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红楼梦续:宝玉云游记 > 第11章 第 11 章 丧钟鸣:贾母归西

红楼梦续:宝玉云游记 第11章 第 11 章 丧钟鸣:贾母归西

作者:陛尊居士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27 17:34:41 来源:xx

《红楼梦续:宝玉云游记》第一卷第 11 章丧钟鸣:贾母归西

荣国府的夜,自抄家那日起便没再暖过。戌时刚过,西角门那盏铁皮灯笼被西北风吹得 “哐当” 乱晃,灯笼罩破了道斜斜的口子 —— 还是上月抄家时,衙役的铁链子刮破的,当时鸳鸯还想着 “等过几日太平了,找浆洗房补补”,如今那破口边缘的铁皮都生了锈,红褐的锈迹顺着灯笼罩的褶皱蔓延,像一道道结痂的伤口。昏黄烛火从破口漏出来,在青砖地上拖出歪歪扭扭的影子,像极了这半月来府里人东倒西歪的脚步,也像极了那些碎了一地的体面:曾经光可鉴人的紫檀木廊柱,如今蒙着层灰,连柱上雕的缠枝莲纹都快看不清了,唯有莲花瓣的凹槽里还嵌着点当年的金粉,在暗处泛着微弱的光;廊下悬着的宫灯,有一半没了灯罩,露着发黑的灯芯,风吹过就 “吱呀” 作响,灯杆上挂着的穗子早就褪了色,断了好几根;连阶前那对汉白玉石狮子,也被人刮去了嘴角的花纹,原本威严的模样变得蔫头耷脑,像被抽走了精气神,狮眼里积着的雨水,倒像是在默默流泪。

风裹着深秋的寒气,钻过廊柱间的空档时,卷着阶前积了半旬的梧桐叶 —— 那叶子还是中秋后落的,往年这时早该有小厮拿着竹扫帚扫得干干净净,堆在墙角烧成灰肥,灰烬还能用来肥园子里的牡丹,如今却乱糟糟地堆着,叶边枯得发脆,一碰就碎,叶脉像老人手上凸起的青筋,打着旋儿撞在贾母卧房的窗棂上,“沙沙” 声里裹着股子透骨的凉,竟比当年冬夜雪落在琉璃瓦上的 “簌簌” 声还要萧索。风里还掺着些后院老槐树的枯枝味,混着墙角霉斑的潮气,一进卧房,就压得人胸口发闷。连屋角那盆当年元妃省亲时赏的米兰,也枯了大半,叶子黄得像脆纸,一碰就掉,只剩下几根光秃秃的枝桠,枝桠上还挂着去年结的干瘪果实,再也闻不到往日那清冽的香气 —— 想当年元妃亲手把这盆米兰递到贾母手里时,还笑着说 “老太太爱清净,这米兰的香味淡,不冲人,正合您心意”,如今却只剩这衰败模样,倒像是这府里运势的写照,从繁花似锦落到满目疮痍。

卧房里的烛火倒还算亮,三盏锡灯台并排摆在紫檀木炕几上 —— 这灯台是贾母五十岁生辰时,江南织造府送的,当年送来时,锡皮打磨得能照见人影,上面刻着的 “福寿绵长” 四个字,用金粉填过,熠熠生辉,连灯台底座雕的缠枝莲都透着贵气,如今金粉掉得差不多了,锡皮上也蒙了层薄灰,只剩模糊的字迹,像被岁月磨淡的记忆。烛芯烧得略长,偶有火星 “噼啪” 溅在描金烛台上,火星子落在缠枝莲纹的凹槽里,转瞬就灭了,像极了这府里一点点散掉的热气。炕上铺着的石青缎面褥子,边角已磨出浅白的毛边,针脚处还能看见当年元妃省亲时绣娘留下的小记号 —— 是个极小的 “元” 字,藏在褥子内侧的花纹里,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那会儿贾母摸着褥子笑,眼角的皱纹都挤在一起:“这料子软和,是上等的杭缎,针脚也细,绣娘还特意留了记号,怕是能铺到我闭眼呢。” 如今倒真应了话,这褥子陪着她,走完了最后一程,褥子边缘还沾着些她平日里掉落的白发,像撒了把碎雪。

炕边围着的人,都敛着气,连呼吸都放得极轻,唯有帐子外头,鸳鸯手里的铜盆偶尔发出 “叮” 的一声 —— 那铜盆是贾母的陪嫁,当年从史家带来时,还是崭新的,边缘刻着的缠枝莲纹,每一片花瓣都雕得精致,如今被岁月磨得圆润,包浆都泛着温润的光,像老人生出的慈祥。她正拧着热毛巾,手抖得厉害,指节都泛了白,手背青筋凸起,铜盆沿撞在炕沿的包浆上,声音不大,却在这静得能听见烛芯燃烧 “滋滋” 声的屋里格外刺耳。毛巾拧得也不规整,边角还滴着水,落在青砖地上,晕开一小圈湿痕,像极了谁偷偷掉的眼泪。她的眼眶早就红了,却强忍着没哭,只偶尔用袖口偷偷蹭一下眼角 —— 从昨儿起,她就守在贾母炕边,连饭都没好好吃一口,夜里就靠在炕边打个盹,头枕着贾母的锦缎枕头,枕头上还留着贾母常用的熏香味道,如今那味道也淡了,眼里布满了红血丝,眼下的青黑重得像涂了墨,原本清亮的声音,也变得沙哑,像被砂纸磨过。

王夫人坐在炕下的玫瑰椅上,那椅子还是当年她嫁进贾府时,贾母亲手挑的,红木框架雕着蝙蝠纹,寓意 “福从天降”,蝙蝠翅膀上还刻着小小的云纹,精致得很,铺着的藕荷色软缎坐垫,当年也是她最爱的料子,上面绣着缠枝牡丹,如今坐垫的边角磨破了,露出里面发黄的棉絮,软缎也失去了光泽,变得灰蒙蒙的,牡丹花纹都快看不清了。她穿着青灰色的素服,是抄家后连夜赶制的,料子粗糙得硌皮肤,领口的针脚也歪歪扭扭 —— 府里的绣娘走了大半,只能让小丫鬟勉强缝补,小丫鬟手生,针脚大得能塞进手指头,这素服衬得她脸色愈发蜡黄,眼窝陷下去一块,连平日里精心描的眉,也淡得快看不见了,只余两道浅浅的灰影,像蒙了层雾。她手里攥着块月白手帕,是前年贾母赏她的,上面绣着小小的兰草,针脚细密得能看见叶脉,兰草旁边还绣着只小小的蝴蝶,如今帕子角被汗浸湿,兰草纹和蝴蝶纹都晕开了,像洇在纸上的墨,变得模糊不清,倒像是蝴蝶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兰草。

她指节捏得泛白,指甲几乎要嵌进掌心,却没觉得疼 —— 从昨儿起,贾母就没再好好醒过,只偶尔哼两声,眼神散着,像蒙了层雾,连最疼的宝玉凑到跟前,握着她的手喊 “老太太”,她也只是茫然地看一眼,认不清了,手指还会无意识地轻轻摩挲宝玉的手背,像在摸着什么熟悉的东西,却又想不起来。方才太医来诊脉,是广济寺旁的张太医,以前常来给贾母瞧病,每次来都提着个黑漆药箱,药箱上刻着 “济世救人” 四个字,里面的银针、药材摆得整整齐齐,连药臼子都擦得发亮,这次来的时候,药箱上沾了泥点,他的衣角也湿了,鞋面上还沾着草屑,想来是冒着雨从城外赶来的,路上定是走得急。他坐在炕边的小凳上,那小凳还是当年宝玉小时候常坐的,如今也旧了,凳腿都有些松动,他手指搭在贾母腕上,眉头越皱越紧,指腹轻轻按着贾母的脉搏,没半炷香的功夫,就对着王夫人和宝钗轻轻摇了摇头,声音压得极低,像怕被空气里的悲伤撞碎:“老夫人脉息已弱,如风中残烛,气血两亏得厉害,五脏六腑都虚了,怕是熬不过今夜了,你们…… 也好生准备着吧。”

