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我带古人见识全科目震撼 > 第8章 语文课(六)

我带古人见识全科目震撼 第8章 语文课(六)

作者:梁山小宁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6-23 04:04:05 来源:文学城

南宋

朱熹看着后世如此赞扬冲破礼教的女子感到十分惊诧,但并没有反应过激。他推动理学发展就是为了发展社会,后世如此强大,一定有更强大的理论。他甚至在想,难不成又出了一位孔圣人?

朱熹能接受女子做出如此事情,不代表后来的理学弟子们能接受。

纷纷指着光幕怒骂着,并非对光幕或金艺或秋瑾有多大的恨意,而是不愿意相信自己一直接受的事物是虚假的。

有气急败坏者,也同样也有幡然醒悟者,即使是怒骂者,在心情平复过后,生活还是要继续,也要继续思考。

甚至在宋朝以后,理学越发正统的一些时期,光幕的这番话,造成了颇为严重的思想混乱。可能比政治课时还要严重。之前在皇帝手中程朱理学多好用,如今造成的反噬就有多严重。

当然这种反噬是无法致命的,思想上的颠覆无法造成物质上的改造。

【既然讲到秋瑾同志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就不得不提几句封建礼教的发展了,自从反帝反封建以来,经常提起吃人的黑暗的封建礼教,那究竟什么是封建礼教呢?

这是一种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起源于奴隶社会的习俗,经过封建君主的统治改造与完善,成为国家意志的体现,具有法律的性质和效力。

封建礼教是为了巩固封建君主权力,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有力工具。它通过道德说教和礼仪规则两种形式,来实现对社会成员的控制。

而封建礼教中孔子、程朱二人等等,但凡是对封建礼教有过发展的人,在我们现如今,都会批上几句。

他们竟如此恶劣吗?如此十恶不赦即使千百年后人们也不愿放过他们?当然不是。

就像失去了孔子的儒家被董仲舒搞儒家修正主义一样,一眼就能看出来董仲舒搞得是披着儒家外衣的法家,但儒家的释经权在刘彻手里,那儒家什么样子不还是刘彻说了算吗?以后的儒家,恐怕孔子他老人家从地里爬出来也看不懂了。

同样的失去了朱熹的理学也是统治阶级最喜欢的。

任何学者所著的学说都是基于所处时代而做的,不存在超现实的学说,即使普适性极强,也是基于现实的,没有凭空产生的理论。

朱熹给四书五经做注,同样是为了适应当下的时代。

历史是一个巨型的刻舟求剑事件。存天理灭人欲确实是朱熹的理论,但是要辩证的看待,抛开物质基础空谈上层建筑就是耍流氓。

我们先来看看基于南宋现实的场面:

自中兴以来,国朝士大夫蓄妾成风,临安城中各种风花雪月场所,屡禁(进)不止。

临安中下之户,不重生男,每生女则爱护如捧璧擎珠,甫长成,则随其姿质,教以艺业,用备士大夫采拾娱侍。

咱们就看这个词,“采拾娱侍”,这四个字背后是多少人的麻木血泪啊。

存天理灭人欲的要求,也只是为了约束当时乱搞的士大夫们,并非是为了苛责各种不得已的穷困百姓。

当然,因为没有形成制度约束,只是单纯的人治,在强人朱熹死后,士大夫们歌照唱舞照跳。将各种繁文缛节强加在百姓头上,反正骂名是朱熹的,至于自己谁能管?谁能管士大夫们啊。

在朱熹所处的时代,存天理灭人欲怎么能单纯的看成是禁锢妇女呢。

讲程朱理学禁锢妇女是不准确的,因为程朱理学而造成了女性地位下降是现实,当然可以讲程朱的理论造成了妇女被禁锢的结果,但是讲这是他们的主观想法是错误的。

程朱理学之名的程颐不止说过“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他还说过,“凡人为夫妇时,岂有一人先死,一人再娶、一人再嫁之约?只约终身夫妇也。”

怎么这个时候只说朱熹禁锢女性,没人说他禁锢男性呢?

朱熹可还是出了名的纯爱战神。《朱子语类》中讲:“取甥女归嫁一段,与前孤孀不可再嫁相反,何也?”曰:“大纲恁地,但人亦有不能尽者。”

扭曲的纯爱党究竟多么恐怖。在结发妻子死后,便发誓生不同时,死同穴,未曾再娶。

但对于寡妇再嫁,并没有完全反对。只是认为又不得已之处。是圣人都不能禁止的。

“夫死而嫁,固为失节,然亦有不得已者,圣人不能禁也,则为之制礼以处其子,而母不得与其祭焉,其贬之亦明矣。”

好多营销号一边说朱熹让妇女地位一落千丈,一边又说宋朝的女性地位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低。有没有一种可能,宋朝女性地位高是因为真的是朱熹等人倡导的。后面的朱熹学说已经不是朱熹的学说了,才会变化如此之大。

