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案子不好查。
事涉陆氏,杜氏,以及昭玄寺内的功勋亲眷,主审人又是凌王殷玉,各个都是不好惹的主儿,他照山白夹在中间,里外不是人。
稷安帝让他与凌王一同主理永安钱一案,明面上是为了让他“新官上任三把火”,把官威立足了,实际上是强迫照氏与凌王上一条船。
近些年来御史台手握的监察权越来越大,有人看御史台是假大空,有人却看御史台是黄金台,各大世家子弟挤破了头想要谋御史中丞之职,这个香饽饽怎么就成了功绩平平的照山白囊中之物。
杜卫与凌王交好,照氏与杜氏水火不相容,稷安帝强行让凌王与照山白一同谋事,实际上就是让照氏与杜氏继续往死里斗,这样一来凌王的左右手相互残杀,伤的可能只有手,还有那个夹在中间的人。
稷安帝在防凌王,也在防照氏与杜氏。照山白从前置身事外,说来也干净,稷安帝把他拉进漩涡之中,让他当“中心眼”,名利与污点都吸了进去,他就成了众矢之的。
此间种种,照山白都看的明白。
凌王大闹昭玄寺后,上京城内人心惶惶,百姓都等着照山白查明真相,还寺内僧人们清白。
可这个案子在照山白手里,成了一团乱麻,他抱着手中的“毛线团”,在与君阁中熬了整整三个通宵。
除夕当日,照山白收到了来自凌王府中座上宾送来的刺[1],邀请他去广和楼一聚,共同商讨永安钱一案。
长安街上第一个烟花在空中炸开之时,照山白从迷迷糊糊的瞌睡中猛然惊醒,他的脸埋在书案上工整的案卷中,额头上印着衣袖上银丝线绣成的兰花。
“好烦。”
照山白看着手中的请柬,揉了揉腮,像一棵焉了了吧唧的兰花草。
他趴在书案上,不情愿地扒拉着一旁的卷宗,眉间挤出了一个小山丘。
照山白伸出两只手,左手抓住了“发疯”,右手抓住了“抱怨”,凶凶地攥了攥后,把这两个可恶的想法让扔在了一旁的花盆里,然后冲两只手吹了口气。
好了。他把自己哄好了。
照山白盯着那盆兰花看,他觉得自己好像有点过分,兰花和和气气地陪着他,而他却把坏东西扔给它。
于是,照山白走过去,轻柔地摸了摸兰花草的叶子,温声道:“这几天,幸好有你在。”
兰花舒展着长条叶子,像是也熬了几个通宵,正在困倦地打哈欠。
照山白给它浇了点水,又帮它擦了擦叶子,温柔道:“不要生气,我们和好吧。”
阁外烟火明媚,爆竹声四起。照山白抬头看了一眼空中绚烂的烟花,爆竹声中一岁除[2],辞旧迎新,承恩八年在烟火中留下了最后的残影。
冬去春来,又是一年,好景常在。
*
暮色初笼上京城,春庭河畔的广和楼已经悬起琉璃宫灯,朱栏外水波荡漾着胭脂色的光。
三层戏台上熏风卷过茜纱幔,忽听得云板轻叩,丝竹声如涟漪荡开。
台上人唱着一首《长恨曲》。
只见那扮作仙君的戏中人徐步登台,着一袭月白广袖鲛绡衫,衣摆以金线暗绣流云纹,腰间松垮系着碧玉髓带,行动时袍袖翻飞如鹤唳九天。
他面上傅了珍珠粉,眉间一点朱砂晕染,乌发半披半束在鎏金螭纹冠中,眼尾斜扫黛青,偏在清冷里透出三分冶艳。手中麈尾银丝拂过台下席间,引得几位簪花郎君掷去袖中金锞,琅然声没入笙箫。
