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天假大秦三十年 > 第38章 大公国(6)

天假大秦三十年 第38章 大公国(6)

作者:榕下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1-06 08:15:57 来源:文学城

圆形的礼堂内部被分为若干区域。

最中央的内圆就是讲台的位置。

西北、正西、西南三面是三组看台,密密麻麻坐的都是学宫的学生,全都面朝东方,沐浴着透过窗板射进来的朝阳。

其实按照那个时代的社交礼仪,这些东向的座位都是正席。

礼堂正南位置是入口通道,正北为出口通道,看上去就如同一条笔直的子午线。

礼堂东半面的席位则较为疏旷,学宫的先生们在此席地而坐;

每个人身前摆放了一方几案,上面备有茶水,还可以放置竹简卷轴。

正东面的主席台上,则就坐了学宫的七位长老,也是大公国的首脑。

后者面朝着落日之处,面对着三组看台上一张张朝气蓬勃的面庞,颇有些新老交替的况味。

从南侧通道进场后,晁错就去了正西面的看台;刚一就坐,立即被周围的男生拉着问长问短起来。

而羲娥则继续引领着贵宾,来到了正东面的主席台。

峨冠博带的刘恒与几位长老一一相互作揖,而羲娥阿姨在一旁介绍着:“这位是叔孙通长老,这位是伏瓦长老,下面这位是甪里先生周术……”

紧张到了极点的刘恒,在一方竹席上跪坐下来,然后立即端起身前几案上的茶杯,不顾烫嘴地咚咚喝了起来。

然后,就不得不面对来自全屋的无数目光。

就在他的正对面,成排成列的同龄人端坐在学生席上;全都扎着粗大的发髻,穿着深色的儒士服,眼神却迸射出闪亮的火光。

学子们的坐姿和打扮全都如此一致,让刘恒差点没留意到,其中好几排坐的都是同样穿着儒士服的女生。

再看所在的礼堂,所有的窗板都被打开,让一缕缕朝阳投射进来,聚焦在圆形的中央讲台。

而照明是如此充足,让刘恒差点也没留意到,攒尖儿的屋顶中央,高悬着一个发光的圆环!

刘恒仰起脖子观察:对比它周围的椽子,可知其尺寸大约有成年的手掌大小。

此时此刻,在阳光普照中,光环并不起眼;但刘恒清楚,只要合上四周的窗板,它就会亮得刺眼。

“那是就是赫赫有名的和氏璧,也就是大秦帝国的传国玺!”

只听就坐在一旁的叔孙通长老,颤颤巍巍地跟仰望中的贵客介绍道。

“当年离开咸阳时,”八十高龄的长老望着一脸惊愕的青年,“老夫趁乱顺走了传国玺。尽管这摧毁不了大秦帝国,但总归是让它少了一份天命所归。”

这时候,全场已经静下来了。

首席长老用一根拐杖从席位上起身,蹒跚着走到讲台中央,全程没有别人搀扶。

然后,叔孙通就用颤抖却响亮的嗓音,开始了他的致辞:

“宇宙开辟的那声巨响,商周典册称之为‘阿房’。

“气、形、质相继而兴,亿万年中化做河岳日星。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这是天地人文的终极归宿,是大公国民的终身信仰。

“与之相对,秦三世则是违逆自然之法,蔑视伦理纲常……”

刘恒听着,心里便又生出之前的问题:

“长老和学士似乎都很了解外面的世界!而在我之前,又有谁越过了摩天高墙?”

……

冥思中的刘恒耳边泛起一阵掌声,然后就是羲娥阿姨温柔的提醒:

“刘公子,该你致辞了!”

“哦对!”刘恒一个激灵从席子上爬起来。

他冲上讲台,从交领衣襟地下取出一片薄薄的木板,上面写下了他在旅途中总结的发言要点——大公国尽管也能找到制造莎草纸的芦苇,但继续沿用传统的简牍作为书写材料。

早在进入墙内之前,在库斯县的希腊式学园里,刘恒就做过很多次课堂演讲。

但这是他第一次用母语致辞,而且规格也高了许多。

小伙便低着头,硬着头皮把所有要点说完,然后便在一片掌声之中、有惊无险地回到了席位上。

接下来,先生和学生各自出了代表上台发言——全校大会经典不变的过场。

刘恒心里嘣嘣直跳,大脑一片空白,台上的师生们讲了什么,基本一个字都没听进去。

唯一给他留下印象的,大概就是代表全体学士发言的是一个妹子。

刘恒倒是没记住人家开场就自报的名姓;

