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支持废太子刘荣的大臣们也相继被景帝刘启冷落或罢黜。UP主就不是很明白了,诸吕之乱前后少帝的血还未干,怎么还有人敢卷入夺嫡之争呢。
例如原太子太傅窦婴,他是刘荣的老师,自然向着自己的学生。但他很识时务,刘荣一倒,立马向刘启服软,后面刘启也高抬贵手放过了他。只是做为原栗太子党,窦婴并不受景帝的重视。窦太后想要让窦婴当丞相,都被景帝给挡了回去。
不过这也正常,哪个皇帝会喜欢这种掺和君王立储的臣子?他们当皇帝的更喜欢尽忠职守并且听话的大臣。
最惨的还属被景帝逼死的周亚夫。虽然周亚夫治军严明,但不管他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支持太子刘荣,都注定会成为景帝的眼中钉肉中刺,迟早要被景帝拔出。而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景帝刘启的眼光是真的好。】
“周亚夫?”
刘邦惊讶道,这个名字他还是有些印象的,毕竟有个陪他打天下的开国功臣的爹,想不知道对方家里的情况都不行。只是,刘邦到底是做皇帝的人,并不觉得废除个太子就需要逼死大臣,其中的缘由怕是不能示人。
而周亚夫的爹,周勃本人此刻都快emo了,他决定回家后就把儿子打一顿,打的他以后再也不敢掺和夺嫡之争。
同时恨铁不成钢的想,儿子你是有多头铁啊,老刘家的人你都敢惹?不知道你爹我见了皇帝除了恭敬行礼外,几乎都是绕着走的吗?行了,他算是知道了,孩子什么的,还是得打一顿才老实。
文帝刘恒一愣,从脑海深处调出了周亚夫的资料。
其实他对周亚夫的印象还是很不错的,虽然不喜欢周勃。尤其是在他彻底掌握了皇权之后,曾经被他忌惮的周家早就没有了往日的不可一世,刘恒也就没有再把周勃的子孙放在眼里。但是直到某次在细柳营视察的时候,对周亚夫的印象确实不错,认为他是个人才,所以才把人升为了中尉,警卫京师,也算是给儿子留下个人才了。
没想到周亚夫未来居然是被太子逼死的?
刘恒不相信他的儿子逼死大臣仅仅是因为支持废太子这个原因,里面一定有更深层的意思。
很快的,关于周亚夫死亡的因由便被黎苏苏讲述了出来,就是这其中的过程和结局让全天下听到的人都很是难评。
【当然,仅凭不支持废太子并不足以让周亚夫被皇帝逼死,只是后来他的一步步操作将他推向了悬崖的边沿,直到后来发生了两件事,彻底的给了他致命一击。
因为周亚夫是铁杆的太子支持者,因此得罪于妄想兄终弟及的梁王刘武,于是刘武经常在窦太后跟前说他的坏话,但景帝刘启虽然知道这事,却并不放在心上,但也没有制止,因此周亚夫恶于窦太后。
后来,窦太后想要给家族里封侯,但是没有由头,便想着让景帝刘启先封王皇后的兄弟为侯,而侯再顺势提及将窦家的子孙封侯,但是因为被周亚夫极力反对,封侯一事并未成功,这就同时得罪了窦太后和王皇后两人。
而周亚夫反对的理由是什么呢?他把刘邦的白马之盟拉了出来,一句非刘氏不能封王,无战功不能封侯,反之便是违背了高祖刘邦的盟誓,此举是大不孝的,因此封侯一事到此为止。
而另一件事也跟封侯有关,不过这次要被封侯的不是外戚世家,而是匈奴人。