王夫人当时就腿一软,若不是宝钗眼快,伸手扶住她的胳膊,她差点栽倒在地上,宝钗的手也凉,却还是用力撑着她,在她耳边轻声说 “太太,您撑住,还有我们呢”。这会儿看着帐子里贾母躺在床上的影子,她眼前总晃着从前的模样 —— 那会儿贾母还硬朗,中秋夜里坐在大观园的藕香榭里,怀里抱着银丝炭烧的暖炉,暖烘烘的热气从炉盖的细缝里冒出来,闻着都是暖的;一手拉着宝玉,一手招她过去,笑着看湘云划拳,湘云输了还耍赖,把酒杯藏在身后,说 “不算不算,我还没喊完呢”,贾母笑得眼泪都出来了,眼角的皱纹里都透着暖意;她鬓边插着朵新鲜的秋海棠,花瓣上还沾着露水珠,轻轻一碰就会掉,精神头比年轻人还足,说起话来声音洪亮,连园子里的鹦鹉都跟着学舌。可现在呢?帐子里的人瘦得脱了形,盖着的夹被显得空荡荡的,像罩着个空架子,连呼吸都轻得像缕烟,风一吹帐子,那影子就跟着晃,像要飘走似的,让人抓不住,心里空落落的。

“太太,您喝口茶吧。” 袭人端着杯温茶过来,声音细得像蚊子哼,生怕惊扰了这屋里的寂静,连脚步都放得极轻,鞋底蹭着青砖地,几乎没声音。她手里的白瓷杯,还是当年贾母赏她的,杯沿上印着小小的缠枝莲纹,是官窑的物件,杯底还印着个小小的 “官” 字,当年刚拿到手时,她还小心翼翼地用锦缎包着,放在自己的小匣子里,舍不得用,如今杯口蒙了层薄灰,杯底还留着上次喝茶时的茶渍,她没敢洗 —— 这阵子府里连皂角都快用完了,只能用清水简单冲一下,怕洗坏了这唯一的念想,也怕洗去了上面贾母留下的痕迹。王夫人没接,只是轻轻摆了摆手,目光还黏在帐子上,喉结动了动,想说 “老太太要是走了,这府里可怎么办?宝玉还小,不懂世事,贾政又被流放,我一个妇道人家,没了主心骨,怎么撑得起这烂摊子?那些债主说不定还会上门,巧姐儿还那么小,可怎么活啊”,却只发出了点含糊的气音,像被什么东西堵了喉咙,连完整的话都说不出来,胸口闷得像压了块大石头。

袭人也不敢再劝,把茶杯放在旁边的小几上,杯底与木几碰撞,发出 “嗒” 的一声轻响,在这寂静里显得格外突兀,像打破了一层薄薄的冰。那小几是当年黛玉进府时,贾母特意让人从库房里搬来的,乌木做的,质地坚硬,上面嵌着小块的螺钿,拼成兰草的模样,螺钿在光线下还能泛出淡淡的光泽,如今螺钿掉了几块,露出里面的木头底色,像缺了块的月亮,小几上摆着黛玉以前用过的墨锭,早就干得裂开了纹,像老人脸上的皱纹,旁边还放着半支用过的狼毫笔,笔毛都散开了,像个没了精神的人 —— 黛玉走后,没人敢动她的东西,就这么一直摆着,像在等她回来,等她再拿起笔,写一首清丽的诗。袭人退到宝钗身后,眼角偷偷扫了眼站在炕尾的宝玉 —— 他背对着众人,肩膀绷得直直的,像块浸了水的石头,连肩膀上的青布长衫都绷得发紧,能看见他后背微微起伏的弧度,是在强忍着情绪,怕自己哭出来,惊扰了贾母。

宝玉就站在那里,背对着众人,面朝里,守着炕的另一头。他也穿着青灰色的素服,是件半旧的青布长衫,领口有些皱,还是宝钗前儿连夜给他浆洗的,用的是河里的冷水,那天夜里还下着小雨,天特别冷,宝钗蹲在廊下的石阶上,手里攥着搓衣板,手指冻得通红,像熟透的樱桃,却没说一句怨言,只是把洗干净的衣服拧干,用炭火慢慢烘干,炭火不够旺,衣服烘了半天才干,还带着点炭火的味道;袖口磨破了块,宝钗还悄悄用同色的布补了个小补丁,针脚细得像蚊子腿,不细看瞧不出来,她还笑着说 “这样就看不出来破了,穿在身上也舒服,省得别人看见笑话”。他没像王夫人那样坐着,也没像鸳鸯那样忙着做事,就那么直直地站着,双手垂在身侧,指尖微微蜷着,指甲盖泛着白 —— 他在用力攥着拳头,指关节都有些发白,却又怕太用力弄出动静,惊着炕上的贾母,只能把情绪都憋在心里,像憋着一团快要熄灭的火。

从昨儿太医走后,他就一直这样,既没哭,也没说话,只是守着贾母。宝钗方才走过去,轻轻拉了拉他的袖子,那袖子布料粗糙,磨得她手指有点疼,她劝他 “坐下歇歇,我替你守会儿,你都站了大半天了,腿该麻了”,他也只摇了摇头,声音轻得像风吹过窗纸,带着点不易察觉的颤抖:“我守着老太太,我在这儿,她要是醒了,能第一眼看见我。” 他眼睛盯着炕沿,那里有个小小的凹痕,是小时候他爬炕时不小心撞的,那会儿他才五岁,手里拿着个拨浪鼓,鼓面上画着个胖娃娃,穿着红肚兜,笑得特别开心,他跑得太急,没站稳就撞在了炕沿上,拨浪鼓掉在地上,鼓面都摔破了,他也跟着哭起来,哭得惊天动地,眼泪鼻涕都蹭在了贾母的衣襟上,贾母连忙把他抱在怀里,拍着他的背哄:“我的乖宝玉,不哭不哭,老太太给你糖吃,给你买新的拨浪鼓。” 还笑着点他的额头:“猴儿似的,没个安稳,将来定是个淘气的。” 如今再看那凹痕,倒像是刻在他心上的印子,一看见就想起从前的暖,想起老太太怀里的温度,想起那些无忧无虑的日子。

宝钗站在宝玉旁边,手里也捏着块帕子,是块素色的粗布帕子,没绣花纹,是她自己纺的布做的 —— 抄家后,府里的绸缎都被查抄了,连以前常用的细棉布都没了,只能自己纺些粗布凑合用,她纺布的手艺还是小时候母亲教的,那会儿母亲还笑着说 “女孩子家,要会些针线纺绩,将来才能好好过日子”,如今倒真派上了用场。她眼窝有些红,显然是哭过的,却刻意把眼泪憋了回去,只偶尔用帕子轻轻按一下眼角,怕眼泪掉下来,惹得宝玉更伤心。她脸上没什么表情,像蒙了层薄霜,却总时不时抬手,替宝玉理理被风吹乱的衣领 —— 窗缝里漏进的风,总吹得他后颈的头发贴在皮肤上,像小虫子爬,痒得人心里发慌,宝玉却浑然不觉,只是盯着炕沿发呆,眼神空茫,像丢了魂似的。

她知道宝玉心里不好受,比谁都不好受。这府里,最疼宝玉的就是贾母了,小时候宝玉摔了通灵宝玉,吓得众人乱作一团,奶娘急得直哭,说 “这可怎么好,这是宝玉的命根子啊”,贾政气得要拿板子打他,说 “你这孽障,连自己的命根子都看不住”,是贾母从里屋快步走出来,一把把宝玉抱在怀里,护在身后,像老母鸡护着小鸡似的,拍着他的背说 “不怕不怕,宝玉是有造化的,这玉跟着你,就不会有事,丢了再找就是了”,还跟贾政吵了一架,声音都提高了几分:“孩子还小,懂什么?不过是失手摔了东西,你至于这么动气吗?要是打坏了孩子,我跟你没完!” 后来黛玉进府,也是贾母拉着宝玉的手,又拉着黛玉的手,把两人的手放在一起,笑得满脸慈祥:“以后跟林妹妹好好的,兄妹似的亲近,别让林妹妹受委屈,她一个小姑娘家,远离家乡,不容易。”

