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我欲渡风雪 > 第2章 过往

我欲渡风雪 第2章 过往

作者:具目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1-25 21:03:59 来源:文学城

杜府人口简单,面积也不大,闻煦的院子与府中正堂紧挨着,由北边的小门连接。闻煦轻车熟路地跑过院子间的夹道,靠近书房时才慢下脚步。

门口侍立的守卫微微躬身,厚重的门帘掀开,一股热气和着梅花香扑面而来,几个青衣文士鱼贯而出。闻煦停下步子,拱手见礼:“某见过诸位师长。”

为首一人笑道:“小郎君何必讲这些虚礼?白白吹了冷风,快些进去。”

闻煦谢过众人,目送他们走出院子后才掀开帘子,进了书房。

却说闻煦与杜元正乃是异姓,又无血缘之亲,为何不事耶娘、长居他人府邸?

此事说来话长,闻家在万绥县也算是诗礼传家,前朝时还出过侍郎。及至本朝,后人于科举一途却再无建树,万幸祖先留下数百亩田地,靠着佃赋也算衣食无忧。闻煦之父闻季娶妻商户女张氏,两人颇善经营,很快积累起可观的家私。

闻季性情慷慨、乐善好施,某日送妻归宁,路过一破旧草屋,便想讨口水喝。招待他们的老妪衣衫破旧、缀满补丁,言谈却颇为知礼,闻季大奇。说话间一青年推门进屋,原来是老妪之子。

双方相谈甚欢,闻季虽不曾在科举上下过苦功,却从青年言谈举止中察觉对方非池中之物。听闻青年有意仕途却无货泉,闻季慷慨解囊,资助青年读书考试。果然永兴二年高中一甲榜眼,便是杜元正。

杜元正感念闻季之恩,不仅因为读书科举受其资助。杜家从北方迁至万绥,在村中是小姓,常常受大姓欺压,杜元正之父去世后更是变本加厉,常常把最偏远、最贫瘠的土地留给孤儿寡母租佃。

遇到闻季前,杜元正为谋生便绞尽脑汁,何来心力读书写文?有了闻季的资助,不仅母子俩不再为谋生操心,同村的大姓碍于闻季的情面,也不敢再下手欺凌,杜元正得以将精力全部投入到科举中。

便是中举授官之后,“京城大,居不易”,若无闻季资助,京官微薄的俸禄如何支撑起一家嚼用、上峰节礼?因此杜元正多次对闻季道:“兄对我有再造之恩。”两人虽非同胞而生,却与亲兄弟无异。

至于闻煦,他是闻季与张氏得之不易的独子。夫妻二人结缡二十余年,几乎对育有亲生子无望,闻季已写信与杜元正商议过继一事。

直至元延二年春日,闻家终于响起婴儿啼哭之声,夫妻二人万分喜悦,视之如珠似宝,请已是侍郎的杜元正为独子起名。

书信跨过涑河和杞山,在桃树结果那天到达万绥,杜元正在信中道:“弟听得喜讯时,正逢春风拂槛。”于是婴儿有了名字——“煦”,亲长们祝福这个孩子,煦而为阳春,散而为霖雨。

元延六年秋,杜元正之母去世,杜元正去官持服,携家眷返乡安葬其母,为母守孝二十七个月。

闻煦常随闻季至杜府,他聪慧狡黠,加上遗传其母的秀丽相貌,如珍珠雪团捏成的一般,年纪虽幼,已有几分琼枝玉树般的灵性。

杜元正因此对闻季羡道:“兄得此子,若得仙童耶!”

及至闻煦开蒙,杜元正亲自教导,从不假手于人。闻煦于读书作文上天分极高,杜元正亦曾做过科举主考,私下对家人感叹道:“时人多不及矣。”

他不忍见闻煦埋没,曾向闻季流露出欲收闻煦为弟子的意思,只是闻季对独子并没有为官做宰的期待,也不愿独子远离年已老迈的夫妻二人、随杜元正上京,因此十分犹豫。

元延七年冬,闻季感染时疫,药石无救,于深夜撒手而去。身体本就不康健的张氏受此打击,亦一病不起,听了乳母汪氏的誓言,呼吸断绝也不肯闭目,注视着榻前哭泣的幼子。

闻家宗族出面,替夫妻二人办了葬礼。葬礼后,闻煦由几个忠仆照顾着,族内却为闻季和张氏留下的遗产争执起来。尽管没有就如何分配遗产达成一致,众人都同意闻季的土地是从祖上继承而来,如今也该收回。

汪氏见势不妙,立刻派大儿子请杜元正来。杜元正为官二十年,头一次以权压人,众人碍于他的威势,不情不愿地放弃了谋划。

赶走闻家众人后,杜元正走进内室,华美的金银器饰不见踪影,入目一片雪白。

哭累了的闻煦攥着一只张牙舞爪的布老虎,靠在汪氏怀里,已经睡着了。见杜元正进来,汪氏侧了侧身,微弱的烛光映在孩童幼嫩脸颊,鸦羽似的睫毛轻轻颤动着,花瓣一样的唇委屈地抿着,颊边泪痕依稀可见。守孝的白衣、散落的黑发衬得他苍白极了,仿若下一秒便要乘风而去,远离人间悲痴。

