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满庭芳 > 第6章 第6章

满庭芳 第6章 第6章

作者:榆冬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12-15 01:49:02 来源:文学城

此时天才刚亮,初日逐退群星,淡金的日光透过门缝、窗纸挤进来,洒在林稹脸上。

林稹迷迷瞪瞪的睁开眼,又坐起来发了会儿呆,推了推身边的娇姐儿:“天亮了,快起来。”

她又不是钱氏,不惯着娇姐儿。

“……不要。”娇姐儿翻了个身,嘟囔了一句,继续睡。

林稹跨过她,下床,趿拉上布鞋,啪嗒啪嗒往外走:“昨儿一升胡麻种子都泡好了,我得去地里种胡麻,到了晌午记得把饭送来,知道吗?”

娇姐儿嫌烦,扯上被子蒙住头,闷声闷气道:“……知道了。”

林稹这才拿上刷牙子出门洗漱。

一上午都在劳作,到了中午,娇姐儿来地头送饭。

打开一看,又是一碗豆麦饭。

林稹裤腿卷高,两脚泥巴的蹲在田埂上,盯着那碗豆麦饭,不说话。

见她不吃,娇姐儿连忙道:“家里穷,你也知道的。”

林稹抬头看她一眼,忽然道:“你嘴角的油没擦干净。”

娇姐儿赶忙去抹嘴。

见林稹冷笑,她这才反应过来,慌道:“我哪儿有油!你看错了!”

林稹懒得理她,认真蹲在田埂上,强咽下一整碗豆麦饭,一抹嘴,说道:“一会儿把碗洗了。再给我弄一碗蛋羹吃。”

“什么蛋羹?哪儿来的蛋羹!”娇姐儿撅嘴,“你也知道家里穷,鸡子都得攒着卖钱的。”

“鸡子打散后要拿细布过一遍,然后再上锅蒸,这样的蛋羹色泽淡黄、光滑细腻,也没那么多孔洞。最后再淋上几滴香油。”

娇姐儿咂摸嘴,回味了一下中午偷吃的炒鸡子的味道,赶忙道:“都说了没有鸡子给你吃!”

林稹把空碗递给她:“没有鸡子吃?那我就去告诉隔壁陈娘子,只说我在地里干了一天的活,你在家里做了一碗豆麦饭。”

“你!”娇姐儿气得跺脚。

打从知道了她怕陈娘子传闲话之后,林稹动不动就拿这事儿威胁她。

“你就是趁娘不在欺负我!”娇姐儿两手叉腰,气汹汹,“等娘回来了,你给我等着!”

林稹眼皮都不抬一下:“快去做。”

果不其然,等到傍晚林稹提着木桶、扛着锄头回去时,饭桌上多了一小碗蛋羹。

理所当然的,那一碗蛋羹已经被娇姐儿挖走一半了。

林稹把蛋羹拌在豆麦饭里,拿了个小勺舀着吃。

顺滑的蛋羹中和了荞麦的糙,兼之赤豆的软糯,这份蛋羹拌饭终于好吃了一点。

两人正吃着饭,忽听得外头敲门声。

“砰砰……娇姐儿——快开门。”

钱氏回来了。

“怎、怎么办?”娇姐儿心一慌,捧着残留着蛋羹的饭碗,东张西望的想藏起来。

林稹好奇道:“娘隔几天就给你煮个鸡子、买个糕团,你这么怕她做甚?”

娇姐儿就跟被掐住了脖子的鸡仔,噎得半句话都说不出来。

她、她怎么知道……

林稹起身:“你去开门罢,一会儿记得把碗洗了,我还有半匹布要织。”说着,径自去了正屋织布。

没过一会儿,忽然听得娇姐儿惊呼——

“娘,真的吗?!”

林稹一愣,还以为娇姐儿挨打了。

不至于吧。

她秀眉微蹙,搁下手里的木梭,起身想去解释,那鸡子是她叫娇姐儿做的。

谁知刚出正屋门,就听见娇姐儿搂着钱氏的胳膊,一叠声追问“真要进京啊?”、“爹来接我们吗?”、“怎么去?明天就去吗?”