程颐前脚讲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后脚就称赞自家外甥女再嫁,这事还是靠朱熹打的理论补丁呢。

就算是说出饿死事小的程颐,他对于再嫁亦是持赞扬的态度。

再加上南宋时期,中原沦丧,二圣北狩,朱熹哪来的工夫管妇女?只是正经界、均田、上书主战,就已经耗费了朱熹绝大多数精力了,更别提还要格物致知,探讨理气性命了。

朱熹虽然是封建礼教的发展者之一,他本身并没有成为礼教的傀儡,没有为了礼而去礼。

朱熹的女儿不小心掉入了河里,一名男子见义勇为把她救起来了,但是待那名男子离开后,朱熹的女儿却对朱熹说,自己的胳膊被男子碰到了,为保全名节,要求朱熹将那名男子抓起来杀掉。但是朱熹却说,你如果真的是为了名节,为什么不把自己的胳膊砍掉呢?

我们讲这些故事,并不是为了给历史人物翻案,而是希望大家在学习历史人物的时候,要基于当时的客观条件去学习他们的思想,我们深处在历史长河中,每个人都存在历史局限性,我们只能了解到基于我们物质条件的事物。

不要因为历史人物不符合当下的道德就去胡乱批评。

封建礼教在封建时期当然是先进的思想文化,每一个发展它的人都是封建时代的优秀人物。但当社会制度发生了改变,改变后的社会基础就不适用封建礼教了,这个时候封建礼教就从先进文化变成了封建糟粕。

一个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当然不可能受一点挫折就去抛弃,历史中不乏试图修正礼教的人,但是人们发现,你无论怎么改都无法解决现实的问题,当一个理论无法解决问题的时候,当然不可能是现实出错了。

这个时候就有人掀桌子了。既然你连我们的问题都无法解决,那为什么还要承受你的缺点呢?既然你带来的全是缺点,那为什么还要遵守你呢?既然那些老顽固冥顽不灵,那就用武力的手段解决问题。

秋瑾加入的同盟会,我们在后续要学习的近代史纲要里面会学习,就不在这里赘述了,只需要知道中国同盟会在推翻清朝、结束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中起到重要作用就可以了。

秋瑾在辛亥革命发生没几年的时间里,就已经看出了封建社会的疲态与衰弱,可见她的政治敏锐度,不然即使自己家庭不睦,真的有胆量去对抗几千年的礼教吗?

我们现在回到诗词,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早又是”一词,传神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飞逝、年华飞度的感慨。

第二句出现了环境描写,“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一个“拭”字,如同画龙点睛般形象。很明显是描写赏心悦目的美景,容易让人联想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但是,这种美景没有给作者带来美好的心情。

经过开篇的渲染,这首词的悲伤情绪已经得到了充分的铺垫。这句话是在以乐景写哀情。

而问题来了,是写怎样的哀情呢?后面这两句,“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这里提到了一个历史事件,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城,此时秋瑾的心情恐怕跟写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杜甫很有共鸣,也同样都是以乐景写哀情。

这里也引用了《项羽本纪》里四面楚歌的典故。一个“残”字,将清政府四面受敌、孤立无援描写的淋漓尽致,体现了作者对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担忧。

“八年风味”,写的是作者本人的身世之感。秋瑾1896年结婚,刚好八年。中秋佳节本是团圆的节日,可是秋瑾只能徒劳的思念故乡,可见,她的婚后生活是痛苦的,心情是苦闷低落的。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强烈的内心情感。“苦”“强派”“殊未屑”,这些词语,强烈的表达了秋瑾极为不屑作为女儿身,不甘心受到各种束缚,决心报效国家的愿望,她对女子饱受压迫、只能作为男子附庸感到无比愤懑,这是对封建礼法的强烈控诉。

比她小两岁的丈夫王廷钧,与她的志趣爱好毫不相干,不爱读书,整日游手好闲吃喝玩乐。正值中日战争结束,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之际,全国人民强烈愤慨之时,秋瑾就劝自己的丈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要发奋读书,为以后国家的前途命运考虑”,王廷钧却十分不屑。

在戊戌六君子被处死的时候,秋瑾十分钦佩谭嗣同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视死如归,是一位伟大的维新志士,可是王廷钧却大骂谭嗣同是乱党分子,是礼仪败类。二人互不相让,秋瑾的内心十分痛苦。

秋瑾虽然32岁便英勇就义了,但是就是因为有千千万万个秋瑾这样的女性或男性,才有了后来的辛亥革命,才有了后来的新文化运动,才有了后来的五四运动。

我们现在讲完上阕了,回头思考一下,这几句都是秋瑾对过往生活的回顾,情感十分复杂,请大家认真阅读,细心体会。】

有点找到写上课时候的节奏了,写上课主要是拿课本知识挑明一些知识,理科一些知识点后续得安排上了。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8章 语文课(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