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康帝最终动用了改判之权,他没有道明,仅是说:“靖王,可以离开了。”
秦衍远视那尊御座,它所供奉的帝王陷入了一片阴影中,面色被完全吞噬。
他静立片刻,视着阴影勾勒出的天子轮廓道:“太子被诛杀后,平康帝、燕王、齐王鼎峙,并争朝权。手足之间本就有隙,奸佞乘间从中挑唆,以至相互推刃。本王从未涉足其中,我秦戎钺所行谨按圣旨钧意,绝无不臣之心。”
“君使臣以礼,待臣以法,臣事君以忠。君臣不和,必有内变。陛下败乱国典,陷事于本王,若说臣有无君之心,那便是怨望之心。”
“大秦奉宗庙,安社稷,利国民,莅朝堂之君位,请陛下自鉴,堪居否?”
“三日后,平康帝的登基大典,恕本王不便出席。”
“念在手足之情,请陛下恩准齐王的尸身入皇陵。”
言毕,靖王扣上领口处的最后一粒襟纽,离开了当下这场审判。
辰初,天色还未亮,灯笼里烛火的光晕被檐外的雨色浸染得奄奄一息,不住地挣扎跳跃,忽明忽暗。
一人跨出殿门,他的视线偏转,没有落空,得到了另外一双眼眸的收留。
温绪默视其中一人,她仰视面前人,眼里的湿意无处扩散,积攒在了眼底,唇角微微扬起,无声而笑。他的视角里,花鸟司司长唐颂初次流露出这样的神色,专注、失神,留意不到除了靖王以外的其他人。
他静思回忆靖王谋反坐赃一案的案发始末,案发后花鸟司司长唐颂驰马夜奔,至永安宫门前同靖王暂别,继而夜访云汉斋向昌睦公主寻求援助,遭遇拒绝,而后因立场的选择,同兵部尚书萧羽决裂,之后在案情取会阶段,向中书令段浔再三俯身曲颈,最终前往御史台同靖王告别。
她惊慌,迷惘,决绝,悲伤,她身上的花鸟遭受围堵,容颜暗淡。她的眼眸抬起又落下,落出成片翳霾。
他自居俯瞰的高度,见证了这一切,但却并非眼见为实,他的窥探**受到了她的蓄意牵制。
她玩儿了出伪装的把戏障人眼目。
鹰犬之才,如是。
他视着她,倘若她的目光有所偏转,同他对视,她的眉眼间定会浮现出平静的挑衅。
她没有,没有向他施加一丝嘲讽。在他看来,这是一种无意的傲慢。
待高台上仅余他一人时,温绪默默挑唇,一声低笑。
嗤。
转身步入殿中,平康帝隔着御案抛下一封牒文,“啪”地一声落在地砖上,在偌大寂静的殿堂内荡出回音。
温绪跪身请罪,“陛下息怒,臣……”
秦哲挥挥手打断他的话,“大监瞧瞧这封牒文。”
温绪领命捡起面前的纸页翻开来看,这是一封关于幽州节度使梅向荣近一年的政绩考核,御史台御史中丞冷思州给出的评判结果为“上上”。
他合上牒文,无声叩首,听闻平康帝道:“昌睦同杨培芝、燕王、靖王他们都是一伙儿的,伙同着编织了一场骗局,诓了朕一把,大监你说,既然靖王有那面狼头纛,他还聘用讼师做什么?”
