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盘点历史,开局为始皇澄清谣言 > 第42章 黄老儒家

盘点历史,开局为始皇澄清谣言 第42章 黄老儒家

作者:云深雾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2-20 00:46:25 来源:文学城

【虽然景帝刘启一切都给刘彻考虑到了,抹除了他登基路上的威胁,但却没有想到他的亲娘窦太后和王皇后会冒出来成为了儿子亲政的阻碍。

刘彻虽然是一国之君,但大汉以忠孝治国,他的上面还有祖母窦太皇太后和母亲王太后,和她们身后庞大的外戚势力。刘彻虽以加冠,仍然没能完全掌握权柄,即位之初仍要奏事东宫,国家的政务,无论大小,都要先向窦太皇太后汇报,然后才能轮到他这个皇帝。

再加上大汉建国以来,一直崇尚的都是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让百姓休养生息,强调不要过度干预社会的发展和百姓的生活,结果也很喜人,汉初荒凉的经济发展快速的恢复甚至繁盛。

但刘彻并不喜欢无为而治,所以自然而然的他更偏向了儒学。

建元元年六月,刘彻开始行动,先是罢免了喜欢黄老之学的丞相卫绾和御史大夫,而后将喜欢儒家学说的臣子们一一提拔。

魏其侯窦婴被任命为丞相,舅舅武安侯田蚡为太尉,大儒申公的弟子赵绾被任命为御史大夫,王臧被任命为郎中令。虽然咱们后世都知道汉武帝刘彻其实是彻头彻尾的法家,儒家只是他利用的工具而已,但是那个时候的人不知道啊,他们只看到皇帝偏向儒家,这就给了很多儒家弟子带来了希望。

而后,刘彻就开始大刀阔斧的开始改造行动了。虽然他并不喜欢申公,但并不妨碍申公会给他带来的利益和好处。就这样,申公被征召后,刘彻任命他为太中大夫,丞相等重臣见皇帝这态度,也开始纷纷举荐儒家的贤良人才。

刘彻再接再厉,和大臣们商议修明堂、改正朔、易服色极封禅等行动,表示自己支持儒家的态度。

在这里,UP主也不得不说一声,刘彻这演技也太厉害了,不看历史,只看刘彻这种种行为,谁能想到这人要的一直都是外儒内法呢。】

以无为之而的黄老之学治国吗?

虽然秦国崇尚法家,但其实百家学说无论哪家对嬴政来说,只要于治理秦国有益处,选择哪家作为治国思想,其实并无差别。只不过之前,嬴政对黄老学说并不感冒而已,因为黄老学说在六国的魏国和齐国之中不是没流行过,但齐国和魏国不但并没有因此变得兵强马壮,反而国力越发衰弱。

不过,既然汉初的社会稳定是靠黄老学说,那他也不介意研究一下,只是秦国还是以法家学说为主,倒也不必完全抛弃。

至于刘彻初登基遇到的外戚问题,嬴政漫不经心的听着,他又不是没经历过。自己登上王位的时候,内有华阳太后、夏太后,和亲娘三座大山,外有吕不韦权臣挟制皇权,赢到最后的胜利者不还是他?

而刘彻头上只有两个长辈,和他相比,赢的不要太轻松。

倒是汉初刘邦对外戚的问题非常注意。

原本的历史上,刘盈登基以后,是吕雉以太后的身份执掌朝政,吕家自然会做大,成为横亘朝堂的外戚。作为皇帝,刘盈在刘邦看来是非常不合格的。后世人已经给出了正确答案——刘恒,如此,刘邦自然不准备再考虑刘盈继位的可能性,只是要说服吕雉全力支持刘恒挺不容易的。

刘恒的外家有能力的人几乎没有,而且他的年龄也太小,刘邦在心里算了下,以自己的身体状况,就算现在开始修养,估计也活不到刘恒成年,所以让吕雉成为刘恒的支持者是必须的。

现在吕雉不愿意放弃亲儿子,去接受刘恒,刘邦也不在意,慢慢磨么,就刘盈那吃里扒外的性子,他就不信吕雉最后不会主动放弃。

但是之后呢,吕家的权势必然会因为吕雉的掌权而壮大,最终成为让皇帝头疼的外戚,那么到时候,就要看刘恒的手段如何了?不过也不必过多的担心,毕竟那个时候,谁知道吕雉还有多长时间可活呢?

吕家低调过日子还好,胆敢嚣张跋扈、欺上瞒下,就刘恒青史留名的性子,刘邦能肯定吕家的下场一定会非常的不好。

对于儿子刚登基为帝,就敢胆大包天的反对阻止的行为,刘启不禁咂舌。

不过出于对儿子的信任,刘启相信儿子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心有成算。就是可惜,对上他那偏心眼儿的母后,不知道会被如何劈头盖脸的打回来。就窦太后那个性子,自己这个大儿子在她那里都讨不了好,何况是和她又隔了一辈儿,作对的彻儿?

