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陆机热火朝天地,和燕兵长途跋涉的时候,赵国京城武昌已经乱成一团好久了。
赵谦敬揉了揉眉心,对着台阶下面争吵成一片的朝臣一阵厌烦。自从他把贾仪召回并且委以重任以后,朝会已经不是第一次脱离赵谦敬的掌控了。
这期间,唯一称的上是好消息的,就是蜀国退兵了。
赵国北方拱手让出了大片土地,但南部诸城却坚守不出,蜀军久攻不下,也开始人心思变。最终的结果就是,蜀国刘氏还回侵占的南部沿海城镇,换取双方停战。
看似刘氏浪费了兵力一事无成,但其实引发了燕赵两国的大战,蜀国只需要做一只黄雀,就能坐收渔翁之利。与之相比,那些沿海的小城镇,甚至不能算作战利品。
赵国乐得减少一个对手,但拒绝了蜀国联手进攻燕国的邀请。燕蜀联手,刘氏尚能背叛,赵谦敬就更不可能把后背,交给这样一个两面三刀的小人。
但除此以外,就没有什么令人兴奋鼓舞的消息了。前线连连溃败,损失了大片国土,为此,在每天的朝堂上都吵的不可开交。
今天的朝会,依旧是如同昨日一般。吏部尚书苏世康揣着手老神在在,兵部侍郎司马朗对着宰相破口大骂,宰相李平不甘示弱地撸起袖子骂了回去。眼看着口水战就要演变成武打行,赵谦敬忍不住咳嗽了一声。
司马朗第一个反应过来,立马出列,大声说道:“圣上,按兵部规矩,所有战时汇报必须一日一报,现在已经将近半个月了,贾仪一点消息都没传回来。他拱手让出我赵国大片疆土,现在又突然失踪,臣以为,贾仪已经背叛了赵国,并且带着大军投降了桓玄。圣上要早日做好准备啊!”
李平立马回击,朝臣都知陆机是宰相义子,而贾仪又与陆机不清不楚,两人同气连枝,攻击贾仪就是攻击陆机,而攻击陆机就是攻击宰相。
李平义愤填膺地说:“非也!陆机此举乃是先解危局,再图长谋。诸位难道看不见,近期蜀国的进攻减弱了不少吗?这是陆机在分散火力,以逸待劳,再把桓玄一网打尽。”
大臣们窃窃私语,虽然李平说的好像很有道理,但贾仪和陆机不战而退的行为也的确是事实。现在朝堂上一天天的也就是宰相党在激烈抗争,只是,赵谦敬的态度也摇摆不定,这可能是最大也是最终的变数。
赵谦敬用手指一下一下敲着椅子扶手,这是他在思索时下意识的动作。他心想:明明最大的问题在于任用贾仪上,这个跟着陆机跑了的“征西大将军”才是最大的祸患,但整个朝堂却没一个人重心在他身上,究其原因不过是贾仪是我亲手选定的。
而陆机不同,他是宰相一党,宰相在朝中作威作福时间也不短了,其他人一直想找个机会打压一下宰相党,如今机会来了,他们怎么可能轻易放过。
但是,赵谦敬在心里对自己说,你们不知道,陆机也是我的人,他不可能背叛我。
半响,大臣们才看到赵谦敬开口:“再给三日,三日后,朕亲自处理此事。”
圣上发话了,大臣们叩头,每个人都感觉自己得到了满意的答复。对于宰相党来说,这三天是他们喘口气的时候;对于其他朝臣来说,这三天就是最后的期限,代表着赵王态度的转变。
与赵国朝堂的针锋相对不同,燕国的朝臣们难得达成了高度的统一。
