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我欲渡风雪 > 第4章 变故

我欲渡风雪 第4章 变故

作者:具目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1-25 21:03:59 来源:文学城

当家家户户的窗格都贴上喜庆的红色窗花时,建兴传来了一条石破天惊的消息。

消息送达时,杜府众人正齐聚祠堂,为祖先奉上三牲,闻煦也随侍在侧。祭拜完祖先,杜元正拍拍闻煦的肩,温和道:“和你耶娘说说话。”

杜府供奉的灵位不多,杜元正看不惯时下攀附祖宗的风气,年轻时曾当众讥讽一炫耀自己是道家李耳直系子孙的同僚:“圣人有你等子孙,家门不幸耶!”激得那人面红耳赤,几欲遁地。

黑漆柏木大案的最右侧,两天尊灵位并肩而立,木色莹润。闻煦站在案前,撩起衣裾,端端正正跪了下去,虔诚地叩首。

杜府众人悄悄退了出去,杜元正妻子庄氏低声吩咐侍女,片刻,祠堂里多了几个炭盆。闻煦嗅到了柏叶燃烧的苦涩味道,升腾的热量使他僵直的身体和情绪都放松下来。

“阿耶、阿娘……”闻煦喃喃

闻季与张氏离世时得太早,那时闻煦还不能理解死亡意味着什么。刚被抱到杜府时,小小的孩童死死抓住汪氏衣袖,固执地一遍遍追问:“阿耶阿娘到哪里去了?我要找阿耶阿娘去!”

明明是可以轻易摆脱的力道,但对上那双满含希望与怯意的琉璃瞳眸,残忍的真相便不能轻易脱口。汪氏再也不能压抑,猛地把他抱入怀中,试图用温暖的胸怀安慰这无父无母的孤儿。

闻煦似乎从中明白了什么,他安静下来,汪氏听到一声压抑的哽咽,然后,被幼嫩双颊依偎的那片衣襟上,传来淡淡的湿热。

时光流逝,耶娘在闻煦脑海中逐渐幻化为虚幻的影子,返乡后他也曾在老宅中徘徊,试图从中寻找有关耶娘的记忆,然而只是徒劳无功。纵使汪婆婆和杜氏夫妇待他如同亲生,但当孤身跪在灵位前,他却似置身在无垠海洋中漂泊的孤舟之上,举目四望,除了日复一日奔涌的浪花,再无他物。

世界万籁俱寂,他欲张口打破这令人窒息的沉默,喉头却滞涩,不知说些什么,也不知该向谁说。

灵前的香已燃尽,闻煦撑着膝盖站起身,迟疑着上前几步,轻轻拭去灵位上并不存在的灰尘。

暗淡烛光突然跳了跳,闻煦一怔,下意识捂住了心口,层层衣襟之下,是满月时耶娘替他带上的红翡鸾鸟。鸾鸟安稳地贴着皮肤,闻煦顺着雕刻的纹路抚了抚鸾鸟振翅欲飞的羽翼,心中忽然安稳下来。他不再停留,转身离去。

出了祠堂,冷冽的空气扑面而来,闻煦拢紧了衣襟,正准备回院子,小厮渝平迎面而来,看见他出来,立刻跑上前,焦急道:“建兴来了消息,郎君请您立刻去书房!”

闻煦精神一振,加快脚步:“可知是什么事?”

“不知道呢。”渝平紧随其后,茫然摇头,“范先生也被请来了。”

闻煦心中一沉,范先生追随杜元正近二十年,是最受他看重的幕僚,两人素以兄弟相称。到底是什么大事,能让杜元正连除夕都顾不得了,在大节之下还要劳动范先生?

进了书房,滞涩的氛围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杜元正不爱金银华饰,书房中只挂了数幅墨宝,最显眼的便是西边墙上那幅巨大的鹡鸰荷叶图——荷塘里枯枝断茎,却有一片残败的荷叶横斜逸出,叶片翻卷,虫痕斑斑,一只鹡鸰停驻其上,双爪紧握荷茎,扭颈俯视。本是修身养性的风雅之地,此时却肃杀得如同战场,连画上那只鹡鸰也怒目圆睁,似乎下一秒就要破纸而出,用尖锐的喙撕咬所有目光所及之物。

青色缎绣屏风摆在书房正中,大夏舆图挂于其上。杜元正与范先生此时也顾不上主客之别,并肩立在屏风前,低声交谈着。

脚步声惊动了二人,两人转过身来,闻煦急忙停下脚步,欲向二位师长见礼。

杜元正摆摆手:“不必多礼,先喝口茶暖暖身子。”

小厮适时进来奉茶,不是书房惯用的黑彩竹鹊纹茶盏,而是更为小巧精致的粉彩瓜蝶纹茶碗。碗中水色清澈,闻煦慢慢咽下一口,是香甜的红枣味道。

“夫人特意嘱咐,待小郎君从祠堂出来,先别吃浓茶,用红枣桂圆煮一盏来暖暖身子才好。”小厮低声道,机灵地从闻煦手中接过茶碗。

“替我谢过师母。”闻煦弯弯杏眼,梨涡也偷偷跑了出来。

待到书房中只剩下三人,杜元正终于将目光从舆图上移开,凝重道:“建兴的消息,太后执意要向北鸱和东夷开战。”

纵使已经做了心理准备,闻煦也被惊得变了神色:“怎么会?相公们同意了?”