但事情过去了很久很久,青春萌动的男孩都清楚记得:

对方说话带着齐地特有的乡音,袖口中露出的胳膊皮肤黑不溜秋,宽大的袍子之下隐隐透着曲美和苗条……

当最后一个代表讲完,叔孙通长老宣布散会,三组学生席迅速地空了出来;

瞧那阵势,就如刘恒从小无数次见到的大海的退潮。

这让他不禁怀疑:今天这么多学子齐聚一堂,究竟是要一睹稀客的风采,还就是贪图会后的茶点。

刚才,他从马车下来,就见礼堂的台阶之下,一众学工正在摆放餐桌、餐具和各种瓜果点心,都是为散会后的学子们准备的。

现在,闷坐了整整一堂课的青年们便要去补充一番了。

但是所有的先生都留在席上,长老们也没有退场。

最后一名学子退场后,学工关闭了厚重的大门,进而关闭了所有的窗板,然后也纷纷从侧门退出会场。

偌大的礼堂,只有屋顶和氏璧头下的金光,照亮了中央的讲台。

即将进行的,是一场机密的研讨会。

只见羲娥阿姨搀扶着她的养父,伏瓦长老,从席位上起身,和手持莎草长卷的刘恒一同走到被照亮的讲台上。

在各科先生的注目下,小刘展开了“狂叟”或者说晁博士所作的连环画卷,由伏瓦长老用《喀巴拉》来解读其中每一帧的奥义,并伏羲娥阿姨将月氏语翻译成华语。

这项内容暂时是不能向全体学生公布的,即便画卷作者那个懂月氏语的聪明孙儿也要被排除在外。

画卷的内容,大体对应了《喀巴拉》木简的前七卷,也就是晁术与月氏人在驿馆中破解的部分。

语言文字的意义要比绘画明确很多,但图像却包含了语言文字无法企及的海量细节。

所以,刘恒在想,画卷中古大陆的轮廓、古兽的形状,流落海岛、又聋又哑的晁博士究竟是如何想象出来的呢?

长老口中一个个乍听无意义的音节,经过羲娥阿姨的口唇,就变成了古老神州的名号,让听者倍感熟悉。

只不过,在华夏传说中,这些势力争斗的战场是荒野和雪山,但在月氏秘史中,就变成了灿烂的星汉:

“天河对阵的有四方:神农族、黄帝族、炎帝族以及一群号为‘蚩尤’的怪物……”

“这些话,”刘恒纳闷,“跟母亲临终前对我所说完全一致——她是如何知道这些的呢?”

比起华夏传说,《喀巴拉》更成系统。

画卷第一部分《春》的故事可以概括为:

银河之中,亿万诸侯;

黄帝称霸,抗者被囚;

炎帝牺牲,火烧蚩尤;

二者残骸,聚成“地球”。

在《夏》的光阴里,黄帝族让大地生机勃勃,让化为灰烬的怪物之躯以六翼“厉龙”的形式复活。

在《秋》的时节,魔鬼露出真容,煽动创造物反叛它们的创造者,妄图自己成为宇宙主宰,最终挫败于九只“义龙”以及“炎帝之魂”的合作。烈火洪流从日而降,清洗了大地的罪恶。

在萧杀的《冬》,存活者继承了白茫茫的大地,并将其复苏,然后造出人类。历经曲折,神兽们赋予人类以自由意志……

一个时辰的研讨结束时,一把年纪的先生们都要喝一口身前的凉茶,清一清头脑,以便从天地的秘辛回归到现实的日常。

因为学工们早已退出,刘恒便理所应当地负责打开礼堂的大门。

他推开粗大的门闩,然后双手推开出口门——差点推倒了堵门偷听的晁错。

再看圆形礼堂的四周,好家伙,所有窗板和门板上都挤满了好奇偷听的学子们!

可惜,隔着厚厚的板材,这些小贱谍们究竟没法听去多少内容。

最后,还是需要刘恒给好奇者们放出些许口风。

“我想,”小刘仿佛已经觉悟了,“我知道晁博士用一卷奇画要邀请我去哪里了!”

