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我王万年 > 第44章 鱼得水

我王万年 第44章 鱼得水

作者:白商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2-20 23:23:04 来源:文学城

三次拜访未果,齐王对此甚为遗憾,回宫后就一直郁郁寡欢,入齐士子少,可用之材就更少了,好不容易有个好的,人家又不愿事齐。

或许他明日便离齐了。

这样的人才会去到哪个国家,又会帮助哪国强盛?

如此一想,齐王半夜睡不着,揽衣推枕走出殿外,对着皓皓明月神伤,妄图洞见世上千年万代之事,为齐国谋一个发展之机,然而宇宙无极,昊昊上天,行云不因人聚首。

齐王独自走下王宫长阶,朝着宫门外走去,宫门已经落锁,又重新打开,近卫被勒令远远跟随不得上前打扰,他想一个人走一走,静一静。

深夜里的泠都城陷入沉睡当中,朗朗明月照在每一户人家的窗台上,青石阶上的月色清凉如水。

齐王沿着旧王街走出王城,走了很久,穿过大街小巷,最后朝许颐所住的客栈走去。

灯火熄灭后夜色凝重,偶有鸡鸣狗吠声,给夜里的齐国增添一份色彩。

齐王渐渐走近,却见客栈门前坐着一个人。他以为自己看错了,走近前,那人竟是许颐。

“许颐先生?”

许颐起身行礼,“拜见齐王。”

“寡人还以为自己看错了,先生不睡觉,坐在这儿干什么?客栈把你赶出来了?”

许颐笑笑:“在下是在等齐王。”

“等寡人?”齐王疑惑,“你知道寡人会来?”

许颐摇摇头,“不知道。”

“那先生……”

“因为在下希望齐王能来。”

“噢。”齐王笑笑,“先生若是为钱的事感谢,那就不必了。”齐王叹道,“寡人还是舍不得先生,夜里睡不着,又走到先生这儿了,先生当真不愿留齐,寡人只有一请,请先生不要帮助滕国。”

“在下想帮助齐国。”许颐直接了当地说。

“先生……”齐王顿时震惊。

“此前为试探齐王,多有无礼之处,还请齐王恕罪,在下有强齐之策欲进献大王,大王还否愿意一听?”

“君择臣以才能,臣择君以贤明。”齐王立即俯身恭拜:“先生教我。”

在荆国武安君府做过五年门庭庶子,许颐对整理简册娴熟精到,早在走访完齐国土地,回到泠都之时,他就已废寝忘食埋头将一路所知所感契刻于竹简上,又整理于二三十张羊皮纸上。

羊皮纸珍贵,他的钱也都花在这上面了。

齐王求才求贤的诚意他不怀疑,然诚意不等于治国理念,不等于强国决心,也不等于治国方略的选择。许颐将治国之策整理完成后,便等候着齐王,一边是多年怀才不遇抑郁不得志,家中老母年事已高却不能享享儿子的清福,焦躁与期盼煎熬着自己,一边是毕生所学鸿图之志,不肯轻易折腰草率托付于人。

他曾辗转反侧反复思量过无数次,面王时要如何陈述他的政见和治齐之策。

面见国君是最重要的一步,当慎之,又慎。

双方互相经过重重考验,终于到了这最关键的一步。

客栈房间一灯如豆,昏昏照出双人对影,许颐问齐王:“大王以为古圣先贤王道仁义者如何?”

“中州梁室可见其果,鲁国效之,半死不活,齐不取也。”

“大王以为道家修身养息之道如何?”

“小国寡民,无为而治,大争之世,岂可为哉!”

“大王以为,农商之道如何?”

“可为术,不可为根本治国策。”

如此几问过后,齐王都有些着急了,“寡人欲强齐国,先生教我!”

“那颐就为大王讲述臣的强国之策。”

正预备说,门外忽然传来“笃笃笃”三声敲门响,打断了许颐的话,见无人应答,门外又是几声敲门声,声音逐渐急促,小二披衣起来问:“谁啊?大半夜不睡觉,搅人香梦。”

门外人回答:“搅扰了,许颐可还在客栈?”

