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满庭芳 > 第15章 第15章

满庭芳 第15章 第15章

作者:榆冬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12-15 01:49:02 来源:文学城

骡车一停,阿大即刻跳下车去,叩门。

乘着阿大和门房说话那会儿,林稹撩开车帘望出去,瞧见并排的三间乌头大门,上有暗金浮沤钉,菱形雕花门簪,一尺四寸的甬瓦 瓦层叠成单檐悬山顶。

“娘,好气派啊!”娇姐儿兴奋道。

钱氏脸也有些泛红,勉强压下紧张和激动,提醒她和林稹:“待进了府,须得步步谨慎,事事小心。不要叫人看轻了我们。”

娇姐儿连连点头,又冲着车外张望。

母女二人正兴奋。只是林稹见了,总觉得怪怪的。

这宅子不仅气派,而且前后巷全是高头大马、豪舆车轿,一辆接一辆,长得看不到头,人、车、轿、马……几乎将整条街堵得水泄不通。

就连这街上堵着的人,穿得不是水林檎锦,就是紫皂缎子,次一些的也是穿细绢小纱,间或有穿襕衫的穿梭其中。

“老丈,可曾通禀过?只说是鄜延经略使麾下推官前来拜谒。”

“余前些日子游骊山,瞧见路旁一捻红养的好,便做下此词,劳老丈递送给相公,请相公点评一二。”

“什么一捻红?人家连御衣黄都是见过的,要你来献宝!”

“周元溯,你既强占槐厅,想来是要宣麻拜相的,又何必前来谒见?莫不是想着取而代之?”

安静递拜帖的,士子投谒的,送礼的,不忿另一个人插队吵起来的,久别重逢叙旧的……当真是熙来攘往,门庭若市。

人太多又很堵,又吵,林稹听得不甚清楚,但她略一思量,就知道……这不是叔父家。

叔父子承父业,也是个做御史的。没道理素来清廉的御史家门口有这么多人拜访求谒的?

更别提因为守父孝,叔父已丁忧三载。都说人一走茶就凉,只怕此时叔父在朝中的影响力,还不如御史台门前的一只乌鸦大呢。

林稹想着,摇摇头,约莫是阿大不认得京里的路,找错地方了。

也不知找到了哪个高门大户家门口,竟连四五品的红袍高官都得上门求见。

果不其然,要不了一会儿,林稹便瞧见阿大跑了几步回来,不好意思道:“娘子,说是找错地方了,林御史家在隔壁。”

钱氏点点头,略有些失望,只管叫阿大继续往前。

骡车艰难的往前挪。

林稹硬生生熬了一柱香,总算是挪到了叔父家门口。

撩开帘子一看,还堵在车队里呢。

原来是溢巷填街的人车马,把隔壁叔父家的宅子门也给堵了!

阿大满头大汗的下了车,匆匆直奔林宅门房。

林稹隔着帘子都能听见外头有人嗤笑了一句“竟有人来拜见穷御史”、“也不怕乌鸦飞进他家。”

林稹一时无语,也懒得理会这些人,趁着娇姐儿掀开车帘打量时,往外瞄了几眼,发现叔父家的宅子大门和隔壁那户高门大差不差。

只是宅子看起来更小些,也更陈旧寥落。

她就这么看了几眼的功夫,阿大便匆匆回来了:“娘子,那门子叫我们先等等,他得回去禀报自家夫人再说。”

钱氏两条细眉拧起,不咸不淡道:“知道了。”

林稹看了钱氏一眼,没说什么,只是沉默等着。

过了大约两刻钟,才有小厮上来,引着两辆骡车和驴马从一处断砌造的小门进去。

钱五郎和金砚、阿大被引着,去了外院。

林稹等人过了一道软门,这才下了骡车。

迎面又来了个深绿褙子、梳包髻的妇人,年约三四十,眉眼带笑,见了人便叉手一礼:“奴婢姓王,夫人遣我来引路。这位可是湖州来的钱娘子?”

