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
夜半,船舱里点了蜡烛,满室昏黄。
杨育宽甫一搁笔,便听胡宝生长叹一口气。
他二人都是漕运部院的官吏。
胡宝生出身行伍,是漕运总督陆东楼一手提拔上来的旧部,平常这个时候,他本该驻守清江浦检船,今年却忽得了漕台亲令。
——南下福建。
他对这个调令并不满意,无奈已上船,话语间满是怨气,“杨老弟,我真想不明白,漕台堂堂三品大员却这般胆小,不敢问市舶司要人手,竟派你我来千里之外找个木工。”
杨育宽沉默不言,拿起干透的信笺收进封里、起身,在一道幽怨的目光中走了出去。
舱外,野云如墨,大雨倾盆,两岸山色都浸在茫茫水烟中。
杨育宽把信递给参将,“带个话给漕台,去年的河工善后款已经发还给南直隶。”
那参将应了一声,即刻退下。
杨育宽兀自立在檐下,听着山溪川流,“哗啦哗啦”的响声回荡,俨然一道催命符。
去年黄河大水,两河遥堤未成,今年不知是何光景。
他叹了一口气,提袍进舱。
船舱内,两扇窗下各点了两根蜡。
两人隔着烛火对坐。
杨育宽倒了一盏茶,看向胡宝生,“市舶司的人能用,可这些人的身家性命都系在市舶司内府的手里。比起在内府的屋檐下仰人鼻息,扶持自己人才是长久之计。”
“这个理,我懂。”胡宝生轻嗤一声,“所以,我早劝他在清江、卫河放榜招人,这两地方不比崇安那个深山老林强?”
“江河船到底与海船不同,”杨育宽抿了一口茶,“况且,这回要找的人非比寻常。此人五岁学徒,八岁跟着朝廷的舰队下西洋,督造过当世最大的远洋船。”
胡宝生笑了笑,“再厉害还能比过福建那位船工首?人家可是除三品官袍,加了工部侍郎衔的。”
“说不准。”杨育宽撇开眼,看着清澈的茶杯底,脸上浮出一丝忧虑,“她离开市舶司,迄今已在崇安待了整整七年,我们来找,她恐不会轻易跟我们走。”
胡宝生轻嗤一声,“她不肯走,我们又何必请?听闻此人过去也是市舶司的掌事,漕台既不想用市舶司的人,那她算不算市舶司的人?”
杨育宽一愣,他先前只觉漕台是看中了此人的本事,可经胡宝生这么一说,漕台似乎还有旁的考量。
此人七年前曾在泉州市舶司任职,七年前……正是最乱的时候。
她骤然离开,难道是得罪了什么人?
杨育宽深吸一口气,无论如何,现在最要紧的还是见到人。
“闲言少叙,崇安的县衙知会过了?”
“知会了兵备道的人,只要她还在崇安地界上,总能给逮着。”胡宝生话音刚落,舱外卷起一阵冷风,伴着雨雾飘进来。
杨育宽心下一沉,有种不好的预感。
他瞥了胡宝生一眼,放下茶盏,忐忑不安地走出中舱。
舱外,两名士卒也正急急走来,见了他,三步并两步上前,拱手作揖。
他眸光一滞,“何事?”
士卒抬起头,“后头有船跟着。”
杨育宽愣了一下,仿佛想到什么,顾不得打伞,径直走出船舱。
雨淅淅沥沥地下,敲打着船上灯笼。
走上甲板时,湿漉漉的雾气扑面而来,只见后头船上的油灯亮起雾色一片,模糊不清,恍惚是黑黢黢的人影。
移船相近,水烟散去,可见一艘三百料的船行于江面,船头立着一杆旌旗,是藩台衙门的规制。
杨育宽又是一愣。
正值深夜,藩台衙门的船怎么还在江上走着?
未及深想,船上的参将发了话,“这阵子倭寇闹得厉害,凡是过江的民船都要一一搜查,还望多担待。”
杨育宽眉头紧锁,“敢问,是只查这一道,还是之后仍有关口?”
