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大宋开店指南(美食) > 第10章 第十章

大宋开店指南(美食) 第10章 第十章

作者:天雨欲晴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3-06-05 04:59:36 来源:文学城

陆家从食店更名“芸记点心铺”,还推出了一种很新的东西。

听说叫做“浮圆子盲盒”,最近在太学生、国学生之间流行得很。

据说店家准备了四种口味的浮圆子,打乱后再装盘盛放,客人需要了,就从里面随机挑拣七颗,现煮现卖。一份浮圆子里有什么口味,全凭个人运气。

除了玩法新奇,那芸记的浮圆子也确实好吃得紧。

和寻常的元宵圆子不同,她家的浮圆子个头大得很,里头一共三种内馅。黑的芝麻馅儿、粉的玫瑰馅儿和紫的芋泥馅儿,每款都有各自的粉丝。

譬如太学的高郁青就是芋泥馅儿的粉头,国子监的杜子言则是黑芝麻馅儿的粉头。

顺带一提,”粉丝“和“粉头”这两个新鲜词儿是从店主陆家大娘子那学来的。

这两个粉丝头头分别带着各自的拥护者,就哪款内馅的浮圆子滋味最佳这个问题掐得不可开交,彻底把“浮圆子盲盒”在太学生、国学生们之“掐”红了。

就连教书的先生们也有所耳闻,让随从买了一份带回家去,颇受家中妻女的欢迎。

住在太学、国子监南边的百姓也收到了颇为新鲜的“传单”。

一张薄薄的纸上用简单的墨线勾勒出一碗浮圆子,旁边还画了四个破皮流馅儿的大圆子,下方分别写着内馅的名字。画旁还附了一首的打油诗:

山寺月中寻桂子,不如陆家浮圆子。

太平功业在山河,呼朋唤友开盲盒。

长恨春归无觅处,国子太学居中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煮水备丸候客来。

这下子,识字的不识字的,见了这传单,都能一目了然。

当然,这份颇为“炸裂”的打油诗传到太学和国子监后,又造成了一番“小小”的轰动。

有人捧腹大笑,有人目瞪口呆,有人嗤之以鼻,有人拍案叫绝;气极反笑的有之,会心一笑的亦有之。据说还有人提笔模仿,气歪了林老先生的胡子。

“阿兄,你看这首打油诗。”在太学以南的一座小院里,一位长相颇为温润的男子正侧首询问身侧的兄长。

院中的白梅开得正盛,春日的阳光在树下郎君的肩头映下花的影。年长些的男子气质清冷,俊秀的面容掩在花影中。

此时,他正垂眸认真地看着自家阿弟递过来的打油诗。

看罢,半晌无言。

“……”

“促狭。”

·

作为引领这波“新时尚”的弄潮儿,陆时芸这会儿却仿佛置身事外,在陆府的小花园里优哉游哉地与人喝茶闲聊。

“你居然会主动上门找我聊天?钱美美,你吃错药了吧?”陆时敏故作惊讶,表情颇为浮夸。

钱琪兰翻了个白眼,冷哼道:“我还就喜欢上你家门了,你能拿我怎么着?”

陆时芸忙当起和事佬:“好啦好啦,都少说几句。喝口茶,润润喉。”

“四娘,上次的事情,多谢你帮忙”,陆时芸看向钱琪兰,郑重地道谢,又拉了拉陆时敏的衣袖,语带督促,“敏儿——”

陆时敏嘟了嘟嘴,还是听话地起身向钱琪兰行了个大礼:“上次的事,多谢你。”

钱琪兰吓了一跳,慌道:“没,没有的事!我只是顺便而已……对,顺便!才,才不是特意为了帮你。”

十四岁豆蔻年华的小姑娘,面皮薄得很,即使迅速别过脸,羞意也仿佛蔓草般顺着脖颈一路往上,晕红了藏在鬓发间的耳朵。

她果然没看错,这个小姑娘,看似飞扬跋扈,其实就是个教科书式的小傲娇啊。

陆时芸掩唇暗笑。她倒觉得,敏儿和这位钱四娘子能成为很好的朋友。至于另一位——陆时芸瞥了一眼在旁饮茶不语的赵六娘,眼底暗了暗。

“六娘,你怎么不说话呀。我跟你说,芸姐姐可厉害了。最近流行的浮圆子盲盒你听说过吧?是芸姐姐想出的主意。食谱也是芸姐姐独创的!”陆时敏自从有了姐姐,就迫不及待地想和小姐妹炫耀一把,这次小聚,可算给她逮找机会了。

“是很厉害呢。”赵六娘放下茶盏,轻声附和道。

“是吧是吧!”陆时敏这个“姐吹”激动拍手。

见陆包子又凑过去和赵六娘讲小话,钱琪兰撇撇嘴,扭头和陆时芸说话:“芸姐姐,陆家从食店之后还会上新吗?上次春日宴尝到的梅花包子,我一直惦记着呢。”

“这可巧了,过几日店里准备推出的新品就是梅花包子呢。”

“那可太好了,届时我一定去光顾。芸姐姐可要给我开个后门。”