钱氏挺直了脊背,慢悠悠嗯了一声。

“夫人已遣了小厮去支会大郎君一声……劳烦钱娘子随奴婢来。”说着,背过身去引路。

娇姐儿还在探头探脑,看草绿色的梁柱,游廊上随风摇动的竹帘,比人都高的芭蕉……惹得钱氏瞪她一眼,这才蔫头耷脑跟在后头,不敢再张望。

林稹跟在后头,一边走,一边拿余光打量着。

穿过游廊,绕过重叠的院落……进了一处月洞门,终于到了一座颇为僻静的小院子。

林稹抬眼一看,那匾额上写着“松鹤院”三字。

甫一进去,瞧见三间小屋,只是院里没有芳花兰草,只栽了一株枇杷树,旁有两垄菜地,种些葱韭、夏菘之类的。

这会儿只见两个麻衣葛布的老妇人正半蹲在菜地里摘金皮瓜。

那背影……林稹见了,不免有些惊诧,迟疑道:“可是祖母和邓妈妈?”

其中一位老妇人听了,拂开身侧邓妈妈来扶的手,只管撑了一下膝盖,自己站起来,转身望来。

干瘦、鸡皮、霜发,也没插戴什么首饰,只拿块葛布梳了个包髻,衣摆上全是土,瞧着与乡下时候无甚分别。

再看看钱氏和两个女儿,一色的葛麻,蓝布鞋底沾着草茎烂泥,风尘仆仆,神色疲惫。

余氏见了,都来不及问怎么突然上京了,只是看着她们,叹息一声道:“都进来坐罢。”

说着,引着林稹等三人进了门,在上首榉木圈椅上坐下,又叫邓妈妈上了茶水点心。

“都尝尝,这一路赶过来,累坏了罢。午饭可吃了?”

接连一个多月风餐露宿,这会儿骤然被人关心,林稹心头不免一暖。

就连钱氏紧绷的脊背都缓和了许多:“赶得急,还没呢。”

“自己家,也不拘什么礼数,都吃罢。”余氏温声道。

一句自己家,倒叫林稹松了一口气。

她这一路提心吊胆的,生怕钱氏卖了家业匆匆来京投亲,却又被二房打发走,最终带累的她居无定所。

万幸。

林稹心神一松懈,拈了块乳白的糖糕,上头浇了淡褐的桂花蜜,入口,米香气混着桂花甜。吃得林稹竟大为感动。

她都有多久没吃过甜食了。

乘着钱氏和祖母搭话,说母女三人在家,生计艰难,只能上京来的这会儿功夫,林稹不疾不徐,吃完了三块糖蜜糕,四块松黄饼,吃得自己肚皮滚圆。

倒是娇姐儿,眼珠子直盯着几盘糕点,偏偏一想吃就被钱氏拿余光看两眼,惹得她撅着个嘴,坐在位子上赌气。

坐在上首的余氏瞧见了,笑问道:“珍娘吃的高兴,娇姐儿怎么不吃?”

她这么一问,三年没见的拘谨劲儿立马就散了。

“祖母——”娇姐儿笑嘻嘻的依偎上去,“我想吃祖母做的。”

这话一出,倒唬得跟来的王妈妈心里一跳。到底是从小跟在身边养大的,这情分就是不一样。

“老了,从前还能下厨做饭。现在动一动都嫌累。”余氏拍拍娇姐儿的胳膊,叹息道。

钱氏笑盈盈的搭话:“哪里就老了,我还得倚仗娘教导呢。还有孙子孙女,娘都没瞧见璋哥儿中状元呢!”

余氏被逗笑:“还中状元,他和他爹能中个进士就不错了!”

几人说说笑笑,林稹时不时吃两块糖糕,喝一口蜡面茶。

她吃得正香,外头邓妈妈进来回禀:“老祖宗,大郎君来了。”

说话间,门帘一开,便瞧见有个年约三十几许,着葛布的郎君匆匆行来。

“爹。”林稹和娇姐儿齐齐起身唤道。

“夫君——”钱氏快步上前,眼眶都红了。

“哎、哎。”林淮大步上前。他三十好几的人了,握着妻子糙粝的手,再看看两个女儿一身麻布襦裙,神情憔悴,也不由得红了眼睛。

“可有吃过饭?饿不饿?”他声音都在抖。

钱氏见了他,哪里还顾得上饿不饿,只两眼泪汪汪的看着林淮。

还是林稹答道:“用了些糕点。”

