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青炀这一扬鞭,小毛驴就撒开了蹄子奔跑,没出去多远就踩到了积雪下的冰层,差点把驴车上的一老一小摔个人仰马翻。
姜太傅不带脏字地把应青炀骂了个狗血淋头。
应青炀自知理亏,没和自家太傅逞什么口舌之快。
只是暗中腹诽,琼州这种偏僻的地界,什么消息想要从京城传过来,起码也要一两月,这还必须得是闹得举国皆知的大事才行。
至于他们所在的荒山一带,消息就更加闭塞了,人烟稀少得连官道上都没什么行人,只偶尔有运送粮草的押运车经过,往琼山重镇去。
但姜允之仍然能从那口耳相传的只言片语中,揣摩出最近的朝堂局势,足不出户便能看透时局大事,姜太傅堪称智多近妖,其他旧臣经常念叨,说着要不是没等到一位贤主,姜允之必定青史留名。
本可以让自己青史留名的姜太傅却从来没有离开荒山的打算,应青炀有时觉得,他碎碎念似的说出一些针砭时弊的论断,只不过是为了给后面对大梁太上皇的攻讦做铺垫。
看起来比起运用自己的为官之道,姜允之更偏向于用自己斐然的文采把太上皇唾骂的一文不值。
应青炀偶尔有劝他投靠大梁的打算,最终也会因为姜允之那满嘴对太上皇的不敬之语而作罢。
当然了,他严重怀疑自家太傅只是脾气爆、嘴巴毒,对所有人都是无差别攻击。
听着一连串训斥的皇子殿下如是想道。
就这么把太傅的训斥声当唱词听,应青炀一路悠然地驾车。
两人回山的路上经过一个商贸市集,苟且偷生的这些年里,一些必备的物品基本上都是从这里采购。
姜太傅作为掌管财政大权的人,往往在外出时承担购买必需品的重任。
应青炀亦步亦趋地跟在后边,负责往车上搬运物资。
这次回山前,两人斥巨资添置了一些冬被,这次的雪灾来势汹汹,大雪持续这么久,仍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他们居住的村子虽然在山脚的背风处,但一层层的积雪覆盖叠加,寒意入骨,一眼茫茫白色,仿佛一个不留神,就会在风雪中沉眠。
每年的冬季,这片北境的群山都会悄无声息地埋葬许多人。他们只能艰难自保,祈祷自己不会成为荒野上的一座孤坟。
除了冬被还有御寒的衣物,越往北的地方越荒凉,成衣的价格也极其昂贵,这么多年,他们一般是买些半成品自己制衣,若非逢年过节,不会花大价钱去成衣铺。
姜太傅受的束脩里,粮食占大多数,这次也算是免了一部分花销。
再度启程时两人大包小裹,几乎把驴车都塞满了。
在雪地中跋涉许久,驾轻就熟地避开难走的路段,才终于在临近傍晚的时候到了荒山脚下。
从村口往里望去,几座破败的小屋零散地散落在山脚下,袅袅炊烟缓慢升腾,在彻骨的寒意里,半路便迅速销声匿迹。
应青炀远远便看到村口处杵了个人,上半身落了些雪,看得到一小片莹白,混在脏脏的袄子表面,远远看去跟木桩子似的一动不动。
他向那人扬了扬手里的马鞭,那人才终于动了,行动间雪花簌簌向下落。
“少爷!”那青年由远及近跑来,越靠近越看得出他长得高壮,皮肤黝黑间混着被风雪摧残出的粗糙,长相带着点异域风情,一看就知道有外族血统。
只不过神情有些直愣,有种单纯的傻气。
这孩子是多年前逃跑途中,姜允之捡回来的弃婴,认了姜太傅为义父。
因为肤色深被姜太傅选了个“墨”字做名,全名姜墨,现在是应青炀的好友兼护卫,放在皇室规矩里,要叫一声伴读。
可惜这位伴读比应青炀这个混不吝还差劲,完全没有一点读书治学的天赋,每次听太傅讲学都比应青炀更早入睡,属实是伴读随正主了。
但好在这家伙身板一直不错,是个习武的好苗子,到了这个年岁,已经一只手就能把一个成年人拎起来。
驴车行驶到村口停下,应青炀如释重负地把鞭子扔进那人手里,“阿墨!快!这天寒地冻的,快扶先生下来,把东西帮忙搬回主院里。我先回院子里等你。”
阿墨接过鞭子,认真点头,“好的公子。”
鉴于这人脑袋不大灵光,姜允之从一开始就让他称呼应青炀为“公子”,以防哪天在外面说漏了嘴,招来杀身之祸。
这话一说完,只见姜太傅鹰隼一样的视线闪电般地扎在应青炀的背上,仍是让已经稍有青年身量的人打了个寒颤。
不管年岁涨了多少,太傅的威压倒是不减当年。
然而应青炀要是真的会怕,就不会养成现在这幅脾性。
坐在车上的太傅看着他跑走的背影爆喝一声:“臭小子!先把用剩下的铜板还来!让我对对账!”
