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满庭芳 > 第7章 第7章

满庭芳 第7章 第7章

作者:榆冬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12-15 01:49:02 来源:文学城

自湖州前往汴京,要过苏州、润州、扬州,再进泗州、宿州,至应天府后,沿着汴河再入京都。

这一日行至虹县,中午,忽大雨。

伴着雷霆闪电,白雨跳珠,其势泼天。

“娘子——雨太大了,得找个地方——避避雨!”泼天的雨势里,赶车的小厮阿大喊得声嘶力竭。

“好好。”钱氏撩开车帘,想往外张望,却被斜密的雨珠扑了满脸。

她赶忙放下车帘道:“前头可有避雨的地方?”

“娘子说什么——”阿大抽打骡子,拉着嗓子喊。

“我娘说!前头可有避雨的地方!”同坐在车厢里的林稹索性也放开声量喊道。

倒把钱氏吓了一跳。

一旁的娇姐儿本就坐不住,闻言干脆掀开车帘大声道:“雨太大了!找个地方……哎呦!”娇姐儿缩回胳膊:“娘,你打我作甚!”

“你是大家闺秀,怎能喊得如此大声,没规矩。”钱氏嗔她一眼。

娇姐儿撅嘴,瞪了眼林稹:“她也喊,你怎么总说我不说她。”

钱氏愣了愣,见林稹坐在角落,只掀开帘子一条缝盯着外头,看起来像是没听见。

钱氏看她两眼,又对着娇姐儿笑:“你但凡能有珍娘一半乖巧,我就安心了。”

娇姐儿更不快了,嘴巴撅得能挂油瓶,哼了一声兀自缩回角落,不肯再搭理钱氏了。

钱氏正要张嘴,忽听得外头传来钱五郎的喊声:“姑姑——前头有座亭子!”

林稹透过车帘缝隙间望出去,见前方道旁隐约有一方亭。

四角攒尖,茅草顶、旁有几棵野松。

见有能避雨的地方,车夫挥舞着马鞭,呼呼喝喝把骡子往亭子里赶。

两辆骡车,顷刻间把野亭挤得满满当当。

“可算是进来了。”两个小厮阿大和金砚都松了口气,赶忙把骡子拴在亭柱上。

“姑姑,到亭里了。”钱五郎从马上跳下来,头脸皆湿透了,凉飕飕的冷风刮得他一哆嗦。

钱氏撩开车帘,蹙眉:“桂妈妈,马凳呢?”

浑身湿哒哒的桂妈妈赶忙撇撇嘴,又狠打了个喷嚏,这才从后头骡车里搬出个马凳来,好叫钱氏下车。

三人下了车。

林稹久坐在骡车里,腿都伸不直,这会儿下了车,深呼吸——微凉的雨气直入肺腑,只觉神清气爽。

她环顾四周,这野亭大概是给行人遮风挡雨的,以至于亭中连个栏杆都没有,就光秃秃四根梁柱,一个茅草顶。

亭外就是官道,遍植杨柳,夹杂着山间不知名的松木野花。此刻,俱随着疾风狂舞。

“妹妹可是站累了?要不要去车上歇歇?”

林稹站在亭边,正背对众人,看得入神,忽听得钱五郎喊妹妹,自然以为他是在跟娇姐儿说话,也没回头。

见她不理会自己,钱五郎抿抿嘴。任由小厮金砚慌急慌忙地给他拿帕子擦头发、拧衣摆。

“我不累。”娇姐儿轻快道,“马车里坐久了,出来站一会儿也好。”

“那大妹妹累不累?”钱五郎锲而不舍。

林稹终于意识到钱五郎是在跟自己说话。她转身,客气道:“不累的。”

就回了三个字。

钱五郎抿嘴,不由得有几分气馁。

林稹说完,径自转身,继续看雨。

这会儿急风吹雨,雨珠扑打而下,亭上茅草哀鸣。

闷闷的雨点声夹着哒哒的马蹄声。

有马?

是不是听错了?林稹迟疑着往官道望去。

路的尽头,自高大的野松后,忽而疾驰出两匹快马并一辆马车,正斜着向野亭奔来。

林稹恰好立在亭畔,隔着雨帘遥遥望去,只见那两匹快马疾如奔雷。

顷刻间就到了她面前。

“当心——”眼见得亭畔有人,韩旷疾呼一声,手臂发力,急急勒马。

马蹄高高扬起,泥水飞溅,上半个马身生生被他勒停。

林稹受惊之下往后急退数步。

此时疾风急雨,天地黯黯,这一角孤亭内,韩旷勒马亭畔,林稹隔着昏昏雨幕仰头望去——

马上人大约十**岁的年纪。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脚蹬乌皮靴。蓑衣里是一件青绿圆领袍,腰系缥色丝绦,悬一块滴翠玉璧。

