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馆陶 > 第22章 第 22 章

馆陶 第22章 第 22 章

作者:渲洇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5-28 00:38:44 来源:文学城

阿启将荣废为了临江王。

我当愧疚,荣是我的犹子,他身上流着与我相似的血。虽然栗姬跋扈,□□是个很好的孩子,对我一直恭敬。我看着他出世、看着他长大、看着他一点点学习为君治国之道……再看着他悲伤的离开长安。

他需要前往那个位于南方湿热之地的封邑。

而他还不知道害他失去了太子之位的人是我,临走之前竟特地向我辞行。风华正茂的年轻人,眉目间即便有颓丧之色也依旧是精神奕奕的,他对我说,治一国之百姓与治九州之百姓并无分别,他既为刘氏子孙,自当励精图治,不堕高皇帝之声明。

……我当愧疚的,可我没有。

我默默地注视着荣远去的背影,莫名的想起了十几年前的淮南王叔。

我也曾在灞桥之上送别过他,后来再也没能与他重逢。

不久之后,我遇见了栗姬。

那是在阿启平日里休息的温室殿门口。我那日去找阿启闲聊,再打算顺便送他两个美姬,远远便听见有女人的哭喊。

是栗姬,她那日穿着一身华美却略有些褪色的裎衣,梳着繁复的九鬟髻,看得出来这里前曾精心装扮过,只是当我见到她的时候,泉涌一般的泪水化开了厚厚的脂粉,她整张脸看起来简直惨不忍睹。华服与浓妆不能使她鲜妍如昔,反倒使她更为衰朽,她就像是一株干枯的花,只剩下丧失生命的残叶无精打采的挂在脆弱的枝上。

靠近之后,我听见她是在为她的儿子而哭。温室殿的门紧紧闭锁,而她戚然的面向冰冷的门扉,询问阿启为何要废去荣的储君之位。

“我儿何过之有!求陛下给妾一个答案、陛下——”

没有人回答她。那日恰好下了大雨,雨声掩盖住了哭声。她状若疯狂般的叩首,在雨幕里像极了一种荒诞的舞。

不多时殿外的宦官得到了殿内传来的指令,一左一右的将栗姬架起,试图将她拽走。

她拼命挣扎,在这一过程中她精心盘好的发髻散落,钗环叮叮当当落下,泥水斑斑溅上袍裾。她不住地哭、不住地闹,然而没有人表露出对她的怜悯,她的全部委屈都成了温室殿前败者的笑话。

那日我就在不远处全程注视着栗姬的挣扎,为她儿子、为她自己,最后看着她耗尽了最后的力气被人拖走。

我当时心里并没有太多的感受,既不同情,也不快慰。

而栗姬挣扎到最后,忽然停止了所有的动作。未来得及卸去力道的宦官将她重重推搡在地,她从地上爬起,倒是不再试图冲进温室殿,这一刻她再度挺直了脊梁,用力的擦掉了眼泪,毅然决然的转身离去。

倒是有些骨气,不愧是昔日敢于顶撞我弟弟的女人。我饶有兴致的想着。

至于这个女人有没有猜到她落魄的缘由……我不知道的。当她与我的车驾擦肩而过之时,她没有看我,昂首抿唇,高傲得一如当初她拒绝我的时候。

只是那坚定的步伐,不知要将她带往何处。

次日,我听说栗姬死了。

就死在她在温室殿苦求阿启无果之后的当夜。她一根绳索结束了结了性命。

这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因此阿启命人对外宣称栗姬乃是病亡。[1]

没有人怀疑。一来是因为栗姬在此之前就已经憔悴了许久,任谁都能看得出她如风中残烛;二来是因为,这时已经没有多少人再关心她了。

我听闻这位栗姬是齐人,但除此之外,我打听不到任何与她家人有关的消息。在这世上大约只剩下她的儿子与她血脉相连。

我预料到了她的死亡,自我打算将刘荣从储君的位子上拽下来的那一刻起,栗姬的死就在我脑海中预演过。然而等到她真的合上双目,我却又感到了些许怅然。

“她不该死的。”那时,我以胜者的姿态,高高在上的对栗姬这一行为做出了评价,“陛下只是废了荣,又不是要了他们母子二人的性命,她好好活着,兴许日后还会转机呢。”