“三省自然不同意,尚书省反对尤为激烈,”范先生道,“户部最清楚这仗打不打得,不说打起仗来要消耗多少粮食,便是把粮食运到双阳关和津口,花费的人力物力便是天文数字。”

闻煦心中一动,按理说三省反对,两宫的旨意便不能下达,如今太后一意孤行,必有人与她同谋:“谏议大夫曾疏侗曾大人意见如何?”

范先生捋了捋胡子:“曾大人曾代天子巡边,在边关军务上较相公们更有发言权。他说‘边军可恃’,太后自然信以为真。”

“曾大人性情刚直,怎么会说此虚妄之言?”闻煦仍旧感到不可思议,曾疏侗为人孤高、不近人情,但官声不差,为何忽视北鸱与大夏的军力之差,鼓动太后开战?

“你年纪小,不知道曾疏侗的出身,”杜元正解释道,“我朝入仕有三条路,一条是科举,一条是恩荫,还有一条是由吏而官。曾疏侗原是刑部的小吏,熟悉律例、文理俱佳,逐步升至秋审处官员。”

闻煦了然,刑部官员不同于其他五部,需熟读律法、善写文书,亲贵高官之后光凭家世背景无法胜任,科举出来的进士文人也干不了这样的活。因此,相较于其他五部,刑部的小吏更易出头,“出为监司,数年回翔疆圻,入掌邦宪,以终其身”。

曾疏侗从刑部外放后,先后在青州、合州、安州、江洲任职,颇有政声,离任江洲时绅民为其立“德政碑”。之后回到建兴,先入礼部,后为谏议大夫,仕途通畅、升迁极速。

纵观朝野,由吏而官的例子极少,加之没有进士出身,曾疏侗受到部分同僚的漠视乃至轻视,这使他颇为敌视读书与科举。与友人纵谈时事时,常说今日为政,需取姓名之外识字无多之人,才是干才。

“曾疏侗清廉明决,特沾沾自喜耳,”杜元正冷哼一声,他年龄、官职都比曾疏侗高,又素来看不上曾氏为人,因此向来直呼曾疏侗之名。

“太后宁愿以鬼神惑人,也要开战,”范先生不以为然,“他所言所行,不过合了太后心意。”

闻煦听得此话大有玄机,便走至书案前,果然看见一封书信。纸上寥寥数言,却是石破天惊!

原来庭议时,纵使太后一意孤行,仍有臣子出言谏上。礼部侍郎徐长粹道:“大夏与北鸱交往数十年,纷争不断,不过予其粮食而已。臣知太后、圣人欲扬我大夏国威,然国库空虚、难以支撑,不知宗社生灵,将置于何地?”

素来沉默的圣人也开了口:“一无粮食、二无良驹、三无刀弓,边军何足恃?今日你们喊打喊杀,然而枥海之役,使我大夏受创至深,其害诸位共睹。何况北鸱东夷,携往日胜利之威,以逸待劳,今日联合对我,何以御之?”

当年圣人血气方刚,立图振作有为,在太傅董毅及清流读书人的撺掇下坚决主战,结果枥海大败,如今深有悔意。

曾疏侗双目圆睁,反驳道:“正因如此,才不应忍气吞声,合该主动出击,以报枥海之仇,使周围诸国不敢轻视我大夏,扬圣人之贤名、太后之慈爱!”

双方争执不下,中书舍人林立山说了几句擅动兵戈、百姓苦难之类的话,楚王李符便斥道:“立山通贼,可斩也!”

林立山立刻出列,撩开衣摆端正跪下,叩首道:“臣不敢!枥海之役伏尸者以万计,为丈夫、父亲服孝者才刚刚脱下素衣。如今正是百姓修养生息之时,唯愿太后以拳拳爱民之心,忍一时之辱,以待来日!”

徐长粹跟着跪下,深深叩首,朗声道:“请太后三思!”

高台之上,太后神情冷漠,下颌微扬,随侍的中官立刻高声道:“昨日太后以北鸱、东夷之事,召神问休咎,得判云‘大劫当头,血水横流,白骨丛丛,即在今秋。劫运到时天地愁,恶人不免善人留。但看铁马东西走,谁是谁非两罢休’。”

殿下众人面面相觑,自然太后是善人,北鸱与东夷是恶人。无论太后是真信预言,还是为开战找理由,足见太后心意之坚,不可更改。也罢,他家江山,他要糟蹋,臣子还能说什么?

于是众人不再言语,唯有林立山与徐长粹依旧伏首在地,不肯起身。

太后俯视着殿下众人,雪青色的大袖微扬,高声道:“诸位大臣都听见了,我为的是江山社稷,方和北鸱、东夷开战。若开战后局势不利,诸位要知道我的苦心,知道不是我一人送的天下!”

群臣躬身,齐呼道:“臣等均同心报国!”

闻煦放下书信,心情复杂难言,朝杜元正道:“看来老师不日便可回京。”

“好个聪明小子!”范先生大笑,“老夫没白教你!”

“先生谬赞,”闻煦苦笑道,“如今太后虽得偿所愿,但想必颇受掣肘。若想令出惟行,必然要找个弹压得住三省相公们的。满朝文武,除了老师谁堪此重任?”

杜元正也从满腹忧虑中抽里出来,对闻煦微笑道:“不错,颇有长进,过来替我回封书信。”

闻煦挽起衣袖,屏气凝神,狼毫饱蘸浓墨,落于信笺之上。

内意主战,劝谏无益。群小把持,慈意回护,必酿大变,奈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