“可恨薄情郎呐,不知君心似我心,似水深情付诸东流啊——”
他启唇唱罢一句,忽将麈尾抛向伴舞的胡姬,反手抽出腰间软剑。寒光乍起时,广袖如雪浪裂开,露出腕上缠绕的银铃缨络,足尖点地旋身竟踏着羯鼓疾奏,剑花挽得密不透风。
倏尔乐声转柔,十二幅缃色缭绫从梁间垂落。戏中人反手将剑插回云母屏风,信手扯过一匹缭绫缠在臂间,仿效《洛神赋》中“翩若惊鸿”之态,逐绫而舞。
满场顿时响起此起彼伏的玉如意敲击珊瑚案的清音,这是大徵贵族示爱的风雅旧俗。
台角乐师猛地拨响二十三弦箜篌,戏中人蓦然仰面折腰,任长发浸入鎏金兽首香炉腾起的青烟。
戏中“仙人”在乐声最激烈之时悄然退场,留十二位舞伴在台上翩翩起舞。
漏鼓三更,戏台绒毯已积了层琼花瓣般的碎金箔。
看台上的凌王意犹未尽,抚掌道:“郎君这‘仙人堕尘寰’的把戏,倒比玄学的‘三玄之义’更摄人心魄。”
广和楼是干越董氏的家产,当家人是董明锐的表弟董典。他是个正儿八经的生意人,马屁拍的那叫一个响,最会哄的上京城内的皇权贵胄称心如意。
这一出《长恨曲》,便是他亲自去满春楼请来的花魁镇场子,又从大蛮买了十二位姿色倾国倾城的胡姬伴舞。
这出戏,整个上京城除了他,再无人能把戏角凑齐,把戏台子搭的如此奢华。毕竟也没人愿意砸更多的金子花在哄人乐呵上。
但是,只要这个人是凌王,那别说是金子,就算是砸人命,那都是相当值的!
董典倒了酒,连忙躬身凑上前道:“能让殿下您觉得这出戏唱的好,是诸位美人的福气呐。”
凌王不语,他品着口中的佳酿,回味着刚才那一出好戏。痴情人遇薄情郎,纵使他是仙姿绰约的谪仙,也还是情坠尘世,动了凡心啊。
窗外画舫飘来旌梁的江南水调,混着酒香漫过遍地狼藉的纨素扇、撕破的鲛帕。
席间服用了香云散的名士们早散了衣襟,适才击案长啸,废了他们不少力气,此时已经力竭。有人醉醺醺将酒盏抛上戏台,琥珀光正淋在舞姬的锁骨上,映得锁骨间悬的翡翠辟邪佩碧**滴。
凌王瞧见周围自诩风雅名士的公子们各个陷在了酒色与温柔乡里,他冷淡一笑,接过董典手中的美酒,抬手扔在了戏台子上。
“刚才那位‘仙人’呢?”凌王挑眉问道。
董典上前陪笑道:“许是在台下候着呢,刚才那一首《长乐曲》,定是给美人累坏了。”
凌王意会一笑,他摩挲着手中缠绕的鲛帕,“美人得宠着。无妨,本王等得起。”
戏台之后,那位众人翘首以盼的美人,正在喂一只红眼乌鸦。
此人,正是桓秋宁。
他见惯了台下人轻浮的嘴脸,正如见惯了一个个青面獠牙的面具,他平静地抹去了眉间的朱砂,对镜自赏。
在这座奢靡繁华的上京城内,无论他以什么样的身份出现,只要他的这张皮在,便自然而然成了全场的焦点。更何况如今他可是令无数权贵急得牙痒痒的花魁!
从惊叹到厌倦再到唾弃,从头到尾,他们只不过是想看一个高高在上惊世骇俗的人,跌落到尘埃里,成了他们能踩踏的烂泥,这样他们骨子里的烂髓就能得到安抚。
把只可远观却不可得的玉石踩在脚底下,这种感觉谁能不喜欢啊?太痛快了,爽到他们以为自己就是那纯白无暇的白玉,高贵无比呢!