她站在亭中看人,马上人也在看她。

青蛾眉,雪贝齿,朱檀口,倒是个极俊俏的小娘子。

那马上人嘴角含笑,看着倒是温和可亲,只是一双眼睛漆如点墨,烁如寒星。

不是个好相与的。

林稹不动声色的往后退了半步,走到了钱氏身边。

她一动起来,韩旷即刻就看见眼前小娘子麻布裙摆上沾了好些个泥点子,应该是方才马蹄溅起的泥水渍。

“对不住,污了小娘子裙摆。”韩旷翻身下马,入得亭中,拱手作揖。

“无碍。”林稹站在钱氏身边,客气道。

韩旷也客气的笑笑,摘下斗笠来。

他个高,身量挺拔,生的也白净。眉毛浓黑,鼻梁高,薄唇。是个极清俊的小郎君。

钱氏见了,不免眼前一亮。只可惜这小郎君穿得与身边人一模一样,都只是圆领青布袍,只怕都是护卫。

钱氏心里叹息,再转头看看还在好奇瞥这一支车队的娇姐儿……心中百转千回。

也不知道能用得起这般好样貌、好气度的护卫,又骑得起马,那马车里坐得是谁呢?

若是女眷也就罢了。若是年轻的郎君,又或是家中有适龄子侄的长辈。更有甚者,是哪个达官显贵……

她心里想着,跟在韩旷后头的马车终于进了亭中。

只是亭子本来就小,挤进两辆骡车已是极困难。再来一辆马车和两匹马……根本进不来。

见驾马车的成安蓑衣都快被淋湿了,韩旷便对着钱氏作揖道:“这位娘子,劳驾,可否挪一挪骡车,腾些空地出来?”

钱氏自家两辆骡车,哪一辆肯扔在外头任雨淋呢?

她心疼,却也知道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就对着钱五郎道:“五郎,你叫人把车往外挪挪,别淋了骡子就是。”

“哎。”钱五郎赶忙指挥阿大和金砚挪骡车去了。

韩旷见状,作揖道:“多谢娘子……成安,你把车驾进来。”

马车终于进了亭,虽说还有一小半落在亭外,但到底不至于让马被雨淋。

众人都在亭中避雨,钱氏等了许久也不见马车里的人下来,到底忍不住了。

“这位小郎,怎么不请你家主子下车透透气?”

韩旷正解蓑衣,闻言愣住,见眼前这妇人迷茫不解的样子,便意识到此人多半是误会了。

他掀去蓑衣,交给身侧的护卫周小乙:“好教娘子知道,那马车是我运货的,里头没人。”说着,韩旷上前,掀开车帘。

里头布匹一摞摞,麻袋一叠叠,直将马车塞得满满当当。

林稹恍然大悟,怪不得这人要叫马车入亭避雨,原来是怕淋湿货物。

货物……这人是个商户。

林稹想起自己怀里的铜照子,便看了韩旷几眼。

一旁的钱氏丢了个大脸,又想到此人竟是个商户子,自己白费心思不说,还叫自家骡车挨雨淋,面色就有些不好看,冷淡道:“是我误会小郎君了。”

“也不算误会。”韩旷笑道,“这马车原是我坐的,只是路上采买了些东西,这才把马车让了出来。”

他这样温和有礼,不叫人难堪,钱氏面色稍缓。再一看他解下蓑衣后,腰间那枚滴翠的玉壁,面色更好。

奈何此人有些家底,却也只是个商户,钱氏不甚感兴趣,便不再言语。

倒是林稹,诧异的看了韩旷几眼。照他这说法,马车原本是他坐的,路上才拉去运货。哪个商户肯半路才开始销贩货物?前头那截路就这么空置着?

如此看来,此人未必是商家子,倒像是外出办事,顺手买卖货物,赚个花销罢了。

林稹没说什么,不过是随意猜测一二。说到底,萍水相逢的,何必追根究底。

于是两拨人马都不说话,只是分占亭子。

正是中午,时雨未停,远处万山相叠,色沉如黛。

林稹跟着钱氏、娇姐儿上了骡车。

又从钱氏手里接过猪胰胡饼,掰成小块,就着水囊用了。

这是在前一个马铺,问驿卒买的。

林稹径自吃胡饼,忽听得车帘外头传来声音。

“娘子,我家郎君特意遣我送来茶马司锦院产的玛瑙锦一匹。”

“一来感念娘子肯让出亭子,二来方才为避雨急行,惊了小娘子,聊做赔罪。万望二位不要嫌弃。”

林稹一愣,只听钱氏面上带出笑来:“多谢你家小郎君了。”说罢,车外的桂妈妈自觉接过那匹玛瑙锦,送入车内。

“呀!”娇姐儿眼睛亮晶晶的。只管把胡饼往嘴里一塞,伸出两只油汪汪的手就要去摸。

“哎呦……娘,你打我干什么!”娇姐儿被钱氏拍了拍,缩回胳膊,委屈不已。

钱氏嗔道:“待去了京里,可不许这么眼皮子浅,叫人笑话!去,洗洗手再摸。”