姜允之就知道这小子不闹幺蛾子就难受,虽然每次出去他都看不住对方,不知道那些铜板到底是以何种方式离开应青炀的荷包,但只要瘪了一点,姜太傅就能发现。
这下车就跑的举动肯定是心虚!
应青炀听到太傅愤怒的声音,脚下的步子顿时又加快了。
他伸手摸了摸怀里的一个小布包,嘴角上扬,珍惜地又往里藏了藏。
——能还回去才有鬼!他又不是个傻的。
手里那堆铜板已经挥霍一空,他哪来的钱再拿去给太傅查账!
反正村里的旧臣们除了太傅之外都不会和他计较这些小事,进了村就是善哉善哉!
应青炀脚底像抹了油似的溜得很快。
徒留身后的姜太傅和阿墨展开一场驴唇不对马嘴、酣畅淋漓的交谈。
姜太傅急得直拍阿墨的肩膀,“我让你去抓他,来扶我做什么!我还没老到连下马车都需要人扶!”
阿墨蹙眉,表情明显不认同,“这是公子的吩咐。”
“小兔崽子!现在连我的话都不听了!?松手!”
“听的。”阿墨说完,手还铁钳一般按在姜太傅边上,沉默半响才疑惑地憋出一句:“不是您说的,要以公子的命令为先。”
姜允之差点被自己的木头义子气了个仰倒。
“逆子!!逆子!!”
这边两人还在纠缠,那边应青炀已经一溜烟地进了村。
隆冬时节的寒意逼得人不敢出屋,屋子再破败,也总能带来点温度。
村子里除了偶尔几声犬吠,就只剩下搬运木柴,和斧头劈砍的声音。
正是飘着炊烟的屋院内,两个中年男子正在劈柴,然后储存到柴房里,留着过冬用。
“风叔!雷叔!忙着呢?”应青炀隔着屋院的木栅栏和两人打了个招呼,“先生请你们过去帮忙搬东西呢。”
“殿下回来了?今日听学如何?”拿着斧头的男子将工具放下,拍了拍手里的木屑准备去村口帮忙。
应青炀挠了挠头,“马马虎虎。”
“唉,要我说姜大人就是太心急,我们殿下还小呢。虽说我也对殿下有信心,但成大事也不急于这一时啊。”另一人这样说道,随后叮嘱他:“殿下,主屋那边已经烧了炉火,觉得冷就再喊我添材。”
应青炀囫囵点头,每次听到这种哄小孩的话他都忍不住怀疑自己现在是不是只有三岁半。
不过他从不会说扫兴的话,只道:“那肯定的,风叔你知道我最怕冷了!”