钱氏待她一般,林父待她却不错。这会儿见了父亲,林稹眼眶也有些涩意。

“我还没吃呢!娘不让我吃!”娇姐儿告状。

四周仿佛传来妈妈女使们低低的笑声。

钱氏脸皮火辣辣的,回身瞪了女儿一眼,惹得娇姐儿越发噘嘴。

“好了好了。”余氏打圆场,笑道:“这会儿都中午了。你娘不叫你吃糕点,是怕你饱了肚皮,一会儿吃不下正经饭。”

林稹也不愿意让周围仆婢们继续看笑话,便岔开了话题,“说来爹爹可曾用过饭?”

“不曾。”林父摇了摇头,这才反应过来大白天的,赶忙松开钱氏的手,稍缓了缓心情,各自落座。

甫一落座,他就想问钱氏可是家里出事了才匆忙上京。只是念着周围仆婢们都在,到底没问出口,只闲谈些乡下风物,和钱氏一起逗余氏开心。

只是林淮聊着聊着就走个神,眼神飘忽,眉头微皱,分明是忧思难当。

林稹瞧着,也不免思忖起来。

可是学业出了什么问题?又或是她们的到来给父亲带来了什么麻烦?住房紧张还是银钱短缺?

林稹脑袋里千头万绪,正思忖着,忽听得外面又有女使禀报,只说“夫人来了。”

说着,门帘一开,迎面进来个妇人。

淡红罗抹胸,黛青草木染百迭裙,外罩一件龟背纹直袖衫。芭蕉髻上斜插一把金梳,两侧是嵌红宝石金博鬓,画了个檀晕妆。双手各套一只花草纹钳镯,食指上三个细细金连戒。

钱氏见了,竟不由得低下头去。

只一瞬,又高高的昂起头,笑问道:“这位是?”

“嫂嫂好。”殷氏当即走过去,叉手一礼。

钱氏端坐在椅子上,受了这礼,这才起身还礼:“弟妹客气了。”

殷氏微愣,一笑,和余氏、林淮打过招呼,又亲亲热热的凑上来。

“这二位就是侄女,珍娘和娇姐儿罢。”说着,当场褪下手上两个花草纹金钳镯,一人一个给林稹和娇姐儿戴上。

林稹咂舌,真有钱啊,这金镯雕工精美,纵使是空心的,也足够值钱了。

“多谢叔母。”林稹客气道。

娇姐儿眼都花了,晃晃手腕上的镯子,高高兴兴道:“谢谢婶娘!”

两个年轻漂亮的小娘子,叫人见了就高兴。

殷氏不由得笑起来,又转过身,去对面圈椅上坐下,笑道:“娘,我已遣人去收拾院子了……嫂嫂此来,可得好生歇息。”

殷氏是弟妹,她一来,林淮不好多坐,只说道:“娘,秋闺将至,儿得赶去温书了。”

余氏便点点头:“去罢。”

说着,又补了一句,“你吃穿住行都在小书房里,往日倒还行,只是如今你妻儿都来了,可不好叫她们跟着你遭罪。一会儿自有小厮妈妈来搬行李,可不要再推拒了。”

林淮松了口气,低眉顺眼道:“都听娘安排。”说着,眉眼便舒展开来,忧色尽去。

原来真是住房紧张。

林稹大略一猜,想来是钱氏不来的时候还好,父亲一个人住小书房即可。

如今一口气来了三个女眷,父亲生怕她们没地方住,这才颇为忧虑。

这会儿祖母给了承诺,林稹下意识去看对面殷氏的脸色,果不其然,殷氏撇了撇嘴,神色间稍有些不自然。

林淮一走,殷氏已经调整好了脸色,顺势接着住房这个话题道:“娘说得是,一家子骨肉兄弟,哪好委屈了大哥和嫂嫂?”

