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古人的二三事 > 第12章 这是一锅大杂烩

古人的二三事 第12章 这是一锅大杂烩

作者:把酒看花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12-31 12:18:03 来源:文学城

当然,儒学在汉朝的发展不可能这么简单。比如,还有古文经学,今文经学之争咱们丝毫没提。

本来就是简略了解,略过。

前面视频说的那些,可能让人对东汉的印象不太好。

不过,汉光武帝和汉明帝两朝也是能被人称道政治清明时代。

所以,他们当皇帝还是称职的。

本来应该继续说东汉,不过最近看到一些有意思的观点,所以咱们先不说东汉。呃,说了汉朝儒家,继续说这个也不算太跳跃。

咱们现在的考古发现,武丁的妻子妇好举行祭祀,参与战争,有自己的封地。不仅如此,考古也发现商朝有相当比例的女性,随葬有兵器和酒器,说明她们经常喝酒,也参与战斗。

和母系社会当然没得比,武丁好几个老婆呢,但商朝女性地位应该比后面封建朝代好很多。

“诗经“小雅”记载:‘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已经可以看到男女受到的不平等待遇了。

还有诗经中被人们采辑出来写到《列女传》里的故事。

举一个例子:

卫宣夫人。齐侯之女也。嫁于卫。至城门而卫君死。保母曰可以还矣。女不听。遂入。持三年之丧毕。弟立。请曰。卫。小国也。不容二庖。请愿同庖。终不听。卫君使人愬于齐。齐兄弟从之。使人告女。女曰。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异爨同居。洁守终其。(《列女传·卫宣夫人》)

翻译过来也就是说,春秋时齐侯的女儿,嫁给卫君,至城内而卫君去世了,保母劝她回家,她不听。她选择留在卫国,为亡故的夫君守丧三年。

卫君弟弟当了国君,想娶她,她不肯。卫君使人告于齐,齐国的兄弟皆劝她嫁卫君,终不从,并作诗“我心匪石,不可转也”以明志。

简直离了大谱。

《诗经》中记录不少这类赞美鼓吹女子忠贞有节操的故事。

这种单方面对女性要求忠贞的故事,咱们就当误遇一臭水沟,捂住口鼻走过就算了。

毕竟《诗经》中还可以看到其他有意思的诗,其展现出了女子择偶自由,活泼、坦直,大胆奔放。

比如 《郑风·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思我,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

这首诗被理学家认定为淫诗。我们现在看,这就是讲自由恋爱的。

有学者认为,孔教学说出世,萌生了女性须行蛰伏的意识。

按《晚清女权史》里的说法,女子地位是一步一步向低处滑去的。

孔子赞《易·家人》‘女正位乎内’,将女子困于室内,与外面隔绝。《易·系辞上》又将女子定在了卑贱位置。

《礼记》里束缚妇女思想的言词非常多,但那时男女不平等还不严重。

“孔子在《论语·颜渊》中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没有提夫夫、妻妻。

董仲舒提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没有说明“三纲”的内容。

到汉章帝时,《白虎通义》,明确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西汉末年刘向的《列女传》,使妇德如服从、贞节成为了女性伦理。

《列女传》里虽然多是鼓吹妇人忠贞的扯淡故事,但也有一些相对来说有意思的,比如漆室女。

讲的是西周时鲁国有个漆室邑人。年长未嫁,倚柱长叹。

邻居妇人以为她想嫁人。漆室女告诉她说,鲁穆公年老,而太子年尚幼,是鲁国之忧患。国有患,祸将及百姓。

结果,邻居妇人说啥,“此卿大夫之忧也。妇人何与焉。”

咳,妇人这句话就是后来一些朝代对女性的态度——国家大事,都是男人需要担心忧虑的,妇人之见懂个毛线。

漆室女说,鲁国有患。君臣父子被其辱。妇人独安所归乎。也就是覆巢之下无完卵的意思。

三年后,鲁国果然大乱。齐楚攻之。男子战斗,妇人转输。

漆室女被认为是一个有识之女,她的忧国忧民情怀被人所赞颂。她的故事也是“国家兴亡,匹妇有责”的典范。

还有许穆夫人的故事、齐伤槐女 ,婧,凭自己的智慧与辩才救了父亲,楚成王夫人郑瞀也是很有见识之人。

这些都是列女传里的故事,赞的是她们有远见、有智慧,和后世那些说“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朝代不一样。

女性地位确实是渐渐走低。

班昭作《女戒》辩护女子三从四德,‘视夫如视天’,把压抑妇女的思想系统性地编撰成书,成为一把被人利用的刺向女子的尖刀。

不管班昭写书初衷为何,是否以她姑祖母班婕妤为榜样教育自己儿女,反正她害惨了后面朝代的女性了。

最可恶的是,班昭被人所称赞,在她之后,各个朝代纷纷出现模仿《女诫》那样的女教书,全是迫害妇女的毒瘤。

可以说经学确立了礼教,女教书使礼教初步通俗化,然后受此影响形成的谚语陋习,使礼教飞入寻常百姓家,如‘女子无才便是德’。

由东汉班昭开始,女德的内涵不断变坏:

东汉班昭“不必才明绝异”,宋司马光不教女子“作诗歌”,

晚明《温氏母训》“妇女只许粗识柴米鱼肉数百字”,而民间流行的则是不“读书识字”为女德。

到了辫子朝,出现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谚语——以不读书识字为女德。

无怪乎近代时班昭被骂,“女子之大贼。”

至于现在有人洗白班昭,也不知道吹的什么风。

东汉

班昭,从听到女戒成尖刀开始就脸色苍白,摇摇欲坠,到这会终于软软倒地。

【大家都知道《列女传》和《新唐书》里,有寡妇再嫁的故事,时人并不以此为耻。

汉朝都有以二婚的为皇后就不用说了。

虽然有人认为贞节牌坊从秦始皇开始,但司马迁可是直言:“清穷乡寡妇,礼抗万乘,名显天下,岂非以富邪?”

