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望春 > 第27章 “不知世,何以治世。”

望春 第27章 “不知世,何以治世。”

作者:飞光劝酒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1-08 21:29:22 来源:文学城

褚正思虽贵为首辅,可他生性简朴,不喜铺张,这御赐的住处中,也不见任何奢华之物。府中奴仆也少,除了跟随在褚正思身边的书童,也就几个扫洒的仆人。

这桌小宴,虽名为“宴”,可也只不过是些清淡之菜,不见山珍海味。

先贤道“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褚正思与谢清之二人吃着这些略显寡淡的菜,却好似乐在其中。

“清之,你三年前甫一乡试,便中解元,以你之才,会元、状元也不在话下,可你次年却为何不至京师参加会试啊?”褚正思着实是关心这后辈的前程。

三年前,谢清之十七岁,如今已是弱冠之年。

“承蒙阁老夸赞,清之才学疏浅,不敢当此赞语。”他这话却是太过自谦了。

试问稍有见识之士谁人不知,谢阁老之子谢清之,天资聪颖,年少时博览群经,才高八斗,十二岁时一首《咏竹曲》初露锦绣,十五岁时一篇《洛阳赋》名传京师,待步入科举之途,首次乡试,便中解元。

年少得意,文章风流,众人属目以待,望他连中三元,仕途坦荡,可他却缺席了次年会试,实是令人失落不已。

“至于为何缺席会试......”谢清之顿了顿,“清之自认见识鄙陋,不敢忝居皇榜。”

“这是从何说起啊?”褚正思实在疑惑,他与谢明河情谊之深,可称得上是看着谢清之长大,他自然清楚谢清之的才学。褚正思爱才之心深切,他知道谢清之这块璞玉,只要稍经打磨便是栋梁之材,他也隐隐有培养谢清之,作为自己接班人的意向。

“后辈不敢隐瞒。”谢清之遂解释道,“若是会试有幸中举,之后便是殿试。殿试不黜举子,只定排名,殿试之后,便赐举子进士或同进士出身,经过挑选,其中资质上乘者能够进入翰林院学习。”

“不错,若名列三甲,可赐翰林院编修之职,若你参加会试、殿试,这等清要之职,非你又属何人?”褚正思实是为谢清之惋惜。

翰林院编修看似官品不高,整日与文书打交道,可这一官职,却能接触到上上下下反应时局政治的各种奏章文书,通过阅览这些文书,自然也就能熟悉朝廷事务,学到理政之要诀。因此,翰林院编修往往都被视为阁臣储才之地,大齐历代内阁首辅,十有**皆担任过翰林院编修一职。

谢清之笑道:“当时年纪尚小,且不论是否能够通过会试、殿试,有幸名列三甲。可倘若真蒙眷顾,得偿所愿,即入翰林院任编修之职。可是世间万事,欲速则不达。”

“清之自言见识短浅,并非自谦自抑之语。”谢清之缓缓叙来,“家父虽已不在朝堂,可仍未忘家国之事,他常常翻阅邸报,每每读到精妙的奏章,便与我一同诵读。”

“永熙二十五年,这年我参与乡试,可也正是在这年夏秋之间,暴雨连日不止,突发洪灾,长江、淮水决堤,浙江、南直隶布政使司上奏章言,‘水深数丈,庐室漂没殆尽,数百里无复烟火’‘漂毁官民庐舍畜户无算,溺死者二万八千人’,那乃是‘二百年未有之灾’。”

褚正思清晰地回忆起了那年的惨状。江淮之间,本为富庶之地,一夜之间,死伤无数,百姓背井离乡。

朝廷为赈灾,由户部拨巨额银款。可此等危机之时,仍有官员贪污赈灾之银,中饱私囊。褚正思当年怒不可遏,列出大小贪官七十余人,径直上书皇帝,可最后获罚之人,只有无轻无重的四十余人,贪赃之首,却逍遥法外。

原因无他,那些贪赃官员,皆与宫中权阉刘福、傅东海之流勾结,相互包庇。

天灾,**。

“那时距会试尚有几月之余,听闻江淮洪灾,我想去往受灾之地,也算尽一些绵薄之力,父亲也极力支持,于是我即日便奔赴江南。”

“水深数丈、数百里无复烟火、溺死者二万八千人......”谢清之每念一声,他的语气便愈沉重一分,他的眼中流露出了深切的悲伤,“我从未想过,那些奏章中寥寥几语,置于人世之中,却是那样.......那样的深痛。”

“在那里,我见到什么叫作真正的‘数百里无复烟火’,方圆百里之内,屋舍无一完好,幸存者只能徒然望着倒塌的家园,他们扶持着老人、孩子,排成了一条绵延数里的长队,他们正要离开那安放着历代祖先魂灵、宗族在此之上绵延了数辈的土地。”谢清之的眼睫颤抖着,他的手也握紧起来,“我亲眼见到一位白发老者,他几乎已经不能走动,可他却跪了下来......”

