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亡国后捡到了当朝太上皇 > 第2章 灭神之策

亡国后捡到了当朝太上皇 第2章 灭神之策

作者:一捧秋凉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2-05 01:35:28 来源:文学城

应青炀自己都觉得这番慷慨陈词十分能触动人心,任谁听了不得怔愣片刻,为他生来不公的命运惋惜半秒,并在他特地找好角度的精致侧颜下沉醉一分。

然而教导他多年,姜太傅早已习惯自己这位学生,大应仅剩的一位皇子是个什么货色。

他连眼睛都没眨一下,便快、狠、准地抓住了应青炀从桌子底下伸向那摞铜板的手。

应青炀嘴边的笑意僵住了,原本在眼中即将滑过的欣喜也慢慢变质成了尴尬,心道一声遗憾。

果然这招对太傅没有半点用处。

应青炀是姜太傅一手带大,他眼珠子一转,姜太傅就知道这臭小子没憋什么好屁。

如果放在前朝皇宫,姜太傅就是板上钉钉的太子太傅,有把小殿下培养成明君的重任。

但很显然,如今大应的唯一一位皇子殿下,是个胸无大志、身无大德的庸才。

年近及冠,文不成武不就,既不谦逊,也不慈悲,在琼州最偏远的地方野蛮生长至今,身上仅存的、还算得上清贵的地方便是那出众的容色,一眼就看得出不该属于这冷冽无情的北境。

抛去这天生的皮相,应青炀唯有嘴上功夫了得,总能把一点小事夸大得天花乱坠,几句话就能哄得人被他的思路蒙骗,只要他想,没有他诓骗不到的人。

偏偏每次都能说得入情入理,让听者为之动容,也只有姜太傅一人算得上“慧眼识珠”,能看清应青炀那一肚子歪门邪道。

姜允之纵横官场二十几年,一双慧眼阅人无数,早就看出应青炀的秉性。

都说龙生九子各有不同,论起生于皇室的归宿,应青炀便更适合做个闲散王爷享福,什么黎民苍生,在这位眼里留不下半点痕迹,甚至比不过从村口乞丐那里诓来的半只叫花鸡。

可惜所谓的大应,也只有这一位硕果仅存的皇室子弟,几个自国都城破时匆匆出逃的前朝旧臣,以及几乎在这十几年间消耗殆尽的金银细软、奇珍异宝。

生不逢时,身不由己。

姜太傅在心里叹息一声。

应青炀自然不知道自家太傅心中所想,自认天衣无缝的计策被太傅一眼看穿,他多少觉得有点没脸。

“哎,这天也太冷了,冷得我手抖,哈哈哈……”应青炀欲盖弥彰地找补了一句。

“嗯——”姜太傅从鼻腔里发出一声轻哼,拎住他的手缓缓远离桌上的银钱,面上看起来竟是半点没被方才那番卖惨影响到,“殿下是得好好暖暖。”

说着把边上刚刚收上来的一块兽皮扔进应青炀手里。

“咳,钱财乃身外之物,还是这点东西更合我意。”应青炀摸着那块鹿皮爱不释手,啧啧称奇,“琼山里都见不到成色这么好的鹿皮,也不知道这小村子里怎么这般卧虎藏龙?”