陈午幽幽看着我,摇头,“长公主勿要再拿死者寻开心了,从你的脸上我只看到了幸灾乐祸。”

“是么?”我抿唇浅浅的笑。

“陛下也是荒唐。”陈午坐在檐下、南风涌来的位置,庭院花木舒展,而他的眉眼紧紧蹙着,喃喃自语一般道:“陛下也真是糊涂,太子无过,岂可轻易废弃?”

我那时还没有将我的谋划告知陈午——这大约是因为打心眼里,我就没将陈午视作过我可以并肩而行的人。他是我的丈夫、我孩子的生父、我无聊生活的慰藉,却也仅仅只是这样了。故而,他并不清楚栗姬母子遭到阿启厌恶的真正原因。

我漫不经心的说:“天子的心思,谁人可以妄加揣测呢?你呀,还是别管了。”又情不自禁的补充了一句:“栗姬母子所拥有的一切都是陛下所赐予的,陛下想要收回,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我没有看陈午,而是装作欣赏天际的一朵流云。但余光里,我能感受到陈午在注视着我,也许,他猜到了什么。

他的声音很冷,像是碎冰,刺得人一个激灵:“我想,栗姬之所以会寻死,是为了她的儿子吧。”

这个女人纵然再怎么愚钝,那时也已经明白她儿子被废与她脱不开干系,她没有办法挽回什么,甚至都没有能力保护被废的荣。于是她选择了死亡,期望自己的死,至少能够平息天子对他们母子的厌恶。

“愚蠢。”我当时面无表情的给栗姬的一生做出了这样的判断,并没有料到若干年后我也会做出类似的事情。

**

荣走后,太子之位短暂的空了出来。有许多人跃跃欲试,满以为可以跳入新的战场一决胜负,而我在心里告诉自己,未来的太子只能是胶东王。

如果不是,那我不介意再搅动风云废一次太子。

我想,阿启大约是和我有些默契的。那日谈话之后,他应当已经将胶东王确立为了下一任太子的人选。

然而,阿启在废掉了荣之后,并没有第一时间将胶东王扶上那个位子。也许是因为他另有图谋,又或者是因为其中阻力太大。

王娡忐忑不安的前来寻我,我只能安慰她:“不急。”

“可要是程姬、贾夫人她们占得了先机……”其实那几个女人如今早已失宠,可王娡提到她们时依旧满眼警惕。谁让她们的儿子出世得早,年纪上的优势,终究不是能轻易抹掉的。

我那时并不担心阿启的其余儿子,我知道阿启和我一样看不上他们,也清楚他对胶东王的爱重。

我担心的,反而是阿武。

阿启废掉荣的那一年,阿武也来到了长安。

他是平定七国之乱的英雄,京中无人不敬重他的威名。阿启对他格外优待,在他还未正式抵达长安之前,便派遣近臣手持符节前往迎接阿武。将阿武载回长安的是帝王方能乘坐的驷马车。之后阿武入宫陪侍阿启,与之同出同入,不仅是他,他统御的梁国臣子,亦可随意出入宫门。[2]

这样的殊荣,我见所未见。君臣有别长幼有序,而在阿武面前,一切的秩序都被所谓的“兄弟情谊”踩在了脚下。那段时日也有谏臣委婉进言,可阿启置之不理。更多的官吏于是学会了明哲保身,对阿武的僭越装聋作哑。

母亲听说了这些后,如我预料中的那样高兴,欣慰于自己的这对儿子棠棣和睦。

我当时陪在母亲的身边,看她眼角眉梢掩不住的喜色,不知怎的便想起了当年的慎夫人。

慎夫人已经死去很多年了,她年纪大了之后便失去了我父亲的宠爱,而后无声无息的病死在了永巷之中。但慎夫人最为得意的时候,可是敢于将自己的坐席置于我母亲席位之前,在众人面前毫不掩饰的践踏礼制与皇后的尊严。

既然阿武和阿启之间的逾礼可以被称赞一句棠棣和睦,那凭什么昔年的慎夫人与我父亲,不算是鹣鲽情深呢?