杜元正注视着这个美丽的孩子,良久,他从汪氏怀中接过了他,他惊讶于手中的分量之轻,又愤怒于加诸这具躯体的厄运之重。

总之,他抱起了这个孩子,也许在为这个孩子起名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他们命运交缠。煦,如果他的一生都能如其名,那么他愿为此斗争余生。

元延八年的初始,闻煦拜杜元正为师,成为其关门弟子。次年随杜元正上京,直至元延十八年返回万绥。

送走幕僚后,杜元正打开京城同僚的来信,眉头紧皱,额间纹路越发深刻,突然听见少年清亮的嗓音:“老师!”

他不由松开眉头,眼尾也浮出细纹,抬头打量毛茸茸的小郎君,含笑道:“今天穿得倒多,是新做的衣裳?”

闻煦原地转了个圈,向他展示衣服上精细的暗纹,鼓着脸颊抱怨道:“汪婆婆非要我穿!跑起来都费劲!好麻烦!”

“好了,生病了可不好,汪婆婆又不能替你喝苦药汁子。”杜元正放下手中书信,把少年唤到身边来。

水银似的眼珠滴溜溜一转,闻煦并不过去,转头冲着门外喊:“我来替老师奉药!”

守卫抬起帘子,书房伺候笔墨的小厮闫顷端着托盘进来,喜滋滋道:“还是小郎君有办法,我们劝了许久,郎君都不愿喝。”

闻煦接过托盘,奉至杜元正案前,一本正经道:“良药苦口,老师年过半百,难道还像我一样怕苦?”

“你这孩子……”杜元正失笑,接过药盏,皱着眉慢慢啜饮苦涩的药汁。

“喝药要闭着眼睛一口气喝掉,这样才尝不出味道,”闻煦十分热心地传授经验“就要像您喝酒一样爽快,您要拿出宴席上来者不拒、一饮而尽的气势来!”

杜元正放下药盏,听他在下首喋喋不休,又是好笑又是心疼——闻煦的体质随了张氏,算不得强健,一点气温变化便会感染风寒,吃药虽比不上吃饭多,也差不了多少。

元延九年上京,可能是水土不服的缘故,闻煦在路上几乎没有清醒的时候,到了建兴卧床一月才恢复。汪婆婆日夜守候,连不信神佛的妻子庄氏也去昭元寺为闻煦点了一盏长明灯,待到闻煦康复,全家上下齐念阿弥陀佛。

去岁回乡,全家如临大敌,好在闻煦适应故乡风土,虽然病了,但并不想进京那般折磨人,不过两日便活蹦乱跳,跟着杜元正在万绥治下的村镇东奔西跑。

接过药盏,闻煦又奉上手巾与热茶,一边侍奉杜元正漱口整容,一边道:“明日是吴奉御进府请脉的日子,您可不能推脱。”

杜元正无可无不可地颔首,并未把闻煦的话放在心上,他身体素来强健,年轻时单衣也可过冬。只是元延十七年枥海之败后郁结于心,显出了老相。可能是远离故乡三十年的缘故,返乡后不惯水土,身体反而衰败下去,添了咳疾与头风之症。

至于吴从彬,本是太医署尚药奉御,与杜府素来相熟。杜元正辞官时,婉拒了两宫赏赐的金银珠宝,只求两宫降恩,派一太医随同返乡,看护家中小儿。本朝素无太医在外奉职的先例,但皇太后念杜元正年高,闻煦作为皇帝伴读又是自己看着长大的,加之皇帝也为闻煦求情,于是特意降旨,派吴从彬随杜家至万绥。当日朝堂上下猜测杜元正起复有望,也有这一缘故。

待到小厮退出,房中只剩下师徒二人,杜正元才问起闻煦今日情状。听闻田槐也收到了邸报,他叹道:“照惯例,临近新年,天大的事也要拖到正月后再说,免得扰了宫中过节的兴致。此次八百里加急也要传出消息,可见局势坏到何种地步!”

“若是只应对一方,尚能勉力维持;偏偏北鸱和东夷同时发难,若仅依靠国库中的存银,恐怕捉襟见肘。”杜元正神色愈发沉重。

“现在向地方征粮已来不及,赋税也要明年才能收上来,”闻煦从青釉缸中捡出舆图,铺在书案上,“恐怕会向商户伸手,叫他们报效。”

“还有一地,若能坚守忠君报国之志,可堪大用矣……”杜元正沉吟道。

“老师是说,怀州?”师徒两人对视一眼,不约而同将目光投向了舆图右下侧,临近鄢海的土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