“他双目含泪,将额头紧紧地贴着那昔日肥沃,而如今只剩下一片泥泞的土地。”

“他说这是他的家。离开了家,他不知道,自己还能去哪里。”

褚正思阅世已深,他深知人世疾苦,可乍听谢清之如此说来,还是不禁为之伤痛。

“洪水过后,便是大疫。”

“我几乎每行三步,便有一具白骨。”

“不仅如此,在那等情形之下,有人为了活下去,更是易子而食。我亲眼瞧见两户人家,抱着自己的孩子嚎啕大哭,最终却只能将自己的孩子送给对方。那孩子到最后,还是笑着的,不知道自己将要面临什么,他还以为,他的父母回来带他走。”

谢清之声音也随之颤抖,他长舒了一口气,这才能够勉强说下去:“这一切的人间惨剧,最后在邸报奏章之上,只换来寥寥十三字——”

“洪灾,大疫大饥,有甚者易子而食。”

“阁老。”谢清之望着褚正思,他的眼中有悲伤、痛苦,还有坚定的决心,“不知世,何以治世。”

不知世,何以治世。

褚正思几乎为这七字一震。他未曾想过自己纵横官场多年,竟能被一个后辈震撼如此。他被这七字,牵引回了自己初入官场之时。

年少之人,谁不曾心怀理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宦海多沉浮,嗟磨我锋芒,他浸润了为官之道,却渐渐忘了当年的初心。

褚正思沉默半晌,才开口道:“清之,如今,你可算知世了吗?”

“阁老,再给我一年时间。”这是谢清之的承诺。

“好,今日我们老少二人,便定下这一年之约。”褚正思看着谢清之,露出了一个欣慰地笑来,“好啊,好啊!”

褚正思连连叹道,他是真的为之欣慰开怀,他为后辈之中有如此之才而高兴,亦为家国有如此之栋梁而欣慰无比。

他们二人叙话之间,天色已晚。

褚正思道:“夜色已深,清之你不如留宿我府上。”

褚正思好心邀约,谢清之本不该拒绝,可他又想到了小春。

小春说,他会等自己回来。

“多谢阁老好意,只是晚辈仍有事在身,不便留宿,要辜负阁老了。”谢清之婉拒道。

“你既有事,我便也不留你了。你若仍在京城留上几日,有空闲之时,不妨来府上找我。”褚正思叹了口气,“身处京师,也不免寂寞啊。”

谢清之郑重地点点头,他临走之际,却突然想起了些什么。

他指了指桌子,有些不好意思地笑道:“阁老,我能否......能否带些枣泥糕回去?”

他不知道,小春有没有用过饭。

街上的小贩已经归家,他只能“厚着脸皮”向褚阁老讨要。

他想,小春应该是喜欢吃甜食的。

褚正思愣了一下,随后大笑道:“好你个谢清之,你富贵功名都不要,却到我这里来讨枣泥糕。不行、不行,一副笔墨,才能换一笼枣泥糕。”

“倚箫,倚箫!”褚正思唤着自己身边的书童,“取笔墨来!”

书童倚箫应了一声,不过多时,便抱来了笔墨纸张:“老爷,笔墨纸张都抱来了。”

褚正思将笔塞进谢清之手中,笑道:“速写速写,写不完,可拿不到枣泥糕!”

他话语之间,本性流露,倒像个老顽童了。

倚箫的眼睛也亮了亮:“谢公子要动笔墨吗!早就听闻谢公子的书法一绝,闻名天下!今日终于有幸能够一观!”

这一老一少一唱一和,谢清之只能笑着无奈提笔,他思索片刻,在纸上挥毫,题下四字:

“大道不孤”。

只见他字迹如行云流水,跌宕有致大开大合,娴静处如静水流深,坦荡处如雷霆来去,当真是笔走游龙,铁画银钩。

字迹之中,足见风骨,所题之字,更见胸怀。

此语为褚正思而题,为他自己而题,更是为天下忧心家国之志士而题。

大道不孤,正气长存。

褚正思点点头,他不须多言,心意已在不言中。

热好的枣泥糕端了上来,褚正思交给了谢清之,他拍拍谢清之的肩,道:“回去吧。”

回到你的住所,也回到你的世间,去践行你的“知世”。

褚正思也期待着,他归来的那天。

谢清之向褚正思深鞠一躬,久久未起,随后才告别而去。

......