刘启“啧”了一声,感慨道:“看来卫绾这个丞相也入不了咱们彻儿的眼啊,也是,他太温厚了些,和彻儿的脾性到底不匹配。”

“就是彻儿的胆子太大了些,明知道母后执拗的脾气,还敢和她对着做,我看啊,他这次主动出击一定会被母后打的灰头土脸的回来。”

刘启笑着对王夫人说道,窦太后本人又不在眼前,王夫人自然是捡好听的奉承刘启,也笑道:“彻儿还是年纪小,有些年轻人的冲动,也不能说母后的行为就错了。不过现在有陛下您亲自教导,彻儿一定会比后世人口中更厉害。”

“哼,也就那样吧。”刘启心中欢喜,嘚瑟道。

而后续黎苏苏的话,果然如刘启所料那般。

【刘彻的想法很好,但是唯独没有料到窦太皇太后大权在握久了,根本容不下刘彻这近乎挑衅她权威的举动。

很快,窦太皇太后激烈的反击就来了。

崇尚黄老学说的窦太皇太后先是将请求皇帝亲自处理政事,不再奏事东宫的御史大夫赵绾和郎中令王臧下狱,之后,亲近儒家和皇帝的窦婴和田蚡也没有被放过,统统被罢官免职。

有很多人不明白,就算窦婴亲近皇帝,可他确实窦太皇太后的亲族,属于窦家外戚,为什么还会被窦太皇太后罢免呢?这样不是自断臂膀吗?

这就要从景帝和梁王刘武说起了。

虽然窦婴的父亲是窦太皇太后的堂哥,但是在窦太皇太后全力支持景帝传位刘武的时候,毫不犹豫的站在了景帝刘启一边,因此得罪于窦太皇太后。

刘启曾因为手中兵力不足于对抗诸侯王,给刘武画大饼,酒后许诺窦太皇太后和梁王刘武,说:千秋万岁之后传位于王,但大家都知道,这只是他的缓兵之计。

大汉的制度就是父传子,子传孙,虽然有汉文帝刘恒这个例外,那也是因为刘盈的子孙都没了的缘故,他才被周勃和陈平推举为皇帝,自然不能一概而论。

但显然窦太皇太后为了让自己心爱的小儿子当上皇帝,根本不理会这一套祖制,刘启也用窦婴和满朝大臣都不答应为由,拒绝了窦太皇太后的提议,梁王后来郁郁而终,窦太皇太后恨上窦婴这个出头的椽子,也未尝没有理由。因此,逮着了机会,就算不能杀了他,罢官免职还是可以的。】

始皇帝嬴政不想掺和这个话题,和臣子们商议政事,一副雨我无瓜的态度。

呵呵,赵姬和她那两个私生子坟头的草都几米高了,他现在一点都不在意了。

汉文帝时期,刘恒的眼神已经冷的像冬日的寒冰一般,窦皇后吓得浑身一抖,哆哆嗦嗦的跪倒在地。

亲娘都跪下了,哪怕太子刘启心里幸灾乐祸的不行,也得陪着一起跪,但他也替未来的自己和儿子觉得委屈,只是跪下,并没有给自己的亲娘求情。

窦皇后心经百战,面对往日温温和和,但现在看她却像是死人一般眼神的刘恒,终究是哑口无言。

她脸色惨白的不像话,如果可能,她真的很想制止黎苏苏的爆料,够了,真的是够了,她不就是偏心小儿子吗?不就是不许新皇帝改变祖制吗?哪里有错?

大汉以忠孝治国,从高祖时期施行的就是黄老学说,让大汉境内从楚汉之争的荒凉变得富裕,这陛下登基后也是萧规曹随,利来如此,为何他刘彻改用儒家就是对的,自己用黄老就是错的?

窦皇后脸上露出委屈的神色来,刘恒是什么眼光,一看就知道她没有抓住重点。

掌权者用哪家学说根本不在他们这些皇帝的考虑之内,不过是哪家学说于他们有利,于掌握大汉政权有利,便推行而已。刘恒并不在意更改祖制,他和刘邦其实说起来也没多少父子之情。但窦皇后破坏皇位继承规矩的举动就让他愤怒了。

好在这件事他已经不是第一次听黎苏苏讲了,此刻的怒火已经少了很多。

“都起来吧。”窦氏跪就好了,刘恒可不想刘启也跟着一起罚跪,只能无奈的免了窦皇后的惩罚。

不过,该说的还得说,省的有人看他死了,不把他的话放在心上:“皇后待梁王倒是一片慈母之心,只是别忘了,启儿和馆陶都是你生的,做母亲的人了,总要一碗水端平的,否则就不是爱子,而是害子了。”

“是,臣妾知错了,再不会了。”窦皇后哆哆嗦嗦的谢恩道。

刘恒都不知道窦氏是真傻还是装傻了,只能无奈的摇头。窦氏身为太后,无论是刘启还是刘武做皇帝对她来说都没差,但其中的区别可大了去了。

别的不说,启儿如果传位给武儿,那他的那些个儿子该怎么办?武儿能信他们没有夺回皇位的心思?梁王一脉的大臣能放过启儿的孩子们?