只是这些话我不敢当着母亲的面说出口。姊弟三人中,我一向是心口不一的。母亲目盲,看不出我当时逐渐冷却的目光。在辞别长乐宫后,我命人去请阿武——只是这一次,我迟迟没能得到阿武再度出现在我的长门园。

“梁王殿下实在是忙碌。”梁国的臣子颇为歉疚的向我登门致歉,“陛下这些日,不论是游猎还是宴饮,总要我家梁王作陪。除此之外还有数不清的公卿大夫等着拜访殿下。殿下目前实在是没有空闲——不过他也说了,长公主您是他的血脉至亲,他必然会抽出空闲亲自来拜会您。”

我客气的送走了那位梁国臣属,之后坐在象牙编成的席上沉思了许久。直到一声轻柔的:“母亲。”唤回了我的神智。

我抬头,看见季须、蟜和阿娇三兄妹正站在不远处小心翼翼的看着我,季须和蟜藏在帷幄之后,眼中带着担忧与好奇,阿娇被身后的兄长推了一把,迈着快步朝我走了过来。

“母亲,出什么事了?”

我无意让我的孩子知道太过复杂的斗争,也懒得向他们解释太多,于是朝阿娇摆了摆手,“没什么,我只是思念你们的梁王舅父了。”

阿娇扭头看了眼身后的兄长,又看了看我,“母亲——你的眼神却好像是要杀人似的。”

“阿娇休要胡言。”年纪最长的季须连忙喝住她,同时走上前来。他也如阿娇一般,先是蹙着眉看我,再然后低头,“阿母,您的脸色的确不好。”

蟜扑在我的怀里,问我可有什么烦心事,我有一下没一下的拍着他的脊背,脑子里想的却是方才阿娇说过的话。

我这辈子没杀过人,阿娇的话委实吓了我一跳。原来在旁人眼中,我竟是如此凶恶了么?我承认我的确对阿武有些不满,但……我居然想要杀他?

不,阿娇是夸张了。我没有想过要杀死我的弟弟。

……至少那时候没有。

阿武没有让我等太久,几日之后,他果真造访了长门园。

我仍按照过去那样,设下了隆重的宴席招待他。阿武比起从前要沉稳了许多,明明上一次分别就在不久之前,可我总觉着,在历经了七国之乱后,他有了从内到外的变化。

他不再向过去那样在长门园里东张西望,不再直白的表露出好奇。即便我将他邀请到了我新修筑的高台之上赏景,他的神色也依旧是的淡淡的,转而与我说起了他在睢阳修建的竹园。[3]

“……说起来还是阿姊这长门园给了我主意,我在回到睢阳之后,便命人将东苑扩张,从睢阳至商丘,修了足足三百余里。苑中亭台楼阁连绵,夜间烛火汇聚如星河一般,我又搜罗了各地的奇珍、燕赵的佳丽、山南水北的异兽,将他们尽数收在了梁园之中,纵然是传说故事里的仙境,我想也不过如此了。阿姊若是有机会,一定要去我那里做客。”

我淡淡一笑:“你那竹园的名气,我早就听说了。”

“哦?世人是如何评说的?”

我答:“前些时日,我长门园中招待了一位姓司马的文生。他虽清贫却才气逼人,于是我赠与了他黄金,又亲自同他闲聊了一会。他提起过你,说曾经是你的宾客。在他的描述中,你那东苑简直要比皇家的上林苑更气派。”

说这句话时,我已不自觉的敛去了笑意,虽仍是调侃的语气,但眼神却已在不知不觉中冷了下去。

然而阿武并没有看我,也就无从察觉我暗暗给予他的警告。他仰头饮酒,在讴女的歌声中以木箸轻击杯沿应和,“司马生?想起来了,是叫司马相如吧,我曾经宴请过他。他并没有在我那里停驻太久,留下了一句‘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便离开了。我当他去了哪,原来是到了长安。”阿武轻嗤,宛如一个争强好胜的少年一般,“他要走便走,左右我睢阳城中不缺名士。只要梧桐树茂,不愁揽不来凤凰。”[4]