此地距离琼山山脉还有一段距离,沿途除了几个驿站和一个商贸集镇,便没什么人烟。

他们的住处在琼山脚下,人迹罕至,破败的村落里只有几家打猎为生的农户,除此之外,就是他们这群不速之客。

十九年前大应都城沦陷时,应青炀还是个襁褓中的婴儿,忠于皇室的旧臣将他从皇宫的大火中救出,东躲西藏,最后到了琼山山脉里最不起眼的一处荒山。

应青炀方才的话也不是空穴来风,以他的身份,在如今的大梁疆土上,但凡被人察觉,不仅自身难保,牵涉之人一概不能幸免。

被身份所累,自小到大,前朝老臣们都不敢带他去人多的地方,等他年岁见长,从皇宫里收拾出来的那些金银用得见底,不得已出来讲学的姜太傅才为了让这人多做学问带上他。

可惜,收效甚微。

应青炀天生喜欢稀奇古怪的小玩意儿,琼州毗邻边境,广开市集,见得世面多了,想要的便也多了。

姜太傅有意遏制应青炀的购买欲,这几年对银钱上的管束极为严苛。

饶是小殿下在其他同僚眼中如珠如宝,姜允之也仍是那个铁面无私的太傅。

这会儿给了应青炀一张鹿皮,便把之前说好的铜板讨回来几枚。

少年揉搓着手里的鹿皮皱眉,似乎在思考哪个决定更划算。

应青炀数了数手里的铜板,长吁短叹地塞进了荷包里。

有了方才那一遭,老爷子也不愿他插手帮忙,生怕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口粮就被这混小子摸了去。

应青炀是个闲不住的,只好背着手在殿内溜达了几圈,等自家太傅整理束脩。

他站到破旧、只剩下一半的神像面前,上下打量,动手动脚。

石像应当是被人横刀劈断的,还用铁杵之类的东西砸过,碎得乱七八糟,头颅一分为二,裂开的两半张脸稍显古怪,半哭半笑,半面哀恸,半面慈悲。

应青炀觉得这旧物有些稀奇。

就连殿内的陈设,灯台、香炉、横木乃至殿门,都留下了长刀劈砍的痕迹。

风霜的痕迹让这石像看起来分外破旧,应青炀矮身伸手,边缘一碰,碎屑便窸窸窣窣地往下掉。

他还没怎么动作,就听身后的姜太傅斥他几句:“混小子!停手!也不怕忌讳!”

应青炀灰溜溜地缩回手,兀自辩解一句,“这石像看着挺稀奇……”

转而又理直气壮:“您方才还说我的名字没有晦气的意思,怎么到了神像这就又忌讳起来了……”

“您都敢在这儿开私学了,还怕什么神仙……”

姜太傅把东西收进包袱装好,回头剜了应青炀一眼,难得没能说出什么反驳的话来。

他只催促应青炀拿好自己的东西,该返程回山了。

应青炀从大殿后面牵出小驴车,两人架着驴车,顺着村镇之间的小路返程,一直到远离村子不见行人,姜太傅才捋了捋花白的长胡子,语气沉沉地开口:“那店里的神像叫悲喜像,是曾经被大肆供养祭拜的神像之一,最兴盛的时候,大应一半的百姓都在供奉他的神像……”

就跟所有神教都会有稀奇古怪的故事一样,悲喜像也不例外,姜太傅说话文绉绉的,关于这段来历讲得十分冗长,应青炀简单概括一下,就是只要经历过大悲或大喜之人入殿祈祷跪拜,一切所求皆能如愿。

邪/教。应青炀在心里怒斥一句。

然而敬神拜神的旧俗根植于这片土地,自大周开始,到大应兴盛至顶峰,虽然遵循着盛极必衰的原则自新朝迅速败落,但改朝换代不过十年,迷信星宿八卦乃至巫蛊神明的思想早就在百姓心中根深蒂固,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

前朝大应时常有神官入仕,更有甚者封侯拜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这种狂热的推崇往前追溯,得从大应开国说起。

当时诸国混战,各方势力此消彼长,应青炀的太祖也是自立为王的一支,由于在行军打仗上有些天资,一时间风头无两,不可避免地被合纵连横,差点被多方合围葬身蜀地。

侥幸逃脱之后,只剩千余兵士,弹尽粮绝。

穷途末路之时,应青炀的太祖到一土地神庙参拜,随后天生异象,白日里惊雷劈裂了神庙主殿,大地崩裂,砖土之下金银财宝无数。

应青炀的太祖凭借“神赐”,东山再起,随后越战越勇统一各方势力,建立新朝。

大应灭亡之前,这是百姓们津津乐道的一件奇闻,正是应运而生,所以应青炀的太祖改姓为“应”,新朝也定名为“应朝”,以期诸神庇佑,福泽绵延。

应青炀也认同这一点。

果真是应天感召,天要他灭亡,便崩解得一干二净,片刻都没耽误。

更滑稽的是,如今应青炀作为唯一的血脉,却是个从不将神明之说放在眼里的逆行者。

而如今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仍然有拜神的习惯,有陈珂一般的旧俗,最多最多,只是对神明少了一份敬意,多了一份漠视。

