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我欲渡风雪 > 第5章 惶惶

我欲渡风雪 第5章 惶惶

作者:具目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1-25 21:03:59 来源:文学城

上天似有好生之德,腊月二十一那天,灰白天空终于放晴,百姓纷纷走出家门,欢欣之情溢于言表。

然而来自建兴的消息让杜府众人心情一日比一日沉重,全无过节的兴致。

庭议次日,中书省收到一封奏折,言辞恳切、入情入理,细论两线作战所需粮草、兵力、马匹和武器,将物资缺口一一列出,难得的是末尾主动请缨,愿前往双阳关与北鸱交涉,既全我朝颜面,又抚百姓之心。

中书令吴闳的目光落在最后,果然,署名徐长粹、林立山,其后还有不少官员附名。

“相公,可要向两宫呈递此折?”侍立的主事斟酌道。

吴闳沉吟一瞬,从书案上堆叠的琳琅文书中抽出一封,与今日呈递的奏折放置在一起,道:“去吧。”

主事一眼认出,这是谏议大夫曾大人的颂圣折,尚书令不愧奉行中庸,一正一反两封奏折,无论宫中如何批复,尚书令都可辩驳。

然而昨日太后已拿定主意,臣子只需照章办事即可,尚书令偏偏选了两个“刺头”的折子递上去,看来心中也有所偏向。

脑中闪过万千思绪,主事利落地接过奏折,退出明堂。

家家户户升起炊烟之时,手持刀戟的千牛卫闯入徐府和林府,将两人押解下狱。

徐长粹之子飞奔至吴闳府邸,涕泗横流,求其搭救。吴闳闻言,大惊失色:“我方从明堂回来,毫无所知,这是如何下的旨?”大夏惯例,圣意皆由中书省拟旨,朱批后下发,情况万分紧急才能不徇常例。

太后越过中书省,令负责贴身宿卫的千牛卫抓捕徐、林二人,可见怒火之盛。

第二日照例朝议,曾疏侗一马当先,铿锵道:“徐、林以言惑众、动摇人心,当斩。”

吴闳心中一凉,如今曾疏侗的意思便是太后的意思,太后意图用徐林二人杀鸡儆猴,焉能扭转?

纵使希望渺茫,吴闳仍力图保全二人,咬着牙据理力争,其他大臣不时出言附和。争执间众人情绪逐渐激动,声调也高了起来,殿中闹哄哄地乱做一团。

太后居于高台,不发一言,沉默地听着众人争吵。待到殿中四角及人高的金鹤香薰口中不再逸出轻烟,她终于开了口。

“尔等要抗旨吗?”太后声音低沉、话语简短,在众人耳边却如轰雷炸响。

阶下众人面面相觑,吴闳深吸一口气,正要开口回答,太后已拂袖起身,拒绝了侍女的搀扶,大步出了建始殿,绣着蝙蝠与梅花的紫棠色织金裙摆随着步伐起伏如水波,淹没了身后众人的非议。

徐林二人被押解至刑部天牢,分开关在南监和北监。狱中分别之时,林立山握着徐长粹的手,慨叹道:“人生百年终有一死,本不足惜;所不解者,吾辈何以致死耳。”

徐长粹反手拍拍同僚,朗然一笑:“死后自当知之,兄长何不达也?”

吴闳百般周旋,也不能改变太后旨意。他痛悔非常,自责不该心存侥幸,将折子呈递宫中。没有想到太后一改往日怀柔作风,如此雷厉风行,从看到奏疏到问斩,不过三日而已。

元延十八年腊月二十三,霜寒露重。

千牛卫押送徐林二人赴刑场问斩,监斩官是刑部侍郎闫荟。曾疏侗起于刑部,升迁后亦不忘来处,对刑部官员颇为照顾,闫荟便是曾党一员,朝议时极力主战。

见到二人,闫荟得意洋洋,如今曾党仗太后之威,风光无人能及,连中书令吴闳也要避其锋芒。

林立山不齿他小人得志的情状,唇角微挑,讥讽道:“勉为之,我待大人于地下矣!”

闫荟勃然变色,见二人面色憔悴、嘴唇皲裂,衣冠却楚楚,自有一股从容气度,心中恼怒,呵斥千牛卫道:“罪人深负圣恩,怎配着紫服朱!”

“我二人虽被逮下狱,但未奉旨革职,照律尚得穿此衣冠。”徐长粹整整衣襟,不紧不慢道:“大人供职刑部,怎么连这都忘了?”

“想来是忙着应和曾大人,疏忽了本职。”徐林两人一唱一和,把闫荟气得胀红了脸。

大夏自有法度,定罪、革职、处罚本应依照律法循序渐进,此次却是乱了规矩、不合常理。闫荟无法驳斥,一时面红语塞。

林立山仍有执念,执着追问:“我辈将死,然而究竟所获何罪、是何理由而受斩首之极刑,请明白告知,使我辈瞑目于地下。”

闻荟知道此事并不占理,并不回答,只横眉呵斥道:“圣旨已下,还容得你在此辩论道理?”

