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平凡的傍晚,却因为沈念苏书包里掉出的一个淡粉色信封,在三个家庭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爸爸妈妈!这是什么?”已经上初中的沈念苏,捏着那个没有署名的信封,脸上混合着好奇、羞涩和一丝慌乱。
苏澄影接过信封,目光敏锐地扫过纸张材质和折叠方式。沈寒星则已经凑了过来,眼睛瞪得溜圆:“情书?!我女儿收到情书了?!快看看是谁写的!”
信封里是一张印着星空图案的信纸,字迹工整,内容青涩而真诚,表达了对沈念苏“解题时专注侧脸”和“笑起来像阳光”的欣赏,末尾没有署名,只画了一个小小的函数图像。
“函数图像?!”沈寒星指着那个图,看向苏澄影,“这年头表白都这么硬核了吗?苏老师,快解析一下!”
苏澄影看了一眼,平静地说:“一个简单的正比例函数。斜率……大约1.2,寓意可能是‘我的喜欢与你成正比’。”
沈念苏的脸更红了。
“不行!我得问问顾云昭她们!”沈寒星立刻在“六人组(含娃升级版)”的微信群里发起了视频通话。
画面接通,另外四个家长(顾云昭、林栀予、陆止安、江澈)的脸出现在屏幕上,背景里还能看到正在安静看书的顾念栀和摆弄机械模型的陆予澈。
“紧急情况!”沈寒星把情书事件声情并茂地描述了一遍。
家长们瞬间进入了“战备状态”。
顾云昭(撸袖子):“谁家小子?胆子不小!念苏别怕,告诉顾阿姨是哪个班的?我找他打场篮球聊聊人生!(被林栀予无奈拉住)”
林栀予(温柔但担忧):“念苏,你现在这个年纪,有这种心情是正常的。但要分清欣赏和真正的喜欢,最重要的是保护好自己。需要和对方谈谈的话,让妈咪陪你去?”
陆止安(冷静分析):“笔迹力度均匀,书写稳定,性格可能偏理性。选择函数图像而非直接署名,说明谨慎,且试图建立智力层面的共鸣。风险等级:中等。建议:收集更多数据后再做决策。”
江澈(言简意赅):“已存档。可进行行为模式追踪分析。”
沈寒星(抓狂):“喂!你们俩!这不是在搞数据建模!”
苏澄影(总结陈词):“情绪价值与潜在风险需要平衡。建议念苏:1.无需回应,观察后续;2. 专注当前学业目标(指向黑板上的奥数题);3. 如有困扰,及时告知我们。”
大人们七嘴八舌,给出的建议天差地别,充分暴露了各自的性格底色,场面一度十分混乱。
就在这时,一直没说话的顾念栀小声插话:“那个……星空信纸……好像是隔壁班学习委员用的那种……”
而陆予澈则抬起头,补充了一句关键信息:“上周数学小组活动,王明轩(一个性格内向的数学尖子)问过我念苏喜欢什么类型的数学题。”
真相似乎即将大白。
沈寒星看着屏幕上吵吵嚷嚷的伙伴们,又看看身边虽然无奈但眼神清亮的苏澄影,以及面前脸蛋红扑扑、眼神却已经镇定下来的女儿,忽然笑了。
她搂住女儿的肩膀,对着屏幕说:“好了好了,参谋团可以解散了。我们家念苏这么聪明,她知道该怎么处理。对吧,宝贝?”
沈念苏用力点了点头,拿起那封情书,没有撕掉,也没有珍藏,而是把它夹进了一本厚厚的数学笔记里,像收藏一份青春的注脚。她抬头对父母笑了笑:“我知道的。这道题,我自己解。”
一场由情书引发的家庭“危机”,在混乱、温暖与信任中,安然化解。而家长们那些五花八门的“黑历史”建议,则成了彼此之间新的笑谈,以及孩子们眼中,关于“爱”的、另一面的、有些笨拙却无比真实的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