小二揉了揉眼睛,看清楚来人,忙道:“长安君来了,许颐还在,就在客房里。”

许颐房中,齐王听到声音,对许颐笑道:“我儿也来找先生。”

齐恕在小二的指引下到许颐门前,见房中烛火还亮着,敲了三下门,许颐道:“请进。”

齐恕推门进来,笑道:“颐兄有客呢。”

许颐笑而不语,起身行礼,给齐恕让出位置来,齐恕上前两步,才看清许颐的客人。

“阿父!”

“先生正要为寡人讲述强齐之策,坐下一起听吧。”

“那我来得赶巧了。”齐恕笑道,“此前未向颐兄言名身份,欺瞒得罪之处,还望颐兄包涵。”

“张殊小弟。”许颐笑道,“齐缙方音不同,张殊即是齐氏姜恕,是在下武断,小弟不过是故意引导又没有纠正罢了。”

“颐兄早知我身份?”

“不早。”许颐道,“若非引荐上卿时略无卑下意,谁又能想到在下面前坐的就是大名鼎鼎的长安君。”

齐恕自忖,当日引荐时似乎并没有什么破绽之处,“颐兄如何断定?”

“通晓诸子典籍,学过治国之道的缙国贵族,到长安宫做了个门庭庶子,还有两个卫士跟随,在齐国上卿面前自有主张率先开口询问,略无卑下恭谦意,以上随意一条都不能断定,然在屏风后设别有用心之席,”许颐笑道,“在下又不是傻子。”

“是小弟得罪了。”

许颐摆手表示不在意。

齐王道:“赔罪的话容后再说,言归正传如何?”

三人席坐,许颐开始陈述他的治国之策。

“齐国,旸谷之内东海之滨,本可扫平东夷而独霸东面,却屡屡坐失国土,不能一统,由此失海产之富而生边患之危;泠水泱泱,河面宽广,齐国境内略无险阻,乃天赐佳水,齐国盘踞泠水数百年,富有鱼盐航运却只知自给自足,坐失其利;齐、黛二山绵延起伏,矿产丰富,却藏宝山中无人开采;黛东之地,土地平旷,沃野千里,不逊南荆大地,乃列国罕有,然水利混乱,旱涝频发,若能调洪济旱,黛东何愁民生艰苦?齐国民风淳朴,齐人勇武而铁骨铮铮,顶天立地,齐王却没有一支攻必克战必胜之精锐王师,反屡失疆土,在战场上落下怯战之名。”

齐王面容凝重地沉默着,许颐所言,皆切中要害。

许颐道:“方今天下争霸,关键在于国力的较量。何谓国力,其一,人口众多,民富安业;其二,国家府库充盈,财货粮食经得起连年战事和突如其来的天灾;其三,坚兵利甲,精卒良将,勇于作战,敢战擅战;其四,法令稳定严明,不朝令夕改,无动荡祸事;其五,民心所向,民爱其国爱其君,举国上下团结如臂使指;此五者,为大争之世的根本。齐国,不上不下,有一争之力,无顽抗之强,勉强立于大国之列,然内忧外患,稍有不慎就有覆国之忧。”

齐王亦深有同感,“去年冬天齐国遭遇雪灾,滕国会盟缙卫郯荆四国,约定今春灭齐,虽因荆国退兵,滕国自己也遭遇巨大雪灾而作罢,然危机犹存,指地分齐之辱犹在眼前。实不相瞒,那段日子,寡人每每独坐,眼泪都当热茶喝。”齐王叹道,“然齐臼儿却无强国成算。”

“当今之强国,荆、缙、秦为上三强,程、滕、齐为中三强,舒、越、鄢为下,卫、郑下而又下,其余小国苟且偷生不足为道。齐王欲效哪一国?”

