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历史直播] 青史之下,百代共闻 > 第19章 第 19 章

[历史直播] 青史之下,百代共闻 第19章 第 19 章

作者:何到关山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2-01 00:57:12 来源:文学城

【西晋在宫廷杀人不见血的权术中获得了天下权柄,又在大庭广众之下以天子之血倾覆皇室,自然也要用许多鲜血来涂地,弥补当年高贵乡公被当街弑杀而死的怨愤。

令人生厌的是,他们用的是天下人的血。

八王之乱打呀,打得全天下不得安宁。从中央到地方,藩王们哐哐干仗,到处兵灾,执政者换了几轮,每换一次都要乱一阵。

宗亲么,死一堆,彻底打散了;士族么,看王族打得那么乱,投机倒把的也不少;国力么,耗空了,从军事到民生,都是乱麻。

等到他们打完,晋已然和空壳子差不多。司马越迎傻皇帝还于洛阳,没过多久司马衷便被毒死,司马炽继位。

八王之乱是结束了,但新的风波又在酝酿。】

百姓无比惶恐,八王之乱对他们来说已经够重,毕竟王族的争斗耗尽的是无数平民的血与肉。打到一处乱一处,哪边的王族争权,哪边的民众就要遭殃。

本以为就此终结,难不成后头竟还有旁的大祸?

·

年轻的李世民眉头紧皱,他最见不得的便是宫中内斗牵扯到无辜平民,皇家事便在皇家内部解决,谋权到底只是几个人的事,同姓之人争权夺势,何苦要让天下共同承受。

五胡乱华,衣冠南渡这许多年,总要有个有志之君,带着臣子们为百姓计。

秦王自天幕初次播放提到那太宗文皇帝后便闭门不出,太子想找他麻烦都见不着人。李渊也不知在想什么,近来态度好了不少,李世民与爱妻商讨一阵,终于还是出了门。

大争之世,舍我其谁?

【早在东汉,就提倡边民内迁,充实人口和劳动力,没啥人嘛,就号召大家都来种地打工成家立业,许多游牧民族也顺此潮流而来。

至魏晋更多,以匈奴、羯、氐、羌、鲜卑为代表的大量游牧部落内迁,西晋时这个数目就已超乎规模,关中、凉州等地,外族人口已经占了州府总人口的一半还多。

王朝强大时,大家都能安安分分关起门来过日子,毕竟汉和魏都压得住,内迁就内迁,哪怕最混乱的东汉末年,也有各路强大军阀压阵。

而西晋呢?又不卡人数,军事上又耗空了,完了自家打仗打不过还要再请别人帮忙一起打,让人知道你底子很虚,就问是不是脑瓜有问题吧。

南匈奴贵族刘曜率先起兵,建立汉赵,打着复汉的名义进攻洛阳,俘虏皇帝,杀之。司马家的人也不是吃干饭的,司马邺就地登基,call人来帮忙,但还是没打过,也被抓来杀了,史称永嘉之乱。

至此,西晋灭亡,国祚不过五十余年。】

西晋没了,曹操本该觉得痛快,如今却只觉胆寒。

他从来不是什么心慈之徒,屠城之时也未曾手软,但天幕所说那个异族入侵中原直至俘虏皇帝的未来,还是太过可憎。

·

司马炎从八王之乱开始时就沉寂下去。

不断有臣子来进言,请求他废了杨氏,请求他杀了贾氏,请求他收回给宗亲们的权力,但进言的人自有目的,没说几句便会互相吵起来。

想踩其他世家上位的臣子和对宗室不满的臣子,为自家姻亲哭求的世家和来攀关系的宗室……许多声音混杂在一起。

皇帝听着他们吵架,想问你们听不到吗,你们不在意吗?

冥冥中有人回答他,是许多声音,他们说,陛下,臣当然不在意,因为臣是世家。

无论怎样的乱世,我们都能活下去,皇帝如何,百姓如何,与我们何干。

【永嘉年间这么一乱,其他游牧民族看到南匈奴能建国,自己也建去,中国北方彻底崩裂,开启五胡十六国时代,百年间战乱未平。

而南方,司马睿早携人南下,听闻司马邺身死,登基立东晋。跑得如此不体面,中央又势弱,东晋的主弱臣强和“王与马,共天下”,也就并不意外了。

皇族南逃,无数缙绅﹑士大夫及庶民也匆匆南下,中原文明的经济政治核心都转向南方,后世有些人打不过了,一看史书灵感来了,也学着南渡,然后偏安一隅。

神州陆沉,苦的自然是百姓。无论是北边十六国的纷争,还是南边朝廷的不稳定,抑或是南北间战乱无休,都是白骨露野。

据传,当时境况是“民尽流离,邑皆荒毁,由是劫抄蜂起,盗窃群行。”

部分游牧民族尚未开化,行径十分可怖,光《晋书》所记,便有许多食人故事,汉人被屠戮许多,从两千万急剧收缩至四百万,十去七八,死伤殆尽。】

“中原土地竟沦丧至此……”年轻的刘彻观天幕所言,眼前俱是黄土白骨,淋漓鲜血。

朝上诸公静默无声,前日还在争执是否要再对匈奴兴兵事,今日就听得如此惨痛故事。

虽是后世,依然颈上发寒,那打着复汉名头的南匈奴更是让人悚然,莫非正因为他们不愿出兵,搞得匈奴仍有后来者能入侵中原?

