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成化元年毫不拖沓地过去了,成化二年在许多人的期待下到来。
“大伯,为什么圣人这么说,就是对的呢?”于后一脸认真地问。
于冕无奈地看着于后,再一次耐下心说:“圣人禀赋超人,能看到常人所不能看到的,明白常人所不能明白的。他领悟了天地间的至理,就将其教给世人,希望人们都能被教化,成为更好的人。”
“可他怎么证明呢?他只说要怎么怎么样,却从不说他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
“所以有经学大家为之作注啊。”于冕试图说服侄子。
“可那都是别人说的,他们说的也不一样。除了圣人自己,谁能判断他们谁猜得对圣人的想法呢?”于后固执地追问道。
“你觉得谁对,谁就对。”
于冕转过头,见是于涣来了,苦笑道:“涣弟,你这么跟他说,还叫他怎么考科举。”
“若是他不想考就不考。大不了做个农家翁,琢磨他的算学去”于涣笑道,“兄长,你随我出来一下。”
于冕跟在于涣身后,看着他挺括的背影,忽然想到了父亲。父亲和弟弟总是只留给他背影,而他怎么拼命地追赶,也赶不上他们的脚步。他们都是那样一往无前,不会为任何事停止前进的人。
“兄长?”
于冕才发现自己沉浸在了思绪里。他歉意地对于涣笑了笑。
“我有一事要拜托兄长。”于涣郑重地说。
于冕也严肃起来:“但说无妨。”
“我到刑部任职后,案件繁多;加上内阁议事,李阁老身体不大爽利……林林总总,事务繁忙。是以我想拜托兄长来将父亲的诗文奏疏整理出书,再写一篇行状,让天下皆知他的为人、为官之道。”
“我的文字,哪里能同你相比……”
“兄长千万不要妄自菲薄,父亲一向认为你是个好儿子,我也认为你是好兄长。常人道‘家和万事兴’,你就像果子的外皮,将我们包在一起。咱们家少了谁都不行。就比如说,要是没有你,我还得再为阿朴请个夫子。”
于冕笑道:“咱们一家人,我教导侄子不是应当的么?何况,咱们家就指着阿朴传续香火……”这也是于冕的心病,他现在膝下有了六个女儿,还没有一个儿子。是以于冕对于后这个侄子极为看重。
于涣无法强迫于冕改变观念,只略提了一句:“女儿也是自家骨血,传后之人嘛。”便转言道:“我这委托,兄长接是不接?”
“固乃人子所当为也。”于冕道。如此,后有诗云“传芳有赖贤京兆”。倪岳和于冕诗文唱和中,便称其“于京兆”,因于冕生于北京也。
于涣蹑手蹑脚地走到卧房门口,轻轻推开门,却听商烨道:“进来吧,都多大了还想耍这套吓人。”
他笑着走过去抱住商烨道:“烨卿,那我这个蠢人的蠢事能不能博你一笑呢?”
“去,我又不是真那么容易笑。”虽然这么说,她还是扬起笑容,握住他的手问:“你跟兄长说过了?”
“说了。”于涣知道于冕心里一直有点拧巴,他又自惭于自己的平庸,又还要压下自己别的情绪,做个好哥哥。所以于涣拜托给他那些事,干脆让他少点时间想东想西。
商烨道:“兄长已届不惑之年,所得官职犹靠父亲恩荫,他心思又细腻,你还是要注意多同他说说话。有些话,不好由我来说。”若是放在别人身上,平白就能得个从五品的世袭官职,都乐得如此呢。只是于冕身为长子,承载过家里的期盼,对自己要求更高。
“你说的是。我们两家住在一起,我却总想着朝里的事,而忽略了兄长的心思,实在不该。悦姐儿她们的婚事,嫂嫂可同你商量过了?”朱见深所赐的宅邸大,于涣便邀于冕一家同住,现下他们是分家不分居。
于涣的大侄女永福、二侄女永忻已出嫁,永悦和永顺都到了相看人家的年纪,而永寿、永禧和于涣家的于先相对较小,不那么着急。
自从于涣升任刑部侍郎,入阁议事后,来向于涣侄女提亲的人家都更好了,更不用提于府如何门庭若市。虽然有于谦“不容私谒”的先例在前,人们还是不吝于尝试和于涣这个朝中新贵结下善缘的。
如果是价值不高的,于涣就收下,言明只是不想让人担心他是否对其有意见;若是价值过高,于涣便婉言拒绝,说如果真想送就随便给点,当他交个朋友。
于涣无意营造一个不近人情的形象。倘若有人找他帮忙,只要不违反他的原则,他就会帮。一如他过去在翰林院任职时那样。
“自然说过了。嫂嫂的意思是,寻两个家境还算殷实、家风正的官宦之家。本来咱家也是不爱弄那劳什子高门嫁女的。”商烨说,“只是你想过敦敦日后怎么办吗?”
“她不是想做医者吗?”
“哪有人家愿意媳妇到处跑着给人治病的?再说,敦敦想为天下人治病,那什么地方都得去啊。”
于涣说:“那就不成亲。”
“不成亲?”这是商烨未曾考虑过的,她当初也是顺从父母的安排嫁给了于涣。在人们的观念里,女子不成亲生子,相夫教子,人生就是缺憾的、不完美的。有很多女子羡慕商烨,丈夫洁身自好还仕途宽广,膝下儿女双全,可就算是公主,如果不出嫁也会被人同情,认为她很可怜。
“对。虽然我现在还不能让世间所有女子都这样,但至少我能让我的女儿做自己想做的事。难道你觉得我和阿朴会嫌弃自己的女儿,自己的姐姐吗?有了敦敦以后,我常常想着,她在我心里就是世上最好的女儿,我决不允许她受了不该受的委屈。”于涣认真地说。
于涣经手的一个案子,还是靠他请教了于先医理才最终得以真相大白。于先这么能干,哪里比男子差了?
可不管于先再如何有才华,最终恐怕也只得世人一句“若是生就男儿身便好了”。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9章 见龙在田(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