他说出这句话时,我便明白我和他再没有交流下去的必要。

可还是不甘心,在酒过三巡之后,我趁着自己尚未迷醉,问他:“阿武,你此番能在长安停留多久?阿姊很是思念你,还想要与你多待一段时间呢。”

其实我想问的是——你什么时候可以离开长安。

长安不欢迎拥有强兵劲弩的诸侯王。

我不欢迎可能会搅乱我计划的夺权者。

阿武回答的却是:“阿姊勿忧,我已向陛下提出了久居长安的请求。陛下他应允了。”

……

我不信阿武不知道诸侯久居长安意味着什么,昔年我们的父亲还在世时,便是只有百余户食邑的列侯都不得羁留于都城,如今他一个掌控东方庞大王国的诸侯滞留京城,是想要做什么不言而喻。

而阿武是这样解释的:“七国之乱初定,阿兄的皇位坐的并不稳当,且朝中尚有奸佞未能清除。我与陛下是同产手足,我留在长安,是为了帮陛下。”

我没有反驳,含笑举杯与他共饮。但我知道,我那个曾经眼波清澈的弟弟,是再也回不来了。

也许是平定七国之乱的荣耀冲昏了他的头脑,也许是过于丰厚的犒赏勾起了他的贪婪,也许……是妄念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如种子一般种在了他的心间。

阿武就这样一直留在了长安。荣被废去太子之位的时候,他也依旧没有返回梁国。

我心中隐隐有不好的预感,而这预感在不久之后果然成了真。

与我交好的公卿告诉我,在朝堂之上,有人提议立梁王为储君。

我没有言语,当时坐在我身边的蟜觑了眼我的脸色,道出了我想要说的话:“梁王舅父又不是皇子,怎么能做国储呢?我从未听过这样的规矩。”

在一旁专注调香的季须插了一句嘴:“孝惠皇帝与你我的大父便是兄弟关系。兄终弟及,在我汉家也不是没有过先例。”

……我这长子要么沉默寡言,要么语出惊人。聪明倒是有几分,可惜做出的事说出的话,偏偏总不合我心意。

所以有时候,我真是不怎么喜欢季须。还是蟜机灵,立刻反驳道:“这不一样。孝惠帝崩后,诸皇子年幼——更何况后来绛候等臣子不是说了么?那些皇子根本就不是我刘氏血脉,既然如此他们哪里配做皇帝!”

我轻咳了一声,道“我父亲得以继承大统,一来是天命所归,二来是德行出众——皇帝可不是好当的。”

那被我邀来做客的公卿捻须一笑:“长公主所言甚是。不过……季须公子说的那些话,倒也的确有几分道理。主张立梁王为储的那些人,用的也是同样的借口。”

“是谁?”我不欲多言,只问了这句话。

“南皮侯、章武侯。”

我无言以对。章武侯是我母舅,南皮侯是我表兄——此二人皆窦姓,乃是依附于我母亲而存在的外戚。他们主张立阿武为储,奉的是谁的意思,我不用想也清楚。

【1】栗姬在历史上是抑郁病亡的,这里稍稍做了下戏剧化改动

【2】梁王刘武获得的这些特殊待遇,都出自《史记》的记载

【3】竹园即梁园,历史上梁王所修建的豪华皇家园林

【4】司马相如应该很多人都知道吧,关于他和卓文君的故事(笑)这家伙未来还会出场,写下那篇大名鼎鼎的《长门赋》,这里让馆陶先提一嘴他。司马相如根据史料记载是去过梁王的梁园的。梁王那时候没事就喜欢召集一大批的文人雅士到梁园喝酒作诗,司马相如就在其中,但司马相如没在梁园待多久就离开了,也许是看穿了梁王的野心,也许是觉得给诸侯打工不如给皇帝打工好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2章 第 22 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