参将答道:“这条支流与东海相通,算在海防之内。”
这就是把守森严、关口众多的意思了。
杨育宽暗道不好,忙揖了一礼,正色道:“在下工部郎中杨育宽,船上皆是公差,是去崇安县公干的,还望诸位通融。”
参将蹙眉:“有牌票吗?”
杨育宽缓缓直起腰,一本正经,“没有。”
参将嘴角一抽,“没有就等着。”
…
福建,建宁府崇安县
残秋风动,高山竦峙。
崇山峻岭间,一片碧绿江水随风轻漾。
“砰!”残破的大船撞上了渡口,被几十道绳索拖拽上岸,船身滴着水,积蓄在地面,映出众人眼中深深的惶恐。
这是他们半月前修好的船。
“看看你们干的好事!”薛大公子将藤鞭一扬,灰尘“砰”地扑在了船工面前。
众人倒退几步,可薛家的几十个家丁已将他们团团围住。
身后,诸山绵绵如长龙。
薛大公子挺着圆鼓鼓的大肚子,走过来又走过去。
他爹倒是很镇定。
薛俦气得胡子发抖,来了半天还没说一句话,人杵在那里,眼睛不看船工,只盯着那艘破船。
他们薛家纵有不少商船,可能过江的却只这么一条,哪知上月大修后,回来竟成了这个样子!
薛俦转过头,看向伫立在一众船工前面的刘老翁。
刘老翁随即抬起头。
眸光相触的一刻,薛俦眸中的失望几乎要把他吞没。
“刘公,我知道你修了大半辈子船,是出了名的能工巧匠,才把我们家这个心肝儿托付给你。结果你看,这都成了什么!”
刘老翁一怔,嘴唇动了动,说不出话来。
身后一个后生却忽然上前,“这船只剩个架子,半月前大修的痕迹定是看不着了,薛老板莫不是想借此赖上我们,想让我们吃了这个哑巴亏?”
薛俦怒目圆睁,猛烈地咳嗽起来,拿手指着人,“还狡辩,你们这些个家伙,都多少年的老主顾了,此番糊弄了事,幸好没有闹出人命,否则我们薛家早被你们害得倾家荡产!”
众船工听了这番话,心头涌起怒火,但此刻敌众我寡,实在不宜相争。
“爹!跟他们废什么话!”薛大公子扬起手中长鞭,“要么交钱,要么交人!把卖身契签了,不然就等着蹲大狱吧!”
他转头看过来,毒蛇般的目光从众人的脊梁缠绕游曳而上。
船工们敢怒不敢言。
薛大公子已有些不耐烦,鸷鹰般锐利的目光扫过人群,手中长鞭划破气浪,掀起一阵喧嚣。
刘老翁抬起头,顾不得单薄的身子骨,急急上前,他生得矮小,像是田里的稻草人,木愣愣地往那儿一戳。
那藤鞭就要打在他身上。
“嘭!”忽有一利物划开气浪,破空而出。
相撞的刹那,浸过油的藤鞭竟折成了两段。
众人皆是一惊!
薛大公子看着那断开的藤鞭,目光呆滞片刻,回过神来,“哪个不长眼的,给小爷滚出来!”
见他怒不可遏,众人噤声,只听耳畔江水潺潺,惟有鸟声清啼。
此地本就是偏僻的山谷,平素不见人踪。
须臾,低沉的脚步响起。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淡黄色的芦苇荡后,隐着一抹灰色身影。
芦苇拨开,黄昏的余晖洒落其间。
一人走了出来。
草帽遮头,蓑衣蔽体,内衬不过一身毫不起眼的灰布麻衣,穿在其人身上也有几分魏晋名士的风流气度。
身后背着鱼篓,竟是个渔娘。
薛大公子瞅见她,刚要扬鞭,却被一只手扯住了胳膊。
“姑娘。”薛俦拉住儿子,目光淡淡地看向她,“我等在此是处置私怨,你哪儿来回哪儿去,不要多管闲事。”
渔娘揖了一礼,目光定定,“鄙人姓黄,打渔过路,听得诸位争执,大致是船破追责。鄙人稍稍一想,这事情既过去半个多月,行船又不能免于风浪,老相公是明理之人,既为追责,总要先查实人家确与此事有干系。”
柔和的声音里,透着不卑不亢。
薛俦脸上的笑僵了片刻。
刘老翁看过来,投向她的目光中满是担忧。
周围数十号船工相视一眼,皆沉默不语。
薛大公子忍不住讥诮,“怎么查,谁来查,说得倒是容易。”
“我提的,自然我来查。”黄葭目光沉着,语气笃定。
薛俦微微一怔,忍不住打量起她。
黄葭已蹲在石边,取下背上鱼篓,在里头搜罗什么东西。
众人探过头去,只见那鱼篓里面是一个推刨和一把鲁班尺。
她用身上的粗布衣角随意擦去推刨和鲁班尺上的油渍,看向薛家父子,“这船上平如衡、下侧如刃,应该是经海船改造来的,不知平常出去时过哪条河?载重几千料?”