太原王氏家主王涣之、清河崔氏家主崔瑎、汝南袁氏家主袁千秋联名上书支持桓玄南下,连一向不和的颍川荀氏和钟氏,都难得在奏章里同时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毕竟,没有谁会在连战连捷的情况下反对继续进军。如果将来桓玄得胜还朝,自己也算立功一件。况且,就算最后真的打输了,这么多家族在前面顶着,哪里轮得到自己。
这种情况也有桓玄自己推波助澜的结果,他在寄回燕国的军报上抹去了他疑惑的地方,只陈述了当下赵国没有形成有效抵抗,燕军已经占领大量土地,希望得到更充足的粮草和士兵援助等等。
乍一看说的都是事实,但换句话说,燕军现在正被陆机牵着牛鼻子在走,战线拉的太长、中军实力孱弱都是毛病。
桓玄不这么说当然是有他的私心的,现在燕军兵力分散,后勤运转难以保持一贯高效与稳定。因此,请求更多的援军与粮草也算情有可原。
桓玄知道,虽然现在看起来,燕国朝堂齐心协力,但其实各怀异心。一旦自己在前线战场上表现出一点软弱,铺天盖地的质疑与谩骂就会扑面而来。
桓玄冷哼了一声,这人情冷暖,不过是桓家势力单薄,仅有桓温与桓玄父子有所建树,不配与王、崔这些豪门大家相提并论。桓玄这些年做的,就是在突破名门望族给他使的绊子,不断打破外界的束缚。
这次进攻赵国,就是他的正名之战。
因此,桓玄在书信里写道:
“前线大优,唯缺粮草,得之可定胜势。”
这封书信造成的影响,最终远远超出了桓玄的预期,不仅之前一直打压他的世家这次大开方便之门,连平民百姓都称他是“百胜将军”。作为燕国第一位能战胜赵国的大将军,他洗刷了蒙在燕国人民头上的耻辱和阴影。
但源源不断运输至赵国境内的粮草,并不能完全起到预期的效果。首先,现在已经是秋末冬初了,已经来不及栽种粮食了,他们唯一存活的方式就是依赖后方粮草的补给——但并不是每一次补给都能安全通过安排的粮道的。
一是,天气寒冷,路面不时会结冰,严重影响了运输速度;其次,山匪和盗贼猖獗,原本赵国头疼的问题,现在轮到桓玄头疼了;最后,陆机也没闲着。
还在广陵的时候,众参将曾一起讨论过破敌之策,一位参将提出了游击之法,当时是被陆机否决了,但现在正是打游击战的好时机。
腊月寒冬,就算粮草慢一天到都有可能是天大的灾难。因此桓玄只能给每个地区增运一次的供给,确保就算下一次迟到一两天,士兵也不会饿死。但这也大大加剧了粮草的消耗,户部已经过问了好几次消耗激增的原因,每次都被桓玄搪塞过去。
现在的他,不能露出哪怕一点疲软之色。
就在这赵国与燕国都焦头烂额的时候,贾仪和陆机带着兵,突兀地出现在了襄阳——正是三日期限的最后一天。
宰相党纷纷松了一口气,陆机出现,至少还有转圜的余地。但其他朝臣就不这么觉得了,贾仪陆机带着一大帮士兵,出现在京城不远处的地方,很难不怀疑他是不是有什么图谋。
但没过多久,紧跟着两人的军队,浩浩荡荡的燕军士兵也在襄阳外现出了身影。这下,不管是不是宰相党的人都慌了神,先前仅仅以为是贾仪行踪诡异,没想到燕军什么时候也摸到了京城!