“自然是以上三强者为楷模,尤以荆国为最。”齐王喟然长叹,“若能与荆国不相上下,寡人此生足矣。”

许颐笑笑:“然此三国,亦不足为可效法之强。”

口气之大,令齐王都感到惊讶。他在求贤令中说过,愿使齐强而不受辱受迫于列国,以这样的目标,能达到荆国这样当世强国的水平,有掰手腕僵持不下的本事,已经是达成目标了,而今许颐蔑视天下之言,让人不知道到底是他真有麒麟之才还是在说大话。

骤然之间,弄不懂他的玄机,只好虚心听之,齐王谦虚地拱手请教:“愿闻其详。”

“荆国地大物博物阜民丰,往昔之未强,困在吏治艰难,后以法治国,整肃吏治,有明主当国贤臣主政,君臣一心吏治整肃后便如束荆为绳,可鞭笞天下。然其变法不深彻,明主良臣离心之后,将难以为继。缙国,缙国老王**至极,积威深重,后继无人,透支了几代人,日薄西山之象。秦国,秦人铿锵勇武,变法之后最有可能成为崛起的霸主,然与齐国一样,变法半途而废,旧贵族势力难以撼动,前代变法后代复辟,没有长期稳定的铁律,难成大业。是以,以上三国,不足效法,齐国要变强,还要触及根本。”

许颐一番话,说得齐王一扫阴霾,心潮高涨澎湃:“先生一番话,堪透天下鞭辟入里,使齐臼儿拨云见日,心中豁然,敢问先生,强齐之根本,该当如何?”

许颐起身,从床边枕畔取来一册羊皮纸书,恭敬递过:“治齐之策,颐早有谋划,访齐归来后便拟就此《强齐策》,请王上评点。”

齐王双手接过,齐恕问:“有没有草简,可否也让我看看。”

“草简粗疏杂乱,不堪示人。”

齐恕只好作罢,静等着齐王翻阅。

羊皮纸书没有装订,齐王每看一页,齐恕便要过那页去看。

素月渐已西垂,更夫已敲过五更刁斗,灯油将要见底,齐王看完许颐的《强齐策》,心绪难平。

“先生,真乃旷世大才。”

齐恕也不得不感叹许颐之才。

“请先生随我入宫,长谈治国之策。”

“固所愿也。”

天色将明,又昏昏蒙蒙未明,齐王招来潜夜跟随的卫士,令其找来车驾,齐王父女与许颐同乘一车,行至青卢宫前,齐王率先下车,伸手扶许颐下车。

许颐从车中出来,见齐王如此,心中感动,坚定地握在齐王手上,借力从车上跳下。

二人挽手拾阶而上。

最后从车里出来的齐恕望着两人已经走远的背影……

阿父,所以爱会消失对吗?

齐王与许颐于书房之中长谈一日两夜,饿了便让闻莆送来饭菜,渴了就送来热茶,谈到夜里犯困,就上浓茶。

齐王向许颐讲述了齐国五百年的发家史,传统与各种礼法,齐国现下十三个郡的民生吏治,使许颐对齐国有一个更深入扎实的了解。

许颐又向齐王讲述旸谷关外山西列国的现状,军制官制,民风民俗,国君特点,主政大臣,君臣关系等等,尤其是他最为熟悉的荆国。

齐国从先王重新整顿国中秩序以来,到现任齐王继位十多年,对外战事也有,但大多都与滕国对战,据旸谷关自守,有胜有负。齐王本人却是从没上过战场,除了少数几次参与会盟而出过旸谷关,对山西列国只有一个粗疏的了解,其他的了解,都来自涉外交际的公孙斗,公孙斗自是对他知无不言,然公孙斗涉外交际,主要是为了完成任务,没有进行过细致勘察,所知也有限。在许颐绘声绘色的讲解下,齐王眼前打开了一片更广阔的天地,列国征伐,不进则退,齐王敏锐地察觉到齐国的祸患潜伏,危在旦夕。

他们谈了多久,齐恕就陪了多久,许颐所说的一切都让她对当今的时政有了更多的了解,她完完全全是一个学生,认真渴求地听老师介绍讲解。

也许是父女一脉相承的敏锐和觉悟,也许是她本来就是一个聪明的学生,齐恕吸收得很快。

齐王道:“先生之言,令寡人醍醐灌顶,寡人诚服。变法之事,列国屡见,齐国也多次变法,先祖惠公任用邹本为相,变法强齐,齐国小霸东方,后庄王承其基业,以郢君为相,实现霸主宏图,然时移世易,邹本郢君之变法不足以应齐强之需,渐渐被废弃,寡人还想听先生讲讲齐国变法与列国变法。”