也罢,天幕高悬,他们总要为子孙计,只朝中与匈奴每战每败,再好的将士都要折戟,难免灰心。

若天佑我朝,请赐良将一二。

长安城内有老者叹息:“固蛮夷也,当真不可教化?”

【很多人在看这段历史时会产生极大的不适感,民族融合与史书上斑驳血痕相照而来,陷入混乱。

民族观自古有之,先秦就提出过华夷之辨,《春秋左传》以“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定下了华夏民族的主基调,礼仪之邦。

春秋战国时,不断有狄戎小国被吞并,融入华夏体系。秦汉也一样,百越、河西走廊等等一系列并入版图后,有了汉族之说。

古人在长久的摸索中总结出一套理论,即羁縻政策,“怀柔远人,义在羁縻”“树其酋长,使自镇抚”。以政治军事震慑,以实际利益安抚,再给予一定程度的自由。但这更倾向于一种政治手腕与利益相峙,和我们如今的民族区域自治差别还是挺大的。

历史上称得上大的几次民族交织,都和游牧民族入主中原脱不开关系,元清还树立了固定的政权,五胡十六国简直是乱七八糟,没一天闲着。这些王朝难以掩盖的特性,就是在礼与文化方面的空白。

我们为何总说文化总说青史,因为民族之基就是这些。有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方有无数雄壮或烂漫的故事流传,有史官提笔,方能见浩荡过往。】

五胡十六国已经够动荡了,怎么还有入主中原树立了固定政权的异族?

历代皆惊,原本对异族的军事筹备又默默调高了一个度,他们原本以为五胡乱华只是因为司马家的人太蠢,如今看来居然并非孤例,还有更强大的铁蹄踏来,甚至在中原大地上建立起了自己的王朝。

·

南迁路上的宋廷文人正商量着“天幕也说了,入主中原的只有那元和清,并未提到金……我们何不直接称臣。”

提出之人受了好大一个白眼,身旁的赵构却若有所思。

天幕当头劈来一道雷。

·

朱元璋和朱棣在不同位面踱着同样焦躁的步子,元朝没人比他们更清楚,但那清……

一个异族王朝刚过去,汉人尚未恢复过来,那清又是什么地方的什么人,竟在他们大明再造中原后又入了关!

【于是汉风不断受追捧,五胡乱华,中原文化也在不断影响胡人,前秦以儒家理论为尊,北魏孝文帝持续主张汉化,人们以礼,以文化,以思想灌溉之,最终同化,着汉衣,吐汉音,书汉字。

从整个纵向的历史来看,这样大的战乱横灾被一些学者评价为“促进了民族融合”,北方异族逐渐学习汉族文化,南渡之人再影响百越。】

但从“未来”看是不够的,历史属于“当下”。

天幕下的人闭上眼,这样多的生灵涂炭,这样漫长不停歇几代人的痛苦,耗干中原百姓生命的时光,居然会被人称道吗。

那些横霜枯骨不是假的,血泪满襟无法忘却,后人轻飘飘一句促进,是三百多年的动荡乱世。

【古今对待同一事的看法不同,现代人学史,读的是广与纵,时人学史,知的是战乱年代人们为生存奔波,游牧民族逢秋冬草场凋敝,抢掠中原。

关内百姓年年远眺玉门关,有亲人长眠塞外。若身为晋时黎庶,便是凄楚而惶惑的短暂一生。

而我们身处最好的时代,体会不了雪满弓刀的冷凝与累积多代的痛苦。

古代史经常会出现的场景,是“蛮夷”与“文明”的对抗,冷兵器与思想的战争。谁把谁打到几乎亡国,谁又以文化影响另一方,历史多残酷又多烂漫,轻灵的是魂灵,冷然的是骨血。

五千年是文明火种不熄的五千年,而民族融合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异族不断被同化吸纳,成为新的本土人士,他们的子孙后代再提剑抗争新的异族。

血与泪浇筑出春与秋,悲与痛流淌出诗与史。无数人互相厮杀,又在千载之下化为同一捧沙。

历史是周而复始,又生生不息。

我们能做的,唯有体谅古人的血仇与痛楚,但抱拥当今衣饰各样的同袍。】

说起来有个很地狱的谜语,谜面衣冠南渡,打一历史人物名。

参考书目:

《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史·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变迁、第三节 西晋的政局、第四节 五胡乱华大变局的开始、第三章 大动乱时代的人口流动与民族融合》

《国史大纲·第十三章 西晋兴亡》

《晋书·卷一百七·载记第七》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9章 五胡乱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