姜允之也不能免俗,他亦不是不敬神明的人,只是在吃饱饭和为看不见摸不着的各路神仙上供之间,十分理智的选择了前者。

像应青炀一般心底完全没有神明之说的人,大抵只有一人。

耳闻已久,缘悭一面。

应青炀有一瞬间微不可查的走神。

好在姜太傅是个一开始讲学就收不住的人,没有注意到他的异常,说着说着,他的科普小课堂就变了味道,他道:“那人当年灭神之策一出,若非有三十万大军作为底牌,大梁早在立朝第三年就再度沦陷于战火。”

“就算如今神教十不存一,也仍是大患。”

“急功近利,刚愎自用,这种人怎么能堪当大任。”

姜太傅讲出了火气,须发都略微抖动。

紧接着就是一通关于某人登基十年来治国之策的贬损。

应青炀原本还饶有兴致地听着,等到听见那个有特殊意义的“那人”,表情顿时扭曲成了苦瓜。

姜太傅口中的“那人”,即是如今大梁的太上皇,也是老臣们口中,应青炀的死敌。

若想复国,大梁的君主就是他们必须杀死的对象。

而应青炀这位前朝余孽,也是大梁君主的隐患。

身份与立场对立,听起来他们之间,注定是你死我活的关系。

细数新朝历史,从大应亡国,到多方混战群雄逐鹿,再到当今大梁太上皇扫除障碍建立新朝,立新法新策,知人善用,手段强硬,三年内就已经让这片土地恢复生机。

三年之后,太上皇的治国之策逐渐有些激进,姜太傅所说的灭神之策正是其中之一。

太上皇不信神明,强硬命令手下大军,将大梁境内的所有神殿一一毁坏,历时两年,雷霆手段拔除毒瘤。

应青炀听到的时候只想叫好。

不过,姜太傅为首的老臣们倒是从来不会说一句好字,对太上皇的一举一动都能找出贬低的角度,每次都让应青炀叹为观止。

用一个不太恰当的形容,就像总能挑出毛病的丈母娘一样吹毛求疵,村口卖馍的王大娘都没这么不讲理。

要不怎么说应青炀生来就是个混不吝,他一身反骨,别人越说不好,他偏要交口称赞。

要应青炀说,大应朝算什么天佑,当今这位太上皇才真的是真正的天之骄子呢。

毕竟这位太上皇自北境起兵时年仅16,至如今景和十年,这人也只是堪堪而立。

这么显而易见的事,他亲爱的太傅愣是蒙起眼睛当瞎子。

——“若有一日你大事,绝不可如此急躁……”

唉。

应青炀愁啊。

他面上不显,手里稳稳拉着缰绳,俨然一个专业的好车夫。

姜太傅一番拳拳报国之心天地可鉴,任谁听了都会有所震动,奈何应青炀从小听到大,已然对这番说辞有了免疫力,装聋装瞎,驾轻就熟。

自家太傅说得起劲,应青炀也随他去了,连连点头应声,看起来非常温驯听话。

然而他不闹幺蛾子,姜允之反而觉得不对劲。

这小子居然不反驳,有问题。

姜太傅疑惑的目光落在应青炀身上。

应青炀于是笑嘻嘻道:“若不是当年的灭神之策,如今哪里能找到个不需要租金的地方供您讲学?说起来这束脩,是不是得分那人一半?”

姜太傅顿时涨红了脸:“臭小子!胡说八道!”

“哈哈哈哈哈哈!”应青炀哈哈大笑,他拿起边上的半截马鞭,扬鞭一挥,小毛驴立刻加速,“哒哒哒哒哒”地向前跑去。

差点被晃倒的姜太傅发出一声中气十足的怒吼:“——孺子不可教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