谢清之回到旅店,旅店中除了大堂中还留着一盏灯,其他住客房内都已熄了灯火。

黑暗之中,却有一盏明灯,灯火微弱,摇摇欲坠地燃烧在黑夜里。

那是他的房间。

谢清之小心翼翼地走上楼去,尽量不发出声响,待他走近了,他才发现,在房门口提着灯的,正是小春。

他似乎已经很累了,他蹲坐在地上,倚靠在门边,他的眼睛都因为困意闭了起来,他的脑袋不住地一下一下点着。

突然间,小春好像清醒了过来,他摇了摇头,继续守着手中那盏灯火。

可灯火旁,却走来了一个人。

“你回来了!”小春仰头望着谢清之,他的眼睛,比天上的星星还要明亮,漫天的星汉银河似乎都藏进了小春的眼睛里,那里流露出的喜悦,使谢清之也不自觉地露出了笑容。

谢清之鬼使神差,揉了揉小春的脑袋:“小春,你在等我吗?”

小春点了点头,他从中午过后,便一直在等,等到太阳落下,夜幕渐浓,他不知道谢清之什么时候会回来,所以他就一直等了下去。

“我要是今晚不回来了呢?你若要等一夜,风寒便又复发了。”谢清之的话语中,带了些疼惜。

小春站了起来,他伸出手,想去拉谢清之的衣袖。

这次他没有缩回手。

他拉住了谢清之的衣袖,手中的实感才让他确定,谢清之回来了,这不是自己做的美梦。

“你说过你会回来。”

“我相信你。”

谢清之此时并不知道,小春在之前经历了什么,他也想象不到,小春的一句“相信”,究竟包含着多少的挣扎与勇气。

但这句“我相信你”,也仿佛在谢清之的心头敲了一下。

仿佛一块石子落入水中,溅起层层叠叠的涟漪。

谢清之怔了一会儿,才从怀中拿出了油纸包裹着的枣泥糕。

冬天易冷,小春风寒初愈,不宜吃冷食,于是谢清之就将这些枣泥糕藏在怀里,没有让它们吹到半丝冷风。

所以打开油纸的时候,枣泥糕还往外冒着热气。

“小春,对不起,我回来晚了。”谢清之将枣泥糕捧到小春面前,昏黄灯火的照耀下,谢清之的面容显得越发温柔,“我同你赔罪。”

枣泥糕的热气与香味萦绕在小春的鼻尖,他瞪大了眼睛。

赔......赔罪?

他哪里要赔罪,在小春眼中,谢清之是这世上最好的人了。

也从未有人,因为归来晚,而同小春道歉。

因为从来没有人,会为小春归来。

小春小心翼翼地拿起一块枣泥糕,他的动作又轻又慢,仿佛是在捧着一块价值连城的和氏璧,生怕枣泥糕碎了一般。

小春咬了一小口,枣泥浓厚的香气在口中弥漫,枣泥糕蒸腾着热气,小春张开嘴巴,还能在冬日寒冷的空气中,吐出一团团白烟来。

小春吃得很慢,他一小口、一小口地吃着,谢清之有些疑惑:“是不好吃吗?”

“好吃、好吃!”小春急忙摇了摇头。

香甜,软糯,小春觉得,这是自己吃过的最好吃的东西之一了。

至于之二,是谢清之给他的桃干蜜饯。

小春只是不敢吃得太快,他怕吃得太快,就没有了。

于是他慢慢地、细细地品味每一丝甜,这样他就能记住每一缕甜味,就像他要记住谢清之对他的每一分好。

就算来日分别,他也可以凭借记忆中的甜味与温暖,去度过一个又一个漫长的冬天。

“我只是怕吃得太快,很快就吃完了。”很快吃完了,就会忘记了。

谢清之的心又为之酸涩尤甚,他将枣泥糕全部都递给小春:“可是,小春,枣泥糕还有这么多,是吃不完的。”

小春眨了眨眼,是......是吃不完的吗?

“如果吃完了,明日我还可以带你去买。不止是枣泥糕,还有冰糖葫芦、驴打滚、豌豆黄、糖瓜、云片糕......”谢清之看着小春的眼睛,他几乎想立刻、马上把他所说的那些吃食都买回来,把他们都堆成小山一般,放在小春的面前,告诉小春,你看,还有这么多,这些都是你的,是吃不完的。

小春吸了吸鼻子,他又有些泪意,可他这次却将眼泪憋了回去。

因为小春很高兴。

“真的吗?”谢清之身形比小春要高许多,小春仰头望着谢清之,那双眼里似乎只有谢清之。

那些吃食,小春都可以不要。

他只是高兴,谢清之明日还会留下来。

即便只有那一天。

谢清之点了点头:“真的,明日我们便上街。”

“好。”小春也点了点头。

他又拿起一块枣泥糕,咬了一大口。

他不再害怕了,他有恃无恐。

不知什么时候,小春竟也会觉得自己,有恃无恐。

这样的感觉太过奇妙,太过愉悦,小春不自觉地就笑了起来。

他从未这样开心地笑过。

谢清之提过小春手中的灯盏,带着小春走进屋中。

这一夜,小春睡得很安稳,他不用再时时警惕着,有人来伤害自己。

他头一次,破天荒的,做了一个美梦。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7章 “不知世,何以治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