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虫可是上好的天然染料,红色在自然界得来不容易,她以前做标本的时候就发现,很多花,看着鲜红,可是汁液一挤出来,未必就是红色的,好些都是黄色的。
如果能用这个来制布,或是制胭脂口脂,一定能卖出好价钱。
想到这里,盛屏静不下心了,“文嫂子,你在哪里发现的?”
文杏朝左边一指,盛屏放下手里的仙人掌,马上跑过去,把碍眼的灌木丛植物掀开,在一片狭小的石缝里,果然生长着三株仙人掌,其中有一株,每一片仙人掌上面像是蒙上了一层纱,仔细看就能发现那些不过是胭脂虫的遮掩,轻轻剥开表面的那层白色的纱,胭脂虫就漏了出来。
盛屏很想把它挖回去养在家里,可是它浑身长满了长长的尖刺,她根本下不去手,而且她也不敢保证能养活,要是死掉了,可就太浪费了。
盛屏空手回去了,继续处理仙人掌。
老刘头把已经烤熟的仙人掌递给盛屏,“你没吃过,你尝尝看。”
文杏也笑着看着她。
盛屏就接过来,咬了一口,没什么味道,但是也不难吃,“还可以。”
老刘头和文杏笑了。
吃完了饭,又要继续赶路,可是盛屏犹豫着还是想着把那一株仙人掌带回去。
文杏看她念念不舍的望着山,“怎么了?你还想摘点儿?”
盛屏摇头,“我是想摘一株仙人掌回去养,文嫂子,你可能不知道,那上面的虫子可是好东西,万山镇不少富贵人家的女眷都是用那虫子制成的胭脂、口脂呢。”
文杏惊讶了,“这倒是没听过。”
她也望着那边,想了想,“那我们就摘一株回去。”
“我怕养不活。”
文杏摇头,“我娘家后院的山上,以前长了很多仙人掌,我经常摘了在院子里玩儿,玩儿完就丢在地里,不用人管,它自己就长大了。”
盛屏想跟她解释,她是怕养不活胭脂虫,可是看文杏已经往那边去了,她也跟着去,想着,万一呢,万一养活了,那可就多了一门可以做的生意,这是野生的,本来就是没有成本的东西,没必要想这么多。
两人合力把长满胭脂虫的那株仙人掌挖了出来,为了防止损坏,特意铺在观音树上,一路小心照看着,等到了村里,盛屏让文杏带回家养。
“文嫂子,你比我有经验,你养着吧。”
文杏也不推辞,“行,我一定把它养得好好的,可这虫子怎么办?”
盛屏道:“暂时先这样,我过两天去找你。”
三人进入村子,经过湖泊,路过几座荒山,顺着小道走下去,看到原本狭窄的视线陡然变得宽阔了许久,他们在高处站了一会儿。
只五天的时间,村里人已经削平了两座山,而那些碎掉的岩石,被牛车拉着铺在地上,把两边的地势拉平。
这个速度让盛屏心潮澎湃。
三人说了辞别的话,回了各自的家。
盛屏掩饰不住喜悦,看到一塌糊涂的后院难得没有感到心累。
王大娘从厨房出来,见着她了,很高兴地招呼她过去她那里,“鸡下蛋了。”
盛屏看到长案上摆着一篮子的鸡蛋,粗略数来有五十颗。
王大娘问她,“是要孵成小鸡,还是卖了?”
现在这个天气孵化估计是不成了,而且现在的母鸡已经算多了,再多,粗粮不够喂了。
“最近吃的不好,这些蛋我们留着自己吃。”
盛屏另外拿了个篮子,数了三十个装进去,“我给荣二叔家送点儿去。”
王大娘点头,“晚上吃鸡蛋羹,搁点儿肉臊子。”
盛屏没意见,“这几天你们吃的馒头还是米饭?”
王大娘悄不做声瞄了一眼灶上的大铁锅,幸好是盖着的,“馒头,省事。”
盛屏有点儿不信,“真的?”
王大娘为人老实,被她一个反问问得沉默了。
盛屏把篮子搁下到灶上一看,里面是半碗杂粮饭,再看梁上的野味,似乎也没见少。
“你和蒋鹭这两天就吃这个?”
王大娘道:“现在光景不一样了,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得为以后打算。”
盛屏自然明白王大娘的担心,只是她每天喂养乌鸡,打扫院子,闲下来还要跟人一起去拉土整地,蒋鹭就更不用说了,两人每天都算是在高强度的劳动,只吃这些,怎么能有力气呢?
盛屏搬来爬梯,从梁上取了一只腌兔,“今天吃点儿好的,鸡蛋羹、腌兔、大米饭,好不好?”