“大人何必如此,”徐长粹冷笑道,这个时候也不必迂回婉转,挑明了太后和曾党一直避而不谈的问题,“以我大夏之力,对抗北鸱、东夷,胜负几何,大人胸有沟壑,何必自欺欺人尔?我辈必有一死,不过迟早分别。待与大人地下相见,便知你我对错是非!”

此时,二人故友家人都来相送。众人痛哭,林立山面上却不见涕泪,肃然道:“我今为公义而死,若国家有难,诸公义当死难,地下相见有期,何必伤悲?”

徐长粹也殷殷嘱托家人,时人记载“阳阳如平时,颜色不变”。

行刑时辰已到,徐林二人从容整冠带,北向叩首谢恩,殊无怨色。

照大夏律例,凡死刑及重大案件须先交刑部等过堂审讯,死刑需待秋后方能问斩,称为秋决。何况徐长粹官阶为三品,林立山为从三品,越过刑部及二人任职的礼部与中书省,仓促问斩,天下不知罪状,疑声四起。

于是次日刑部公告,徐林二人“声名恶劣、各存私心、语多离间,罪责深重,当斩”。

同日,命绀州刺史李邴总领双阳关军务,担退敌之责。

消息传到杜府,书房中的烛火彻夜不熄,范先生慨叹:“如今国难当头,当上下同心、共同进退,何以因言获罪,以致人心惶惶?”

杜元正脸色阴沉,连他都没想到事情会发展到如此地步——大夏素来优待官员,若非谋反大罪,最重的刑罚也不过是男丁流放、女眷充入掖庭,此次两名三品中枢官员因与太后意见不合而丢掉性命,朝野上下噤若寒蝉,谁还能阻止太后及曾党,以较小的损失结束战争?

至于命李邴统领双阳关军务,倒是在情理之中。双阳关本就在绀州治下,李邴任绀州刺史,相较他人更有地利之便。何况李邴官声甚佳,持身颇正,有“知兵”之誉。如今派他抗击北鸱,太后未免没有指望他力挽狂澜的意思。

如今战事不可避免,主战与主和两派虽仍势如水火,也不得不忙碌起来。到了这个时候,战争的起因——太后为何执意向北鸱、东夷开战,便被朝野上下心有灵犀地忽视了。昭告天下出兵抗敌的理由,不过是冠冕堂皇的官样文章而已。

杜府远离建兴,且无一人担任官职,也曾私下讨过太后孤注一掷的缘由。

大夏立国一百八十二年,第十代孝安帝在位时患有腿疾,每逢阴雨天便十分疼痛,后来甚至不良于行。孝安帝饱受病痛折磨,无心政事,便将除人事和军务外一应事务托付给了皇后。皇后善于纳谏、敬重下臣,听政三年,大夏风调雨顺、百姓安居,满朝文武都赞一声“皇后贤德。”

孝安帝在位六年后薨逝,他与皇后的独子孝毅帝尚是垂髫小儿,于是孝安帝留下遗命,令皇后垂帘听政至孝毅帝大婚。十一年后孝毅帝大婚,次日建始殿撤去珠帘并宝座,太后归政于孝毅帝。

然而亲政六个月后,孝毅帝死于时疫,膝下无子。按例,应从宗室中择一子,过继于孝毅帝,当朝野上下为了下一任皇帝的人选争得头破血流时,三省相公们将居于深宫的太后请了出来。

时隔半年,太后重新站在建始殿上,此时她孑然一人,素衣裹身,全身上下不见一点珠饰。她眯着眼睛,仔仔细细地看遍了阶下众人,面对满朝文武的追问,不发一言。

次日庭议,不待众人开口,坐于珠帘之后的太后便道:“我欲为孝安皇帝立韩王公子李笈为嗣。”

殿中沸反盈天。

太后并不耐烦听他们的劝说,玉指挑起珠帘,冷淡容颜隐于横梁投下的阴影中:“我非与众卿争论。”

半月后,太后携韩王世子李笈祭拜宗庙,改玉碟。又半月,李笈登基,次年改元元延,太后仍是太后。

元延十三年末,皇帝大婚。次日太傅董毅上书,请太后归政于皇帝。奏折由中书呈递后,宫中留中不发;董毅连上三折,都无回音。

此时朝中已议论纷纷,太后仍照常听政,奏折亦由太后批复。如此拖了一年半,以太傅董毅为首,诸多言官联名请太后荣养,许多宗室亲贵也派女眷进宫请安,劝太后归政。此时太后老弱,而皇帝年富力强,再没有理由牝鸡司晨。

于是元延十五年十月初十,建始殿上只设一具宝座,皇帝独踞高台,志得意满。

次年夏,夷寇骚扰沿海,年轻气盛的皇帝十分愤怒,道“东夷小国,何足惧耳!”,执意远征东夷。时任尚书令的杜元正苦苦劝诫,奈何皇帝有太傅董毅支持,一意孤行。

大夏军队不善水战,且夷人以逸待劳,于枥海大败。

经此一战,国库中累积数十年的钱粮消耗一空;又有东夷要求将津口开放作为其驻地,皇帝受此打击大病一场,不能起身。国不能一日无主,于是太后出面,替皇帝暂理政事,直至今日。

一月后,尚书令杜元正自请去职,太傅董毅被革职,太后御笔朱批——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