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我欲渡风雪 > 第1章 风雪

我欲渡风雪 第1章 风雪

作者:具目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1-25 21:03:59 来源:文学城

元延十八年,腊月十四,安州万绥县雪如鹅毛,午时便蓄积至踝。

街道上空无一人,家家户户紧闭门窗,为如何熬过这个异常寒冷的冬天忧心忡忡。

万绥县衙内,炭盆内的火焰摇摇欲坠,不过聊胜于无。在此办公的众人捂手跺脚,时不时呵一呵毛笔,在文书上留下断续的字迹。

寂静间,紧闭的房门发出喑哑的响声,一股清冽的寒气涌进室内,众人抬起头来,见到来人,纷纷丢下手中事务围了过来。

不等来人缓口气歇一歇,便有积年的老吏问道:“闻郎君辛劳,今日雪大,不知县内受灾几何?”

站在炭盆前的郎君伸出双手,烘烤着冰冷的十指,头发、睫毛上落下的雪花被热意一激,化成了细小的水珠,冰得他打了个小小的寒颤。

听见老吏询问,他将目光从跳动的火焰上收回,微微仰脸,掩在风帽下的容貌被火光映亮,在这昏暗天光中陡然叫人生出满室生辉之感。

接过杂役递来的热茶,他和气地弯起杏眼,权做道谢,回答道 :“东边码头有几处房屋塌了,万幸倒塌时房中无人。问过左右邻居,那几处房屋是船家赁来放东西的,久未修缮,因此吃不住这样的大雪。”

得知无人伤亡,众人都松了口气,年节将至,谁想节外生枝?何况今日是上值的最后一日,明日便开始休沐,自然都想顺利度过。

庆幸过后,又不由忧虑,老吏叹息道:“俗话说瑞雪兆丰年,可今年这么大的雪,我也几十年未见了,上一次还是永兴元年。不知明年收成如何?”

众人不由默默。本朝吏员俸禄微薄,朝廷又常常拖欠,因此仅靠俸禄不足以养家糊口,常常还需要家人耕织以补贴家用。想到永兴元年那场蔓延千里的□□,众人心中惴惴。

老吏强打起精神,笑道:“方才明府遣人来请郎君,我们这里没什么事,郎君快去吧。”

话音刚落,便有年轻些的吏员道:“今早便有邸报送到,按理说过了腊八,天大的事都要放一放,待到正月十六再说,不知出了什么事?”

众人心中都有疑问,不过像他们这样的吏员甚至没有阅读邸报的资格,邸报上的国是也与他们无关,除非朝廷明年决定要增加或减少赋税。

老吏笑骂道:“大事自有尚书们操心,干你个毛头小子何事!”顿时氛围一松,大家都笑起来,老吏对着方才进来的郎君一拱手:“莫要让我们误了郎君的时辰,劳烦郎君替我们向杜公带句恭祝。”

郎君放下茶杯,颔首行礼:“煦一定带到。”继而向众人敬贺正旦,复而告辞。

来时的脚印已被新雪覆盖,闻煦紧了紧风帽,侧头对着跟随的小厮豫安道:“明日起既不上值,你便去田庄上看看,”他沉吟道,“租赋也减少两成。”豫安点头应了,说话间便到了明府的书房。

万绥县的父母官姓田名槐,是元延十年的进士。进了书房,两人先叙了一番寒温,田正又问过了百姓受灾情状,方说起了正事。

万绥县虽属安州治下,却不是刺史驻地,境内也无矿产、河流,人口在安州也排不上号,但万绥县令却是算得上令人趋之若鹜的好差事——盖因当了八年尚书令的杜公杜元正出身于此,元延十七年杜元正辞去尚书令之职,携弟子返乡。

虽然杜元正辞官的缘由不算光彩,但返乡之日皇太后殿中的中官亲自相送,因此朝中猜测杜公起复之日不远矣;何况杜元正历任翰林、刺史、侍郎、常侍而至尚书令,在文坛也颇有盛名。万绥县令一职便享有近水楼台之益,若能得他指点扶持,何愁不能直上青云?

