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足球/巴萨梦三]蓝色果核 > 第20章 降临

[足球/巴萨梦三]蓝色果核 第20章 降临

作者:佛头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7-07 17:15:18 来源:文学城

020

第一场对切尔西的比赛前夜,我们全队都窝在酒店三楼那个不大不小的会议室里。屋里没几个人说话。那种沉默不是刻意的,倒像是所有人都在各想各的事儿。

气氛不算紧张,可说轻松的话,倒也没有。马尔蒂尼前几天接受采访时也说了,他对切尔西不算熟悉,但他相信我们会全力以赴。他说话一向实在,不煽情,也不唬人。他既然说“全力以赴”,那多半意味着我们得拼到见底。

要说AC米兰跟切尔西的渊源,最近一次也得翻回到1999年那两场欧冠小组赛:斯坦福桥那场闷成了0比0,圣西罗回合也不过1比1。你要说死敌吧,谈不上;要说陌生,又有些旧识的味道。

安切洛蒂站在白板前,像往常那样不慌不忙,手里晃着一支蓝色马克笔,在战术板上勾勾画画。

“我们要踢圣诞树。”他低声说。

起初我没反应过来,半截脑子还挂在午睡那阵迷迷糊糊的梦里。直到他把小磁铁排出个 4-3-2-1 的样子,我才恍然大悟。

“舍瓦不在。”他接着说,语气还是毫无波澜,“我们需要一棵能抗风的树。”

我下意识往对面扫了一眼。内斯塔正低头把玩手里的圆珠笔,然后一点不掩饰地打了个哈欠。

圣诞树阵型,这帮人再熟悉不过了。安切洛蒂以前就拿它打欧冠,用它熬过联赛里一场比一场难啃的骨头仗。这不是个靠硬拼就能打得顺的阵型,它讲究的是结构、联动、节奏,还有那种一环扣一环的默契。你没那个感觉,你就是在踢空架子;你真摸着门道了,它就能让你在风口浪尖上站得住。

排在阵型最前头的,是菲利波·因扎吉。队伍里最神出鬼没的那一个。他不组织、不回防,整场比赛就在越位线那片模糊地带游来荡去,像个屏气凝神的夜行刺客,你一闭眼,他就一刀封喉。

“皮波不需要太多机会。”安切洛蒂望向皮尔洛,“一个就够。”

我转头扫了因扎吉一眼。他靠在椅背上,抱着胳膊,一副早就知道安帅会这么布置的样子,甚至懒得点头应和。

前腰是双影子——卡卡和鲁伊·科斯塔。卡卡速度快、爆发力强,负责带球推进和前插攻击,是串联与冲击的利刃;鲁伊·科斯塔则是经验丰富的老艺术家,节奏踩得死准,擅长在狭小空间里穿针引线,总能在你不经意的时候塞出一脚妙传。

接着是三中场:左路西多夫,中间皮尔洛,右路加图索。西多夫技术全面,既能推进也能持球把控节奏,承担左肋与边路之间的攻守转换;皮尔洛则是球队的节拍器,负责后场调度与长传策动反击;至于加图索,那就是中场的一头疯狗。他不谈节奏,他谈的是“你敢停球我就上来废你”。他拦截、他逼抢、他咬住不放,是整个中场的屏障和情绪核心。

以及——最为紧要的后防:左后卫马尔蒂尼,右后卫卡福,中卫组合是内斯塔与斯塔姆——这四个人站在一块儿,不动声色的时候,就已经能把人逼退半步了。他们是当时欧洲最硬的一道墙,技术有,经验有,判断有,连呼吸都带着一层不容侵犯的气场。

“中场的身体对抗会很激烈,”安帅说,用的还是那副不急不缓的口气,“但我们不和切尔西拼身体,那不是我们的强项。”

说完他顿了顿,把笔尖稳稳地点在“节奏”两个字上。

“我们要控制节奏。用传控压制他们,让他们追着我们跑。”

是的,这就是安切洛蒂。他从不高喊“斗志如铁”或者“血战到底”,他谈的是结构,是细节,是智慧的足球。

我坐在会议室偏后的位子上,听着他的声音一板一眼地响着,语速不快,语调不高。他在讲“控节奏”“压阵型”“打反差”——全都是你在训练课上听过八百遍的词,但从他嘴里说出来,偏偏就像某种古老的秘诀。当时,我的脑海里忽然浮现出一句话:

“如果你想让一个人真正去做一件事,你得让他觉得,那是一种荣耀。”

我想安帅深谙此道。他从不命令你为胜利拼命,而是让你发自内心相信:为米兰踢每一场比赛,本身就是一件值得你全力以赴、绝不能辜负的事。

他最后提醒我们,穆里尼奥的队伍像一整块浇筑好的水泥板——封得严密,压得死,几乎没有缝隙可钻,我们要把握好每次发起进攻的机会。我当时还将信将疑,直到2005年7月24号那个晚上,在新泽西东鲁瑟福的巨人球场,我亲身撞上了那面墙,才知道他一点没夸张。

不是字面意义上的头破血流,虽然,说实话,也差不多了。

那天晚上球场坐得满满的,像一锅沸水,不断有人尖叫、鼓掌、吹口哨。几个美国小哥举着写有“Let’s Go MILAN”的牌子,像举着国家队的旗子那么郑重。看得出他们想要看到点好看的表演,谁不想呢?不是那种左一下右一下的横传拖时间,而是那种能让你从椅子上直接蹦起来的桥段——什么灵魂互通的配合、三十米外的冷箭,甚至主教练在场边秀个精准的停球也行。

我们也确实尽力了。皮尔洛的几次长传轨迹都很妖,有一脚甚至直接绕过中圈落到卡卡脚下,点燃了所有米兰球迷的声带。但切尔西的中卫组合——卡瓦略与特里——简直像有球路感应器,每次都比你快一步,把球断得干干净净。你都不能说他们是“防守”,那更像是读心术。

卡卡也不是全无表现。他启动的那一下你要是见过就忘不掉,没蛮劲、不耍花,就只有节奏和信念,像根矛扎进防线。可问题是——他太孤单了。他带球冲进去,周围全是切尔西的蓝衫鬼影。他找不到人接应,只好收势回传。

鲁伊·科斯塔那天明显不在线。按理说他是我们阵地战里的开锁专家,但那天他处理球总是慢半拍,而这一秒刚好是穆里尼奥的“中场铁三角”——马克莱莱、兰帕德、埃辛——最喜欢抢断的窗口。他几次本该果断直塞,却都被对方拦腰截断。我坐在替补席上,嘴里的口香糖越嚼越没味,心里替他紧张得不行。

然后是西多夫。第58分钟,他接了个回做球,在禁区弧顶来了脚贴地斩。干净,利落,角度刁得要命,速度也不慢。那球漂亮得跟命中注定似的。我都举起手准备庆祝了,结果——啪!球撞在立柱上,弹了出去。

对方门将那会儿还在原地愣着呢,他根本没反应。根本就没。你能想象那个声音吗?球撞柱的那一下像敲在我神经上似的,我手里还拧着个矿泉水瓶,听到那一声,“咔”,瓶身跟着一响。没破,但差点被我扔出去。

第64分钟,穆里尼奥把德罗巴叫了出来。他慢悠悠地脱下训练背心,一副“终于轮到我了”的样子。

两分钟后,他就进球了。

我们中场一脚没什么章法的起球,德罗巴背身卡住内斯塔,单肩一发力,晃开了人。斯塔姆回防慢了一步,他趁机转身抽射,踢出一记低平球,皮球飞进远角,落网。

进球后他甚至没庆祝,就只甩了甩头,脸上一副“这事我干过太多次”的神情。真让人窝火,但你又不得不承认——他确实强得要命。

我还没从那个进球里缓过神来,就听见有人在场边喊我。

“格里菲斯,准备一下。”

是助教的声音。我其实早就有预感了,下半场的换人多半轮得到我。可真到那一刻,心里还是“咚”地一响。我换上球衣,感觉自己浑身发紧。那是一种微妙的收缩感,像是身体凭借本能提醒你:这舞台不是为你搭的。你只是块补丁,用来糊上鲁伊·科斯塔身上那条小裂口的。

第76分钟,我上了场。

我没犯错,真的,一点错都没有。但我也没留下什么痕迹。那是职业球员最尴尬的一种状态——干净,但毫无意义。我的每一脚传球都到了队友脚下,角度漂亮,力度合适,精确、无误,然后……然后就没然后了。

我的对面是马克莱莱。

他不是那种你会在广告上看到的人,也不会有人把他照片印在T恤上。他就像空气里突然多出来的一股重力。你根本看不到他做了什么,但你能感受到你的每一次进攻意图都变成了哑火。他不铲你,不吼你,只是在你脑子刚亮灯的那一秒钟,把你所有“或许可以”的想法悉数吹灭。