如今,黛玉走了快半年了,灵位还摆在潇湘馆里,供着的白菊都枯了,花瓣落得满地都是,没人敢扫,怕扫走了黛玉最后的痕迹;贾母也要走了,宝玉这心里,怕是早就空了一块,像被人挖走了最重要的东西,只剩下个大洞,冷风直往里面灌。可他偏不表现出来,就那么憋着,把所有的疼都藏在心里,比嚎啕大哭还让人揪心。她想起前儿宝玉夜里睡不着,坐在院子里看月亮,院子里的石凳都凉了,他却浑然不觉,手里拿着黛玉生前用过的竹笛,笛身上还刻着 “潇湘” 二字,是黛玉亲手刻的,字迹娟秀,带着点她特有的灵气,他就那么摩挲着笛身,手指反复划过 “潇湘” 二字,嘴里喃喃地念 “林妹妹以前也爱在这里看月亮,说月亮里有嫦娥,有玉兔,还有桂树,说桂树的花落到凡间,就成了桂花糖”,眼神空茫,像丢了魂似的,连她走过去给他披衣服,他都没察觉。那会儿她还劝他 “别太伤心,老太太还等着咱们照顾呢,你要是垮了,咱们家就真的完了”,现在想来,倒是她多虑了 —— 宝玉心里,比谁都清楚该守着什么,只是他把疼藏得太深,别人看不见罢了。

“唔……” 帐子里忽然传来一声轻哼,是贾母醒了。鸳鸯连忙放下铜盆,铜盆 “当” 的一声落在地上,里面的水溅了她一裤脚,冰凉的水渗进棉裤里,冻得她打了个寒颤,牙齿都忍不住打了个轻响,可她却没顾上擦,快步走到炕边,掀开帐子一角 —— 那帐子是藕荷色的软缎,上面绣着缠枝莲,还是当年贾母做寿时,江南送来的,绣娘绣了整整三个月,用的是最好的丝线,当年挂起来时,满屋子都亮堂了不少,如今也旧了,边角有些发黄,上面还沾着些灰尘,像蒙了层岁月的纱。她凑过去,弯着腰,几乎把脸贴在贾母眼前,轻声问:“老祖宗,您醒了?渴不渴?要喝水吗?还是想喝点米汤?” 她声音里带着颤,像琴弦断了似的,眼睛死死盯着贾母的脸,生怕错过一点动静,连眨眼都不敢,怕一眨眼,老太太就又睡过去了,再也醒不来。

贾母的眼睛慢慢睁开,眼皮重得像挂了铅,上面布满了皱纹,像晒干的橘子皮,没了往日的光泽,眼睫毛也白了大半,像沾了层霜。眼神还是散的,像蒙了层雾,看了半天,才勉强聚焦在鸳鸯脸上,她张了张嘴,嘴唇干得裂了道小口子,渗着点血丝,像干涸的土地裂开的缝,声音细得像线,几乎听不见,要凑得极近才能听清:“鸳鸯…… 是你啊…… 你手里…… 拿的什么?是…… 是热毛巾吗?”

“是热毛巾,老祖宗,给您擦擦手,擦了手就舒服了,您都睡了大半天了。” 鸳鸯的声音哽咽了,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却强忍着没掉下来,她连忙拿起旁边的银碗 —— 那银碗是贾母的陪嫁,碗沿上刻着个小小的 “寿” 字,寿字周围还刻着一圈小小的如意纹,用了几十年,银碗的内壁都泛着温润的光,平时只有贾母用,别人碰都不敢碰,怕摔了。碗里盛着温好的米汤,是她刚才特意用小炉子温着的,怕凉了伤胃,还放了点冰糖,是她从自己的小匣子里找出来的,是去年过年时贾母赏的,一颗都没舍得吃,如今全都放进去了,想让老太太尝点甜头,感受点暖意。她用小银勺舀了一勺,递到贾母嘴边,手还在抖,银勺里的米汤晃来晃去,差点洒在贾母的衣襟上,她连忙稳住手,轻声说:“您喝点米汤,垫垫肚子,一会儿就舒服了。”

贾母抿了抿嘴,却没咽下去,只是轻轻摇头,头动得极慢,像怕扯着脖子上的筋,疼得厉害,她的脖子上还戴着个小小的银锁,是当年宝玉小时候戴过的,后来宝玉长大了,就送给了贾母,说 “老太太戴着,能保平安”,如今银锁也失去了光泽,变得灰蒙蒙的。她目光慢慢移向炕尾,眼神里带着点茫然,像在寻找什么珍贵的东西,嘴里喃喃地念着:“宝玉…… 宝玉呢?我要找宝玉…… 我好长时间没见着他了…… 他是不是又去园子里玩了?还是…… 还是去潇湘馆找林丫头了?”

宝玉听见声音,立刻转过身,快步走到炕边,脚步放得极轻,鞋底蹭着青砖地,几乎没什么声音 —— 他怕惊着贾母,怕这一点点动静,就把她从自己身边带走了,他现在只有老太太了,不能再失去她了。他弯下腰,凑近贾母,把脸凑到她眼前,尽量让她看清楚,声音放得又轻又柔,像哄小孩子似的:“老太太,我在这儿,我在呢,一直都在,没去园子里,也没去潇湘馆,我就在这儿守着您。” 他的声音比平时低了些,带着点不易察觉的沙哑,是昨儿守了一夜没合眼的缘故,喉咙干得像冒了烟,说话都有些费力,每说一个字,都觉得喉咙疼。

贾母的眼睛亮了些,像燃尽的蜡烛忽然爆了个火星,有了点神采,她看着宝玉,眼神里慢慢有了焦点,像蒙尘的镜子被擦了擦。她慢慢抬起手,手背上的皮肤松垮垮的,布满了皱纹,像老树皮,指节上还有些褐色的老年斑,指甲盖泛着青白色,没有一点血色,连指甲缝里都透着苍白,手背上的血管像干瘪的树枝,清晰可见。她想去摸宝玉的脸,手指在半空中晃了晃,差点落下去,像片快要掉的叶子,没了力气,却还是坚持着,慢慢靠近宝玉的脸。

宝玉连忙把脸凑过去,让她的手落在自己的脸颊上 —— 贾母的手很凉,像深秋的井水,贴在他脸上,激得他打了个颤,那凉意从皮肤一直凉到心里,冻得他心疼,像被冰锥扎了一下。他能感觉到她的手在轻轻颤抖,就像小时候,冬天里贾母握着他的手,怕他冻着,把他的手揣进自己的衣襟里暖着,可她自己的手,却总也暖不热,不管揣多久,还是凉的,像揣着块冰。那会儿他还仰着小脸问:“老太太,您的手怎么总这么凉啊?是不是冷?我给您暖一暖好不好?” 贾母笑着刮他的鼻子,指甲轻轻蹭过他的鼻尖,有点痒:“老了,气血不行了,等宝玉长大了,给老太太暖手好不好?” 他当时还使劲点头,把小脑袋点得像拨浪鼓:“好,我一定给老太太暖手,把老太太的手暖得热乎乎的,再也不凉了。” 可现在,他长大了,却连让老太太的手暖起来都做不到,只能眼睁睁看着她的手越来越凉,越来越没有力气。

“宝玉……” 贾母看着他,嘴角慢慢牵起一点笑意,却笑得比哭还难看,嘴角的皱纹都挤在一起,像揉皱的纸,她的嘴唇动了动,想说什么,却又没力气,只能慢慢说:“你…… 瘦了,脸都尖了,下巴上都有胡茬了…… 是不是没好好吃饭?是不是府里的事多,累着你了?你要…… 要好好吃饭,别累着自己……”

“没有,老太太,我挺好的,天天都好好吃饭,一顿都没落下,府里的事也不重,不累,您别担心我。” 宝玉勉强笑了笑,露出一点牙齿,眼神却没什么笑意,只有藏不住的悲伤,像乌云遮着的月亮,透不出光。他伸手握住贾母的手,把她的手裹在自己的掌心里,两只手一起捂着,还轻轻哈了口气,热气落在贾母的手背上,却很快就散了,他心里慌得厉害,像小时候弄丢了通灵宝玉时的感觉,空落落的,没着没落,连呼吸都变得急促起来,胸口闷得像压了块大石头。

他忽然想起小时候,自己总爱趴在贾母怀里,把脸埋在她的衣襟里,闻着她身上的熏香 —— 是每年冬天,鸳鸯从后山采的腊梅花,晒干了缝在香囊里,放在贾母的枕头边,那香味淡而清冽,暖暖的,很安心,像阳光的味道。每次他睡不着,就跑到贾母房里,趴在她怀里,闻着这香味,很快就能睡着,还会做甜甜的梦,梦见自己和黛玉在园子里放风筝,梦见老太太给他们发压岁钱。可现在,这双手却凉得让他心慌,连那熟悉的熏香,也淡得快闻不见了,只剩下一股淡淡的药味,是这阵子喝的汤药味,浓得散不去,绕在鼻尖,提醒着他老太太的身体越来越差,快要不行了。

