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屏屏的种田日常 > 第58章 第 58 章

屏屏的种田日常 第58章 第 58 章

作者:纸豆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2-03 15:13:34 来源:文学城

陈县令陷入了纠结之中,他一家没落已久,到他这代他已是家族中过得不错的了,族中多少子弟沦为平民,又成为贫农、奴才,百姓如何能抵抗王孙贵胄?

可先祖的亲笔书,那可是能流传千世的宝贵东西,他不可能不动心。

思考了三天以后,陈县令去找长史,给了这些年来自己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所有家产,只求他在荣山村一事上手略微松一松。

长史与陈县令本毫无交情,这时见他为自己辖下百姓这般低声下气便有些好奇,“怎的不见你为飞鸟村求情?”

陈县令苦笑,“他们虽然没做大奸大恶之事,可也的确犯了王法,我没什么可为他们说的,荣山村不一样,他们每年交税只比县城略低一些,养的役牛也帮了大忙,村民从不惹是生非,我身为他们的父母官,自然是盼着他们好的。”

长史不以为意,瞥眼看木盘上的银子,陈县令的这个人情他可以给,毕竟他先辈名声响亮,想来家中书藏也必然丰富,“飞鸟村一把火烧没了,可那块儿地还在,收拾收拾也能养人。”

陈县令正要道谢,长史又道:“我听说陈县令家,藏书之多有汗牛充栋之说,不知可是真的?”

陈县令只得忍痛道:“大人若喜欢,我这就叫人给您送一车过来。”

长史笑着点头,连说了三个好字。

陈县令把书送给长史那天,还带去了一纸公文,上面已经盖上了章,写的是荣山村全村迁去飞鸟村一事,长史只随意的看了几眼,点了点头。

陈县令这才放心,跟长史告辞,去荣山村把这纸公文交给荣树河。

“飞鸟村多荒山,平地少,百姓多在山坡上开垦种地,虽然不算是什么好地方,可也算有个容身之地了。”

岷县如今的好地方都归了成王,荣树河也不敢奢望真能有什么好去处,只要能让他们一村人安稳过日子就成。

按理说,王爷占用了百姓的地,当给些迁出费,可谁也没有提这茬,直到陈县令等来了继任,悄没声离开了岷县,也没见银子的下落,荣树河就明白这钱不可能有了。

长史官职高,平民轻易接近不了,荣树河自然也不会去触他的霉头。

这些天村里百姓已经接受了要迁走的事实,每日在家收拾行李,若非时间太紧,东西太多,老牛拉不动,他们恨不得把房子拆了连砖瓦一块儿搬走。

村里乱糟糟一团,镇上也不太平。

万安镇因成王母亲刘太妃信佛,要扩建普陀寺。

长史一声令下,整个镇都受到波及,街上乱成一片,每天都有人与官兵发生冲突,在这影响之下,码头的船只少了许多。

盛屏他们的店铺自然不能幸免,生意冷淡,他们干脆把店门关了,给伙计们放了长假,只说等安定好以后,再开店迎客,然后回了家,大家把注意力都放在了搬家一事上。

收拾完所有东西,回过头看住了半年的房子,众人心中感慨万千,一路走到池塘,才有别的村民与他们一样,默默的赶牛推车往村口去。

就在这时,原本晴空万里的碧蓝天变了脸,滚滚乌云翻涌而至,闪电惊雷不断,大家抬头望着天,不知该笑还是该哭。

起初这场雨只星星点点,到了码头陡然变大,黄豆大小的雨珠伴着狂风落下。

村民们不得已只能暂时找地方躲雨,不过一刻钟,天晴了,风没了,大家再依次排着队装行李,上船。

荣树河租了十艘船,这才连人带行李牲口全部装下,船只一路往南,走了两天半,才在码头停下。

时隔近半月,再次来到飞鸟村,盛屏的心情已经不能用复杂去形容了。

土匪窝成了他们的新居所,原本的黄土没有因为两天前的那场雨得到改善丝毫,反而被焦黑的尘土覆盖,车轮滚上去,扬起的尘埃让所有人都变得灰头土脸。

荣树河听蒋鹭说过,进村都是山洞或是狭小的过道,车辆通行不易,所以他提前带着村里的青壮年在周边查看过,把一处缓土坡推平夯实了,这才能让村民顺利进到村子里。

只是进村以后,首先要面临的就是房屋建设的问题。

山挨着山,一座又一座,像是没有尽头,而这些山最高的也不过百丈,常见的只有二三十丈,没有茂盛的树木和青草遮掩,只有露在外面的石头和黄土。

因为它们的存在,导致平地少,多是下坡路,要想在这里建村而居,只能把村民分散开来,没有树木,就要从外面去砍伐,可是别山成了禁地,连竹林也去不了,哪里来的木材可用?