娇姐儿这才不情不愿的叫桂妈妈接了点雨水来净手。

林稹没搭理这场母女官司,只是细细看起那玛瑙锦来。

极鲜亮的丹红色,如日初升,可映朝霞。

怪不得叫玛瑙。

“真好看。”娇姐儿痴痴道。

她长到十三岁还没穿过这么好看的布料呢。

“娘,好看不?”娇姐儿掀起一截布料在身上比划来,比划去。

一会儿搭在肩膀上,说要做一件褙子。一会儿又比划自己的麻布裙摆,嚷嚷着要换了这身衣裳。

“好看。”钱氏含笑,伸手抚着娇姐儿鬓角,任她臭美。

林稹看在眼里,只觉外头那位郎君好生阔气。这玛瑙锦一看就很贵,竟然舍得送来,当真豪气。

马车外钱五郎可一点也不觉得。

他眼睁睁看着那个商户送了一匹漂亮的锦缎进去,还指名道姓有一半是送给大妹妹的。

这、这可如何是好?

钱五郎闷闷的站在原地。不由得盘算起自家笼箱里还有什么礼?

可那是爹娘叫他进京后送给林家祖母、二房林姑叔父的,也不能乱动啊。

他心里急,又不愿违了爹娘的意。一时间,又是捋衣服,又是理丝绦,巴巴的盯着车帘,拉长了耳朵听声。

站在另一边用炊饼的韩旷看得发笑。

这憨子围着骡车转来转去,又理了那么久的衣裳,也不知道心悦的是哪位小娘子?

是那位俊俏的,还是那位圆脸的?

他促狭劲儿发作,扬声笑问道:“我车上有铜照子,郎君可要买一个?既能拿来正衣冠,还能拿去赠小娘子。”

钱五郎脸色爆红:“你、你休要胡说!”

“我可不是胡说。”韩旷轻笑道,“方才为表谢意,我叫人送了一匹玛瑙锦过去。这会儿骡车里正缺一面铜照子。”

是了,那布料放在身上,好看不好看的,总得找个照子来看看罢?

钱五郎霎时心动。

“可、可姑姑带了铜照子来的。”钱五郎又犹豫起来,“每日早起梳妆,姑姑都会叫桂妈妈从后头笼箱里捧出一面鸿雁纹的铜照子。”

原来是姑侄关系,那车里的就是两个表妹了。

韩旷微微一笑:“小郎君,送礼要的是雪中送炭。既然你姑姑没有喊人送照子,多半是没想到。”

又或者是想到了,但怕外人觉得她们眼皮子浅,没用过什么好东西,收两匹布还要对着镜子摆弄来、摆弄去。

“我这就去叫桂妈妈拿照子。”钱五郎转头就走。

“郎君且留步。”

钱五郎疑惑转身。

韩旷微笑道:“郎君,能被放进笼箱里的照子多半都大,进了车厢,非得叫一个仆婢半跪捧着。”

“如今你姑母没要照子,想来是体恤仆婢。郎君这会儿去唤人,岂不是让你姑母为难?”

钱五郎左思右想,觉得有道理,豪爽道:“既然如此,你那铜照子多少钱一面?我买个稍小些的,也不要人捧镜。”

“如此一来,便两全其美了。”

韩旷却摇摇头:“既然行囊里已有一面照子了,再买一面作甚?行路艰难,徒添累赘。”

钱五郎不由得点点头,又犹豫:“可我要是不买,大妹妹这会儿正好缺一面照子,那怎么办?”

原来心悦的是那位个高的、俊俏些的。

韩旷眨眼:“这有何难?我有一小照子,巴掌大,极适合拿在手上。郎君倒不如赁了去,一晚只要十文。”

“待到明日归还于我。如此一来,既不需旁人捧镜,也不怕行路累赘。”

钱五郎大喜过望。穷家富路,他出来之前爹娘给他塞了好几十贯呢。

十文罢了,出得起!

“既是如此,我且租一晚。”语罢,殷勤的掏钱,跟着韩旷去马车里选了一面莲花纹铜照子。

目送钱五郎去骡车里献殷勤,韩旷身侧的护卫周小乙不由得感叹道:“买这照子的时候也就五十一文罢,眨眼之间就回了两成本了。”

一旁的成安摇头道:“不能这么算。这照子既然赁出去过了,就不好当全新的卖,非得折价不可。”

“谁说的?”韩旷慢条斯理道:“保不齐一会儿就有人买走了呢。”

1. 去汴京的路:《宋代的交通与政治》

2. 四角攒尖,茅草顶、旁有几棵野松:我杂糅了好几幅宋画里野外的凉亭。

《云山行旅图》中有一座四角攒尖顶的方亭;《松下会友图》中的亭是茅草顶的。

——《大宋楼台:图说宋人建筑》(不是书中原话,是我简略描述的)

3. 关于野外的凉亭:如穿越到千年前的宋代,山中可能出现的建筑……唯有凉亭是全年、全日开放的公共场所,可以接纳所有临时歇足、暂蔽风雨甚至蜷宿一夜的过客。——《大宋楼台:图说宋人建筑》

4. 茶马司锦院生产七八行锦、玛瑙锦、真红双窠锦等。——《宋朝简史》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7章 第7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