“黛玉呢?” 贾母忽然问,眼神又散了些,像是在看很远的地方,越过了帐子,越过了卧房,飞到了潇湘馆似的,潇湘馆里的翠竹仿佛就在眼前,她轻声说:“我好久没见着黛玉了…… 她是不是还在潇湘馆里看书?还是在葬花?前儿我还看见她在园子里葬桃花呢,哭得像个泪人,我还劝她…… 别太伤心,花儿明年还会开的…… 让她来…… 陪我说说话,我想她了,想跟她说说话,问问她…… 最近过得好不好……”

这话一出,屋里的人都僵住了,连风都像是停了一瞬,空气静得可怕,只剩下烛火 “噼啪” 的声音,像在轻轻叹息。王夫人的眼圈瞬间红了,连忙别过脸去,用手帕捂住了嘴,指缝里漏出压抑的抽气声,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从指缝里渗出来,滴在衣襟上 —— 她想起黛玉刚进府时,怯生生地跟在林如海身后,穿着件淡紫色的小袄,袄面上绣着小小的梅花,梳着双丫髻,发间还别着朵小小的珠花,珠花是珍珠做的,泛着淡淡的光,喊她 “舅母” 时,声音软软的,很可爱,像小猫咪叫;想起黛玉后来在府里,跟宝玉一起作诗,一起赏花,她的诗写得极好,每次诗社聚会,她总能拔得头筹,像个小才女,那么有才情,那么灵动,可如今却连尸骨都不在了,只剩下个空落落的潇湘馆,里面的翠竹都枯了,再也没人打理,连黛玉平时用的书桌,都蒙了层厚灰。

宝钗的身子轻轻晃了晃,连忙扶住炕沿,指尖抠着木沿上的花纹,指甲都快嵌进去了,才稳住身形,指尖传来的疼,让她稍微清醒了些 —— 她想起黛玉临死前,躺在病床上,脸色苍白得像纸,嘴唇干裂,还拉着她的手,气息微弱得几乎听不见,声音轻得像风:“替我照顾好宝玉,别让他太伤心,他…… 他心里苦……” 现在这话,却成了再也实现不了的诺言,她只能尽自己所能,陪着宝玉,不让他太孤单;想起黛玉生前最喜欢的那盆翠竹,是她刚进府时,贾政特意让人给她栽的,黛玉还笑着说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如今也枯了,叶子黄得像枯草,没人浇水,没人施肥,像黛玉的命一样,早早地就没了,只剩下光秃秃的竹竿,立在那里,像在哀悼。

袭人低下头,肩膀微微发抖,手里的茶杯差点掉在地上,她连忙用另一只手扶住,杯里的茶水晃了晃,差点洒出来 —— 她想起以前黛玉和宝玉在大观园里放风筝,黛玉的风筝是只蝴蝶,翅膀上绣着五彩的花纹,红的、黄的、蓝的,像真的蝴蝶一样,飞得很高,几乎要飞到云里去,黛玉笑得那么开心,声音像银铃一样,清脆悦耳,还会拉着她一起放;想起黛玉还教她认字,拿着笔,一笔一划地教她写自己的名字,说 “女孩子也该多认点字,将来好自己做主,不用事事靠别人,认了字,还能看些书,解解闷”,可现在,那些都成了回忆,再也回不来了,只剩下那支笔,还放在黛玉的书桌上,落满了灰尘,再也没人拿起它写字了。

鸳鸯咬着唇,嘴唇都快咬出血了,眼泪终于忍不住,滴落在贾母的手背上,烫得贾母轻轻动了动手指,像是被烫着了,她哽咽着说:“老祖宗,林姑娘…… 林姑娘她……” 话到嘴边,却又说不出来,她怕说出真相,会刺激到贾母,让她撑不住,只能把话咽回去,转而说:“林姑娘她挺好的,就是最近有点忙,等忙完了,就来看您。” 她想起黛玉以前总爱跟贾母撒娇,拉着贾母的手,摇来摇去,像个小孩子,说 “老太太最疼我了,比疼宝玉还疼,我要跟老太太最亲”,贾母也总笑着点头,把她搂在怀里,拍着她的背说:“林丫头是我心尖上的人,我不疼你疼谁?你就像我的亲孙女一样。” 可现在,一个走了,一个也快不行了,这世上的缘分,怎么就这么浅呢?怎么就不能让她们多相处些日子呢?

宝玉的心像被什么东西狠狠揪了一下,疼得他差点喘不过气,连呼吸都变得困难,胸口闷得像压了块大石头,沉甸甸的,压得他快喘不过气了。他知道贾母是糊涂了,黛玉已经走了快半年了,走的时候是初春,园子里的桃花刚开,粉粉的,很好看,像黛玉脸上的胭脂,可黛玉却那么静静地躺着,躺在潇湘馆的病床上,手里还攥着他送的那支梅花簪,簪子上的梅花都枯了,像她的生命一样,走到了尽头,再也回不来了。那时候贾母还病着,躺在床上不能动,连黛玉的葬礼,都没能去送,只是让鸳鸯替她烧了些纸钱,哭了一场,还念叨着 “林丫头苦命,从小没了母亲,后来又没了父亲,在咱们家好不容易过了几年好日子,怎么就走得这么早呢?真是个苦命的孩子”。

他深吸了口气,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些,怕惊着贾母,怕她知道真相后,会更伤心,会撑不住,他只能瞒着她,让她走得安心些:“老太太,黛玉她…… 她回苏州了,她家里有点事,她父亲那边需要她,过些日子就回来陪您,您别着急,再等等,她很快就回来了,到时候让她天天陪您说话,给您念诗听,好不好?”

“哦…… 回苏州了啊……” 贾母点了点头,像是信了,又像是没信,眼神慢慢垂下去,落在自己的手上,看着自己干枯的手指,嘴里喃喃地念着:“苏州好啊…… 林丫头的老家,有好多水,有好多船,还有好多花…… 春天的时候,到处都是桃花,好看得很,还有海棠,开得也艳…… 我年轻的时候,也去过苏州,跟你太婆婆一起去的,那时候你太婆婆还年轻,梳着双丫髻,戴着珠花,珠花是东珠做的,亮得很,笑起来有两个酒窝,可好看了…… 我们还去了拙政园,里面的亭子、假山,都精致得很,还有荷花池,夏天的时候,满池的荷花都开了,香得很……”

她开始说起以前的事,声音断断续续的,像断了线的珠子,一会儿说 “你太婆婆给我绣的荷包,上面的牡丹活灵活现,针脚细得看不见,用的是最好的丝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我戴了好多年,后来给你母亲了,你母亲刚嫁进来的时候,还戴着呢,说好看,舍不得摘下来”,一会儿说 “你爷爷年轻时,在苏州买了块好玉,碧绿色的,像湖水一样,透亮得很,里面还有点淡淡的棉絮,看着像云彩,给我做了个镯子,我戴了好多年,后来抄家的时候,被人拿走了,不知道现在在哪儿,要是还在就好了,还能给你留个念想,让你看看你爷爷的心意”,一会儿又说 “宝玉小时候,在苏州住过一阵子,天天追着蝴蝶跑,蝴蝶飞到哪儿,他就跑到哪儿,有一次摔了一跤,膝盖都破了,哭着找我要糖吃,我给了他块桂花糖,是苏州老字号的,甜得很,他就笑了,眼泪还挂在脸上呢,像个小花猫,可爱得很,我还给他拍了张照片,后来不知道放哪儿了……”

那些往事,有的宝玉记得,比如摔破膝盖要糖吃的事,他还记得那桂花糖是粉色的,外面裹着层糯米纸,甜得发腻,可他却吃得很开心,吃完还拉着贾母的手,让她再给一块,贾母笑着说 “小孩子不能吃太多糖,会坏牙齿”,还是给了他一块;有的他没听过,比如太婆婆绣荷包的事,他从来没见过太婆婆,只听贾母说过几次,说太婆婆是个很温柔的人,手也巧,绣什么像什么,还会做点心,做的桂花糕特别好吃。可他都认真听着,偶尔点头,轻声应着:“是,老太太,我记得,那桂花糖可甜了,我吃了还想要,您还说我贪心呢,说小孩子不能吃太多糖,会坏牙齿,可您还是给我了,您最疼我了。” 他怕自己一停,贾母就不说话了,怕这最后的时光,就这么没了,怕再也听不到老太太的声音了,他想把这些话都记在心里,当成最珍贵的回忆。

