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在古代育种 > 第23章 第 23 章

在古代育种 第23章 第 23 章

作者:抱雨眠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6-10 11:19:30 来源:文学城

赵大田的徒弟赵石头来帮他做事的时候,赵大田与他说了自己的打算。

“我以后跟着东家做事,一年二两银闲事不管,基本的木匠活你都会,多做做就熟了,出师吧。往后自己找活干,干个三五年也可以带徒弟。”

赵大田现在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年岁大了,也没有其他想法,有个生路就行。

赵石头是赵家同宗的一个子侄辈,他家兄弟多,那点地养不活这么多人,只有让其他人拜师学艺,他分不到地,只有指望自己的手艺,但是才学两年,师傅不领着他,他怎么精进。

他死乞白赖地求赵大田带着他。

赵大田无奈地道,“我已把自己典卖,你要跟着我难道也要典卖自身?我虽然为你师傅,但不是你生身父母,做不了这个主。”

赵石头觉得这样典卖自己也不错,不用赎身,相当于一口气找到了三年的活,他回去与自己爹娘说了,他爹娘随他,于是他又回来找赵大田。

“叔,你带我去程娘子那边说说。”

赵大田摆手,“我今日已求了程娘子两桩事,过几日再说,你先帮我把苜蓿收了。”

***

程媺收回的二十亩地里种着苜蓿,既然他们已经决定建个牲口棚养一些牲口,那地里的苜蓿就不卖了,全收回来存着。

祁松牧云桂儿他们要修缮后院,抽不出人手去收割苜蓿,程媺想了想决定请帮工,一个帮工一天工钱30文,割一亩,二十亩地得花600文,想一天干完就得请二十个人,村里扒拉不出这么多人,看能不能找五个人,四天干完。

她把这件事交给桂儿,让她挨家挨户去问,有没有人愿意干,割一亩地给30文。

还真找到了五个人。

地里的苜蓿正在收割的时候,镖局押的粮种到了。

二十亩地大概需要三石麦种,原先准备全种在余氏的田里,现在多了赵大田的二十亩,考虑到土壤情况,程媺改变了策略,决定冬小麦与苜蓿套种。

之前只考虑到抗旱,抗寒,耐贫瘠这些关键点,放在蒲阳县的麦种少了耐盐碱这一项,也是因为实地看了土壤,她在空间实验室里重新试验耐盐碱的小麦。

空间实验室的生长周期短,一天可以做两轮试验,她采用了平行交替选择育种法,分别设置两个不同的环境,一次水肥充足,完全上好的环境,一次干旱的盐碱地环境,生长期完全不浇水,如此一二次,把好的基因选出来,杂交后继续试验一二次,用筛选的好基因交换环境种植后再进行选择,这样种出来的种子能兼顾抗逆和丰产。

镖局的麦种押到后,她用新试验出的旱碱麦种替代了它。

麦种的到来,引来了不少村民的围观。他们从未收获过这么多麦子,而这位程娘子要全部拿来做种子。

“这些全种到地里去?浪费啊!”

“这些卖不卖?就是贱卖给我们也比洒在地里强。”

“明年能收获一半都是老天爷恩赐。”

“年轻人做事不知轻重啊……”

村民们七嘴八舌地议论,不看好,不理解,甚至带着愤慨。

余氏本来沉下去的心又被村民鼓噪起来,“程娘子,你真的要全种下去?”有点现在后悔还来得及的意思。

程媺语气从容,“试试看,明年五六月便见分晓。”

***

“程娘子,赵八爷过来了。”

赵家村里赵氏一姓为大,赵氏族中有一位族老,是本地乡老,本村的一切事物由他与里正共同主持,如调解纠纷,劝督生产,上情下达等等。余氏喊他赵八爷,六十多岁的年纪,辈分挺高,在本村德高望重。

按理说程媺到赵家村后应该去拜见一下的,但一回来就坐月子,实在是没办法。

赵八爷直接上门来见她,程媺赔罪表达了自己的惶恐。

余氏把条凳擦了又擦,请赵八爷上座。

赵大爷肃着一张脸打量程媺,程媺算是他重孙辈的人,在他眼里就是啥也不懂的屁娃娃。

平时在村里甚有威严,赵八爷身上有些气度在,瞧人的眼神让人心里发怵。

“大柱家的,你是跟着大柱种过地的,东家年轻未经事,不懂这里的厉害,你没有告知?”