于是当天的朝会上,出现了与往常不同的一幕。大臣们哭的哭,喊的喊,哗啦啦台阶底下跪了一片。都不用解释,贾仪这是在给燕军带路啊,一路直达京城,谋反之心昭然若揭。
大殿上一片愁云惨淡,有说要与燕国和谈的,有说要写信感化陆机让他迷途知返的,甚至还有直言愿与赵国共存亡的……总之,赵谦敬在御座上听的青筋直跳,一时气不过,一甩袖子,径直离席走出了大殿,又引得一群大臣哭爹喊娘。
赵谦敬虽然不确定贾仪会不会投靠燕国,但他相信陆机不会背叛赵国。自己对他可是有知遇之恩的,而且赵国还是他的故土,陆机没有道理转而投靠燕国。
但不争的事实免不了让赵王感觉寒心,他气愤地仍开手中的茶杯,哐的一声碎了一地。
门外的小太监战战兢兢,不知道是该进来还是不进来,在墙边发着抖。
深夜,京城外,陆机的军营里,陆机还没睡。
李平派出了使者,就在刚才,到达了陆机的军营。使者传达李平的大概意思就是:“我相信你的忠诚,皇上也很赏识你。但你的军队离武昌太近了,上至朝中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非常怀疑你。希望你对得起赵国,如果踏错一步,后果不堪设想。”
其实主要问题是,赵国法律规定,如非皇帝召见或特殊情况,边防军队不得出现在京城外。襄阳城说近不近,说远不远,卡在一个尴尬的地方。但架不住陆机他们刚来,桓玄的军队就到了,这个表现实在太像带路的。
到了这个份上,如果还不怀疑陆机,那肯定脑子出问题了。所以,无论是在京城磨嘴皮子的、舞笔杆子的、大街上卖菜的,全部认定:陆机和贾仪有问题。
但唯一“脑子出问题”的,居然是赵谦敬。他非但没有骂陆机和贾仪,反倒下旨让他们进京,他要亲自召见。
因此,现在帐篷里就吵的天翻地覆。陆机不打算去,他直觉认为这是一个陷阱:“我们的行为有多可疑你知道吗?全天下都以为我们背叛了赵国,我们现状去就是自投罗网!”
但贾仪不同意:“我们没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赵谦敬现在还有用得着我们的地方,不可能这么快就拿我们开刀。”
两个人之间瞬间剑拔弩张,贾仪叹了口气,说:“如果你实在不愿意去,那就我一个人去,你留在军中,万事也有个照应。”
陆机听都没听贾仪说完,当场拒绝:“不可能。”他一手抵着贾仪的肩膀,将他一直推到桌旁,直视贾仪的眼睛:“我不可能让你一个人去送死。”
贾仪不甘示弱地回瞪过去,陆机不去看贾仪的眼睛,那没什么杀伤力,却直指人心底的眼神是陆机一辈子都不想辜负的宝物。
“好,我陪你。”
最终去的人只有陆机和贾仪两个,召见的地点选在了沧浪亭。
陆机看着熟悉的亭子,不由得有些感慨。五年前,他在这里获得了一切;今天,他将在这里失去一切。
但赵谦敬没有发怒,没有训斥,而是做了一个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动作——他走到陆机身前,为他整了整衣领。
陆机目瞪口呆,贾仪像是料到了一切一样,双手抱胸不发一言。
其实,到最后赵谦敬都没说什么,陆机感觉有点不真实。其实千言万语都是一句话:虽然你做的不对,但我还是相信你,希望你不要辜负我。当然,潜台词是:事后再收拾你。
但是这种情况已经是陆机能预想到的最好的一种,至少表面上,他和赵谦敬达成了某种“君臣和睦”的表象。
在出京城回襄阳的路上,看着眼前晃荡的身影,陆机忍不住小跑两步,戳了戳贾仪的手臂:“我给你道歉还不行嘛,这次确实是我错了。”
贾仪本来没什么的,现在陆机贴上来,自己却要显得高傲一点,轻哼了一声,别扭地把头别开。
贾仪不知道自己的动作在陆机眼里就像在赌气的小孩子,嘴角露出一丝笑意,将贾仪一整个搂进自己怀里。
贾仪再也没法装翘尾巴孔雀,恼羞成怒地对着身后骂道:“这就是你道歉的方式吗?”
陆机不回答,将贾仪横抱起来,惹得贾仪一阵惊呼。陆机也不理睬贾仪使劲推他胸膛的手,加快脚步向前走去。
远方的天边太阳已经沉入地平线以下,云雾弥漫,给人一种“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感觉。但陆机不怕,他甚至微笑着。
因为他手中,就是全世界。
1.整理衣领处:出自袁崇焕事迹。
2.刘氏蜀国:原型为刘焉在益州废史立牧,割据偏安。
3.燕赵之争:春秋战国时期,两国摩擦不断。
4。黑云压城城欲摧:《雁门太守行》李贺。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5章 乱象纷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