此话并非疑问,而是一种平静的愤怒。斩将搴旗之功勋是一国将领能在战役中获取的最大荣耀,靖王在涉案之初便可动用议功之权同法司体系周旋,甚至“将功抵过”,得到豁免罪名的可能,他却没有。
靖王选择接受法司的审问审判,甚至是拷鞫,直至生死交替的最后一刻才揭开了武州一役暗藏的面目,他甚至揭开了沐抑愁一案的真相,这一出手,就是反杀必杀之技。
靖王就是要让平康帝颜面无存,而那位讼师卓弈,作为这桩案件的见证者,会是为他在坊间正名的喉舌。
对于平康帝来说,这无疑是一场溃败。
“三日后,就是陛下的登基大典。”温绪申明。
登基大典之后,朝中的物侯唯有御座上的帝王一人左右。
平康帝垮在御座中,他的腔调中有几分哀婉,“大监,朕很痛心。我们,不能再失手了。”
温绪再叩首承诺:“臣亦如此。”
“陛下,”臣子提出恳求,“请允许臣送他最后一程。”
他的帝君回应:“准。”
————
御史台刑狱。
池浚看到来人后,起身解衣,脱去了身上那件朱衣官服,弃如敝履。
最终,平康帝与靖王达成了一桩无声的交易,靖王没有催逼沐抑愁巫蛊案的处置结果,以此为价,平康帝献祭池浚为筹码。
温绪一言不发,与他隔案而坐,池浚笑视他带来的那杯鸩酒,“判决齐王那时,我便想,也许将来我也有这一天。”
温绪抬眼看他,眼中映着狱中的血污尘垢,“是我贪急了。”
他的声色中难掩愧疚,池浚摇了摇头笑道:“是我们,之前齐王曾告诫过我,靖王不易对付,我们还是大意了。”
温绪不置可否,沉默垂眼。池浚拿起身旁一尾长鞭,将其拆散,上百只沾满血迹的铜钱四下蹦跳,嗡鸣声不止。
他们望着它们出神,望着它们的影子在地砖里挣扎凌乱,最终被冰冷吸附,贴合于无尽的黑暗。
“你还记得自己的名姓么?”池浚沉吟道:“有时我觉得自己像是忘记了,面对靖王时,我才彻底忆起了仇恨,有时候我会想,为什么我要学习,甚至是熟谙大秦的国章律法条格,为什么我要穿上大秦的官袍介入它的法司体系,为什么我会发现它的不完美,它的嬗变?有时候我不知道自己是谁了,你明白么?至少它存在,从前它对于我来说,如虚无缥缈般,是不存在的。当下对于我来说,反倒像是一场解脱,我终于想起了自己到底是谁。”
温绪再抬眼时,眼中蓄满了秋夜的雨色,池浚向他颔首,“刀开明月环,长驱静铁关……”
“不要忘记历史,不要忘记族人,不要忘记叶赫,要记得自己是谁,不要让他们得意,让他们嚣张,时间不多了,毁了它,毁了他们。”
深秋夜里的一杯鸩酒,品尝起来定然是肝肠寸断的滋味吧。
冰露泪意浮于玉盏,那盏坠落,摔得稀碎,一人在玉屑尘扬中起身,独步迈向雨中。
辰正。昌睦公主府。
咨阅行至府门外,看到阶下的一人一马,他的马被束缚在拴马石上,马颈上的鬃毛已经被淋透了,他像它的马一样,披着满身的霜雾凉意。
他的狼狈更甚,像一条卑微的落水狗,无声仰视她。
咨阅下阶,撑开伞为他挡雨,“大监在这儿很久了么?怎么不上来避避雨?”
她双瞳无辜撑大,充满询问,仍在伪装。他撕开她的伪装,省却迂回,“殿下央求臣,派遣冷思州北上幽州是为了监视梅向荣,以此挟制燕王,臣答应了,殿下却食言了。”
咨阅垂眸收起伞,使两人暴露在雨落中,她又抬眸,收敛了眸底的情暖,“大监,御史大夫池浚跌足,上位的会是御史中丞冷思州,今后,三法司内会是以燕序齐、冷思州、万鹤立三位官员为首的派系,这三人中,一人是我的授业老师,两人是我的学生,既然能权掌三法司,我为何要扶植池浚,扶植你?”