终场哨响,我们0比1落败,什么也没追回来。

我站在中圈,看着那群蓝色的家伙慢悠悠地走下场。穆里尼奥站在场边,双手插兜,面无表情。他看上去甚至不算高兴,就像他根本就不觉得这场胜利值得高兴。妈的。

安切洛蒂赛后一句责怪都没说。他只是逐个拍了拍我们的肩膀,语气平和:“我们踢得不坏,下场还有机会。”

那话倒也没错,一周后我们会在新泽西再次直面蓝军。可你知道的,即便只是友谊赛,输球这事儿,总是割得你慢,割得你隐隐作痛,就像那种不出血的伤,你不说疼,但你清楚它一直在那儿。

第二天早上天很阴,后来还下起了小雨。我本来还想着训练会不会取消,心里甚至开始偷偷高兴。可我才刚把那块有点焦的煎蛋吞下去,助教就像幽灵一样冒出来:“卡莱托找你。”

说真的,我一点都不想去。

当然,我最后还是乖乖跟着助教上了三楼。那层楼被临时改成战术会议室,门一推开,一股凉风就贴着地板蹿过来,冷得我一哆嗦。我下意识搓了搓手,想给自己搓出点底气来。

安切洛蒂站在战术板前,一只手插在兜里。他没看我,一直望着那块画满红蓝箭头的白板,好像不是在研究阵型,而是在回忆一场过去的比赛。

屋里静得出奇。外面走廊那台清洁车的滚轮声滚得我耳膜发痒。我觉得这场谈话大概率不会愉快。

过了几秒,他说话了。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清楚楚。

“我看了你在巴萨的录像。”

我迟疑地点了点头。

“不是一队,是你在青年队碰皇马的那几场。”

我脑子里嗡了一下。皇马青训?他们有什么特别的吗?

安切洛蒂这会儿终于把目光从白板上挪开,瞥了我一眼。

“你那时候比现在有侵略性。”他说,语气温和,但话本身比刀还锋利,“更果断,也更敢冒险。”

我没敢看他,只是低头盯着地板。他是什么意思?是在说我踢球水平反而倒退了吗?那个瞬间我突然特别想逃——就像小时候跳上橱柜偷拿糖果被妈叫住,我知道她不会打我,但她眼里的失望比任何惩罚都让人难堪。

“你在顾虑梅西。”

他轻描淡写地说着,像是在说今天的雨不小。但那句话像钉子一样钻进了我的胸口。

我甚至感觉自己有点晃,我张了张嘴,满脑子都是套路般的说辞:战术要求、团队协作、控制节奏——问题是,我自己都听不进去,更别说拿出来说服别人了。

所以最后,我只说了一句特别不合时宜的实话。

“我不想丢球。”

话出口的刹那,我脑子里闪过一幕——某次接球后下意识的转身回撤,不是因为不行,而是因为后面是梅西。不是害怕他,是太在意他。我怕一脚射门不够好,怕他接不好,也怕自己抢了他的戏。那种顾虑是在很久之前深埋心底的,我早就与它相伴了许多年。

我在怕什么?

我怕丢球,怕浪费机会,怕被人盯上,怕被人拿去和莱奥比较。怕所有人一提起我,第一句话是:“他踢得确实不错,不过和梅西比嘛——”

我讨厌那种语气。你听得出来的——“他挺好,不过。”

我恨“不过”。

安切洛蒂的表情说不上惊讶,他就那样静静地看着我。我们两个站在这间令人喘不过气的会议室里,一个像惴惴不安的学生,一个像无动于衷的老师。

“我的射门技术比不上莱奥。”我终于还是开口了,声音哑得像被掐住喉咙,“所以我通常不该是那个做最后决定的人......我宁愿把球传出去,也不想搞砸一个机会。”

说完这句话的那一秒,我已经在脑子里做好了被训斥的准备——“胆子太小”“没担当”“打不了硬仗”——这些话我都想过怎么接。

但安切洛蒂没有说这些。

他走了两步,把手从兜里抽出来,敲了敲战术板。

“你知道这是什么吗?”他没等我回答,就自顾自地往下说,“这是地图,不是说明书。”

我怔了一下,不太懂他什么意思。此刻,他的眼神里没有愤怒,只有那种你一眼就能看懂的不满——不是对一场比赛结果的不满,而是对一个人本可以成为什么样,却终究没能成为那样的惋惜。