许颐便从二百五十年前天子失其威,列国纷争开始后,列国相继实施的变法开始讲起,或是田制改革,或是税制改革,或是吏治改革,或是发展商贸,相继说起。

许颐说:“统而言之,这些变法其实都只是粗浅改革,譬如一座大柱腐朽的宫殿,营国匠人却不思巩固或者更换大柱,或再造新屋,只知道修缮它的屋顶,雕画它的门窗,饰之以金玉,只着其表,显得辉煌一时,然而未动其腐朽大柱之根本,这样的宫殿,当然不会长久。所以列国变法,或被新政激起的浪潮吞没,或如那宫殿的雕饰,在日月更替中斑驳脱落,还有的,连国家也随之灭亡。”

“而更换大柱,也要讲究木材,要那千年的巨木良材,能够撑得起宫殿。如此巨木,乃是如儒家所言的王道仁政、道家所言的无为而治这样的柱石,而不是一两条律令的推行,三五种税制的改革,至于何种巨木更为合适,就要看君主选用了。”

其实儒道法三家都各有优劣,在各自适宜的国情中都能治国安民,关键是要如何选择,选得好,国富民强,选得不好,祸国殃民亡其江山社稷。

齐王边听边想,不觉额上生出一层薄汗。

许颐又就各国每种变法改革作出一番更深入的讲解,其内容、特点,实施效果正在实施的变法将走向何处,已经结束的变法其结果原因,鞭辟入里,精准总结。

红日当窗,齐恕忍不住打了个哈欠,闻莆轻轻走进来说:“王上,天亮了,歇会儿吧。”

齐王仍旧精神抖擞,看了眼旁边一起听了几个日夜的小女儿,困倦而强打精神的样子,对闻莆说:“送恕儿回去休息吧。”又对许颐说,“先生再谈谈《强齐策》如何?”

许颐欣然笑道:“乐意之至。”

齐恕一听要谈《强齐策》,立即推拒道:“不了,我就在这儿,困了就在阿父这儿眯一会儿。”

齐王便让闻莆叫来朝食,边吃边谈。

闻莆送来酒肉饭菜,齐王吩咐道:“闻莆,你出去守着,谁来也不见。”闻莆只好叹气走出去,守在门口。

刚吃了几口,齐王翻开《强齐策》入目便不觉放下了筷子,凝眸思索之际,齐恕抱着碗也凑上去,贴在齐王身边,齐王让出半个身位来,父女二人边吃边看。

许颐见此,霎时眼中盈泪,既是感慨自己漂泊半生未逢明主,今时今日终于有人能一窥自己心中韬略,他胸中积累的才学见识像决堤倾泻之江,滔滔不绝奔腾不息,诉尽平生,而这种汹涌的奔泄,有幸遇到宽厚的空谷沧海,稳稳涵收住他的澎湃。又是感叹如此夙兴夜寐废寝忘食之国君,世所罕见,如此父女君王,前启后承,何愁国不能强。

许颐在齐恕与齐王翻阅的间隙,看到这比他年长四五岁的君王,还有那小他十七八岁的小君,寻常如普通父女,又远超普通父女。父亲身上有一种长者的宽厚与仁慈,有高山瀚海一样的博大,他仿佛生来就是做万民君父的,似沧海同山岳,沉稳可靠,他更像儒家教化下温淳敦厚的仁君,然而他又孜孜以求,不死不休——一个温柔刚强的贤君。

那个小女儿,有一种超越年龄的成熟早慧,又仍旧有符合年龄的天真单纯,锐利狡黠,慧眼识才,机巧应对,她还没有她父亲那样的沉静深远,但她有剑指苍天的胆气——一个锐意进取的少年英主。

许颐静静地看着这对父女,露出一个自己都没察觉的笑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