元延十七年,闻煦随杜元正返乡,便奉他教导来县衙做事,以通经济民生之事。次年田槐任万绥县令,对杜元正十分恭谨,连带着对闻煦这个无一官半职的年轻人也十分尊重,并不以资历职位压人。他对闻煦并无避讳,常常把诉讼、判案之事交给他;闻煦报之以桃李,做事十分尽心。这份照顾也替田槐和杜元正搭上了线,若遇到难以决策之事,田槐也能从杜元正处得到几分指点。

他把邸报递给闻煦,叹道:“这已经是本月的第三封了,实在不同寻常。”

闻煦快速扫过邸报,目光一凝:“东夷军队登上了津口?”目光下移,眉头不由越皱越紧,“北鸱人抵近双阳关?”

“万绥靠近涑河,往年便是下雪也是落地即融,如今你也看见了,甚至能压塌房屋。我们这里尚且如此,北鸱恐怕更加难过,他们素无余粮,便只有南下劫掠了。”田槐苦笑道,“若想保得关内百姓安宁,恐怕只有开仓放粮,将官粮交予北鸱。”

因杜元正辞官与元延十七年枥海一战有关,因此田槐并不提东夷之事,只与闻煦商讨北鸱南下。至于指望边军御敌于双阳关外,朝堂上下都知晓国库空虚,军饷拖延、刀弓腐朽。永兴年间双阳关还能勉强凑满一万五千人的员额,如今恐怕连一半都凑不齐,如何抵御饥饿又凶恶的北鸱人?

至于田槐所说的法子,闻煦虽不抱希望,心中仍快速算过以往看过的户部账册,果不其然,便是将较为富庶的南方算上,粮库中数目也说不上多;况且今冬天气寒冷,来年极有可能收成欠佳,必得留出一定数量的粮食赈灾。

权衡之下竟无两全之法,两人相视苦笑。田槐拱手向北方:“唯愿两宫圣明烛照,护佑百姓。”复又向闻煦道,“今日天寒,郎君不如早些回府,望郎君替我向杜公讨教一二。正旦时我再来府上恭贺。”

闻煦颔首应下,含笑道:“某恭候明府。”

杜府离县衙并不远,往常半柱香的路程今日却走了一炷香,进府时闻煦的靴子已经湿透,披风上也沾染了风雪。

门房接过闻煦的伞,道:“这么大的雪,小郎君冻坏了吧?今日该向明府告个假,不然生病了怎么是好!”

闻煦冲他笑笑:“今天是当值最后一天,明天便不去了。况且穿了披风,张叔还把我当不知冷热的小孩子看!”

“你从小身子就不好,上个月才得了风寒,吃药的苦我看你是全忘了!”门房虎着脸道,“汪婆婆在院子里等你,待会有你苦头吃!”

杜元正起于乡野,为人朴素,府中人口简单,仆人也跟随主家多年,在府中很有脸面。闻煦五岁开蒙后便长居杜府,因此府中上下都待他十分亲切。

听闻汪婆婆在等候,闻煦倒抽一口凉气,冷不丁把自己呛着了,他一边捂嘴压住咳嗽声,一边向对门房道:“多谢张叔,我这就回去!”说完便迈开步子,几乎要跑起来了。

急得门房在后边喊:“小郎君别着急!这大冷的天别出汗!郎君说了,待你换了衣服喝了药再去见他!”闻煦背对着他挥挥手,示意自己听到了。

远远便看见院子门口站着个“门神”,闻煦立刻收拾神情,露出个撒娇讨好的笑来,唇角的梨涡似盛了蜜,扬声道:“婆婆怎么不在屋里等我?”