景帝时期,匈奴将军唯许卢等五人归顺汉朝,按理说皆大欢喜的事,景帝刘启高兴,想要封他们为侯,这在之后的朝代属于很正常的事,但谁让这时候是汉朝呢。
周亚夫第一个提出了反对意见,像一只出头的椽子,认为这五个匈奴将军背叛了自己的国家,如果将他们封侯,又如何惩罚之后那些不守节的大臣呢?别人都没有意见,偏偏周亚夫不同意,刘启很不高兴,觉得如果能通过封侯而收买匈奴人,也未尝不可,当即就下了周亚夫的面子,将这五人封了侯。
周亚夫失望之下直接称病请辞归乡,景帝本就不想再看到他,很快就批准了他请辞的奏折。
咱就是说,如果周亚夫知道武帝时期,不止一位匈奴王子被封侯,并且还是被人抓回大汉的,甚至因为对汉武帝忠心耿耿,而被他临死前任命为托孤大臣,死后更是被陪葬皇陵,两个儿子也跟着陪葬皇陵,那不得气的揭棺而起啊。】
嬴政、刘邦、刘恒怎么想呢?只能说人都是双标的,尤其是皇帝这种生物。
不随意给外戚封侯是正确的,端看刘启也没有说话就明白了,其实他也不想封皇后和太后的家人为侯。但是施恩于匈奴吗?若是操作的好,通过收买匈奴让其心归朝廷,此举也未尝不可,不过是区区一个列侯的位置,得到的回报要远远大于送出去的东西,这样看来,周亚夫确实有些小心了。
周亚夫的谨慎也不能说不对,虽然有自己的私心在,但背叛这种事有一就会有二,该小心的时候确实得小心。
但是也不能说景帝刘启就错了,都说千金买马骨,皇帝们表示这事我熟,只要表面上多多的给些赏赐,让那些匈奴人看到背叛族群加入大汉就有好处,私底下却不重用他们也就可以了,多么简单的道理?
或许这样的操作不讲道义了些,但他们又没疯?谁跟匈奴人讲道义?只要让大汉越来越好,让心向大汉的匈奴人越多越好就可以了。
灵活变通一下,这就不是不讲道义,而是弃暗投明了。
都知道跟着匈奴混没前途,吃不饱穿不暖,还不都齐刷刷的投奔朝廷了。
而周亚夫认为的那些不守节的大臣,他们一旦背叛,那就是犯了叛国罪,三族,九族都不想要了?只能说背叛的代价太大,尽管试试看,是你的骨头硬还是朝廷的刀枪锋利。
“高祖定下的规矩就是如此,本将军何错之有?”
周亚夫满眼的迷茫不解,他都是按规矩行事啊,哪里做错了?
黎苏苏听不到他的心声,否则高低得给他头上来一棒子。
祖制如此是不错,但也要看坐在皇位上的是哪一位皇帝啊?如果换成好脾气的宋仁宗,说不定这事就这么过去了,但汉景帝刘启是谁?
那是大汉棋圣,一不如意就抄起棋盘砸死堂兄弟的暴脾气龙人,连儿子都能逼死的狠人,你区区一个武将算什么东西?
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动不动,搁哪个山头唱什么歌,封建时代,认不清楚自己的位置是很危险的,被皇帝逼死,也只能说是自找的吧。
而刘邦和刘恒、刘启听到匈奴王子被封侯,更是随葬皇陵的一段话后,顿时心花怒放,觉得子孙真是为自己争气,刘启当即就抱着彻儿不停地连亲了好几口,被小刘彻嫌弃的不行,皱着好看的眉头,努力的擦拭脸蛋上的口水。
而后,小刘彻朝着母亲王夫人伸出了双手,他不要被臭臭的父皇抱,他要香香软软的阿母,要阿母亲亲他。
刘邦心里乐的不行,笑意渲染的他眉开眼笑的。
嘻嘻,不知道这个匈奴王子是冒顿的哪一辈儿子孙,哈哈哈,日后不但被他的子孙给抓到了大汉的地界,还对大汉忠心耿耿,死后更是陪葬皇陵,哈哈哈哈,他听着怎么那么解气呢?