林稹惊住,怎么钱氏回了一趟娘家就要进京了?

“娘,这是怎么了?”林稹站在正屋门槛后,遥望着院中闹腾的娇姐儿、含笑抚着女儿鬓角的钱氏。

“是珍娘啊。”钱氏敛了笑,客气道,“你爹带着璋哥儿走了,就留下我们母女三人,我心里慌,想着进京去寻他。”

林稹蹙眉,跨出门槛,追问道:“娘一个人去?”

钱氏摇头:“自然是我们三人同去。”

她倒是不想带林稹,可真要是不带,能被人戳着脊梁骨骂死。

“我们都去?”林稹眉头皱得更紧了,“家里的田地刚种上,这会儿上哪儿找佃农去?再说了,去了京里,哪儿来的钱赁房子?便是可以投奔祖母,京里花销也大,家里这点钱,够使吗?”

林稹越问,钱氏眉头皱得越紧。

半晌,她开口道:“你一个小孩子,不必操心这些。”

林稹打量了钱氏两眼,犹豫片刻,到底开口道:“娘,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儿?”

钱氏面色就淡下来:“没什么事。”说着,又客气道:“天也不早了,今儿不用织布,珍娘也早些歇息罢。”

林稹知道,钱氏这是要在正屋跟娇姐儿说私房话,便也没打扰,只管转身回了东厢房。

夜色淹过来,借着月光,林稹来来回回把五十四个铜板数了三遍。

并没有多出一文来。

林稹长叹一声,郁闷不已。

卖布的生意刚开了个头,这会儿又要进京,五十四文能干什么呢?

林稹郁闷的又把钱藏了回去。

第二日一大早,雄鸡报晓天下白。

钱氏早早的起身,去了里正家。

要进京,先得把家里的田地都佃出去,再把织好的布、半结茧的蚕卖了,还有一堆的锅碗瓢盆、锄头秧马半卖半送给邻里。

林家霎时人来人往,热闹的不像话。

“怎么不多找几个佃农?”

“唉,赶得急,哪里还顾得上扑佃,只管寻个靠谱的包佃主,佃出去便是。”

钱氏火急火燎地就跟人签了契约。

“元贞二年三月内,湖州安吉县孙家里姓林名淮,有梯己承分晚田若干段,共计十七亩又三分……系湖州安吉县孙家里姓孙名小乙耕作,每冬交白粳米五石一斗……”

林稹才瞥了两眼契约,又见钱氏被人团团围住,又是卖又是送。

“阿钱,你这缫车也就是老榆木做的,用的也旧,再便宜些。”

“哎……周娘子,那盆里的缨子都拿桑柴灰水淋过的,要两贯钱。”

“这把苧砍刀买的时候倒是贵,可都用到缺口了,哪里好要百二十文?”

林稹看得头昏脑胀,只觉钱氏这架势,倒像是恨不得把家卖得一干二净,这辈子都不回来了!

就七八天的功夫,钱氏就把整个林家半卖半送,搬空了。

林稹站在三间空荡荡的青砖房里,大为不解。

钱氏到底在娘家发生什么了?谁让她这么干的?如此不留后路,也不怕林父知道了生气?莫不是林父来信叫她上京的?

林稹满肚子迷惑,只是钱氏铁了心要去京里,她劝也劝不动。

既然劝不动,那就只能另想办法,变通一二。

这一日,家里人流渐稀,收拾得都差不多了。

“总算好了。”钱氏立在正屋,环顾四周,空空荡荡,除了收拾好的笼箱外,别无他物。

她拿帕子揩揩汗,欣慰道:“明天一早我们就启程,往汴京去。”

林稹正把自己的笼箱拖进正屋,闻言惊讶道:“明天就走?”