等候的老妪佯装生气,将温度正好的手炉塞到他手里:“小郎君大了,婆婆也不中用了,服侍不了小郎君,怎么能进小郎君的房间?”

闻煦一手抱着炉子,空着的另一只手去牵老妪的衣袖,讨好地摇摇:“这么冷的天婆婆还来看我,晚上我请婆婆吃锅子!”

拉袖子的手被牵着放在暖炉上,冰冷的温度让老妪不满地皱起眉头,忙不迭催促道:“老天爷!手怎么怎么冷!快进屋去!”

留在府中的小厮渝平和禺宁已备好了热水、姜汤、居家穿的厚衣服,还有干净鞋袜,闻煦被按着坐着了铺着厚厚毛皮的长榻上,老妪并两个小厮围着他团团转。

待被灌下了一杯热茶、一碗姜汤,禺宁又端来了一碗棕褐色的药汤,闻煦只得投降,试图蒙混过关:“婆婆,我实在喝不下了!”

老妪铁石心肠、不动如山,示意禺宁上前:“不过一闭眼的事,小郎君怕什么!若是不喝这预防风寒的药汤,说不定又像上个月似的发起烧来!”

“喝了这碗药,晚上就吃不下饭了,我还想和婆婆吃锅子。”闻煦撒娇卖痴,琉璃般明澈的杏眼眨呀眨,试图激起老妪的慈爱之心。

老妪蹙眉,思虑着小郎君不喝药和不吃晚饭哪个更坏些,终于宽限道:“既然喝不下便缓一缓,两柱香后再盛一碗来,晚饭不可不吃。”禺宁闻言,便要端着碗退出房间。

闻煦失望地一瘪嘴,继而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唤住禺宁,接过绘着卷草纹的青釉瓷碗,闭着眼一饮而尽。纤长浓密的睫毛随着吞咽的动作轻轻颤动,似蝴蝶展翅,连灰白天光落于其上也不堪承受。

喝完药,闻煦从兔毫盏中捡起一块桃脯含在口中,腮帮子鼓鼓。老妪轻柔地替他拢起散落的碎发,道:“好了,杜公等着你呢,待会把新做的羊皮裘衣穿上。”

闻煦含着桃脯,乖乖点头,含糊道:“都听婆婆的。”

闻煦对老妪如此尊重,皆因老妪是他母亲的乳母,本姓汪,夫家姓李,膝下育有两子一女——李大在乡下替闻煦打理田地,李二则在闻煦母亲的嫁妆铺子里做掌柜。

闻煦出生后她已出府归家,谁知天有不测风云,闻煦耶娘先后因病去世,汪氏在女君病榻前应诺必尽己所能、照顾小郎君长大成人。此后果然寸步不离闻煦,甚至辞别家人,随杜府赴京十数年。

直到元延十七年杜元正辞官返乡,汪氏才得以归家,与丈夫子女团聚。如今她已非奴隶之身,但因放心不下闻煦,时常来杜府照看他。

闻煦被汪氏监督着穿上新做的羊皮裘衣、结实的牛皮靴子,柔软蓬松的雪白皮毛围在颈间,衬得他肤色皎白如月光、唇瓣如桃花微绽,恍恍然如玉人矣。

汪氏看着打扮好的小郎君,又喜又笑:“莫说万绥县,就是整个安州,我看也没有比小郎君更俊的人了!”

纵使这句话听了千百遍,闻煦依旧会不好意思,他把脸往蓬松毛领间埋了埋:“婆婆我走了!等我回来吃饭!”

汪氏眼疾手快,趁小郎君还没跨出门槛塞了个手炉过去,望着闻煦的背影高声道:“慢些!小心滑!”

回应她的是飞扬的裘衣一角,她不由失笑。

很感谢点开这本文的大家,希望你们能喜欢(祈祷)

觉得还行的话可以点个收藏吗,拜托拜托

谢谢大家!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章 风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