“公子,人已经来了。”
一旁侍奉的下人正是十三,他仔细地瞧了瞧身上蜀锦料子的衣服,爱惜地摸了摸,笑道:“真光滑,好料子摸起来就是不一样。没想到我十三英明一世,穿过最好的衣服居然是广和楼端茶倒水的下人穿的。”
桓秋宁收拾完脸上的妆,换了一身青色的对襟长衫,散帻露发,腰间束丝绦,衣摆上绣着灵芝与闲鹤。他从屏风后走出,穿着高齿木屐,走动时衣袂飘飘。
他拿起一把玉骨扇,问道:“事情都安排好了吗?”
十三上下打量着桓秋宁这身衣裳,他捂嘴偷笑,被桓秋宁抓了个正着。
桓秋宁平静地盯着他,“你笑什么?”
“没什么。”十三一边憋笑,一边给自己开脱,“真没笑!喔,对,太热了,我热!热死我了哈哈哈!”
桓秋宁作出一副“我信你个鬼”的表情,依旧平静道:“怎么,那香云散也喂到你嘴里去了?你跟前面那些人一样,活够了,准备两腿一蹬见神仙去?好走,不送。”
十三透过屏风,朝宴席上望去,那些世家贵族穿着轻薄的纱縠单衣[3],袒胸露臂,散漫的卧在鹿皮软褥上。
他们脸颊通红,一个个的喝的云里雾里,好像下一刻就要梦到太上老君来给他们送仙丹了!
“呸呸。十一哥,你骂的真脏。”十三鄙夷地看了他们一眼,他不敢说桓秋宁这身衣服像开了屏的绿毛孔雀,只能昧着良心点评道:“好看,你这身衣服绝了!”
“少油嘴滑舌。”桓秋宁打量着后台地皮影,“诱饵已经准备好了,就等鱼上钩了。”
十三心里苦,骂又不敢骂,夸了也不行,这日子混的真是灰头灰脸的。他委屈巴巴地转头,见广和楼外的画舫上来了一位公子,正被舞娘们围得水泄不通,只露出了一截白色的衣角。
十三定睛一看,仔细看清楚后,他笑得呲牙咧嘴,学着戏腔唱道:“瞧瞧吧,你的有情人儿来了。”
桓秋宁:“……”
*
广和楼西侧的游廊忽起了一阵骚动。
湘妃竹帘被撞的斜飞,跌进来个雪白襕衫的锦衣公子,襟前绣着银竹纹,耳边的流苏与鸦发交缠在了一起,银铃声清脆。
走在照山白身前引路的人早已被人群冲散,他不知该怎么面对眼前这些突然出现的人舞姬,睫毛颤如雨打白荷,走也不是,停也不是。
照山白跌撞着摸到戏台侧的乌木楹柱,他刚拿出袖中的手帕,便被身前的舞姬抢了去,频频笑着看他。
照山白深吸了一口气,静定不语。周围的笑声,戏谑声,以及一些乱七八糟的声音全都入了他的耳朵,他终是忍无可忍,抬起手,捂住了眼睛。
可捂住眼睛之后,好像听得更清楚了!于是,照山白闭着眼睛,又捂住了双耳。
礼教要求他非礼勿视,非礼勿听,要对女孩子温柔地讲话,不能再人前失仪。可是,此刻他真的很希望能有一个人出现,拉他一把,不然他真的要疯掉了!
“照丞,好久不见啊!”来了一只开了屏的绿毛孔雀。
桓秋宁轻步走来,松垮披着晨羲未晞的天水碧纱袍,指尖还勾着半截断在剑舞中的银铃链。
他摇着玉骨扇拨开人群,径直走向照山白,“一别数日,想我了没?”
周围喧闹声嘈杂,照山白依旧捂着双耳,不听不语。
桓秋宁见他这幅样子,闷声一笑,牵着他的衣袖,调戏道:“这位公子,你好不经撩啊。把耳朵捂住了,心就不跳了吗?”