钱氏大概是心情好,难得有个真心的笑容:“自然要早些走。”

既然要走了,林稹便顺势将这几日思索来的办法尽数托出。

“娘,我们从湖州到汴京,能否捎些湖州特产去?届时两地一倒卖,少不得一大笔银钱,保不齐在京里的花销都有了。”

钱氏犹豫片刻,摇头:“京里富贵,乡下地方带过去的东西哪儿卖得出去?可别蚀了本。”

“不会的,京里虽富贵,可湖州的炭火、紫笋茶、铜照子也极有名气。”

林稹耐心劝道:“况且娘若怕蚀本,只管从积蓄里稍取个一成出来,如此一来,成了少说也能有个一倍之利,纵使蚀本也不过亏了一成银钱罢了。”

钱氏一听要从自己手里掏出几十贯,哪儿肯呢,只摇头道:“不必了,此事我心里自有成算。”

见她这样,林稹不由得抿紧嘴唇,换了个法子劝道:“娘,方才是我说错了。哪儿会蚀本呢?”

“我们去了京里,本就是要带土仪赠给二房亲眷的,京里东西贵,我们在湖州买了,岂不便宜?”

钱氏一听要掏钱给本就富贵的二房,更为不满,神色便淡下来:“乡下地方的东西,特意带去京里,岂不丢脸?”

送送土特产而已,哪里丢脸?

林稹欲要再劝,钱氏打断了她:“不必再说了,你小孩子家家的,不懂事。明天我们就走了,哪儿有功夫去置办什么土仪?”

置办土仪要什么功夫呢?半个下午就够了。

林稹知道钱氏怕蚀本不肯掏钱,也知道自己人微言轻。

十五六岁的小娘子,还是继女,说得话钱氏哪里肯听呢?

思及此处,林稹只好低头道:“娘,是我不懂事。”

钱氏神色便稍稍和缓,细声细气道:“你还小呢,银钱上的事倒也不要锱铢必较,左右少不了你一口吃的。”

林稹“哎”了一声,低头道:“娘,我们明天就要走了,那我能不能去跟村里玩得好的几个手帕交道个别?”

说到这里,林稹不由得叹息一声,惆怅道:“京里和湖州千里之遥,此后再难相见了。”

钱氏就客气道:“应该的,珍娘尽管去。”

“娘,我也想去!”见林稹走了,娇姐儿一把搂着钱氏胳膊,牛股糖一样的往她怀里拱。

“可不许胡闹。”钱氏压低了声音,“到了京里你就是大家闺秀,官宦之后,哪能跟一帮子土里刨食的人来往呢?”

娇姐儿一把放开钱氏的胳膊,嘴撅得能挂油瓶。惹得钱氏又好气又好笑。

她打开自己理好的笼箱,翻出油纸包,递给娇姐儿。

“呀!”是糍糕。

娇姐儿眼前一亮,赶紧拈起一块,塞进嘴里。嗷呜嗷呜的嚼,还含糊不清的说“娘,你真好。”

钱氏见了,不由得眉开眼笑,又拿帕子给她擦嘴,“慢点吃,慢点吃。”

她们母女二人吃得正欢,此时的林稹却已经出了村,径自往官道上走。

林稹早中晚都在干活,哪儿来的手帕交?不过是找个理由避开钱氏,自己进城罢了。

万幸她没什么货物要捎去县里,所以也不需要平头车,只管靠着两条腿走就是。

中午,林稹终于到了县里。

一进县城,林稹直往仪凤桥的石家青铜照子铺走。

钱氏不肯捎带土仪,她自己买。

只是若要带特产去京里卖,首先得货量小,不能被钱氏发现,其次最好价值高,纵使卖不出去也能自用或送人。

炭火太重,茶叶作为外行人,很容易被人骗。

思来想去,不如带铜照子。

湖州的照子行销天下,其中尤以石家最为有名。

市面上一斤铜一百二十文。五十四文,不知道能买几面照子?

然而站在石家铺子里,林稹很失望的发现,一面都不够!

因为石家做铜镜是要算手艺费的,最终铜镜论两卖,一两铜要六十文。

那铺子里的过卖一叠声的给她介绍,什么双鸾鸟折角方镜、穿花鸿雁纹镜、孔雀衔绶镜、四凫荷叶大镜……就没一个买得起的!

