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古人的二三事 > 第11章 儒学在汉代

古人的二三事 第11章 儒学在汉代

作者:把酒看花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12-31 12:18:03 来源:文学城

我们现在看郡县制习惯了,觉得平常,但那确实是了不起的创举。

可那样强大的秦帝国短时间内轰然倒塌,在伟人肯定他的功绩前,历史上经常把嬴政当作暴君典型来批评。

尤其是汉朝的臣子,在劝谏时,常把暴秦挂嘴边,分析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

看视频的秦朝君臣,对暴秦、二世而亡等字眼已经免疫。

那是后世记载的二世秦,和我们这个强盛的大秦有什么关系?

陛下现在每日都练天幕所播过的养生拳,蒙恬心里可太开心了。他坚信只要陛下长命,大秦所面临的危机将迎刃而解。

李斯拉着萧何琢磨秦律,又要苦恼法家前途——独尊儒术这种局面出现在大秦不太可能,但思想上调和融通,汇归一致是必然的。

李斯想,视频之前所言,五经博士等做法值得借鉴,儒家的教化实在好用。儒家能博采众长,我法家也可以。儒家做不到的,我法家也可以做到。但是法家前路如何走,还是很让人头秃。

秦始皇已经明智地轻徭薄赋,放弃了愚民政策。咸阳城里建了学堂,年少的韩信和项羽成了同学,未来很可能并肩作战。

【陆贾也是这样的,他总结秦王朝之所以很快灭亡的原因,在于用“武”太多的缘故。

他向刘邦提出,“居马上得之 宁可以马上治之乎。”

也就是问,这天下虽是马上得来,如今还可以马上治之否?

他建议汉高祖,“世乱用武,世治用文”,将儒家的仁义道德和道家的无为结合起来,治理国家。

所谓“无为”,就是要少干预百姓的事情,省刑薄赋,不夺民时。

又举汤武逆取而顺守之的例子,阐述文武并用,乃长治久安之道。

提出“虐刑则怨积,德布则功兴”,强调要把教化与刑罚结合起来使用,才能保持统治的长久。

刘邦是个很能纳谏的人。于是黄老之学成为汉初的治国思想。

咱们都知道,到了汉武帝时期,面临的局势和汉初不同,治国思想也要随之改变。

董仲舒恰逢其会,左右采获,调和折衷,据古经典发挥附会,整出了“天人三策”,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开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代。

据钱老先生的说法,董仲舒思想的主要渊源,是战国的阴阳家邹衍。

邹衍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不仅富于想象,而且还能将想象的内容组织起来。

他讲上古五人帝,(五帝之说起于邹衍,儒家本来只说尧、舜。)

他的想象中天帝有五个,青、黄、赤、白、黑,然后这些天帝循环用事,还配合四方与五色,四时与五行。

东——春令——木德——青帝,南——夏令——火德——赤帝,西——秋令——金德——白帝,北——冬令——水德——黑帝,中央——土德——黄帝。

在他的学说下,世间所有一切,都能用五行相生相克之理来解释。

他讲得像真的一样,让人以为真历史呢。所以他这一派说法给后代种花家思想界的潜势力与恶影响很大,造成种种迷信与假科学。

邹衍想象出五位有意志有人格的天帝,一切自然法象,皆由此五天帝发号施令。

董仲舒综合了邹衍和荀卿两家学说。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天并非自然,并非法象,而是有人格有意志的天帝。

在人世间代表此天帝的就是王者。君权神授,君主应集威德于一身,紧紧掌握刑赏的权柄,不可分权与人。一切好处归于君,一切恶都归于臣。

拍龙屁要是有个排行榜,董仲舒会不会是榜首?拍的好听又利君。

西汉朝中诸臣闻言,目光一致望向董仲舒。

羡慕、嫉妒,不屑都有。

董仲舒涨红了脸。

刘彻却觉得董仲舒果然大才。可惜天幕这样从源头否定,往后如何用得好好思量。

世间王者地位给捧得这么高,要是想干啥就干啥那还了得,于是董仲舒又想出了“天谴论”,用阴阳灾异说警告皇帝。

君主滥用权,侵害百姓,便会受到天的谴责,发生旱灾,水灾,地震啥的。

咱们看汉朝的丞相相关记载,会发现不少因为发生日食啊,哪里地震,下暴雨造成的灾害,而被免官的。

可能最开始发生灾害,皇帝得三思,啊,朕哪里哪里做得不好,上天制造了灾害来警告了。

后来更多成了官员政斗的顺手工具,哪里发生不好的事了,就说嘿,肯定是居高位的谁谁做的不好,上天发怒了。于是皇帝就把那人贬了。(咳,这是个人偏见)