贾母说累了,闭上眼睛歇了会儿,呼吸又变得轻起来,胸口的起伏越来越小,像快要停的风箱,每一次起伏都那么艰难,那么微弱,仿佛下一秒就会停止。鸳鸯连忙又拧了热毛巾,这次她特意把毛巾拧得干些,用自己的手捂了捂,觉得温度差不多了,才轻轻擦着贾母的手,从指尖擦到手腕,动作轻得像怕碰碎了瓷娃娃,连毛巾的边角都不敢蹭到贾母的皮肤,怕弄疼了她,她还轻轻按摩着贾母的手指,想让她舒服些,让她能多醒一会儿。

王夫人轻轻叹了口气,声音里满是疲惫,像耗尽了力气,对宝钗说:“你去看看桂儿,那孩子睡觉不老实,总爱踢被子,别让奶娘把他冻着了,这夜里,哭起来不吉利,也别惊着老太太,她现在经不起折腾了。” 她知道这话不该说,在老太太弥留之际说 “不吉利”,实在不妥,可这时候,她实在没力气想别的了,满脑子都是 “老太太要是走了,这一家子可怎么办”,连说话都没了分寸,只想让桂儿好好的,别再出什么岔子。

宝钗点头应了,又看了眼宝玉,眼神里满是心疼,想说 “你也歇歇,别熬坏了身子,你要是倒下了,咱们家就更难了,还有好多事需要你呢”,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 她知道,宝玉是不会走的,他要守着贾母,守着这最后的时光,哪怕多陪一秒也好,她只能在心里默默祈祷,希望老太太能多撑一会儿,能多陪陪宝玉。她转身轻轻走了出去,脚步轻得像猫,裙摆扫过门槛,没发出一点声音,怕吵着贾母,怕这一点点动静,就打破了这短暂的平静,她走出门,还特意把门轻轻带上,留了条小缝,方便观察屋里的情况。

屋外的风更大了,吹得窗棂 “呜呜” 响,像有人在哭,又像有人在叹气,听得人心里发慌,头发都竖了起来,像被什么东西吓到了。风把窗纸吹得鼓起来,像个小灯笼,差点碰倒炕几上的烛台,烛火晃得厉害,差点熄灭,火苗忽明忽暗,像人的生命一样脆弱,袭人眼快,连忙伸手扶住烛台,烛油滴在她的手背上,烫得她缩了缩手,手背立刻红了一块,她却没敢出声,只是悄悄把烫红的手背藏在身后 —— 她怕别人看见,怕惹得大家更伤心,只能自己忍着疼,把疼憋在心里,像宝玉一样。

宝玉握着贾母的手,感觉那手越来越凉,越来越轻,像片羽毛,随时会飘走,从他的掌心里飞走,再也抓不住,他只能更用力地握着,想把她留住,可却怎么也留不住。他忽然想起,前儿贾母清醒的时候,还拉着他的手,把通灵宝玉从他脖子上摘下来,放在手里摸了又摸,玉上的花纹都被她摸得发亮,她的手指在花纹上轻轻划着,像是在跟这玉告别,又像是在跟他告别,眼神里满是不舍。

她当时说:“这玉是宝玉的命根子,是从你出生时就跟着你的,你要好好戴着,护住自己,也护住妹妹们,别让她们受委屈,别让咱们贾家的人,再受欺负了,咱们贾家已经够难了,不能再出事了。” 说完还掉了眼泪,泪珠落在通灵宝玉上,滚了一圈,才滑下来,滴在她的手背上,像颗小小的珍珠,晶莹剔透,却很快就凉了。那会儿他还安慰贾母:“您会好起来的,我们都好好的,一起在园子里看花,一起吃您做的枣泥糕,您做的枣泥糕最好吃了,比外面买的还好吃,我还没吃够呢。” 可现在,他知道,贾母要走了,要去见黛玉,见太婆婆,见爷爷了 —— 那些他再也见不到的人,就要和贾母团聚了,只留下他一个人,在这残败的府里,守着空荡荡的屋子,守着那些回忆,守着这破碎的家。

“宝玉……” 贾母忽然又睁开眼,眼神清明了些,像蒙尘的镜子被擦了擦,有了点光亮,直直地看着宝玉,看得很认真,像是要把他的样子刻在心里,永远都不忘记,她的嘴唇动了动,慢慢说:“我要走了…… 不能再陪你了…… 不能再看着你成家立业,不能再看着桂儿长大,不能再…… 再陪你吃枣泥糕了……”

“老太太,您别胡说,您会好起来的,咱们还要一起看明年的桃花,一起吃枣泥糕,您还没看着我成家立业,还没看着桂儿长大,怎么能走呢?您答应过我的,要看着我好好的,您不能说话不算数啊!” 宝玉的声音有些发颤,带着哭腔,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却强忍着没掉下来,他握紧了贾母的手,指甲掐进了自己的掌心,疼得他眼泪差点掉下来,却没觉得疼 —— 心里的疼,比手上的疼厉害多了,像有把刀在心里割,割得他鲜血淋漓,连呼吸都带着疼,每一次呼吸,都觉得胸口疼得厉害。

“傻孩子……” 贾母笑了笑,抬手摸了摸宝玉的头发,手指穿过他的发丝,能感觉到头发比以前稀了些,也软了些,没了往日的浓密,她的手在宝玉的头发上轻轻摩挲着,像在安慰他,“人都有这么一天,就像花会谢,叶子会落,月亮会圆也会缺,没什么好怕的。我走了,你要好好的…… 照顾好你娘,她身子弱,性子也软,容易受气,你要多护着她,别让她被人欺负了;照顾好宝钗,她是个好姑娘,知书达理,跟着你受委屈了,你要好好待她,别让她伤心,别让她像我一样,一辈子都在为别人活;还要照顾好巧姐儿,那孩子小,没了爹娘在身边,可怜得很,你要多疼她,别让她没人管,别让她受委屈……”

她的声音越来越低,像快断的线,每说一个字,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胸口起伏得更厉害了,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别像你爹那样…… 太固执,认死理,不懂变通,容易得罪人,最后落得这个下场,让人担心;也别像我那样…… 太护着你们,把你们惯坏了,不知道人间的苦,不知道世道的艰难,将来受了委屈,都不知道怎么应对…… 你要懂事,要撑起这个家,别让贾家就这么散了,别让祖宗的基业毁在你手里,你是贾家的希望啊……”

“我知道,老太太,我都知道,我会好好照顾他们的,会撑起这个家,不会让贾家散了,不会让祖宗的基业毁在我手里,您放心,我一定说到做到,不会让您失望的。” 宝玉的眼泪终于忍不住,涌了上来,模糊了视线,眼前的贾母都变得有些看不清了,只剩下个模糊的影子,他连忙低下头,怕贾母看见,怕她伤心,可眼泪还是滴在了贾母的手背上,烫得贾母轻轻动了动手指,像是在安慰他,说 “宝玉别哭,老太太不怪你,你已经做得很好了,你是个好孩子”。

“给我…… 梳梳头发……” 贾母忽然说,声音轻得像耳语,气若游丝,几乎听不见,要凑得极近才能听清,“我好久没好好梳梳头发了…… 头发都乱了…… 出去见人,要梳得整齐些,不能让人笑话,我是贾家的老祖宗,不能丢了贾家的体面……”

鸳鸯连忙转身去拿梳子,是一把象牙梳,梳背上刻着小小的缠枝纹,还是当年元妃省亲时赏的,质地温润,是上好的象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梳齿圆润,不会扯疼头发,贾母一直很喜欢,平时都放在紫檀木的梳妆盒里,锁得好好的,只有重要的日子才拿出来用,连鸳鸯都很少碰,怕摔了。鸳鸯拿来梳子,刚要递到贾母手边,宝玉却伸出手,接过梳子,对鸳鸯摇了摇头,轻声说:“我来,我给老太太梳,我给她梳得整整齐齐的,不让她丢了体面。” 他的声音很坚定,不容拒绝,眼神里带着点执拗,像是在完成一件很重要的事,一件只能他来做的事,这是他能为老太太做的最后一件事了。

