样?”

“嗯。”反正他不想管自己了。

程媺让他稍等,去房中翻出两张图纸,先拿一张给他看,“你能做出来吗?”

赵大田认真看了一番,“这是?”

从未见过。

“这是推镰。前朝有个县尹惠民有为,将其毕生经验浓缩在一本农术中,书中有介绍这种推镰。”

程媺手指图纸,为他一一解释,“这是手柄,叉中嵌着镰刀,中间用横木贯通,这是轮子。推着它在地里走,木轮滚动时,可切断麦秆稻秆苜蓿等等,省力省时。”

“从未听过。”赵大田茫然中带着惊喜,这种推镰不用佝偻着腰,推着走一遍就能割好,他要是有这种农具在手,一天能割十亩地!

“还有这张。”程媺把另外一张给他看。

两个都叫推镰,第二张却是像推着行走的剪刀一样,需要手动切割,有一根绳控制草杆倒下的方向,双排,左右同时开工。

程媺解释道,“这比较适合分垄套种的收割。”

看赵大田跃跃欲试的模样,程媺说,“你跟着我做事,忙时下地,闲时做农具。有其他事任我差遣。管吃。”

住就在自己家吧,这么近。

“一年二两银。”朝廷用匠人的工钱是每日六分银,一年约二两银,程媺按照这个高标准给的。余氏是母女二人共三两银,一人年计一两五钱。

赵大田觉得行。

程媺让他试着先做单剪的推镰,赶得及的话收割苜蓿还能用上。

要什么材料可以去镇上买,镇上没有就去蒲阳城或者燕云城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