照山白闻着熟悉的香味,睁开了眼睛。他看着桓秋宁,看他揽着身边的一位朋友,还要拉着自己的衣袖,欲言又止。
桓秋宁把十三推到一边,走到照山白身前,看着他道:“照丞,你理一理我。这么多人看着,你不理我,我好没面子的。”
身边有照山白的时候,桓秋宁的话总是很多,有时候是想打趣他,有时候干脆把他当成了不会抱怨的树洞。其实桓秋宁跟熟的人都很能聊,只可惜他的身边根本没几个熟人。
桓秋宁道:“照大人升了官,手里握着几个重案,已经今非昔比喽!但凡是个官,见了你都想请你去吃酒,大忙人不愿意跟咱这种芝麻小官玩,我可以理解。但是!我们可是同床共枕过的友谊……嗯,或者是别的情谊,也行。总之,我们应该另当别论!”
“够了。”照山白转头道,“墨大人新官上任,此处人多眼杂,不要给自己和别人平添事端。”
“墨大人?这称呼我好稀罕啊。”桓秋宁笑道。
“等等!别人?谁是别人!才分居几日,就变得这么冷漠了,好你个薄情郎,有了新欢就忘了旧爱,我有怨,我要让大伙评评理!”桓秋宁抱着胳膊,自己生闷气。
“......。”照山白拦住他,“你,你不要乱来。”
桓秋宁歪头道:“你让我跟着你,我就好好地待着,都听你的,如何啊?”
照山白回看了桓秋宁一眼,没有拒绝。
桓秋宁离照山白很近,却也只是抓住了他的衣袖。
玉骨扇打退了了伸向照山白的一只手,回扇时还带着那他身上的股竹香。
在座的宾客见状,突然来了兴致,谈论起了关于照山白“断袖之癖”的传闻。起初有很多人是不信的,那位不染尘世的旷世奇才,连女人都入不了他的眼,更何况是男人呢?
可如今一位人比花艳的少年就跟在他的身后,寸步不离,照山白的脸上虽然没有愉悦,可是也没有半分抗拒。
传言不攻就越演越烈啊。
广河楼外的春庭河中浮冰相撞,声若碎玉。忽听得头顶有人轻笑:“照大人避香如避虎狼,倒比在座的假修仙的名士更似全真道人。”
凌王转着舞姬从照山白手中抢来的白帕,侧卧在织锦镶边的文茵[3]上,道:“本王适才还在好奇,一向守时的照大人怎么迟迟不来赴约呢,原来是耽于美色,把公事抛之脑后了。”
天降横祸。照山白长舒了一口气。
照山白走上前,道:“见过凌王殿下。并非臣陷于美色,只是广和楼中宾客是在太多,臣从画舫走到此处,比从照府走到广和楼还要慢了很多,实属无奈。”
凌王斜视了桓秋宁一眼,道:“最近上京内来了不少新鲜人儿啊,这位又是谁的人?”
桓秋宁手中的银链缠住了照山白的手腕,他含笑道:“自然是丞公子的人。”
董典很快反应了过来,他上前对凌王耳语了几句,凌王这才正眼看着桓秋宁道:“哦,原来是那位单凭美色就能脱了贱籍,入朝为官,还能让父皇很是满意的公子墨啊。啧,可本王看着,姿色一般,不过是庸人之资而已。”
照山白松了一口气,他立刻转了话题,道:“殿下,昭玄寺内永安钱的来源有很多......”
“停。”凌王掏了掏耳朵,蹙眉道,“本王让你说了吗?如此良辰美景,你偏偏要煞风景。滚下去,本王唤你,你再上来。”
照山白的脸色不好,语气淡淡道:“是。”
桓秋宁顶着腮,他看了眼照山白,站在他的身前,朗声道:“殿下,除夕夜守岁漫长,肯定无聊。我听闻旌梁有一位技师,将剪纸与傀儡戏融合成了‘皮影戏’,能在皮革后把戏本子给演出来。适才路过街市之时,我见这位技师正在长安街上卖艺,便把他带了过来,本想给自己解解闷,没想到遇见了您。不知殿下以为如何呢?”