他走到炕的另一头,轻轻掀开贾母的枕巾 —— 那枕巾是素色的棉麻,洗得有些发白,上面还沾着几根贾母的头发,白花花的,像冬天的雪。贾母的头发已经白了大半,稀稀疏疏地贴在头皮上,有些乱,还沾着几根棉线,是从枕头上粘的,像枯草一样,没有一点光泽,也没有一点生气,发梢还微微卷曲,像被岁月磨过的痕迹。他想起小时候,自己总爱爬到贾母的炕上,抢过这把象牙梳,要给她梳头发,却总把头发扯得乱七八糟,还掉了好几根,贾母也不生气,只是笑着打他的手,说 “宝玉是个小淘气,梳头发都没个轻重,把老太太的头发都扯掉了,将来要变成秃老太太了,看你还认不认得我”,然后把他抱在怀里,自己拿着梳子,慢慢给他梳头发,梳得很轻柔,还笑着说 “宝玉的头发像墨一样黑,像缎子一样亮,长大了肯定是个俊小子,能娶个好媳妇,到时候我给你做主,娶个你喜欢的姑娘”。

那时候,贾母的头发还黑着,虽然也有几根白发,却显得很精神,又亮又顺,梳起来 “沙沙” 响,还带着淡淡的熏香味,好闻得很,每次梳完头,贾母都会让鸳鸯给她挽个髻,插上支银簪,银簪上还挂着个小小的珍珠坠子,一动就 “叮当” 响,显得很有精神,像个富贵的老祖宗。可现在,这头发却白了,稀了,梳起来都没什么声音了,连那熏香味,也淡得快闻不见了,只剩下一股淡淡的药味,绕在鼻尖,散不去,提醒着他老太太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快要离开他了。

宝玉握着梳子,慢慢梳下去,动作轻得像怕碰碎了什么,比平时给黛玉梳头发还要轻,还要小心,他的手指轻轻托着贾母的头发,生怕扯疼了她。梳齿偶尔挂住打结的头发,他就停下来,用手指轻轻解开 —— 他的手指很细,动作很轻,比鸳鸯梳得还仔细,生怕扯疼了贾母,生怕她会不舒服,他想让老太太在最后时刻,能舒服些,能体面些。他能感觉到贾母的呼吸越来越轻,越来越慢,胸口的起伏也越来越小,像快要停摆的钟,每一次起伏,都变得那么艰难,那么微弱,仿佛随时都会停止。

他不敢抬头看,只是盯着贾母的头发,一遍遍地梳着,嘴里轻声念着:“老太太,您别急,梳好了,咱们就睡觉,睡一觉就好了,明天早上起来,就能看见太阳了,就能看见园子里的花了,您不是最喜欢看桃花吗?等春天到了,咱们一起去看桃花,我还陪您去葬花,就像陪林妹妹那样,咱们还一起作诗,好不好?您说过的,要陪我一起的,您不能说话不算数啊……”

“宝玉…… 黛玉……” 贾母忽然又喃喃地喊了一声,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像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像蚊子哼,不仔细听根本听不见,“你们…… 要好好的…… 别吵架…… 要互相照顾…… 别像以前那样,总闹别扭…… 要好好过日子……”

她的手轻轻垂了下去,落在被面上,再也没动过。那只手还保持着摸宝玉头发的姿势,手指微微蜷着,像还握着什么,像还在给宝玉梳头发,像还在安慰他 “别哭”,像还在嘱咐他 “要好好的”,像还在舍不得离开他。

屋里静得可怕,只有烛火 “噼啪” 的声音,还有风刮过窗棂的 “沙沙” 声,连人的呼吸声,都变得极轻,像怕惊扰了什么,怕惊扰了这最后的平静,怕惊扰了老太太的魂灵。鸳鸯首先反应过来,她扑到炕边,双手握住贾母的手,那手已经凉得像冰,没有一点温度,没有一点生气,像块石头,她颤声喊:“老祖宗!老祖宗!您醒醒啊!您别丢下我们!您别走啊!我们还需要您!贾家还需要您!您走了,我们可怎么办啊!” 喊着喊着,就哭出声来,声音嘶哑,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喉咙,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砸在贾母的手背上,砸在被面上,晕开一小片湿痕,像一朵朵悲伤的花,在被面上绽放。

王夫人猛地站起来,腿一软,踉跄着扑到炕边,双手抓住贾母的被角,那被角还是她前儿给贾母掖好的,上面还留着她的体温,如今却变得冰冷,没有一点温度,像被冰雪覆盖了。她看着贾母毫无动静的脸,眼泪一下子就涌了出来,像开了闸的洪水,止都止不住,顺着脸颊往下流,滴在被面上,嘴里喃喃地喊着 “老太太,您别走,您走了这府里可怎么办啊?宝玉还小,不懂事,贾政又不在,我一个人撑不起来啊,您别走,再陪陪我们,再给我们指条明路,我们快熬不下去了”,却再也说不出别的话,身子一软,就倒了下去,幸好袭人眼快,连忙伸出手,扶住她的胳膊,不然她就要摔在地上了,袭人也没力气,两人一起晃了晃,才勉强站稳。

袭人也哭得浑身发抖,眼泪滴在王夫人的素服上,晕开一小片湿痕,她哽咽着说 “太太,您别这样,您要是倒下了,咱们家就真的完了,您要撑住,为了宝玉,为了桂儿,为了这个家,您要撑住,咱们还有希望,还有机会,不能就这么放弃了”,可她自己也控制不住眼泪,哭得说不出完整的话,只能一遍遍地重复着 “太太,您要撑住”,像是在安慰王夫人,也像是在安慰自己。

宝玉还拿着梳子,保持着梳头发的姿势,一动不动,像尊石像,僵在那里,连眼睛都没眨一下。梳子还停在贾母的白发上,齿间缠着几根白发,像冬天里的棉絮,轻轻一碰就会掉,那些白发,是岁月在贾母身上留下的痕迹,如今却成了永远的回忆。他看着贾母的脸,那么平静,眼睛闭着,嘴角还带着点浅浅的笑意,像睡着了一样,没什么痛苦,没什么遗憾,仿佛只是累了,想好好睡一觉,睡一个长长的觉,再也不用醒来面对这世间的苦难。

他知道,贾母走了,走得很安详,去见那些她想念的人了,去见黛玉,见太婆婆,见爷爷了,再也不用受这世间的苦了,再也不用看着这府里的残败了,再也不用为家里的事操心了,她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了。可他心里的疼,却像潮水一样涌上来,把他淹没了,连呼吸都变得困难,胸口闷得像要炸开,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不停地往下掉,砸在贾母的头发上,砸在梳子上,砸在被面上,发出 “嗒嗒” 的声音,在这寂静的屋里格外清晰,像在敲打着每个人的心。

他慢慢放下梳子,梳子 “嗒” 的一声落在炕几上,与银碗碰在一起,发出清脆的响声,在这寂静的屋里格外刺耳,像一把锤子,砸在每个人的心上,砸碎了最后一丝希望。他伸手去摸贾母的脸,还是凉的,和刚才一样凉,可再也不会暖过来了 —— 再也不会有人像贾母那样,把他抱在怀里,说 “宝玉是我的心头肉”;再也不会有人像贾母那样,在他受委屈的时候,护着他,替他出头;再也不会有人像贾母那样,跟他说小时候的事,跟他说苏州的桂花糖,跟他说太婆婆绣的荷包了;再也不会有人像贾母那样,给他做枣泥糕,陪他看桃花了。

“老太太……” 他轻轻喊了一声,声音很轻,却带着撕心裂肺的痛,像被什么东西撕裂了喉咙,沙哑得不成样子,几乎听不出是他的声音,他的肩膀剧烈地颤抖起来,再也忍不住,蹲下身,把头埋在贾母的手边,像个迷路的孩子,找到了最后的依靠,却发现这依靠已经没了温度,他哽咽着说 “老太太,您别走,我还没好好孝敬您,我还没陪您看够桃花,我还没听够您说以前的事,您别走,再陪陪我,好不好?就一会儿,一会儿就好……”

