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春江花夜月 > 第25章 第 25 章

春江花夜月 第25章 第 25 章

作者:却看青山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12-18 08:19:15 来源:文学城

“臣女曾拜读过尚书所著《治国策》,其言‘今日之世暴戾之气横行,官场之弊屡见不鲜,皆应缺失仁爱之心所致。若上下皆能以仁爱之心待庶民,以仁爱之行处世,则暴戾之气自消,官风自正。若以仁爱之心,治国恤民,则大治指日可待也。’”

“今日之士独崇儒学仁德。臣女独不以为然也。”她转身朝司马业行了一个万福礼,得司马业轻点头示意,转身看向众吏。在众人惊愕的目光中,双手交叉相握端在腹前,如独生于崖缝中的盎然兰草,风雨雷电催之,外柔内毅,傲然生花。

“人性之恶,自古有之,人心趋利避害,乃天经地义。是以,明法度以规人心,立规矩以约百行。人性恶如狼,则法治如枷锁,使之不能为恶;人性善如鹿,则法治如辔头,使之行于正道。昔我华夏,巍巍帝业,传承千载,乃赖法治以立国,赏罚分明以安民。今吾欲论治国之道,铺陈治国之策,以期国祚绵长,百姓安泰。”

“秦家治世,法治为纲,首倡以法治国,俾四海之内,咸知法度。夫法者,国之权衡,民之绳墨也。法者,明刑赏,定是非,制乱淫,而制□□者也。吾观天地之道,以法治国者,则政令行,纲纪立,上下有序,百姓安居。”

众人闻其言,皆是不悦之意浮于面。圣人“以仁治国”“以德为政”,她却反其道而行之,秦二世而亡,皆因暴政。她一介女流,从前借着太尉府、韦贵妃庇佑,抛头露面也就罢了。今日竟还想借着已是明日黄花的太尉府势力,在大殿之中大放厥词。目光短浅至极,简直令人可笑、可愤、可恶。

众臣越是不悦、鄙夷,她便越是自傲。女子何不能言治国?何不能立于朝堂之上?莫不是动摇了他们的特权,便不能借此将女子狠狠踩在脚底,发号施令。

“明主治吏不治民。吏治乃国家之根本,百官皆当奉法守职,以公心行公事。然往往有贪官污吏,假公济私,图谋不轨。彼等做官,非为天下苍生,实为功名利禄,敛财自肥。彼等鱼肉百姓,搜刮民脂,曲意逢迎君上,以求升迁之阶。如此官员,实乃国之蠹虫。

故当以法治吏,使百官皆畏法如虎。一者,立严法以惩贪腐。凡贪污受贿者,一经查实,严惩不贷,使其倾家荡产,身败名裂。二者,设考核以励清廉。以政绩为考核之标准,以百姓之评价为参考,使清廉者得以晋升,贪腐者无立锥之地。三者,开言路以监百官。广开言路,使百姓得以举报贪腐之官吏,让百官皆知天下有目,无处遁形。”

这些人以竹自居,以松柏自傲。以兰、花草比拟女子,却不知兰有兰的孤傲,有自己的刚毅。

“军队乃国家之利剑,国家之安危,皆系于军队之强弱。昔汉高祖以布衣提三尺剑而取天下,非因其勇武过人,实因其治军有方,赏罚分明。故军队之凝聚力,非空言可得,唯以法治军,赏罚严明,方能使军队如磐石之坚,不可摧折。

以法治军者,首要在于赏罚分明。有功者必赏,有过者必罚,使将士皆知上进之路,畏法之心。赏者,不必以金银珠宝为限,功名、地位、荣誉皆可赏之。罚者,亦不必以砍头、流放为限,降职、夺爵、罚俸皆可使之。如此,则军队之中,皆知进退之宜,皆明是非之理。”

“以法治国,以法治吏,以法治军,则国家繁荣,人民安乐;反之,则国家衰微,人民罹难。法治行焉,百官皆能守法奉公,庶民皆能安居乐业。如是,则国家安宁,人民福祉,国祚悠久矣。”

她转身朝司马业顿首一礼,“臣女闻: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愿陛下深察此理,则大魏之兴,指日可待也。臣女虽不才,但愿以身为国,效法商君,虽死犹荣。伏惟陛下垂鉴。”

鸿胪少卿出列道:“陛下,自古”

“张少卿,”司马业抬手制止他,“此次铨选,无论男女,皆可持文章自荐。昔木兰方秉文定策大计,顾云宸外慑劲敌,疾驰救驾,谁说女子不如男?”