不可自制的,刘邦的笑声越来越大,在吕雉看疯子一眼的眼神下,嘻嘻哈哈的笑着。
只是,有些迂腐之辈就和周亚夫想的那样多了,觉得匈奴王子终究不可相信,谁知道他究竟是不是在装模作样,若是在众人都没有防备的时候,他突然被挑起了不轨之心,对大汉来说,很可能造成不可估计的损失,这位重用匈奴的武帝胆子也太大了。
只能说,幸好他赌赢了,哪个匈奴人是真的对大汉忠心耿耿。
老年的刘彻含笑的目光看向金日磾的方向道:“后人说的匈奴王子就是爱卿吧?确实是我大汉的股肱之臣。”
刘彻满眼的欣赏和看重,金日磾没有辜负自己的期待,也难怪自己日后会把他选择托孤大臣之一。而金日磾的神色更是恭敬到恨不得感恩戴德,他也确实这么做了。
金日磾当场出列对着刘彻表忠心:“臣本为匈奴人,被冠军侯擒拿,应是必死之人,却被陛下赦免。陛下对臣信任有加,臣在此立誓,此生绝不会辜负陛下隆恩,否则……”
金日磾的誓言还未说完,便被刘彻笑着制止了。他重用匈奴王子算什么,要知道当年去病征战匈奴的时候,麾下可是有不少的匈奴士兵跟着作战,杀得匈奴人屁滚尿流,这又算得了什么,不过论功行赏,他们该得的罢了。
刘彻也觉得周亚夫迂腐不堪用,幸好被他父皇给干掉了,否则活到他在的时期,还不处处给自己作对?还是死了的好。
【虽然被贬归了家,但碍于手中武将不得用,景帝刘启后来只能再次召见他。
刘启在宫中设宴,想看看这几年时间的郁郁不得志,周亚夫迂腐的脾气是否有改变,于是故意不给周亚夫配备筷子,以此来测试他的反应。结果让刘启失望了,周亚夫不但脾气还向以前那么臭,并且耿直的让他直叹气,彻底打消了让他辅佐太子刘彻的想法。
到了周亚夫晚年,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朝廷禁止民间买卖甲胄。但周亚夫的儿子周阳却私下找人进行了交易,虽然涉嫌违法,但其实对他们这样身份地位的人来说也不算大事。但偏偏周阳是个小气鬼,对家里的佣工非常抠门儿,经常克扣他们的工钱,佣工一怒之下,就跑到官府告发他私买武器,意图谋反。
1
景帝命令主管刑狱的廷尉审讯此案,廷尉以“地下谋反”之荒谬罪名以死相逼,周亚夫入狱后,再无半丝生欲,在狱中绝食五日后吐血而死。
这是什么绝世父子情,周亚夫到了地下也得说一声:有你是我的福气!
虽然周阳很大的可能是被钓鱼执法了,但是有一说一,甲胄这种东西既然是国家严格管控的,周阳是怎么买到五百副的?那不是五十一百副,五百副怎么可能不引人注目。景帝时期的吏治就那么差吗?
而且都能给你扣上个“到阴间造反”的比“莫须有”还离谱的罪名了,有没有你儿子这出有什么差别?无非就是花点口舌笔墨再随便找个罪名罢了,大家说是吗?】
额,怎么说呢,就感觉挺让人无语的。
刘启嘻嘻哈哈,表示论坑爹还属周阳最厉害,他这边还没想怎么动手收拾周亚夫呢,周阳就自动把把柄给送上来了,嗯,真是他大汉的忠臣良将啊,哈哈哈!
年迈的周亚夫缓缓转头看向身边的儿子,一字一顿道:“你可真是我的好儿子啊!”
真是孝死你爹我了!