因此,秦始皇给巴清筑怀清台,和后世既表彰名,又奖励其财的贞节牌坊不一样。

汉宣帝时第一次赐帛奖励贞妇。

东汉,汉安帝诏赐“贞妇有节义谷十斛,甄表门闾,旌显厥行”。有了第一个后世所说的贞节牌坊。

到了明,朱元璋把守寡贞节写入了法典。树立贞节牌坊,褒奖贞烈,她本人获得名誉,他的家族也能受到荫庇免除公役。所以贞节牌坊开始流行。

有人黑朱元璋下令妇人裹脚,这是没有的。要喷他残暴,倒是说临死前那个殉葬,和贞节牌坊啊。

实际上中国古代任何一个王朝的统治者,没有一个说妇女要裹脚的,像朱元璋倒是说过不要裹脚,辫子朝也说过不要裹。但是妇人仍要裹脚。(这可不是咱瞎说,是《北大中文系第一课》里提到的。)

裹脚这个可怕的酷刑,为什么会流行,现在写这话题的书不少。有兴趣的可以去搜一搜。

(大家看之前得做好心理准备,有些观点认为,这是妇人自主的选择,而不说大环境话语权在谁手里。)

总之,东汉虽然有贞节牌坊了,但妇人可以再嫁,不受限制。

唐代公主离婚改嫁的很多,且有再离而三嫁的。有二十三位再嫁,其中四位公主曾三次做新嫁娘。

到了宋,范仲淹母亲是改嫁的,他的儿子死后他把儿媳也改嫁了。

李清照在丈夫死后改嫁更是众所周知。

说明那时对妇女改嫁的态度还是较为宽容的。

但程颐提出,寡妇再嫁为失节,随着程朱理学的影响日益扩大,程颐之说影响渐渐深入人心。

所以到宋代出现了以离婚为耻的观念。

这个影响可太大了,一直到现在,还有些偏远地方的人把离婚当羞耻的事。

有学者说妇女生活是在程颐、朱熹倡导“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以后变坏的。

当然也有人为他们辩解,写书的人说其实中国女性地位一直不低。

她们能读书,有成为经学大家的,如崔骃的母亲,被王莽封为义成夫人。金印紫绶,文轩丹毂,显于新世。(话说,就是从这位女性开始,“夫人”开始成为命妇的封号。)

她们能领兵作战,把吕母当将军,荀灌救父,谢道韫杀敌拿出来说。

女性也能封侯、封君,如刘邦嫂子,萧何夫人。

杀妻犯法,女子还可以离婚等等。

为程辩解的称,程对女性的温和立场,反映在他坚定反对缠足的态度上,也体现在他对侄女的态度上。

谁知道他们提出那些观点时怎么想,造成的事实就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迫害逼死了多少妇人。一句他们被误解,就轻飘飘过去,实在可恶。

为朱辩解称,“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是限制皇权和规范精英的手段,并不是要“压迫妇女”。

咳咳咳,如果不是认真读书,只看这断章取义的,很容易让人真以为古代女性活得很滋润。

大部分写书的人为了论证某些论点,就往这个方向说。作者把有利的证据都捞进书里、堆在一起,以证明他说的是正确的。

这样一种思考方式和写作方式,我们现在很多人都是这样做的,看似有道理,其实没道理……作者有其偏颇,读者又将它简单化。

(这个观点出自北大中文系第一课那本书,感觉被击中了,分享一下。)

我们迅哥在《我的节列观》里说的很明白:「汉朝以后,言论的机关,都被“业儒”的垄断了。

宋元以来,尤其利害。我们几乎看不见一部非业儒的书,听不到一句非士人的话。

除了和尚道士,奉旨可以说话的以外,其余“异端”的声音,决不能出他卧房一步。”」

既然只能听到儒家的声音,他们鼓吹的一些东西自然会被放大、被吸收。

女权史那本书提到,“司马光说‘女子十年不出,恒居内也。’

他还说女儿订亲后,父亲就不能进入她的房间。姐妹出嫁后回娘家,弟兄不能坐她旁边。有兴趣的可以瞧瞧他写的《家范》,友情提醒备好降压药。

朱熹引用礼学典籍说女人应终日留在内闱,还应该“姆教婉娩听从”,不擅自行动。

朱熹还曾热心地推行缠足制度于南部福省,作为传播汉文化的工具以教人男女有别。(林语堂.妇女生活)

——秦始皇、刘彻、李世民等:……

秦始皇:高祖母有功于我大秦。

刘彻:我娘二嫁的。

武则天更是冷笑出声。

明朝时朱熹地位那么高,他的学说观点造成的影响可想而知。

总之,明清时期,节烈女子成了免除徭役,光宗耀祖的敲门砖。

便出现了以子女的生命,换取本家、本族利益的残酷现象——她们的家人采取各种手段弄虚作假,逼其女儿或儿媳,不愿贞而贞,不愿烈而烈。

清俞正燮,是个提倡反封建压迫,为男尊女卑鸣不平的人士,他所写的抨击守贞的诗,

‘闽风生女半不举,长大期之作烈女。婿死无端女亦亡,鸩酒在樽绳在梁。女儿贪生奈逼迫,断肠幽怨填胸臆。族人欢笑女儿死,请旌藉以传姓氏。三丈华表朝树门,夜闻新鬼求返魂。’

读之令人胆寒。

孔教在文艺革新时代被骂为“食人的宗教”,和鼓励寡妇守节脱不了关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