“正好,因着琨哥儿年岁大了要说亲,我原想着把思退院收拾了,划给琨哥儿。”

“只是嫂嫂既来了,便委屈嫂嫂和大哥住进去……嫂嫂且安心,那地方虽不大,却格外清静,正宜大哥温书。”

“至于璋哥儿,照旧和他两个哥哥住外院,也好一道读书。”

钱氏一听见璋哥儿和二房的两个哥儿挤了快几个月了,眉眼间便有些不快。

奈何上首的祖母点了头,殷氏便佯装没看见钱氏的不满,只是趁热打铁道:“旁的倒都好说,只有一桩。珍娘和娇姐儿……”

殷氏沉吟片刻,语带为难,“娘你也是知道的,家里人口渐多,院子本就有些不够用……琇姐儿母女是客,不好叫她们动弹。这样吧,我把偎雪坞理一理,腾两个房间给侄女,可好?

钱氏一听,两条眉毛不由得拧了起来。

在家挤也就罢了,怎么到了汴京,不仅璋哥儿得跟别人挤一个院子,娇姐儿还得跟珍娘挤一块儿?

她正要开口,上首的祖母闻言暗叹一声。

偎雪坞也就三四间房,本是闰姐儿住着的,这会儿腾出来,只怕闰姐儿得搬去跟馥娘、窈娘一块儿住了。

余氏心里有数,只是她什么也没说。家里人口渐多,房子又紧张,能怎么办呢?

“你想得周到。”余氏点头道。

婆母都答应了,做儿媳的钱氏也不好再说什么,只神色冷淡的坐着。

殷氏见了,便打圆场,笑道:“偎雪坞小巧干净,等闲没外人打扰。里头还有一株杏花树。杏花飘落之时,犹如大雪纷飞,霎是漂亮。这才得了个诨名偎雪坞。”

钱氏脸色稍好看了些,客气道:“劳烦弟妹操心了。”

两人说了几句,殷氏又道:“只是先得劳烦嫂嫂和两个侄女在娘这里用个饭。”

“待我收拾了偎雪坞,傍晚那会儿再来请二位娇客乔迁新居。”

这么一说,大伙儿就都笑起来。

王妈妈凑趣儿道:“既是乔迁新居,可有老奴一杯乔迁酒喝?”

“有有有。”殷氏点着王妈妈笑,“晚上我吩咐厨下,整治些酒菜来。”

“咱们自家人,也不拘什么男女大防的,随意坐个两桌,也见见面,叙叙亲。”

“也好。”祖母点点头,“采娘,你再叫厨下备些饭食来,巧娘她们一路风尘仆仆,只怕饿坏了。”

殷采娘赶忙应了一声。

待用过饭,林稹等人又陪着祖母说了会儿闲话。

到了半下午,殷氏便收拾好了院子,遣王妈妈带林稹和娇姐儿去往偎雪坞。

1.甬瓦 瓦层:第一个甬瓦,其实是一个字,但我打进去晋江显示不出来,只能把一个字拆成两半打,大家将就着看。

2. 关于那个大门的描写、断砌造的说法——参考书目《图说大宋楼台》、《营造法式》

3. 水林檎锦,紫皂缎子:《蜀锦谱》

4. 一捻红:牡丹的一种

5. 御衣黄:宫中牡丹最上品者为御衣黄,色若御服——《青琐高议》(不知道是真实的品种还是该书作者瞎编的)

6. 强占槐厅:翰林学士院的第三厅,因为学士阁子的正前面有一棵巨大的槐树,一向号称“槐厅”。旧时相传住过此阁的学士后来多至入为宰相,所以诸学士争槐厅,以致有到任即强行搬出前任者的行李而占据此阁的。我做翰林学士时,曾亲眼看到过这样的事。——《梦溪笔谈》(张富祥译著)

7. 乌台:西汉时的御史府内有很多柏树,树上住了几千只乌鸦……御史府因此又被称为“乌府”“乌台”,这也是“乌台诗案”名字的由来——《大宋山河可骑驴》

8.草绿色的梁柱:佚名《女孝经图》所绘可见南宋初富有之家的庭院一角……出人意料的是,正屋的柱、梁既不是深褐色或暗红色,而是草绿色。——《图说大宋楼台》

9. 淡红罗抹胸,黛青……细细金连戒:对殷氏的这个打扮描写,装扮和首饰、衣料出自《我在宋朝穿什么》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5章 第15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