董仲舒不仅提出天谴论,他抑低王者地位来让给圣人,于是孔子成为了“素王”。(有王之德,无王者之位)

主张以儒为师,以春秋为法令,提倡《春秋》决狱。

法家的李斯、韩非主张以吏为师,以时王法令为学。到了董仲舒这时变了。

西汉的学风,就转入了拘牵迂怪,以经典注释来代替思想,以事象比附来代替证据。

董仲舒一派的西汉经学,终于转归“内圣外王”的目的,也就是以圣人来做新王。

董仲舒天人三策等怎么说的,具体内容有兴趣的可以去搜一下。

他吸取阴阳五行学说,并加以牵强附会,臆造出了所谓阳尊阴卑论。

天有阴阳二气,功能各异,阳主生,阴主杀,阳主光明,阴主黑暗,等等,总之呢,阳都是好的一面,阴则是相对的另一面。这样推到人际关系上,得出阳尊阴卑。

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学开始经学化,到了东汉,经学走向谶纬。(所谓经学,简单来说就是训解或阐述儒家经典之学。)

东汉搞谶纬,胡编乱造,荒诞不经,把孔子神化,说孔子是他的母亲在梦中和黑帝交而受孕,生了孔子,孔子成了“玄圣”。儒家经典成了统治者的“圣经”。

到汉章帝的时候,召开经学儒生大会讨论《五经》。谶纬也有以董仲舒的天人感性为理论根据,当然董仲舒的学说也是讨论重点啊。

董仲舒那套阳尊阴卑,哇,瞧着就很有逻辑性啊。于是,他们讨论的结果由班固撰写成《白虎通义》,里面明确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这样就将人世的伦理关系和政治关系神学化、神圣化,赋予了它不可侵犯的权威性。

对女性而言,经书中本来就有很多男女不平等的思想,到了这时,便以“天道”、“王道”名义,成为牢牢套在妇女身上的枷锁。

而儒学谶纬神化,对儒学本身也不是什么好事。

儒学谶纬神化,便以完美的真理自居,拒绝汲取其他学派的思想精华,难免僵化,失去了生机。

当然,谶纬流行时,也有不媚时的正直之士提出异议。

王充正是这样的一个人。(当然不止他一个,他是代表人物。)

王充是东汉思想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人。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班彪,博览群书,而不精研章句。

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读人家卖的书,过目不忘,于是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历史上教科书能留名的都不是凡夫俗子啊,过目不忘,真羡煞旁人。

他回乡教书,后来入仕为本郡功曹,提出的建议都不被上官采纳,就潇洒辞官不干,回家写书去了。

他喜欢发表议论,以为俗儒守文,背离了事情的本原。于是闭门潜思,断绝各种交往,终写成了大名鼎鼎的《论衡》。

他的学说继承发展了先秦气一元论自然观,认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

也就是说,由于“气”本身的运动而产生万物,不存在有意志的创造者。一下就否定了天有意志说。

认为自然界的“灾异”是“气”变化的结果,与人事无关。

抨击了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认为自然灾异非天神的谴告。

他认为人的生命和精神也以“精气”为物质基础,“人未生,在元气之中;既死,复归元气”,“死而精气灭”(《论死》)。①

否认灵魂不灭、人死为鬼之说。

批判“生而知之”和圣人“前知千岁后知万世”的论调,反对把圣人神化,斥责是古非今之偏见,承认感官经验是知识的来源。①

他干的实在漂亮,也太有勇气了吧!

汉朝儒家神化孔子,后来儒家文化又一直占统治地位,所以两千多年过去了,才出一“圣人”。

(咳,这里说的东一头西一头的,王充是有逻辑性地辩驳,有兴趣的建议读钱穆先生的著作。)

瞧瞧,他的《论衡》猛烈攻击当时占统治地位的谶纬,对儒家经典,也提出种种疑问和非难。

所以,不受待见是肯定的。

他的书也是**,长期受到统治者的压制,一直到东汉末年。

此次视频,许多朝代的统治者、官员是黑着脸听完的。

①出自《辞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