应青炀的住处在主屋,是村落里最大的一栋土房,其余人的住所众星拱月地围绕在主屋周围,当初在安家的时候是为了安全考虑,后来也一直没有改过。
据说最初从国都出逃的队伍浩浩荡荡,足有几百人,但这一路上死的死伤的伤,到荒山落脚时只剩下不足百人,带出来的金银细软本就不多,也没能撑上几年。
而近二十年间,寿终正寝、意外亡故的也有不少,到了今年,村里的前朝旧臣们只剩下十几人。
十几个年头过去,再高贵的人也会在入不敷出的日常里变成凡人,这些前朝旧臣是,应青炀也是。
很难想象在这种生活堪称贫寒的时候,这些人仍然保持着对应青炀这位前朝遗孤的尊重和爱戴,甚至宠溺得有些过了头。
正是因为感受到的善意太多,应青炀才每每都在努力回应,做得到的,做不到的,他都竭尽所能。
两个中年男子笑着点头应声。
应青炀转头进了主屋,犹如狂风过境一般在屋子里东走走西窜窜,把自己带回来的东西小心收进墙壁夹层,在偏院拿了自己的弓箭背在身上,又从灶台上摸了一小把坚果,这才全副武装出门。
他要进山,看看能不能打到什么猎物作为过冬的存粮。
目前这个温度和雪层厚度还能去试试运气,到了冬月里再想去,就只是单纯的送死了。
就算称呼得再高贵,被照顾的再细致,应青炀的自我定位也从来不是什么皇室遗孤天横贵胄,他不过是一个生长在荒山的普通人,每一天都在努力地活着。
每一天都像太阳一样燃烧。
应青炀从市集上买到了想要的东西,这会儿心情正好,哼着不知名的小调出了大院,偏院的婶子一看就知道他要进山,稍微推开了点门缝,放高了音量叮嘱他:“山里不安全,别走得太深,早些回来!”
“知道了!”应青炀向身后摆了摆手。
走之前他悄悄去了村里的窝棚,窝棚底下养了几头毛驴,最边上还有一匹独占了大半个窝棚的黑马,看见应青炀的身影走近,黑马晃了晃尾巴,缓缓向他走来,只是动作却有些蹒跚。
“黑影!”应青炀扬起嘴角小声唤了一句,快步走到近前。
黑影的头往他肩膀上蹭了两下,应青炀也不嫌弃,甚至抬手给黑影喂了一小块麦芽糖,得到一阵欢快的哼气声。
他摸了摸黑影油光水滑的鬃毛,随后撑着马棚边的栏杆跃进去,俯身检查了一下黑影的后腿。
黑影的右后腿有明显的弯曲,用两块木板夹住固定,应青炀确认了夹板没有松动。
这是一头跛了脚的马,即便表面看起来再壮实,也注定不能带着他的主人驰骋。
但应青炀却待它极好,甚至会在黑影身上花费一些自己的口粮,被姜太傅数落净做些无用功。
要是知道他把麦芽糖这种珍贵的东西喂给这匹残疾的马,姜太傅估计又要教训他。
应青炀可不想听唠叨,他蹑手蹑脚地出了窝棚,和黑影小声告别,没想到一转身,就碰见了送小毛驴回窝棚的姜太傅。
遭了!忘记姜太傅也很宝贝他那头小毛驴了!
姜允之:“?”
应青炀:“!”
他眼疾手快,立刻把背上的弓箭藏了藏,向边上一滑步,就这么迈开步子往村外跑。
姜允之一看他落荒而逃的方向就知道这人要去哪。
“雪层都那么厚了!还要去折腾你那破网子!能有用才怪了!”
应青炀扬了扬手,道:“那可说不准——万一要是天上掉了金子,我不就赚大发了吗?”
只听姜太傅又在身后不知道数落着什么,应青炀已然跑远了一段距离,只听到诸如“春秋大梦”“不切实际”云云。
为了避免被其他旧臣抓住说教,劝他不要做冒险的事,应青炀进山都走小路。
他在山里有个秘密基地,路线也只有他自己知道,是以一个人的路程非常惬意。
从一片松树林进入,踩着厚厚的雪层,树叶与积雪咯吱作响,在静谧的群山间,是他的唯一伴侣。
应青炀边走边低头在地上寻找松果,大部分都炸开了花,果实已在入冬前就被捡拾干净,偶尔有一两个漏网之鱼,能算作意外之喜。
应青炀顺手捡了些炸开的松果,抱了满怀。
越过松树林爬上一小片高地,视野变得稍微开阔起来,随之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简陋的石碑,约莫几十座。
石碑无名无姓,仅有生卒年月,雕刻出的字迹用最次等的颜料涂抹,即便风霜雨雪不断,仍然保持着干净整洁的姿态。
黄昏下,应青炀眉眼温柔,捧着的松果被他挨个放置坟冢前,这是冬日里仅有凭吊和慰藉。
他仿佛唠家常一般嘟囔:“叔叔、姨姨、大爷、大娘,最近也只有这些了。”
旦夕祸福,生老病死,荒山的坟冢多了一座又一座,临终前那句“复辟”,应青炀已听了无数次。
今天他也有努力活过一天。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章 荒山枯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