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历史直播] 青史之下,百代共闻 > 第20章 第 20 章

[历史直播] 青史之下,百代共闻 第20章 第 20 章

作者:何到关山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2-02 08:51:58 来源:文学城

【一段斑驳血痕被录于青史,与之相关的帝王却好似被人们遗忘。毕竟司马衷在这段历史里实在太透明,国丈太后皇后操控他的权柄,一众诸侯王围绕着他的位置发起争夺,皇帝本人却只茫然坐着。

适逢乱世,弱势的帝王不再是巍巍皇权的象征,痴傻的天子变为一个代表正统的符号,一面号令四海的大旗,被人捏在手心做筏子。

司马衷被废又被复立,被带走又被请回,全程像个皮球一样踢过来踢过去,看起来好像挺可怜只是个傻子,但说到底,为什么要让这样一个傻子登上皇位呢?

我们解读过司马炎的理由,确实充分,确实合理,但还是令人扼腕。

如果司马家只是普通权贵,皇帝让智力并不高的儿子做家主,他人辅佐,尚能算慈爱之心,然而身处皇室,让一个痴儿做皇帝,本就是最大的不负责。】

是啊。

张居正叹出一口气,天子是什么?在晋以前,君主是超越一切的存在,一人喜怒可以影响全天下,贤明者兴王朝,暴戾者葬江山。董仲舒的理论将君主和上天牢牢系在了一起,人君好似不可忤逆的端严神相。

但晋在奠基时就以长街之上的帝王血摧毁了这种牢不可破的权威,人们本就对君主这一存在陷入迷茫,疑惑还未散尽时,又出现新的天子,却是痴傻之人。

他不通常识,也无仁爱之心,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宗室为了他的位置打得四海不宁,司马衷只坐在高高的皇位上看着。

此后这位皇帝被各方势力玩弄、操纵、呼来喝去,他所出的政令都是他人的意图,头戴的冠冕沾染尘土,身穿的衣袍上溅满忠贞臣子的血,但天子连阻止这位臣子的死都做不到。

天下人的哭声传不进远远深宫,司马衷在这样长久而无声的失望中渐渐沉默下去,直到迎来死亡的那天。

蠢笨与无能用在他身上好似太重,又太过轻巧。人们一面说着不去苛求智力低下之人,因为他做不了什么;一面又难以遏制住恨意,只在心中默问,为何要送一个做不了什么的人上位。

司马炎极力阻止弟弟触摸到权柄,于是折中过渡,却不想这样的帝王,本身就是守不住基业的。

那他教导的这个小皇帝呢?

【说到底,司马衷面临的,是祖辈与君父们一代又一代运作之下,赐予他的“原罪”。但在这原罪之上,他又犯下新的错误。

等到这位身负原罪的,并不像君王的君王死去了,人们也只能给他一个安慰式的“惠”字。惠,柔质慈民,施勤无私,和而不流,泽及万世,这些——司马衷都没有。

他能拥有的,只有在刘盈之后被赋予了新含义的一个谥号。

惠。无成无过,受制强权。】

西晋位面,长子已经夭折的司马炎看着天幕,苦笑叹息。

提前得知天命又如何,难道他当真能安心把皇位传给司马攸?攸攸流水与炎炎炽火本就不相容,要他立皇太弟,还不如把太子和未来的皇孙看顾好。

天幕既已告知贾氏与杨氏两家贪心不足,皇室子孙也各有心思,那便把这两户人家剔出外戚,换上些新的谨慎世家,再削藩以待来日……

司马炎沉思着,司马攸在府中早已想到他要如何动作,摇了摇头:“除外戚和削藩要当真那么容易,当年刘汉皇室也不会那么辛苦了。”

按下葫芦浮起瓢罢了,本就不平稳,还要再生事端……他慨然长叹,天幕所述对大晋,竟然都是些无法解决的困境,人欲难遏,皇位上坐着的天子只会一直向南墙撞去。

如此说来,提前得知国运,当真是好事么。

【要说晋朝给大家留下的都是负面的东西,也不尽然,除了司马家还有别人呢。魏晋风度与诗坛以一种非常高的存在感,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依然享有地位。

魏晋风度,属于士人风度,和老百姓没啥关系。时人好清谈、饮酒、服药,特立独行,因而称潇洒,称风度。

古往今来皆是如此,当官的和文人有基础物质保障,自然可以风流快活,书华美文章,享清欢乐事。但对百姓来说,乱世就是乱世,活不下去。

当然啦,古今概念不同,现代人看当时的名士可能觉得很荒谬,五石散这种莫名其妙的兴//奋//剂吃下去和慢性服毒差不多,不过可能没事找死也是名士生活的一部分吧……】

慢性服毒几个字砸下来,一众曲水流觞的名士都不知该说些什么了。

“这散当真……”何晏指着盘中物惊讶,吴质本就因他屡次效仿世子衣着看他不顺眼,闻言只笑而相邀,“后世人知道些什么,何郎不是爱这散么,请吧。”