“地图是拿来走出去的。”他说,“不是拿来细细琢磨的。”

我没吭声,心里却像被什么东西狠狠撞了一下。

“你要是连丢球都害怕,那你永远不会成为决定比赛的人。”

他说完这句就转身离开了。那话不是责备,不是激励,而是陈述。我突然意识到,他不是在说昨晚的球。他是在说我——整个人——几个月在训练场上、替补席上、那些该冒险却没敢的瞬间。

是我那些“看起来没错”的选择,那些本该起脚却又横传的举措——安全、稳妥、无害。

也无用。

那次谈话过后,我几乎认定我这趟美国行大概就这样收场了。

安切洛蒂八成已经看穿我那点小心思,看清我这人就是一到关键时刻就会往后缩半步的货。他大概心里已经给我贴上标签了,标签上写着:“犹豫型边锋,稳定、不出错,但永远不会决定比赛。”

可——你大概不会信,说实话我当时自己都不太信——

六天后,我居然被他拎到了锋线最前端。

老实说,那天的天色真不赖。我原本照旧准备窝在替补席里数看台上的美国国旗,顺便伸伸腿,假装自己不是特别无聊。安切洛蒂在战术会上也讲得很清楚:我是鲁伊·科斯塔的后备人选。只有他抽筋了、累瘫了,或者突然发现忘带护裆了,我才会上场。

我接受了。老实说,也不是特别难过,我觉得自己起码活得像块玻璃砖:透明、稳定、干干净净。你知道,有时候人是心甘情愿当个小透明的,尤其是你刚踢了一场完全像在梦游的比赛之后。

结果比赛开始前两个小时——7月31号,星期天,下午五点半——天边那种橘灰橘灰的夕阳落在体育场的水泥外墙上——我当时正坐休息区沙发上看卡卡祷告。

他手指交握顶着额头,嘴里念念有词,像是在跟天上那位打跨国电话。我还在数他嘴唇动的频率,并得出统计结果——大约三秒一换句。

然后门开了。

安切洛蒂拧开休息室的门,语气冷静:

“你今天首发,踢中锋。”

你知道那种时候吗?脑子不是停了一下,而是直接被炸没了。轰的一声,不是形容词,是物理意义上的震耳欲聋的静默。

“皮波脚扭了。你顶上。”他说得特别自然,就像在说“今天咖啡没了,你喝牛奶吧。”

然后他就走了。

就那么走了。

我连个“啊?”都没来得及说。

卡卡那时候刚好睁开眼,朝我笑了笑。那种笑容很讨厌,就像他早知道这事儿会发生,还故意不提前告诉我。

我摸了一下自己的后脖子,那里已经开始冒虚汗了。一个队医走进来给我拉筋。我机械地把腿抬上治疗台,挤出一句:“皮波还好吗?”

他愣了一下,说:“抱歉,我不清楚。”

我盯着他,心想:你不知道?你是我们的队医啊大哥。但我没说出来,只是像机器人一样点了点头,脑袋里又变成了一片空白,甚至连“慌”都没在想。

到了更衣室以后,我第一时间意识到,情况不对劲。真他妈的不对劲。

那是一种……集体默契式的、你知道的、诡异的热情。

皮尔洛第一个靠过来。那家伙走路总像踩着软绵绵的爵士鼓拍子,轻飘飘的,连踩带滑。他拍了拍我肩膀,不重,但我差点因为那一下抽筋。

“今天全靠你了。”他说。

我张了张嘴,没吭声。他已经走开了,留下一脸“这孩子胆不太行”的表情。

接着是内斯塔,大剌剌地冒出一句:“Riccio,你要是踢出来了,皮波就可以退役了。”

全队哄笑起来。我笑不出来。

不是我不想笑,是我实在笑不出来。我的胃翻腾得厉害,真不是比喻,是字面意义上的“紧张得快吐了”。

再之后是热身环节,我的心跳几乎盖过了耳边的音乐。马尔蒂尼从一边走过来,顺手捏了捏我的后脖子。他的手温热又有劲儿。

“你就负责射门,别的我们来。组织、回撤、调度,全交给我们。你只需要把球送进球门就好。”

我点了点头,动作机械得让我自己都觉得尴尬。

安切洛蒂是最后一个走到我身边的。他只说了一句:“什么都别想,交给你的本能。”