用黄泥和枯草混合造土坯房。

可是这黄土也没有丝毫的黏性,加水以后并不成团。

他们寻找了很久,最终从干涸的河道里挖出了淤泥,与黄土、枯草混合,又加了些煮熟的糯米进去才能塑造成型。

但这只是墙面,作为框架支撑还是需要树。

荣树河把家里的鹅卖了大半,又拿了积蓄出来让人去万牛镇买木材。

前去购买的人他思来想去,让自己大儿子和蒋鹭一同去。

一路上,两人话不多,即便说话也是为田地担忧。

越到万牛镇,蒋鹭神色越沉静,话也愈发的少,荣田涧察觉到他情绪的变化,反而话多起来,只是不管他说什么话题,蒋鹭兴致都不高,他的心底滑过一丝惆怅,自此沉默下来。

万牛镇的热闹比不上万安镇,人少不说,连商铺都很少,街面上行走的人,大多穿着粗布麻衣,衣服大多不合身且有补丁。

沿街有零星几个小摊贩,卖的多是鸡蛋。

蒋鹭和荣田涧拦下路人问了两次才找到一家木材店,进门时老板正拿着鸡毛掸子掸柜台上的灰,见来了客人只抬眼一瞧,语气慢悠悠地问:“要什么?”

“木头,造房子用的。”荣田涧上前同老板交涉。

老板从头到脚打量他一顿,小声嘀咕,“外地来的。”

荣田涧问:“若是没有,我们再去别家问。”

老板笑了一下,只一瞬又恢复了懒散冷淡的模样,“万牛镇不比外地,只我一家木材店。”

他把鸡毛掸子放下,“最近县里征收木材,好些的都没了,只柳木还存着点儿,你们要多少?”

他们之所以来这里买,就是图一个距离近,能一天来回,不耽误建房子,所以荣树河在他们出发时,特意嘱咐过,只要价格不离谱,就赶紧买下。

大人物大兴土木,他们这些小老百姓没得挑,在往后只怕根本买不着了。

荣田涧把提前拟好的数目单子给老板。

老板接过仔细看了一遍,点头,“你们要这么多,价格我倒可以少要些。”

他给了比万安镇还要便宜些的价格,荣田涧没讨价还价,干脆的付钱。

老板一收到钱,马上让伙计装车拉货去码头,等待的空闲,正好是吃午饭的点儿了,他招呼荣田涧和蒋鹭去后院用了一顿便饭,而后亲自送他们上了船。

傍晚,两人带着一船的木材到了码头。

油布棚子一搭就是一个月,赶在入冬前,村民终于有了一间遮风挡雨的屋子。

自那日短暂且急促的降雨落下后,陆续又下了几场雨,只是水量太小,将将打湿地面而已。

换了地方的荣山村,村民再得以安置以后,望着光秃秃的荒山和贫瘠的梯田,不禁为生计发愁。

从前靠着荣山村,即便有洪灾、旱灾,但依靠良好的地理位置和别山,他们依然能得过且过,而如今,这些优势不在,紧靠着一双庄稼人的手,又要怎样才能过活下去?

荣树河站在湖泊边,看着湖底浅浅一层水,面目肃静,如果多来几场雨,湖泊的水蓄得更多些,也许足够浇水灌溉,种几亩萝卜,养一些家禽,暂且熬过这个冬天。

只是冬日也有冬日的麻烦。

眼下的岷县显然是缺劳役的,可新县令未必会同意以牛代役,冬日又是农闲,成王那边是否会有人来召唤?

令人头疼的麻烦事似乎没有尽头,每天都有要操心的事,荣树河短短三月老了许多,花白的头发几乎全白了,脸上一片愁云惨淡,仿佛这片笼罩在头顶的乌云永远也无法消失。

在他为一村人的生存问题着急时,盛屏已经有了主意。

这是盛屏第三次搬家了,环境却变差了许多,可这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

时至今日,她才明白,要想在这个世道生存,不仅要有地、有钱,还要有权,可是一介平民如何能掌权?

她脑子只有一句话:有钱能使鬼推磨。

最近的遭遇,让她找到了往后要为之奋斗的事业:搞钱,然后用钱去谋权,谋一个安居乐业,安逸顺遂的好日子。

荣山村的村民,并不是只会种地的庄稼人,有很多人都有一技之长。

如果把这些人集合起来,以现代工厂模式,用流水线的方式生产出所需要的日常用品,不仅可以减少支出,还能把剩余的产品卖出去,以此卖钱。

在盛屏看来,这片土地过于贫瘠,田地少不说,耕种难度也大,把一年的时间耗在土地上,显然不仅吃不饱肚子,还会为交不出税银或税粮去做苦役。

这条路是条死路,既然是死路就要快点儿行动起来,抓紧时间想办法找出路。

万事开头难,她到底还是被眷顾的人,至少镇上的店还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