她出尔反尔,背叛了他,明明知道答案,仍想听闻她亲口承认,以此来获得痛感,这样的痛感会使他心生莫名的快意。
身处这一刻的长安,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
咨阅耐心等待,希冀从他脸上寻找到怨毒落魄的痕迹,却是无终而返,他让她的愿景落了空。
她微微蹙眉,转身的同时,他也同她背道而驰,他笑了,他像往常一般淡淡笑了,“殿下,燕卿应当快要回京了。”
他在她肩侧道。
咨阅心底突然空落下来,她猛地抬眼望向身边人,他收敛了笑意,伸手牵他的马,目光中仍有残余的温热,“雨天路滑,殿下行路当心,臣告辞。”
————
辰初,他跨出太极宫的殿门,他的视线偏转时没有落空,得到了另外一双眼眸的收留。
那是时常点缀着眉间凛冽蹙意的一双眼眸,此时她的眼底溢出了粼粼晴光。
“秦戎钺。”
她迈步过来,双手握住了他一手的手腕。
他垂眼,跟随她的动作视向她的手,又抬眼望进她的眼底。
“嗯。”
“痛么?”她轻轻撇嘴,蹙眉,问道。
他抿唇,否认:“不痛。”
“撒谎。”她微遮眼帘,露出寡淡的神气。
“没有。”他坚持否认。
“颂颂。”
“嗯。”
“你看着我。”
于是,她抬颌看向了他,鼻翅红红的,起了细小的褶。
他笑了起来,立于她眼底的这一刻,他觉得自己不再是孤独的。
“去武州。”他说。
唐颂静默半晌,她看到秦衍的眼底漫出一种精疲力竭的温情,它变得浓深,渐渐成了热意。
她挑唇而笑,颔首。
“好。”
“回家。”
“好。”
她把他的马寄存在了永安宫门前的下马碑处,秦衍跨坐上马,向下伸出手。
唐颂将一把伞递给他,他不接,固执的伸着手,“上来。”
她把伞柄塞进他的手里,戴上一顶藤帷,仰脸笑道:“我给靖王殿下牵马。”
他低嗤,“用不着。”
她牵了辔策便走,“用得着。”
他望着她的背影逐渐没入了幽暗冗长的门洞里,那一端的门扉间露出一线光明,她身上的花鸟被染上了鲜亮的颜色,有了呼吸的权力,露出嚣张肆意面貌。
“恭喜唐司长。”
“何故?”
“独领花鸟司大权。”
她轻轻一声嗤笑,“多谢秦闲厩。”
他用力,他的马受到挟持,马蹄声渐弱下来。
“颂颂,我很愧疚。”
他的马不再前行,停了下来。
唐颂驻足回身,望向他,她知道他在谈论哪件事,靖王利用沐抑愁一案作为筹码,为自己换取了生机。
她颔首,“来日方长。无论将来孟纤闻的下场如何,至少眼下她不能死在自己儿子手中,秦戎钺,他们不尊伦常,你不是他们。”
那一线光明映在她的脸上,照亮她的一只眼眸,万千尘埃飞扬,无一落入她的眸中。
他被那些光亮吸引,向马下倾身,他丢开伞,摘下她的藤帷,一手捧起了她的脸,他的目光与她的眉眼触碰,吻上她的唇。
她踮脚迁就他,他还是被自己的不满连累得坠下马,在一线光明里,他肆意妄为的追逐。
他的倦意痛意再无踪影,他是秦戎钺,他找到了自己。
他的马匹高大,她枕在他的马鞍上,肆意妄为的沉溺。
他胸前的飞马在她掌心奔腾嘶鸣,他的心跳和那面狼头纛同生共死。
她真的,好喜欢他。
这章留白了很多线索,也就是唐颂和昌睦,萧羽暗中的配合等等,感觉不必详述。
写到池浚死前的心理,部分是我考据古代法司体系的心理,从古代演变至当今的司法体系,这当中得经过多少嬗变优化,庞杂浩大,它的面目又很平静,就像前面一章写的“鲸波下有细流”,池浚在涉入大秦的过程中,心态存在割裂感,一方面要复仇,一方他是有些沉溺于大秦的文化积淀的,因为他的母国很野蛮。
就像之前某章,唐颂在长安吃饱了肚子,她某个时刻会忘记边境的饥馑寒冷。环境会影响人的部分感知。
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写人物的这类心理变化,不想犹豫琢磨,就凭直觉来创作。
感谢支持。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46章 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