他盯着我,目光特别沉。我也看着他。那瞬间我们之间什么都没有。没有战术板、没有图纸、没有红蓝箭头。只有一句话,和我胸腔里那个快把肋骨炸开的心跳声。

我又点头,还是那个蠢蠢的点头。点头真是人类社交史上最常见也最没用的动作之一。它不能代表“我准备好了”,也不能代表“我不怕”,它只能代表“我现在确实不太知道该说什么”。

然后我走向球场,像个死刑犯走进执行室。

但你知道吗?我其实有点想和安切洛蒂说句抱歉。

不是因为我之前踢得多糟,也不是因为我觉得自己配不上这个机会。而是——就在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一个让我有点恍惚的事实:原来他没有打算放弃我。

那场比赛啊。

不是我矫情,真的不是。我发誓我没有在搞什么文艺怀旧。可那场比赛,是我到现在都还能记得一清二楚的比赛。

我不是说记得比分,不是那种“我们进了几个,他们守了几次”的记得。我记得的,是风从哪边吹;是球场那片草太干,鞋钉一蹬就能扬起一层薄薄的灰;是观众席上有个孩子叫错了我的名字,却喊得特别响,响得像一颗小石子突然砸进你心里那滩水,啪的一声,水花四溅。

我们摆出的依旧是圣诞树阵型,我站在那个最孤独的位置——头部。

安切洛蒂把我拎出人群,放在了圣诞树的顶端。他不是要我变成皮波,不是要我变成任何人。他是在赌,赌我能不能靠着十号位的压力释放潜能。

但当我站在那个位置的时候,第一个念头不是“我要进球”,也不是“我能不能干得漂亮”,而是“别搞砸了,求你了,别搞砸了”。

这句话像钉子一样,死死钉在我的脑子里。比赛开始后的第7分钟,我还在和这该死的“别搞砸”搏斗。

然后卡卡动了。

他不是跑,而是破风。带球从中路撕裂切尔西的防线,他晃开埃辛,又穿了特里的裆,下一秒——一脚诡异的斜塞。

我甚至来不及思考——身体先于意识,本能让我前插。我冲进禁区的刹那觉得自己像脱轨的火车,像被一脚踹进了加速通道,像突然有人在我背后喊了一声“现在啊!”。

刹不住,也不想刹。我的眼里只有一个目标——球。

伸脚,推射。草皮干涩,球贴地滑行。切赫动了,但晚了。

球进了。

我愣住,是真的愣住,就像有人拿根棒子从天灵盖敲下去。

观众席炸了。那个声音,你根本无法描述。那不是“吼”,那是火山在球场下方喷发,那是几万个人同时忘了怎么呼吸,只能声嘶力竭地吼叫。

马尔蒂尼第一个冲过来,抱住我。我还在发愣,直到卡卡拍了我一下,我才猛地意识到自己打开了比分。

第11分钟,局势未定。

你知道那种感觉吗?就是你才刚刚意识到比赛真的开始了,肾上腺素还在调试阶段,结果局面突然一拐弯——咔——把你直接甩出去。

切尔西刚回过气。那群蓝色战士终于从震惊状态里醒过来,开始像他们往常那样严肃地封堵、推进、一丝不苟地照章办事。

而我鬼使神差地在中场断了马克莱莱的球。

对,就是马克莱莱。他以为我只是来给他施压。他错了。

我钩了一脚,像是在用铁丝钓鱼。他一愣,球就在我脚下了。

我抬头。

球门。

切赫。

我不知道脑子里闪过的那一帧画面是怎么来的,可能是本能,反正——我看到了。

他站得太靠前了。

我没有犹豫。吊射,脚背抬起角度恰到好处——不是太高,也不是太平。

球飞了。

缓慢地、坚定地、优雅地。

我不确定它是否能进,直到看到切赫飞身而起,指尖擦过,却扑了个空——球钻进了球门右上角。

第二个进球。

我甚至没想过要庆祝。我就那样站着,双手半举,像是被什么看不见的力量拎起,悬在半空。卡卡冲过来抱住我,他在我耳边喊:“看见没有?你可以的!”