他想起小时候,自己受了委屈,比如被贾政打了,或者跟黛玉吵架了,就跑到贾母怀里哭,贾母总会拍着他的背,温柔地安慰他:“不怕不怕,有老太太在呢,没人敢欺负你,老太太给你做主,谁欺负你,老太太就找谁算账。” 还会让鸳鸯去拿糖给他吃,哄他开心,糖是最好的冰糖,甜得能化在心里。可现在,他受了委屈,再也没人能拍着他的背安慰他了,再也没人能给她拿糖吃了,只剩下他一个人,在这冰冷的屋里,抱着贾母冰冷的手,哭得天昏地暗,哭得肝肠寸断,哭得像个失去了所有依靠的孩子。

不知过了多久,屋外传来轻轻的脚步声,是宝钗回来了。她刚走到门口,就听见屋里的哭声,心里一沉,脚步也快了些,连裙摆扫过门槛都没在意,只想快点进去,看看宝玉怎么样了,看看老太太怎么样了。她手里还抱着贾桂的小披风,是刚才去给孩子盖的,小披风是粉色的,上面绣着个小小的老虎头,老虎头的眼睛是用黑珠子做的,亮得很,是她亲手绣的,希望孩子能像老虎一样健壮,将来能有出息,现在披风滑落在地,她都没察觉,只是快步走进屋里。

她看到蹲在炕边的宝玉,看到哭倒在地的王夫人和鸳鸯,看到炕几上的梳子和银碗,看到贾母毫无动静的脸,就知道,贾母走了,那个最疼宝玉、最疼大家的老太太,走了,永远地离开了他们,再也不会回来了。她的眼泪也忍不住掉了下来,像断了线的珠子,止都止不住,顺着脸颊往下流,滴在衣襟上,衣襟很快就湿了一片。她走到宝玉身边,轻轻拍了拍他的背,想说 “节哀顺变”,想说 “别太伤心,身体要紧,还有很多事需要你做”,却怎么也说不出口 —— 她知道,再多的话,也安慰不了宝玉的心,也换不回贾母的命,只能陪着他,默默流泪,手轻轻放在他的肩膀上,给他一点支撑,让他知道,他不是一个人,还有她在,还有这个家在。

“去…… 去请广济寺的师父来……” 王夫人终于缓过劲来,声音沙哑得像砂纸磨过木头,每一个字都像是从喉咙里挤出来的,带着浓浓的哭腔,“还有…… 去报给邢夫人…… 还有宁国府…… 让他们…… 都来送老太太最后一程…… 别让老太太走得太孤单…… 她这辈子…… 太苦了,为贾家操了一辈子心,不能让她走得这么冷清……” 她说得断断续续,每一个字都像用尽了力气,说完后,又忍不住哭了起来,肩膀一抽一抽的,像个受了委屈的孩子,再也撑不住了。

袭人连忙擦干眼泪,用袖子抹了抹脸,袖子上沾了眼泪和灰尘,把脸擦得花了,像个小花猫,她却没在意,应声 “是,太太”,转身快步走了出去。她的脚步有些踉跄,出门时差点撞在门框上,额头磕得生疼,她却没顾上揉,只是加快脚步 —— 她得赶紧去请广济寺的师父,广济寺的师父慈悲,能为老太太诵经祈福,让她走得安心;还要赶紧去报信,邢夫人虽然平时跟贾母有些矛盾,可毕竟是一家人,宁国府的人也该来送送老太太,不能让老太太走得太孤单,要让她风风光光地走,走得体面,不辜负她为贾家操的心。

鸳鸯也慢慢止住哭声,用帕子擦了擦眼泪,帕子都湿透了,能拧出水来,她站起身,开始收拾贾母的东西 —— 她从梳妆盒里拿出贾母平时戴的银镯子,镯子上有个小缺口,是前年宝玉不小心撞的,当时贾母还笑说 “留着做个记号,省得丢了,也算是宝玉给我的念想,看到这个缺口,我就想起我的乖宝玉,想起他小时候淘气的样子”。她把银镯子轻轻放在贾母的手边,银镯子贴着贾母的手,像是在给她最后的温暖;又拿出贾母的手帕,是块素色的,上面绣着朵小小的兰花,是贾母自己绣的,虽然针脚不如年轻时细,却也绣得有模有样,兰花的叶子还带着点灵气,她把帕子叠得整整齐齐,放在银镯子旁边 —— 她知道,接下来还有很多事要做,老祖宗走了,她不能倒下,还要帮着料理后事,要给老祖宗换上干净的衣服,要布置灵堂,要接待前来吊唁的人,不能让老祖宗受委屈,要让她风风光光地走,走得体面,像个真正的贾家老祖宗。

宝玉还蹲在那里,握着贾母的手,像是要把她的手捂热,像是要把她从死神手里抢回来,可他知道,这只是徒劳,老太太再也回不来了,她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他,离开了这个家。他想起小时候,贾母总说 “宝玉是我的心头肉,谁也不能欺负你,谁欺负你,老太太就跟谁急”;想起黛玉刚进府时,贾母拉着他和黛玉的手,说 “你们俩要好好的,将来做夫妻,我给你们主婚,让你们一辈子都在一起,幸幸福福地过日子,不用像我一样,一辈子都在为家族牺牲”;想起元妃省亲时,贾母带着众人在大观园里看戏,宝玉坐在贾母怀里,吃着贾母递过来的蜜饯,是他最喜欢的金丝蜜枣,甜得他心里都暖烘烘的,笑得那么开心,那么无忧无虑,不用考虑家族的兴衰,不用考虑未来的命运;想起每年过年,贾母都会给大家发压岁钱,把他叫到身边,偷偷多给他一个红包,说 “这是老太太给你的,别让别人知道,你自己留着买糖吃,买你喜欢的小玩意儿,不用跟别人分享”……

那些画面,像走马灯一样在他眼前晃过,每一个画面都那么暖,那么清晰,仿佛就在昨天,可现在,却只剩下刺骨的冷,像冰锥一样扎在他心里,扎得他生疼,扎得他几乎喘不过气,他多希望这只是一场梦,梦醒了,老太太还在,黛玉还在,贾家还是以前那个繁华的贾家,可他知道,这不是梦,这是残酷的现实,他必须面对。

窗外的风还在刮,雨不知什么时候下了起来,淅淅沥沥的,打在窗棂上,像无数人的哭声,悲悲切切,听得人心里发酸,鼻子一抽一抽的;打在瓦檐上,“滴答” 作响,像谁在数着时间,一分一秒,都那么难熬,那么漫长,仿佛永远都不会天亮;打在阶前的积水里,晕开一圈圈涟漪,像碎了的镜子,再也拼不完整,就像这个家一样,碎了,再也回不到从前了,那些美好的时光,再也回不来了。

烛火摇曳着,把屋里的影子拉得很长,那些影子,有的在哭,有的在忙,只有宝玉,还蹲在炕边,守着他最后一个护着他的人,像一尊不会动的雕像,任凭眼泪不停地往下掉,任凭心里的疼不停地蔓延,蔓延到四肢百骸,让他连动一下都觉得疼,连呼吸都觉得疼。

夜还很长,荣国府的这个夜晚,注定是无眠的。丧钟的声音,要等天亮了才会敲响,可府里的人都知道,从贾母闭上眼睛的那一刻起,这荣国府,就真的没了主心骨,没了最后的暖意,只剩下一片冰冷的残园,和一群在残园里挣扎的人 —— 像断了线的风筝,不知道要飘向哪里,不知道未来会是什么样子,不知道明天还能不能活下去,不知道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

宝玉慢慢抬起头,看着贾母平静的脸,用袖子擦了擦眼泪,袖子上沾了灰尘,把脸擦得花了,像个小花猫,他却没在意。他的声音虽然沙哑,却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坚定,像雨后的石头,沉实而有力,不再像以前那样带着孩子气的软弱,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不能再软弱了,他要撑起这个家,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老太太,您放心,我会好好的,会照顾好娘,不让她受气,不让她被人欺负,会保护好她,像您以前保护我一样;会照顾好宝钗,好好待她,不让她受委屈,不让她伤心,会跟她一起撑起这个家,不让她孤单;会照顾好巧姐儿,多疼她,多护着她,不让她没人管,不让她像黛玉妹妹那样苦命,会让她好好长大,做个幸福的孩子;会找到爹,跟他一起把咱们家的冤屈说清楚,不会让您白白受委屈的,不会让贾家白白被人欺负;我会撑起这个家,不会让贾家就这么散了,不会让祖宗的基业毁在我手里,您在天上看着,我一定说到做到,一定不会让您失望的,我会做个有担当的人,做贾家的顶梁柱。”