“哪里?哪里?”男生们围在刘恒身边,着急问道。

“新月之尖,”刘恒茫然道,“无论那是何地……”

……

那天之后,刘恒经常光顾学宫礼堂,听叔孙通长老和其他先生讲述鲜为人知的往事,稍稍解开这一团乱麻的现实。

比如,照亮大殿的和氏璧是嬴政打下太原之后的战利品,但五百年前发现并验证宝物的是楚人卞和。

卞和的父亲本是楚国的卿士,因仇家算计,被罢官革爵,死于流放。

家道中落的小伙,于是勇闯大西北,以图光耀门楣,因为他听说西北大荒之中,无边沙海之下,埋藏着举世所无的奇珍异宝!

十年后,满脸胡须、破衣烂衫的卞和活着回到了中原。

他的行囊跟他的肠胃一样空空荡荡,但却包裹了一块呈完美环形的黑石头。

这就是卞和花费十年光阴带回来的宝贝。

卞和将这黑色的圆环形石头做为无价之宝,先是献给了人如其名的楚厉王,便求锤得锤地被当成骗子,被残忍地施以“刖刑”,左脚被一刀砍掉,然后直接用火把将疮口烧焦,止血又消毒。

楚厉王在位十七年,死后由其弟弟楚武王熊通继位。

作为比哥哥还要过分的自大狂,楚武王熊通豪言“我蛮夷也,不与中原之号谥”从而在诸侯中率先称王。

后来,又将楚国都城从靠近东周王座的丹阳迁到了龙兴之地的郢都。

前有照、后有靠的新都城位于长江北岸,纪山东南,又称“纪南城”。

在楚武王正式移驾纪南城的路上,年过半百的卞和拄着根拐杖一瘸一拐地靠近车驾,然后一头扑到在马车脚下,把四匹骏马都惊得嘶鸣起来。

就像几百年后的一天深夜拦住傀儡秦王嬴政车驾的那个神秘客,卞和也满脸堆笑地将黑圆石作为贺礼献给了满脸怒容的熊通。

不出意外,卞和需要再打一根拐杖了。

此后三十多个寒暑春秋,失去双腿、披发褴褛的卞和拄着双拐,在郢都的大道边上,一面讨饭,一面向每一名或惊骇、或厌烦、或嘲弄的路人挥舞着乌黑坚硬的圆环。

“普通之石,绝不会双圆同心!”日渐苍老的痴人一遍遍哭诉,“刀刃够快,必定能琢出奇珍!”

五十年间,熊楚扩张之路被一个小小的曾国阻挡。

曾氏,其实是月氏九姓之外的第十姓。

他们告别同胞,避开戎人游牧的河西道、秦戎血战的渭河谷,沿戈壁之路继续东行,抵达洛阳,朝见周天子,并受封在汉水之阳的随兰城,故而别称“随国”。

曾随武士装备了一种形如羽毛的矛头,所向披靡,锐不可当,让不可一世的楚武王七战七北,最终困死于坚城之下。

楚文王刚一即位,就跟曾国媾和。

仪式上,相貌奇伟的随侯,头戴一顶奇特的王冠,号称“随侯冠”,上面镶嵌了四枚闪烁黄绿微光的“随侯珠”。

给前来求和的楚王,曾侯赠送了一枚羽状矛头,寓意“止戈为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正是有了这锋利无比的翎羽,楚文王的工匠才终于凿去了黑圆石的坚硬外表,露出岩层包括之下的奇珍:

雕琢后的宝石,保持着未琢时的环状,但却通体发出耀眼的光芒;

如果眯着眼睛仔细看,还能看到环形表面有着发散状的纹理。

打眼一看,像极了那个时代费时费力加工而成的“玉璧”:

心灵手巧的工匠,会将大块的玉石安放在类似后世机床的“砣机”之上;

然后,在砣机的旋转中,用类似金刚石制成的“昆吾刀”将其切成圆盘形,中间穿孔以便于悬挂;

接着,操作砣机将玉盘旋转的同时,用昆吾刀沿着圆盘半径方向进行侧向雕琢,也就是让玉璧在沿着切线方向运动的同时经历垂直方向上的切割,从而在玉璧表面留下如同海螺般美丽的螺旋发散纹理。

因此,卞和那枚黑圆石中雕琢出来的无价宝玉,从惊现于世那一刻起,就自然而然被称为“和氏璧”了。

只不过,和氏璧表面的发散状纹理是浑然天成的,几乎不可能是人工的结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