我没回答。不是不想,是说不出话。

那一刻我真的不知道这是不是现实。太快,太不真实,我连自己是怎么跑到那个位置的都想不起来。

第87分钟。

对面开始压上,准备逼平。

我们整体回撤。

皮尔洛在后场准备长传,他一向稳定——可这次有点偏,球朝我这边飞来。

我冲上去。

我想抢在两个后卫之前停住它,控制住,再看看有没有机会——但草皮太干了,我脚下一滑,整个人像是被抽走支点。

我不是在射门。

我只是想救球。

就脚尖一捅,动作尴尬得连我自己都想笑出来。

但球飞了出去。

不偏不倚,不快不慢,它居然沿着一个鬼斧神工的角度——飞向球门。

切赫回头,转身,扑。

已经是极限了。他的指尖拼命延展,但还是差了不少。

球进了。

第三个。

帽子戏法。

全场突然安静了一瞬间——像整个世界在屏住呼吸。

然后——轰!

音浪爆炸,从四面八方砸过来,砸得我耳膜发痒,心脏发热,脑袋发飘。

我站在那里。

我不知道自己有没有笑,只记得那一刻,我的身体仿佛已经脱离地心引力。轻飘、空旷,像是灵魂被不断抬升。

我举起双手,45度角伸向天空,下巴微微扬起。那不是庆祝,那是对整个球场、对这座城市、对命运——乃至对曾经的自己——献上的一个宣言。

加图索像野牛一样扑上来,他又吼又笑,快把我摇得散架:“你做到了,小子!你他妈真的做到了!”

我静静地,笑盈盈地看着他。

你知道那种时候吗?

你知道那种感觉吗?

随着年龄渐长,没人再叫你“小天才”,你渐渐习惯了当配角,成为教练嘴里的“功能性队长”、解说笔下的“防线润滑剂”,是换人时才可能临危受命的那个影子——但忽然之间,所有的灯光都打在你身上。不是因为谁退场了,不是因为走运了,而是你自己跑进了光里。

你不是巨星,也不是救世主。

但你终于被看见了。

赛后我还泡在那种幻觉里,像浑身上下被撒了一层热腾腾的糖浆,甜得发黏,发光发亮的。然后就听见有人喊我——体能教练那样的喊法,夹着点命令味道。

“快点,格里菲斯!琼点名要采你!”

我连水都还没来得及灌,鞋还一脚松着,就给半拖半拽地拽去了混采区。

你知道混采区长什么样吗?像个打光打到过曝的魔方盒子。话筒、灯、镜头、品牌墙,一切都光鲜得不真实。站一会儿你就能感觉到后背开始冒汗,眼睛被那些乱七八糟的LOGO反光刺得酸痛。

我站那儿没几秒,一个穿得像新闻频道海报人物的女记者走了过来。她的金发扎得一根都不乱,眼影精致得像画作,手里的麦克风闪闪发光,像根权杖。

她问:“格里菲斯,作为新人首发十号位,你怎么看待安切洛蒂对你的信任?”

她问得很慢。那种慢不是温柔,是那种“我等你装完”的慢,是“来吧,说点金句让我好写稿子”的慢。

我张了张嘴,脑子里快速闪过一堆采访里常见的词:理念、团队、成长……还有什么来着?“执行力”,对,还有这词,黑天鹅最爱说这个。

但就在那一刻,我视线飘过去。

下一瞬间,我整个人就不在采访区里了。

那会儿我看见了对面看台上,有个穿着蓝色球衣的小女孩——她坐得很高,被她爸扛在肩膀上。她特别小,小得像个洋娃娃,举着一面比她还大的旗子,晃得特别用力,像是想要全世界都看着她才行。

然后,事故就发生了。

她可能是太激动了,也可能是坐得太靠前了,身子突然侧了下去,就那么朝着栏杆外倾斜。那种倾斜不是慢动作,是现实里的那种毫无预兆的“啪”一下,你甚至来不及说“噢——”

我没想。不是“我决定救她”,也不是“我应该跳出去”。没有——

我脚一蹬,就像启动了比赛里的禁区冲刺键一样,跳过栏杆,人在下一秒已经冲到看台边缘。

接下来——我张开了手臂。

像什么?