“芸姐姐是我姐姐又不是你的,你喊这么亲昵做什么!”陆时敏正炫姐炫得起劲,骤然发现“后方失守”,立时醋了。

“我就喊!我就喊!芸姐姐~”钱琪兰喊得更欢了,嗓音甜得像浸了蜜糖。

“你讨打!”陆时敏气极。

“上次的梅花包子味道确实很惊艳,连王楼的山洞梅花包子都比下去了。不知芸姐姐都是从哪儿得的方子,个个都这般出彩。”赵六娘柔柔问道。

“误打误撞试出的方子,算不得什么。哪能和王楼的招牌点心相媲美,六娘过誉了。”陆时芸四两拨千金地把食谱的话题轻轻揭过。

“好茶喝着点心供着还堵不住你的嘴!人家方子哪来的干卿何事。”钱琪兰最看不惯赵六娘这种看似柔弱小白花实际心眼子密过马蜂窝的主儿,也就陆包子那傻白甜会当妹妹般护着。

赵六娘被钱琪兰一顿抢白,立刻泪珠盈睫,端的一副可怜样儿。

“你干嘛老是欺负六娘,又把人惹哭了。”

“谁让她多嘴多舌爱打听,还好意思哭呢。”

陆时敏和钱琪兰又吵作一团。

陆时芸实在劝不动,干脆也不劝了,端坐一旁喝茶,一边看她两个斗嘴一边想着后日点心铺上新的事宜。

大徒弟小高做梅花包子的手艺也练得不错了,届时可以从大厨房借调过来搭把手。

嗯,今日这天气真不错。希望后日上新,也诸事顺遂。

·

开在国子监和太学之间的那家芸记点心铺又出新品了!

外城百姓奔走相告。

“打听到了,是梅花包子!”

“哟,这可是王楼的招牌。”

“但是听说芸记的梅花包子里真的有梅花!”

“这可新奇。走,去买个尝尝!”

一笼梅花包子一共五个,卖三十五文一笼。比内城王楼的山洞梅花包子便宜了一半。

当然了,这也是因为芸记点心铺的点心只能外带无法堂食,不像七十二正店之一的王楼,能在酒楼里舒舒服服地坐下来细品,饮着茶听着曲,享受吃喝玩乐一条龙服务。

人家大酒楼卖的可不单单是点心,还有服务。

不过,这“有梅花的梅花包子”倒也吸引了不少住在内城的人家。

这汴京城,越近皇宫的地段,房子就越贵。能住内城的人家基本都不差钱,也舍得在吃食上花钱。这不,芸记的梅花包子名声自推出以来,颇受附近学子和街坊的好评,名声越传越响,渐渐传进了内城。

不少内城的人家专程慕名而来,就是为了尝上一尝这梅花包子。他们倒想看看,这芸记的包子是不是真的担得起这名声,居然敢和王楼的招牌点心隔空打擂台。

“师傅,议论这芸记梅花包子的人近来越来越多了。”小徒弟觑着自家师傅的脸色,惴惴不安地汇报道。

“哼!我王继善做了二十年的梅花包子,用料和做法前后琢磨改进上百次,才最终打磨成了咱们王楼的招牌方子。这芸记的点心师傅能有我经验足?”王楼的掌勺大师傅冷嗤一声,满脸不屑。

“那……那咱们就不管了?”小徒弟试探地问。

王大厨师摆摆手,让小徒弟去外头继续招待客人,又背着手在王楼宽敞的后厨里四处转悠。

行至一处角落,王厨子站在一洗菜的帮厨后清了清了嗓子。

“咳咳!”

“王,王大师傅,您,您有何吩咐?”小帮厨猝不及防,吓得说话也结巴起来。

“待会儿换班了,你先别急着回家。替我跑一趟,去那外城的芸记点心铺买一笼梅花包子。记住,悄悄地,不许声张!”王厨子压低了嗓门。

“是,奴晓得了。”小帮厨忙点头答应。

等这笼梅花包子终于送到王厨子手里时,已经有些凉了。

他用箸子夹起一枚,小巧的梅花包子宛如灯笼般挂在箸间,外皮薄得能微透出内馅的颜色。将梅花包子轻放勺中,移至跟前,王厨子微咬一口,吮了一口里头滚烫的汤汁。浓缩的白梅精华瞬间在舌尖炸开,鲜得人头皮发麻。

微闭双眼,如同置身万顷梅园,风过梅落,如雨纷纷,香染衣裳,一洗俗尘。

王楼大师傅哑然,竟是和他做的山洞梅花包子完全不一样的口感。

他做的包子,用料考究,皮薄馅大、灌汤流油,口感浑厚而不肥腻,突出的是豚肉的鲜美,芸记的包子却把清雅做到的极致,突出的是白梅的鲜香。

是他过于自负,小看了人家。

王厨子正兀自叹气,微掩但未上锁的木门突然被人匆匆撞开。

一抬头,正撞见手捧食盒的小徒弟。

王厨子看着徒弟手中食盒上那醒目的“芸记”标志,王厨子的徒弟看着自家师傅面前还未吃完的梅花包子,双双愣住。

“……”

“……”

尴尬的沉默在师徒两人间蔓延开来。

两人默契地错开眼,别开脸,小徒弟故作镇定地行礼致歉,退了出去,还顺手替师傅掩好了门。王厨子轻咳一声,若无其事地继续品尝剩下地梅花包子。

师徒俩默契地在各自心中达成一致。

方才发生了何事?

无事发生!

无事发生……

从食就是各式各样的糕点,从食店近似今天的点心包子铺。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唐】白居易《忆江南》

“今日故宫归寂寞,太平功业在山河。”——【唐】吴融《华清宫四首》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0章 第十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