他站起身,腿蹲得麻了,一瘸一拐的,踉跄了一下,宝钗连忙伸出手,扶住他的胳膊,怕他摔倒,她的手很凉,却很有力,给了他支撑。他走到炕边,最后看了一眼贾母,看了看她手边的银镯子,看了看炕几上的梳子,看了看她平静的脸,心里默默说:“老太太,您走好吧,我会记住您说的话,做个有担当的人,做个能撑起这个家的人,不会再让您失望了,不会再像以前那样任性了,我会好好的,会让这个家好好的,不让您在天上担心。”

然后他转过身,对宝钗说:“宝钗,咱们该准备后事了,不能让老太太受委屈,要风风光光地送她走,让她在天上也能安心,也能体面,不能让她走得冷清,她为贾家操了一辈子心,咱们不能让她最后还受委屈。”

宝钗看着他,眼里满是心疼,心疼他的懂事,心疼他的坚强,也心疼他的无助 —— 他才二十出头,本该是无忧无虑的年纪,却要承担起这么重的担子,要撑起这个风雨飘摇的家,要面对这么多的苦难和离别,这对他来说,太残忍了。可她也点了点头,声音带着哭腔,却很坚定:“嗯,咱们一起办,一定会办好的,不让老太太受委屈,让她风风光光地走,走得体面,咱们一起撑起这个家,一起面对接下来的困难,不会让您一个人扛着。” 她知道,从这一刻起,宝玉不再是那个只会哭哭啼啼的 “混世魔王” 了,他成了这家里的顶梁柱 —— 虽然这担子,对他来说太重了,重得让人心疼,可他却不得不扛起来,而她,会一直陪着他,跟他一起扛。

鸳鸯走过来,手里拿着一件贾母平时穿的石青缎面夹袄,袄面上绣着小小的福字,是她去年冬天给贾母绣的,绣了整整一个月,每天夜里都在灯下绣,眼睛都熬红了,针脚细密,福字绣得饱满,每一笔都透着她的心意,寓意 “多福多寿”,希望贾母能长命百岁。贾母穿上后,还笑着说 “鸳鸯的手巧,绣的福字看着就喜庆,穿着这件衣服,老太太也能多活几年,多陪陪你们,多看看这世间的好光景”。她轻声说:“宝二爷,咱们给老祖宗换上衣服吧,这是老祖宗最喜欢的衣服,穿着它走,她会开心的,也能走得安心,走得体面,不辜负她对咱们的疼。”

宝玉接过夹袄,手指抚过上面的福字,能感觉到针脚的纹路,能想起鸳鸯熬夜绣衣服的样子,心里一阵发酸,眼泪又差点掉下来,他强忍着,不让眼泪掉下来,他知道,现在不是哭的时候,还有很多事要做。他想起这是去年冬天,鸳鸯熬夜给贾母绣的,那时候天很冷,鸳鸯的手冻得通红,却还是坚持绣完了,贾母穿上后,笑得那么开心,像个孩子,拉着鸳鸯的手,夸了她好半天,说 “鸳鸯是个好孩子,比我的亲孙女还亲”。他点了点头,和鸳鸯、宝钗一起,小心翼翼地给贾母换衣服。他们的动作很轻,很慢,像是在完成一件最珍贵的事情,怕碰疼了贾母 —— 虽然他们知道,贾母已经感觉不到了,可他们还是想把最好的都给她,让她走得安心,走得体面,走得没有遗憾,让她在另一个世界,也能像以前一样,穿着漂亮的衣服,过着幸福的生活。

烛火还在烧,烛芯越来越长,火星偶尔溅出来,落在地上,熄灭了,像一颗颗小小的眼泪,掉在地上就没了踪迹,再也找不回来,就像那些逝去的人,逝去的时光一样,再也回不来了。雨还在下,风还在刮,把屋里的凉意又带浓了几分,冷得人骨头都疼,冷得人心里发寒,冷得人几乎要失去知觉。荣国府的这个夜晚,悲伤像潮水一样淹没了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都在哭,每一个人都在伤心,可在这悲伤里,却也有一丝微弱的光 —— 那是宝玉眼中的坚定,是宝钗心中的责任,是鸳鸯手里的执着,是他们对未来的一点点希望,是他们对这个家的不舍和坚守。

他们知道,接下来的路会很难走,会有很多苦难,会有很多离别,会有很多说不尽的委屈,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挫折,会有很多别人的白眼和欺负,可他们不能倒下,因为他们是贾母的孩子,是荣国府剩下的人,他们要在这残园里,守住最后一点尊严,守住最后一点希望,像贾母希望的那样,好好地活下去,好好地撑起这个家,不让贾家就这么散了,不让祖宗的基业毁在他们手里,不让老太太在天上失望。

天快亮的时候,广济寺的师父来了,一共来了五位,都穿着灰色的僧袍,僧袍洗得有些发白,却很干净,浆洗得平平整整,没有一点褶皱,一看就是精心打理过的。他们手里拿着经卷,经卷用蓝色的布包着,包得很整齐,上面还绣着个小小的 “佛” 字,佛字周围绣着一圈小小的莲花,显得很庄严。走进贾母的卧房时,他们的脚步很轻,像怕惊扰了贾母,怕惊扰了这最后的平静,怕惊扰了她的魂灵。他们走到炕边,对着贾母的遗体合十鞠躬,动作虔诚而庄重,眼神里满是慈悲,然后盘腿坐在地上,拿出经卷,慢慢展开,开始诵经。

诵经的声音,低沉而肃穆,“南无阿弥陀佛” 的声音在屋里回荡,像一股暖流,温暖着每个人的心,和屋外的雨声、风声交织在一起,像是在为贾母送行,送她去往西方极乐世界,让她脱离这世间的苦难,不再受病痛的折磨,不再为家族的兴衰操心;也像是在为这衰败的荣国府,奏响一曲悲伤的挽歌 —— 为那些逝去的繁华,为那些离散的人,为那些再也回不来的时光,也为那些还在挣扎的希望,为这个家的未来祈祷。

宝玉站在卧房门口,看着里面诵经的师父,看着躺在炕上的贾母,看着忙碌的宝钗和鸳鸯,看着哭红了眼睛的王夫人,心里忽然明白了一件事 —— 他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逃避现实,不能再做那个只会躲在贾母怀里撒娇、只会对着黛玉哭、只会抱怨命运不公的 “混世魔王” 了。贾母走了,他就是家里的顶梁柱,他要撑起这个家,要为这个家赎罪,要为那些逝去的人,讨一个公道,要让那些还活着的人,能好好地活下去,能有尊严地活下去,不能让他们再受委屈,再受欺负,不能让他们再像老太太那样,为这个家操碎了心,却得不到好的结局。

他摸了摸脖子上的通灵宝玉,那玉还是凉的,却像是有了温度,贴在他的胸口,给了他一丝力量 —— 这是贾母给他的念想,是他的命根子,也是他的责任,是他撑下去的勇气,是他面对未来的希望。他抬起头,看向窗外,天已经蒙蒙亮了,雨还在下,可东方的天际,已经有了一点微弱的光,像希望的种子,在黑暗里慢慢发芽,虽然微弱,却让人有了盼头,有了继续走下去的勇气,有了面对未来的决心。

“老太太,您慢走,等将来,我把家里的事了了,把冤屈洗清了,就去找您,去找黛玉,去找所有人,咱们在那边,再像以前一样,好好的,一起看桃花,一起吃桂花糖,一起过中秋节,再也不分开了,再也没有这么多的苦难和离别了,再也不用为家族的兴衰操心了,咱们就像普通人家一样,过着幸福的日子,好不好?” 宝玉在心里默默地说,然后转过身,走进屋里,开始忙碌起来 —— 他要安排贾母的葬礼,要安抚家里的人,要为接下来的路,做好准备,要像个真正的男子汉一样,撑起这个风雨飘摇的家,不辜负老太太的期望,不辜负那些还活着的人的信任,不辜负这个家。

残园的泣血,从这个清晨开始,才刚刚拉开序幕。而宝玉的路,也从这个清晨开始,变得清晰而沉重。他知道,接下来的路,会有很多苦难,会有很多离别,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挫折,会有很多别人的不理解和嘲笑,可他不会再退缩,不会再害怕,因为他是贾宝玉,是贾母的孙子,是这荣国府最后的希望 —— 也是这残园里,唯一能撑起一片天的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