他觉得与其被他的好大儿给气死,还不如直接去找皇帝请求治罪呢,说不定还能有个体面的下场。
周阳委屈,周阳不服气,嘟嘟囔囔道:“又不是只有咱们家这样做,分明是陛下鸡蛋里挑骨头,硬要挑出您的错,我看这后世之人说的对,他就是想要您死罢了,哎呀……”
没等周阳继续说完,已经被一脸铁青的周亚夫一拐杖下去,劈头盖脸打了个满面开花。
“混账东西,我让你胡说八道!”周亚夫这下是腿也不疼了,腰也不酸了,老年病也不犯了,健步如飞的像是年轻了二三十岁。
逮着儿子的耳朵絮絮叨叨:“有些话是你能说的吗?那是陛下……”
“既然知道是陛下,那您服个软怎么了?”周阳瞪大了眼,就是不肯认错,不得不说,在脾气上,这父子两人多少是有点一脉相传的。
【把栗太子的党羽收拾完,就是给最心爱的新太子刘彻铺路的时候了,之后,景帝拜丞相卫绾为太子太傅,王臧为太子少傅。对比像是捡来的刘荣,刘彻的教育资源简直呈碾压状态。
这是属于皇室之中非常少有的父子情深,也难怪汉武帝刘彻被后世称为刘启的“掌上明猪”,看看这待遇。
而刘荣,就算是被废为临江王,刘启依旧害怕他会在自己驾崩后给心爱的刘彻掀起什么风波,于是,没几年,刘荣就被刘启找借口下狱,逼死,也算是步上了周亚夫的后尘。
直到后元三年的正月十七日,此时的刘启已经病弱膏肓,依旧强撑着身体给刘彻举行了冠礼。再十天后,刘启驾崩,谥号景帝,刘彻继位后改元建元。】
坐在去往封地的马车上,回头望着长安城巍峨的城墙,耳边传来母亲的哭声,刘荣面色苍白,心酸不已。
虽然早知道了自己的下场,但听着后世人述说父皇对十弟是如何如何的疼爱有加,又是为他废了自己的太子位,又是逼死自己,为了给他加冠不顾病情,强撑身体,消耗精力,刘荣才彻底发现什么叫天家无情。
可为什么对他毫无父爱的父皇却对十弟那么疼宠有加?就因为后世人说的,他没有十弟的能力强,不是大汉需要的后继之君吗?
父皇您这是偏心吗?您这是心压根就站在十弟那边,对我这个皇长子连看都不看一眼吧。
栗姬,不,已经不是栗姬了,她被贬为了庶人。
栗庶人依旧哭的哀哀切切的,从出了长安城开始,泪水就没有停下过,此时眼睛已经哭的红肿不堪,好在没顾得上涂脂抹粉,否则此刻脸上的脂粉只怕已经成一道一道的了,不用化妆就能去扮演夜叉了。
刘荣强行压下心底的酸涩和惆怅,安慰道:“阿母,别哭了,好歹咱们现在还有命在,至少这一次,父皇应该不会再杀了我们了。”
栗姬原本已经渐渐止住的泪水停了下,听了这话后,又突然向没有关的水阀一样喷涌而出。
期期艾艾道:“都是阿母的错,如果阿母答应了馆陶公主的联姻,你就不会被废了太子之位了。”
而她也可以顺理成章的成为皇后,才不会让王夫人那贱人得意,帝位换人做,可现在说什么都晚了,一切都完了。
刘荣张了张嘴,想说其实父皇废了他的原因并非如此简单,就是有阿母的关系,但是不太算的上问题。当初父皇立他为太子,只是不想让梁王和祖母如愿罢了,即使没有十弟,也会有八弟或者九弟。只要父皇觉得他们兄弟中任何一个人能力比他强,都会毫不犹豫的废黜了他,甚至连一条命都不会给他留下。
恍惚间,刘荣洞悉了真相,再次喃喃自语道:“好歹咱们还有命在不是吗?阿母。”
元朔年间,想起父皇当初对自己的疼爱,刘彻将年幼的刘倨抱坐在膝上仔细端详,然后欣慰的对身边的卫子夫说道:“子夫,你看倨儿,是不是越长越像朕了?”
倨儿是他第一个儿子,是他的皇太子,他会像父皇对他一样对倨儿,让他继承自己的皇位,继承大汉的江山社稷,刘彻笑着在心里无声想着。
卫子夫突然觉得自己或许自己可以期待一下,虽然有栗太子的前车之鉴,但也有先帝和陛下的父慈子爱,她的倨儿有陛下的爱子之心,必会如他的父皇那般成为一个伟大的帝王。
看着坐在刘彻怀里蹬脚脚的小刘倨,卫子夫的心都化了,柔声道:“正是因为陛下疼惜倨儿,倨儿为了不辜负陛下的慈爱,才越发长得像陛下了,正所谓父慈子爱,陛下和倨儿也会如您和先帝那般父子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