林稹盘算来盘算去,五十四文只能买一面巴掌大小的莲花纹照子。

这照子虽小,但打得极精美。整体呈圆形,背后是缓缓盛开的莲花,底下小字刻着“湖州真石家青铜照子”。

林稹狠狠心,数出五十一文递给那过卖,揣着这面小铜照子和剩下的三文钱,又匆匆回了家。

*

第二日一大早,鸡叫三声。

钱家来人了。

是一个白面小郎君,年约十几岁,穿着官造小绫,领着两个小厮兼车夫、一个妈妈来了。

甫一进来就向钱氏问好。

“姑姑近来可好?”

虽和嫡母关系不好,可往日里哥嫂待钱氏也还过得去。

钱氏便也客客气气的招呼:“五郎来了。”

钱五郎腼腆一笑,又指挥着两个小厮把笼箱都搬到骡车上挤一挤。

钱五郎带来的那个桂妈妈见状,赶紧上前:“娘子若有吩咐,只管使唤我。”

钱氏脸上挂一点笑:“桂妈妈客气了。”说罢,又回身喊道:“娇姐儿——珍娘,快出来,该走了。”

钱五郎站在院子里循声望去,只见西厢房雕花门咯吱一声,开了。

里头走出两个年轻的小娘子。

前头的一个脸圆圆的,面色白净,瞧着倒是稚气可爱。

后头的一个身量更高些,肤色被晒得微红黑,但脊背笔挺,一双杏眼又大又圆,像被春雨洗过的碎星,好奇看过来的时候……

钱五郎脸一红,把脊背挺得跟标枪似的,双手捋捋袍子,作揖道:“可是二位表妹?”

林稹跟在林娇后头,好奇看了眼钱五郎,点头以作招呼。

大清早的脸就那么红,年轻人真是火力旺。

“快上车罢。”钱氏招呼两个女儿进了一辆骡车。

林稹等三人一辆,笼箱行李一辆,钱五郎骑马,桂妈妈骑驴。

两辆骡车就这样驶离了林家村。

暗灰的杜鹃鸟停在道旁野松上,布谷布谷的叫起来,声色凄清,真真是一叫一回肠一断。

林稹听着,无端有些怅惘,坐了一会儿,忽而掀开车帘,回首望去——

道旁一轮红日东升,几亩绿桑犹如洒金,掩映着三两茅草屋,其上淡白的炊烟直上碧空。

骡车渐行渐远,渐无痕……

1. 扑佃:民田中还存在扑佃现象,即用租佃竞标的方式获得土地租佃权。(其实就是佃户竞标)

2. 包佃主:即所谓的“二地主”。(就跟我们现在的二房东似的,其实就是二田东)

3. 关于那张土地契约的格式:宋元流行的《典买田地契式》载有当时统一使用的买卖契约样式

1—3点注释均来自于——《中国土地制度史:全五卷.【卷五】.中国土地制度史研究文论》

此外,这本书里还记载扬名乡有一块四亩三角大的田,交租米“贰硕叁斗柒胜伍合"——相当于一亩地交租米五斗左右,考虑到南宋田贵米贵,所以减半为一亩地三斗,十七亩算五十一斗。

所以女主家十七亩地,交租五石一斗。

(如果我算错了,大家可以提醒我,因为我算术真的不好)

4. 宋代铜镜,以湖州所产最多。从湖州镜的铭文推知,当时湖州城内有石家(石×哥、石×郎等16家)和李家、徐家等制镜店铺——《宋代物价研究》

5. 文中例举的镜子(双鸾鸟折角……大镜)都出自《宋代铜镜纹饰研究》

6. 关于女主能不能花51文买了个小镜子:

《宋代铜镜纹饰研究》这篇论文里有一面宋代的花卉纹联壁形镜,长6.8厘米,宽3.4厘米,重31克。

也就是说,那个时代是可以做到重31克的铜镜的,并且大概是巴掌大小。

考虑到宋朝一两四十二克,女主最少只需要花四十四文就能买到这种小铜镜。

所以女主的54文是可以买到一面小镜子的。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6章 第6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