案前的玉面郎君惊出一身汗,匆匆告退找大夫去,吴质冷笑:“魏王假子而已,竟真把自己当回事。”

席上众人权当没听见,雅宴不歇。

【我们后世常说魏晋,把两朝并列而称,但真论起来魏比晋名声好多了,人家只是活得短暂,又没搞出什么特别大的祸事来。

就总觉得这俩会有这样一段对话:

晋: 魏兄,报意思啊,一来就抢了你的位置,还要和你一起被后世并列提起几千年,不过你不会介意的吧?

魏: 喂。

魏晋风度与建安风骨,大家经常把这俩弄混,建安是汉献帝年号,建安风骨主要是夸老曹家为代表的文学作品的,苍凉雄浑,要换个名儿人家叫汉魏风骨,是文学风格。

而魏晋风度主要讲的是名士不拘小节,纵情山水的风流作态,这个属于行事风格。掰开讲是这样的,不过这俩经常一起提,慢慢的也就魏晋风骨都概括来说了。】

曹操: 我大魏当真要和这样的朝代一同被提及吗……

长安城,李白醉醺醺吟了一句“蓬莱文章建安骨”,闻者神往,想到天幕所说三百年乱世,又按捺下去。

王孝伯有言,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

看上去确实自在,但对士人来说,一生汲汲营营,追求的难道就是这样痛饮酒,读《离骚》的日子?不能出将入相还是遗憾,这种“常得无事”才不该。

【晋廷不值得。游离的士人要么失望于司马家族,要么沉溺于南渡之耻,大家在巨大的动乱中陷入迷茫和痛苦,这一痛苦也就诚实地反馈到行事和作品中。

司马炎时期,还有三张二陆写些华美轻靡的诗,王朝初建,大家抱有热情与希望,书繁缛华丽的文辞,左思尚能续建安风骨,作笔力矫健的“左思风力”作品。但王朝很快塌陷,士人又漫入虚无。

晋时文人为后人称道的那些风度,那些清谈,那些张狂,有些是真的恬淡自适,有些却是佯狂的逃避。

八王之乱发生了,永嘉之乱发生了,五胡入中原,衣冠忙南渡,时代的沉痛之下,文人们说生死,谈玄学,酒与药,自然与游仙,大多是自我放逐,能真得乐者终究少数。】

郭璞静静看着天幕,后世所言不假。

不愿谈国事,便转去谈玄言老庄,服药长生,不愿看朝堂,所以放眼山水。毕竟,盛世是不会有那样多的人想要隐逸的,对时事不满才会。

于是他写游仙,写赤松紫烟、绿萝高林、丹溪云螭、钟山灵液,写“高蹈风尘外,长揖谢夷齐”,世人夸赞其仙灵轻逸,他心中却念着京华与宦途,难以避免溢出苦闷。

风度是时代文人的避世之法。

【我们背古代文学史,说山水田园诗源自魏晋,但为何源自这里?因时代有所感召。

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来自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盛大雄浑,因为枭雄刚从乌桓得胜,正是豪情满怀的时候,于是他放眼看天下,看日月之行,星汉灿烂,俱是江山。

而陶渊明身在东晋与南北朝的交织,已衣冠南渡许多年的东晋,动荡纷乱不得止歇的东晋。宦游生活与他想象中差异太多,身在其中无法救世,他便回到家中。

诗人躬耕田园,将黑暗的现实与个人的抱负都灌注进那几粒种子,企图在个人的方寸寻求自适,但天下分崩离析,一个士人的田园也不过几方土地。

元好问评陶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是赞其诗淡泊天成,摒弃浮华雕琢。

但豪华落自何处?整个朝代。

武陵人捕鱼,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清美的山水与田园落于魏晋,但晋时文人的风度,只如桃花源一般,属于士人悠游,无关小民黎庶。

既是如此,那这片平淡自乐的怡然桃花,自然吹不出桃林,也吹不到东晋。

唯余苍茫大地,一片焦土。】

司马炎沉默着看向洛阳的土地,听着宫外喊声阵阵,天幕有声,黄土无言。

土德之国的曹魏沉默地横亘在西晋之上,他们收敛这把土,吸收其教训,又不断犯下新的错误,重复多次,以白骨,以血滴,最后只落得三百年浮沉乱世。

天道也只还他们一抔黄土。

《晋书·惠帝纪》

《宋书·卷六十七·列传第二十七》

《晋书·卷七十二·列传第四十二》

《晋书·陶潜传》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0章 晋时文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