薛俦听她条理清晰,言辞简洁,犹疑道:“两千料的大船,原是朝廷下西洋后沉了又拉起来的,我便宜些收了,如今有五六个年头,走过间江河、会通河。”
黄葭又看向刘老翁,“既然是大修,龙骨、桅杆、舵板换过么?”
刘老翁据实以告:“尾龙骨用老料补了,肚舱弯得厉害烘了几回,关桁刷了桐油。”
黄葭将鲁班尺挂到腰间,拿起推刨,“那便敲打度量,看合不合规制便是了。”
听她这话,薛俦面色不善,他家的宝贝船即使破成了筛子,那扔到木材厂也还是个宝贝,怎么能随便被人敲打?
黄葭靠着一块大石头栓好了鱼篓,自顾自道:“验栈、验缝也用不上,若是船身无恙、头梢先脱,那便是用钉不当、滥竽充数了。”
一旁的刘老翁面露疑惑,他不曾检过船,也没听说过什么“船身无恙,梢头先脱”,只看她言之凿凿,不由地生出几分信赖。
于是他看向薛俦,几步上前,“不如、由她一试。”
薛俦目光游离,心下忐忑,见黄葭站起来,他连忙道:“慢!”
他上前一步,“此事本是私怨,老夫不敢烦劳姑娘,姑娘还是打你的渔去,不要掺和了。”
黄葭似是看穿了他的心思,给出一个安抚人心的笑容,“老相公莫慌,这船若拖去修缮,花销上,两百两是打不住的。倘若验过后受损,那便由我来修,我不要工费,修补稳在八十两内,左右你也不亏。”
薛俦微微一愣,心中触动。
他原先压根儿没指望这船能修,可若是此人能修好,今后挽回损失也未可知,可若是修不好……
他沉默良久,实在无法定夺。
黄葭一个侧身翻进了船舱,衣袂纷飞,利落干脆。
一行人等在岸上。
日落之后,夜气清极,江风凉甚。
薛俦听着那船舱里沉闷的声响,越想越后悔,薛大公子坐在石上,目光警惕地盯着那船。
船工们被家丁围着,就地坐了下来,心里打鼓。
良久,终于有了动静。
众人抬眸望去,群山尽黑,波涛起落。
那抹灰色身影恍若混江鱼龙,跃出航船,声音与江风一同拂来,平静异常。
“龙骨三节裂了八处,聚在头龙骨和尾龙骨,桅杆四五节有裂痕,船板三层裂开,栈板之力抱持通船。”
“看了半天就看出这个!”薛大公子忽然来了精神,眸中闪过一抹厉色,“龙骨已断,你既修不了,多收一人的身契也不错。”
船工们面色一沉。
“江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河,河船不入渭,是船形制不同。”黄葭望着那艘船,蓦地开口。
薛大公子陡然一愣。
薛俦听不懂这俗语,只皱起眉头,“姑娘是什么意思?”