王大娘哪里敢不同意,但又认为三个人哪里能吃完一整只兔子,何况还有一碗鸡蛋羹呢。
盛屏却没管这些,“鸡蛋羹要用六个蛋。”
她都不让王大娘动手,自己敲了六个蛋打在碗里搅散了,放了猪油和盐,大米也是用碗舀了三大碗,马上就加水洗干净了。
王大娘这才明白,盛屏这是铁了心的要大吃一顿了,只能顺着她。
盛屏看王大娘愁苦着一张脸,握着她的手,软声细语跟她说:“王大娘,咱们家就是顿顿吃肉、吃大米饭也行,你就别操心了,啊?”
王大娘露出了个苦笑,无奈道:“好,好,听你的。”
盛屏这才挎着篮子去了荣二叔家,现在两家住得近了,走路不过一刻就到了。
她一到门口,王秀就迎着她,“盛二嫂子,你来了。”
盛屏把手里的篮子给她,“家里乌鸡下蛋了,给你们送点儿来。”
王秀看着篮子里的蛋,不太敢收,“这太多了,家里也不缺蛋。”
老鹅天天下蛋,家里也天天吃,虽然口感不太好,但是有得吃总比没得吃好。
盛屏笑她,“你是不是怕收了,被刘二婶说?”
王秀脸红了,“娘才不会说我呢,只是……”
蒋鹭进了家里的族谱,爹娘也没给说法,先前大嫂还因为爹娘偏心外人跟大哥闹了龃龉,她这个才进门的新媳妇,自当要多注意。
盛屏知道她在犹豫什么,也不为难她,径直进了厨房,把篮子放下,出去了对王秀说:“回头若是刘二婶他们问起来这厨房的蛋是谁拿来的,你就说不知道。”
王秀脸又红了。
圆圆听到院子里有声音,开了门从缝往外瞧,看到是盛屏来了,便把门开得大了些,小声叫:“二郎嫂嫂,你来了?”
盛屏好久没见到圆圆了,走到门前跟她说话,“你一个人在屋里闷不闷?”
圆圆点头,“闷得很,可是爹娘不让我出去。”
圆圆很郁闷。
以前家里大,不让她出后院,也有花园可以去,现在换了地方,房子小,院子又没有门,直接让她不出闺门了,每天天黑了才可以在院子和堂屋里跟家里说说话,可也说不了几句,大家就要去休息,她只能回屋,整天的关在家里,绣花、写字,真是无聊透了。
盛屏爱怜的抚摸她的脸颊,“没事儿,你再忍忍,等过了年,选了秀就好了。”
圆圆也是这样安慰自己的。
王秀说:“没几个月了,年后就要去县城,你再忍忍。”
圆圆还能说什么呢,只能天天盼着时间快快过去。
王秀搬了两个凳子在圆圆的房间门口,和盛屏坐下来陪圆圆聊天。
盛屏正好把她想请王豆子去镇上做豆腐卖的事说出来。
王秀听了就说:“我爹先前跟我几个哥哥商量过这事儿,但是又怕村里会说闲话。”
他爹手艺好,以前年节前,还有人特意从镇上来找他买豆腐干和豆皮,真要去了镇上租个店面,生意未必不好。
原来不止蒋鹭,村里其他人也担心在村子正需要人手的时候出去找活儿干会被人后面议论。
盛屏道:“是啊,人言可畏。”
王秀却还想着争取一下,“嫂子,你们在镇上的饭店,生意可还好?”
盛屏点头,“好,就是食材太少了,豆腐卖得尤其贵,我就想着让王大叔去镇上,能多做几样豆制品,一来我们能便宜买点儿,二来,他也能有个进益,现在村里又种不了地。”
王秀听她这样一说,很是心动。
“那我回头跟我爹再说说。”
一直待到傍晚盛屏才回家,王大娘正在厨房忙碌,炊烟自烟囱里徐徐上升,属于腌肉的味道在空气中散开。
盛屏感受着这一股烟火气息,在院子里站了站,才去后院打扫卫生。
这时乌鸡已经回笼了,许是喂过了,安安静静的在鸡窝里,一点儿声响也没有。
盛屏赶在天黑前把院子打扫完成,刚放下笤帚,蒋鹭回来了,见到她很高兴,“上午有人送了一车木材来,我送去荣山叔家了,按照你说的跟他讲了,大约两日就能做好。”
“荣山叔没去移山?”
蒋鹭摇头,“荣二叔没让手艺人去,说是怕伤了他们的手,倒坏了后半生谋生的手段了。”
盛屏立刻明白,荣二叔是支持她的计划的。
“看来,王大叔能去镇上卖豆腐了。”
盛屏高兴的跟蒋鹭分享自己的想法,“王大叔豆腐做得好,现在村里人没闲钱买来吃,他做了也是白费,不如去镇上租个铺面,做点儿小买卖,正好我们店也能买,王嫂子可跟我说了,现在镇上的豆腐卖得贵。”
对于这一点,蒋鹭不意外,“明年就好了,王大叔会愿意吗?”
“王秀说他是有这个打算的,可又怕落人口舌。”
蒋鹭想了一下,“你之前的计划很好,这几天荣二叔也时不时问我铺子的事,我看他是心动的,只是需要一个出头鸟。”
这给盛屏打开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