像接球。

我稳稳地把她接在了怀里。

她吓懵了,小脸僵在那里,一点声音都没有,紧紧抱住我,手指扒着我球衣的领子,像是怕我也会掉下去。我低头小声说:“嘿,没事了,我接住你了,别担心。”

她的脸贴在我脖子上,额头是热的,那感觉像是抱着一只小猫,或者刚出生的莎琳。

周围一片叫好声。琼站在不远处,完全愣住。我听到摄像机发出一连串咔咔的快门声,不动声色地想着,她要是够专业,回头该知道用什么词写这段:什么“人间奇迹”、“超乎职业的温柔”、“英雄不是定义,是举动”之类的。

小女孩的爸爸这时终于挤过人群,从看台上冲下来。他穿着切尔西的球衣,脸吓得雪白,眼圈则发红,一只手死死搂着他女儿,另一只手笨拙地想从兜里掏点什么,好像想付给我停车费一样。

他最后什么都没掏出来,反倒结结巴巴地说了一句:

“Grazie... grazie... sei un angelo, ragazzo.”

谢谢你,你是个天使,孩子。

我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回,只是把小女孩轻轻往他怀里推了推。她还攀着我的肩膀,像只不想从树上下来的树袋熊。

然后她妈妈也跑过来了,气喘吁吁的,手里拿着一顶红色棒球帽,那帽子我特别眼熟,似乎是某个东方漫画里出现过的样式,帽檐两边缝着小翅膀,用白线绕了一圈,飞行员风格中带点胡闹。

她把帽子递给女孩,女孩脸红红的,小手把帽子抱紧了,然后忽然笑了。不是那种普通的笑,是小时候的你某天早上醒来,发现圣诞树下真的有礼物的那种笑。她抬起手,把帽子戴在了我的头上。

我没躲,也没说话。只觉得帽子从头顶压下来的一瞬间,有点像是我突然被任命成了什么。不是球员,不是十号位,甚至不是这场比赛的英雄。

是个……嗯,存在。

我站那儿,整个人变得僵硬。

眼前全是光和影,像是有人把整座球场倒过来扔进了一台坏掉的投影仪里。

灯光从四面八方打下来,斜斜的,碎得像雪粒子,但全是白的。不是那种下雪时候会让人觉得温柔的白,而是一种硬邦邦的白,直直戳进眼睛里,扎得我生疼。

我试着眯起眼,但根本没用,光穿透了我的眼皮,像钻子一样在脑子里绕圈。场边的那些广告牌,霓虹似的闪啊闪的,晃得我连人脸都看不清了。

然后,我听见了那声音。

一开始是一个人,一个很普通的声线,从观众席靠下的位置传出来,拖着点酒气,带着卷舌的尾音。

“Angelo rosso!”

红天使。

我第一反应是有人在调侃我。这种事太常见了。你在球场上表现得像个疯子,染着一头红得扎眼的头毛,冲得比谁都狠,就总有人要跳出来喊点什么,嘲讽也好,捧场也好,反正他们不在乎你听起来像什么,他们只想喊一嗓子。

我还真差点想反嘴回去点什么。你知道的,就那种:你行你上、不然闭嘴的话。

但第二个声音来了,第三个、第四个——接着整片看台像是起火了。

“Angelo rosso!”

“Angelo rosso!!!”

“ANGEELOOO ROSSOOO——!”

呼喊从观众席传来,从转播台传来,从那些刚才还在埋头玩手机的人嘴里传来——你听过什么声音能像潮水一样把你整个人往后卷吗?那一刻我听见的,不是一个人的嗓音,而是一场巨大的情绪泄洪。像是某种早就被压在他们嗓子眼里的力量终于找到了出口。你能感觉到他们不是在说你的名字,不是。他们是在朝什么东西宣泄,在宣泄比赛里那种迟迟得不到释放的焦灼,在倾泻心底某个既与你有关、又早已越过你的东西。

有那么一瞬间,我真觉得,他们喊的不是我。

我想转身逃离。

但风把我拽了回来。

是的,风。风从巨人球场最高的看台上卷下来,带着傍晚特有的潮湿与凉意,钻进我的球衣缝隙,顺着脊骨慢慢滑落,像一只不动声色的手,轻轻落在我背上——那感觉就像是某位神从天而降,穿过万千声音,悄悄把我抱住了。

是那种不需要解释、不需要言语、不需要目光确认的拥抱。

我站在原地,一动不动。

我觉得,只要我动一下,哪怕只是轻轻抬起一根手指,这一切就会碎掉。那些呼喊会停,那些灯会灭,那些光与影,会像梦境一样簌簌坠落,在寂静里碎成一地回忆。

所以我就站着,站在那个被风轻抚、被声音托起、被火光环绕的瞬间里,像个第一次靠近神祇火焰的孩子,睁大了眼睛,屏住呼吸。

作者燃尽了(流口水)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0章 降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