黄葭没有回答,将鲁班尺从腰间取下,看了眼其上刻画的线条,单手撑地坐到鱼篓旁,手中忽然多了一块木头。
江风吹起灰色衣袂,她一边在木头上凿刻,一边解释:“这船是远洋海船,海船的干舷高于江船,利远行、抗风浪,却不灵便,会通河间江河河宽,沿岸稍曲,磕磕碰碰不多,所以勉强走得便当。”
她轻轻一吹,浅黄色木屑从手下弹落,“老话说,船行走马三分险。海船分水破浪,在于其底尖平,尖底与深吃水相合,航途平远,横向风浪吹袭,也不至于横漂。只是,吃水深,转向就难,船舵受力大,所以海船对舵要求颇高,尖底助于破浪,载重偏小,而江河船大都是尖圆形,以增运力,转向也更为便捷。”
刘老翁听得入神,他是常修造浅河船的,不知道海船的门道,“那依姑娘之见,要如何修补?”
黄葭望着手里的木头,“海船船身大,极难修补,不如以现有木材改建。取蓬上藤、竹各一千斤作箍,舟首至尾凡七处,填之缝隙,复钉以铁铜,开舵孔。除此之外,原用杉木经年泡水近于腐朽,不妨以榛木易之。”
话音一落,众船工连连赞叹。
刘老翁惊奇之余回过神来,一个在江河打渔的渔娘,怎会对海船如此熟稔?
薛俦听着周围船工的啧啧声,不由多看了黄葭一眼。
可转念一想,他又愁眉不展。
改建是好,可改建的钱从何来?他家损失如此之巨,总得有人赔!
薛俦的目光扫向黄葭,语气不善,“姑娘,你看了半天,究竟看没看出翻船的缘故?”
黄葭并未答话,她正在那木头上细细刻画,秀眉轻蹙,纵深地勾勒线条,严谨、专注,仿佛在刻画大地的山脉纹理,缜密精细,通身是不容打扰的威严。
裂帛江风,千山岑寂。
“沙沙”的凿刻声宛如一曲渺远的古谚,众人不由地敛声屏气。
良久,她起身将那木头递给薛俦,“这面是从前的,翻过来是改建后,大致如此,还要等动工之后再改。”
众船工探头过去,她做的是新船的架度板。
黄葭转头正要收拾鱼篓,却见薛俦神色复杂,“老相公还有事?”
薛俦一愣,才发觉她方才是没有听见他说话。
他拿起架度板,看着那或直或曲错落有致的线条、标注简洁细致的鲁班字,老脸一红,竟不大好开口。
黄葭黑眸一转,看出了他的心思,只道:“翻船,大都是船的形制与河道吃水不相配。”
薛俦不喜欢听这些门道,急急追问:“那依姑娘之见,是海船本就不适于江河?可是这么多年也都安安稳稳过来了,怎么如今就……”
她摆了摆手,“会通河、间江河宽广无碍。只是,我细细看过船身,有暗礁撞击痕迹,更有积沙在舱,不知这船是怎么被引上曲折急流的?”
听她这一问,薛相公连忙转头看向自家儿子,“这是怎么回事?”
薛大公子脸色一变,怯生生地抬起头,“上回,教、教何家借去了,说是运漕粮,官船不够。”
“你、你……”薛俦指着他,怒火凌然逼出口,“你收了他们什么好处!”
薛大公子面色刷白,全没了先前的气势,直愣愣地看着他爹。
薛俦收回目光,叹了一口气,向众船工拱手作揖,“今日是老夫误会诸位了,多有得罪,该日定登门道歉。”
众船工听了这话却不声响。
薛家父子多年来与官府打交道,平日没少仗势欺人,但毕竟是多年老主顾,不好撕破脸,只能沉默以对。
薛俦看了众人一眼,目光又落到了黄葭身上,“黄姑娘,若日后再有修船的活,你可否……”
黄葭将推刨放下,转头看向他,“老相公,鄙人过去是木工,但先已改行。”
薛俦微微一怔,叹了一口气,拽着倒霉儿子走了。
一群家丁齐齐跟上。
风过山岗,明月高悬。
众船工吐出一口浊气,收拾起渡口被打翻的桐油。
刘老翁回过神,刚想道声谢,抬起头,周遭暮色四合,那抹灰色身影早已消失不见。
千崖秋色,只余江水滔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