凌王心情不错,他道:“皮影戏。本王也曾听说过,只不过未能一赏。去准备吧,本王正愁没乐子呢。”
“好事多磨。殿下莫要着急,且先听在下为您奏上一曲,就当做是这场戏的开场了。”桓秋宁拍了拍手,转瞬间消失在了茜纱屏风后。
片刻后,两位小生抬上了一架古琴,放置在了檀木案上。
戏台后的屏风“吱呀”一声轻晃,桓秋宁赤足踏着满地金箔碎步而来,腕间银铃在烛影里捡起冷冷寒星。
更漏声碎,西窗忽然灌进一阵裹着雪碎的风,照山白发间的银铃响起,与桓秋宁手腕上的银铃声相交相融,清脆悦耳。
照山白坐在台下,看着台上的那人,抬手抚琴。
此琴的琴弦为冰蚕丝,出音有力且余音消失快,声音甘爽,柔和饱满,且韵味醇厚。
“好琴!”在座的一位名士抚掌叫好,起身对照山白示礼道,“我知道丞公子有一古萧,名曰‘盼见’,不知今日能否有幸听二位合奏一曲,此生无憾啊!”
照山白回礼道:“多谢阁下抬爱。只是我只身前来,并未携带古萧,抱歉。”
董典见状,立刻遣人去拿古萧。他上前笑道:“好巧不巧,前几日故友刚赠我一支上好的古萧,正在广和楼内。快快,去拿过来,给照大人瞧瞧。”
照山白先道谢,而后接过了古萧。此萧的材质和做工一般,想必音色平平,与桓秋宁的古琴相差甚远。但他不想驳了董典的好意,便赞道:“乐律不在于炫技,而在于抒情。故此,乐器不在于质地,而在于心意。谢过董大人,这是一支好萧。”
在场的名士各个越萧无数,一眼便看出了这支萧就是个三流货色。他们不仅没有拆穿,反而在心里赞叹照山白的心境与内涵。
夜色更浓,霜雪浸透西窗,桓秋宁指下玉琴忽然迸裂一弦。
裂声未绝,照山白的古萧声起,萧孔凝着将化未化的雪,片刻后,水珠顺着萧管滴成了宫商角徵羽。
琴箫相合,却因为古琴断了一弦,迟迟不能真正的合奏在一起。桓秋宁不按常理出牌,偏偏没有弹出名的曲子,反而瞎编乱造,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来。
他的琴声越古怪,照山白的萧声便越柔和,像一层似有似无的薄雾,将琴音中所有的尖锐的锋芒全都包裹住了,用他的温柔与善意一点一点的疗愈那根断弦的伤痕。
桓秋宁的琴声轻快,明明是欢快的曲调,却让人觉得心中悲凉,仿佛大喜后又大悲,心口处不由得揪紧。
而照山白的萧声虽然平和,柔中却不染悲,让人觉得心安。
琴声与萧声看似在融合,实则在争斗,两个人好像在乐律在吵架,又好似借着乐声,在跟自己内心中矛盾与纠结的那一面和解。
戏台骤然大暗。
桓秋宁翻掌按弦,抬眼向台下望去。
照山白坐在烛影中看着他,仿佛在透过他的眼睛,看他心里的伤心事。枯黄的残谱在烛焰中翻卷,其上落这一根断弦。
人的心事藏在乐声中。
桓秋宁把那根断弦藏在了衣袖里,连同他看向照山白眼神里的那几分不经意间透露的真情,一起藏在了片刻的寂静中。
好戏要开场了!
[1]刺:早期名刺(汉魏),类似名片,兼具邀请功能,如《后汉书》记载投刺拜访,后渐分化出站门请帖。
[2]“爆竹声中一岁除”:出自北宋王安石《元日》。
[3]纱縠单衣:魏晋时期贵族以清淡玄理,饮酒服药为风尚,服饰为了适应生活状态,需要穿轻薄的此类衣服。
縠:极其轻薄的平纹丝织物,通透如雾。
这章写了好久……QAQ……
好怕把小狼崽写成虐文啊,所以下章发糖!!!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7章 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