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于2021年09月22日。
想了很久,还是觉得要为这部电影说点什么。
因为这几天,时不时会回想到电影中的一些问话,和一些片段。
我更想从梁鸿开始说起。
因为我在看她的片段的时候,是有两次忍不住掉眼泪的。一次是她在说起母亲的时候,另一次,是她说起她姐姐的时候。
梁鸿在诉说母亲时,我记得她有说过一句话,(记不太清楚,大体是这意思)“如果有一天我能够很自如地向别人谈论起我的母亲,那么我的感情就归于平淡了”。
这句话让我很有共鸣。
因为像我就是有不能轻易向别人提起的一些心事,我也无数次想过,如果有一天我可以坦然地,向别人提起那些对我来说算是伤痕的东西,我就不再是一个丰盛的人,而是变成了一个看淡了的人。
还有梁鸿在说到她姐姐时,我也特别动容。
看完电影之后,我和朋友一起吃饭,我便提到,当时在电影院里我突然就想到了《我的姐姐》这部影片。
很多人都说《我的姐姐》最后那个结局不好。其实当时我在观影时,就一直在想,什么才是好的结局呢?因为——无论做出哪种选择,对于“姐姐”来说都是血淋淋的割舍。
人是有感情的,没办法做出违背于感情的选择,这没有什么不对。
这些年我也有看到,很多关于个体生命更重要的说法,这个观点也在深深影响着我,长大之后,我才懂,原来不一定要牺牲才感人,为自己所向披靡或许更动人。
但是有时候我也会思考,所有看似憋屈的,有损于自己利益的选择就一定是错的吗?
这个思考在看电影的时候,我又想起。
我在想,如果我是梁鸿的姐姐,我应该也会为了弟弟妹妹而“放弃游向大海”。
这不是被原生家庭驯化,不是被所谓的家族情怀拖累,而是,我如果做了另一个选择的话,这一辈子会不会感到不安心?
可能最后姐姐做出这个选择,就是用遗憾去换了安心。
我想,一个人做了一个大家可能都觉得更痛快的选择时,不应该被指责为自私。
当他做出一个舍己为人的选择的时候,也不应该被指责为人性压抑。
因为,在选择里的人更痛苦。
做出选择的人更痛苦。
看完电影之后,我非常想知道大家对梁鸿的评价。
结果令我大跌眼镜的是,我不知道为什么,豆瓣评论区里很多人都说梁鸿既没有灵气,也没有生命力和叛逆气质。(刚才再去看这种声音已经少很多)
我不明白什么标准,才是所谓的灵气,生命力和叛逆气质。我只知道,一个小乡村里的女性,家里有这么一大家子兄弟姐妹,以及病重的母亲和老实的父亲,她能从家门口的小河游到远处的大海,已经是很不可思议了。
只有来自小地方的女性才能明白,梁鸿的生命力一定是顽强到近乎燃烧,才能有今天这样的成绩的。
而且,我觉得她是非常非常的坦诚的啊。
就是因为她的坦诚,才让我在电影院里潸然泪下。
最后要聊聊余华。
算了,没什么可聊的了,那么可爱的人,网上夸声一片,我想说的都被大家说完了。
应该把这句话改为,最后聊聊余华在电影最后那句戛然而止的: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余华说,以前老师说海水是蓝色的,可是他看到的海水都是黄色的。他就会拼命往海的深处游,想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天呐,这简直太正能量了(浮夸表情包jpg.)。
所以,在这篇碎碎念最后,我也给大家来个光明的结尾吧——
希望大家可以一直游,一直游。
哪怕命运的浪头一个接一个,人生的波动永不停止,哪怕生活依旧是泥沙俱下,我们也要乘风破浪,往前游,直到海水变蓝。
【24年7月又看到这篇三年前的文章,略有感慨,决定补上几句。】
我发现人真的是会改变的,正如河流滚滚向前,没人可以刻舟求剑。
三年前,我说出“姐姐的选择,不是被原生家庭驯化,不是被所谓的家族情怀拖累”的观点,但其实回头看,这种牺牲,就是被原生家庭影响,被家族情感拖累。
牺牲和付出,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
当我变得越来越“自私”,从女子应有美德的凝视中抽离出来,或许我也能越来越“自爱”。
当然,这不代表我要批判什么。
那个年代,有多少身不由己。
哪一个节点的风没吹好,命运就转了头,哪一粒灰没长眼落在了自家的房顶上,那都是山一般的沉重,在以贫穷为圆心的困境之中,没有牺牲是托不起另一个生命的。
姐姐仍然是伟大的,梁鸿也不负众望的做到了游到海水变蓝。因此,我的感动,才会绵延至今。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是我的晋江专栏名称,这句话也被我写进了《晚风》的出版后记。
当时看待这句话的心情,却和此时此刻完全不同。
十年前,我觉得爱最重要。五年前,我觉得自由最重要。三年前,我认为人最应该做的是勇敢。
可现在再看,什么爱,自由,勇敢,都是一定程度上的伪命题,最重要的是——人一定要足够接受自己。
甚至不必是爱自己。
你只要努力接受自己就好了。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并不是指,你要奋力去获得一个好的结果。也不是要你在这个过程中,多么的乘风破浪,一往无前。
而是,游下去。
以前觉得海水变蓝最重要。
现在知道,游下去才重要。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6章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