当初诛吕之后,惠帝刘盈的儿子可都是被打上了“野种”的名声,尽皆被逼杀,窦氏的所作所为,是在逼梁王和大臣们再来一次“诛吕”,要将启儿的血脉全都赶尽杀绝。刘启若是不傻,就不肯能答应窦氏兄终弟及的请求。

而这样惨烈的后果窦氏没想到吗?不一定吧。

不过是相较又隔了一辈儿的孙辈,窦氏更喜欢梁王刘武罢了,所以,就算启儿的儿孙都死光了,她也不会皱一下眉头。

还真是冷酷呢,刘恒轻嗤。

刘启无奈道:“有些道理就算朕不说,明眼人都看得一清二楚,母后是眼睛不好,但也不至于糊涂啊,不过还是偏心罢了。至于窦婴吗?还是不错的,当初如果不是窦婴率先仗义执言,朕还真没把握就那么躲过去。”

想当初,为了不让窦太后和刘武的意图得逞,刘启真的是和对方斗智斗勇。窦太后提议兄终弟及,窦婴在前面给他盯着,自己飞速就册立了刘荣为太子,竖起了个挡箭牌。后来为了彻儿,自己废黜了刘荣我临江王,还没来得及改立太子,母后便又旧事重提,要他立梁王为太子。

而窦婴因为很能揣摩自己的心思,也和自己站在同一立场,几次反对窦太后兄终弟及的提议,如果不是因为窦婴是窦氏家族中最出类拔萃的人物,只怕早就被窦太后给赶尽杀绝了,而不是仅仅的罢官免职。

想起自己当初为了不让母后和梁王如意,一次又一次的折腾行为,刘启都无奈了。

朕又不是没有儿子,为什么要传位给弟弟?怕儿子们死的不够快吗!

母后啊母后,他能不知道作为君王要一言九鼎吗?他出尔反尔的行为和态度都明刀真枪的摆在那里了,你怎么还装糊涂看不见呢?

看你往日里对弟弟赏赐封厚的程度,朕还以为你有多喜欢刘武呢,可也没见你爱屋及乌,对刘武的儿子有丝毫偏爱啊。对他们的态度还不如刘荣和刘彻几个兄弟呢?你这是爱吗?不知道的还以为你有多恨刘武呢。为了让他死拼命的引起自己的恨意,是真怕自己不敢为了皇位下狠手啊!

【前朝势力被彻底压制,刘彻只能暂时偃旗息鼓,委委屈屈的先回后宫去蛰伏。

但就算如此,命运也没放过汉武帝,窦太皇太后不理会他,姑姑馆陶长公主却自恃拥立之功,对刘彻百般要求,既要又要,把刘彻给烦的不行。

再加上馆陶长公主的女儿陈皇后善妒,并且多年无子,让家有皇位要继承的刘彻很少厌烦。刘彻还年轻,儿子可以不着急要,但是这都成婚多少年了,你连个女儿都没有生出来?

刘彻当然不会承认两人没孩子是他的问题,再加上馆陶长公主不时的在他面前彰显存在感,就更让刘彻感到厌烦了,自然而然的,夫妻两人间的感情日渐生疏,甚至到了见面无话的时候。

陈皇后的本名叫什么,咱们无从得知。但因为《汉武故事》太过知名的缘故,陈阿娇这个名字就被众所周知,甚至刘彻本名刘彘的出处,也是从此处得来,让后世大多数人都信以为真。

而金屋藏娇的典故也出自其中。据说馆陶公主被栗姬拒婚后,就和王夫人的关系越发亲近,时常带着女儿去王夫人宫中。有一次,馆陶长公主看着玩的非常开心的青梅竹马的表姐弟,对刘彻道:“彻儿,把阿娇姐姐嫁给你好吗?”

而刘彻当即回答:“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

馆陶长公主听后十分高兴,当即就和王夫人一起去请求景帝刘启同意了婚事。

只是故事终究只是故事,真正的历史如何咱们不得而知。但看过《汉武故事》的人又有多少不在感叹,昔日汉武帝对陈阿娇是何等的深情呢,然而最终还是劳燕分飞的结局。

陈阿娇困死长门宫,汉武帝刘彻后宫美人无数,更是留下了能三日不食,不可一日无妇人的说法,也是让人唏嘘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