余氏把热茶放在桌上,抚了抚耳后的发,垂眼道,“典卖前我都说了,东家有自己的主意。”

赵八爷皱着眉头对程媺道,“程老板,我都一把岁数的人了,在这里种了一辈子的地,今儿我来跟你说这话,不是倚老卖老,实在是不忍心看你糟蹋这么多粮食。”

程媺带着笑道,“您老德高望重,肯指点我,欢喜都来不及,本来也是打算一出月子就去向您讨教农事的。”

“这里的地不出粮,撒下种子去,苗都出不了几根,你要是想回本,还是种苜蓿吧。”

程媺点头,“苜蓿好,这里的地不出粮,还得苜蓿养着。”

赵八爷见她这么快就答应了,好像有点无用武之地,咳了一声,站起来要走。

“您老留步,”程媺请他再坐下,“您经验丰富,想必您也知道一块土地不能一直种同一种作物,换着种才是养地之道。”

赵八爷脸上呈现出一种“你怎么还不懂”的无奈,“高粱,大豆,水稻,莜麦,藜麦,黍米……正是都试过了才知道这里的地不产粮,你有没有听过这样一句话,雁门关外野人家,不养桑蚕不种麻。这里只有苜蓿长得好一点,这就是我多年的经验。”

程媺拿数据说话,“我朝上等田地的亩产为2 石,中等田地的亩产量为1石余,下等田地的亩产量为1石,赵家村的田地亩产半石不到,您老说苜蓿长得好,可亩产鲜草不到一石,干后只有二成。”

赵八爷吹胡子瞪眼地看着她,“那还想怎样?地就这么个地!”

“种苜蓿也没办法养活人,不少人家外出谋生,到底故土难离!土地贫瘠,那就改土地,种子不出苗,那就换种子。您说是不是这个理?”

程媺看向内院仓房的方向,“不瞒您说,我虽然年纪小,但有奇遇,这些种子是一位农学大家所赠,耐旱碱,在这里种,也能亩产一石。”

亩产一石!

屋外默声观望的村民无不震惊,纷纷低声交谈起来,越来越嘈杂。

桂儿母女俩替赵大柱父子报了仇,毫发无损地回来,路上打死一头虎,又顺手为赵大田的妻与子报了仇,而他们带回的这个东家,竟然放言能改土换种亩产一石。

怎么不令人震惊。

赵八爷哼了一声,“程老板未免太天真,好大的口气。”

“不说试了,您老连想都不敢想吗?”程媺的目光在外面站着的村民脸上扫过,扬声问道,“你们想不想?想不想麦子亩产一石!”

人群陡地安静下来,落针可闻。

他们脸上的神情是愁苦的,麻木的,迷茫的。

程媺眼有热意,她想起了她导师的导师,毕生的梦想是让饱受苦难的同胞远离饥饿,都有饱饭吃。

七年农学,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了一身本领,她还不能为他们领路吗。

等大家都吃饱了饭,才能挺直了腰杆,才有精气神。

她对赵八爷道,“大家都不敢想,所以我来替大家试试,如果成了,大家不都有了新的希望,如果不成,我愿一试再试,三年后还不成,我自灰溜溜回家去。”

赵八爷心有触动,“你不要怪我多管闲事就好。”

“怎么会,我感激您能及时提点,苜蓿我还种一半,只拿一半的地种冬麦,这不又少亏了一半。”

赵八爷忍不住笑了一声,摆摆手,“你心里有数就好。”起身不再多说。

“还有一事。”

赵八爷也不落回座了,示意她说。

“四十亩地的活,我都要请人做的,一日工钱是白银三分,麻烦您给大伙说说,也能帮助大家有个进项不是。”

“程老板啊,你说你,到底图啥。”

赵八爷叹一声,背着手出去了。

***

没两天,四十亩地的苜蓿收割完了,牧云付完工钱,取水人来了。

取水人一共三人,都是臂膀结实的汉子,带了蝴蝶锥,辘轳,木杵和铲子等工具,祁松领着他们从后院的门进。

牧云给他们指想打井的地方。

为首的汉子问,“可按照方法找的?”

牧云和桂儿去他们家里找的时候,家里人告诉他们,打井最重要的是找水源,可不是随便哪里都能挖井。

牧云他们要将水井打在院内,那家人就告诉他们一个办法。

在选好的地方放一把黄豆,用大碗扣封住,过一晚后看黄豆有无变化,若是没有任何变化,说明那位置不适合掘井。

桂儿好奇,试了好几次,每次都发现黄豆有变化,肿胀了些。

汉子们将东西放下,先在地上画了个圈,那便是外壁大小,征询过后,东家无异议,他们就一层一层开挖了。

先用铲子挖坑,把井的形状挖出来,再用蝴蝶锥破土,锥头在钻井的同时把泥沙带到泥斗里。

汉子们干活的时候要花力气把土运上来,又怕弄脏衣裳,都脱了衣裳光着膀子干活,本来桂儿在一旁蹲得好好的瞧着,余氏见在堂屋瞥见画面不对,冲过来将她拽走。

为避免打扰到厢房里的人,余氏也不想与那些汉子碰面,交代祁松后,关了正堂的后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