一言方秉文,二言顾云宸,一文一武,正对五殿下账内江初照和苏沐。又极力偏袒韦娴儿。看来此次铨选,是为五殿下拉拢寒门士族而专设的咯。

鸿胪少卿拱手,入列。

韦谊脸色转怒为忧,他面色如土;手握笏板,出列顿首,看向司马业:“陛下,老臣教子弟无方。平日里过分溺宠,让她在陛下面前失了分寸,妄论国事。请陛下念在她年岁尚小,饶恕她这一次,老臣回府后,必严加管教,使其改过自新。”

司马业却丝毫没有被冒犯龙颜的样子,“朕闻她所言治国之策,引经据典,尚有道理。她既毛遂自荐,必有城府。法家经典,助秦横扫六国,尚有可取之处。”他饶有兴致地看向韦娴儿,有偏袒的意味在其中:“若汝能辩这满朝公卿。便领了这差事,去辩一辩天下学子。”

“臣女遵旨。”韦娴儿顿首起身。面对着满朝文武,方才那朵收敛的兰草神采飞扬,张扬得似一朵盛开的牡丹。

“老朽不敢苟同。”方才被她驳过的客曹尚书袁连出列,又道:“乾坤初开,大道昭昭。古圣先贤,以仁为本。孔子之教,仁爱为魂,治国之道,由此而兴。昔者,圣王御宇,莫不以仁为本。仁者,爱人之心也,心存仁爱,则能恤民之疾苦,察民之所需。是以,仁者治国,必以民为本,以德为先。其治国之道,不在于刑罚之严苛,而在于德行之感召。德之所感,人心自归;德之所化,万民自服。”

驳她道:“法令严苛,虽能威服百姓,使其恪守法令,然亦使百姓苦不堪言,人民之中怨声载道。商鞅变法,未曾深思教化之道,而仅以严刑峻法为治。轻教化,重刑名,而以刑名之术为治。虽能短期内树立法令之威严,然却难以使人心归附。秦二世而亡,皆因此。

鄙谚曰:‘前车覆,后车诫。’夫三代之所以长久者,皆因其以仁治国,以德为政;然而不能从者,是不法圣智也。秦世之所以亟绝者,其辙迹可见也;然而不避,是后车又将覆也。”

见臣僚皆低声附议,袁连不自觉抬了抬下巴蔑视她。无知小儿,与他辩论治国之策,真是令人贻笑大方。

众人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目光,也将韦娴儿架了起来。他们仔细观察着她的一举一动,就连声音也要细细揣摩,只要她有一丝一毫地怯意,便要顺着这个缝隙,将她击垮,最好是把与生俱来的清高和骄傲也一起抽离掉,随后看她战战巍巍地臣服起来。

但韦娴儿视盏盏疑目如鼠目,毫不怯懦。她细腻的声音与浑厚的大殿并不契合,她却要用这不契合,杀出一条自己的路来。

“昔秦者,天下强国也,其兴也勃焉,何以故?乃因率先以法治国,君王至庶民,皆遵法度,不以贵贱而异。于是,国威日盛,民安其业,六国遂为所并。夫商鞅者,秦之良相也,虽因法得罪于贵戚,然其法度犹存,太子即位,亦未能改弦更张。是以秦之所以能**,非偶然也。今大魏欲兴,岂可不效法秦乎?”

她也微抬了抬下巴,让不屑和倨傲将这些揣摩和打量通通磨灭。她要的是仰望,不是这些一心想看她出糗的居心否测,一心只想统治的高高在上。

“尚书之所以如此摈弃法治之道,岂不以位高权重而私心作祟,非为万民福祉,非为陛下之励精图治乎?抑或因尚书有违国法之行,惧刑罚之加身耶?”

“你……”袁连怒起,以笏板指着韦娴儿:“血口喷人。吾心笃志于国,情系于民;忠贞于君上,慈爱于百姓;日夜为国事而忧劳,乃为尔等曲解至此,何其谬也!”

殿中尚书张惠上前朝司马业作揖,正对韦娴儿,怒道:“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耰鉏,虑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抱哺其子,与公并倨;妇姑不相说,则反唇而相稽。其慈子耆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然并心而赴时犹曰蹶六国,兼天下。功成求得矣,终不知反廉愧之节,仁义之厚。信并兼之法,遂进取之业,天下大败,众掩寡,智欺愚,勇威怯,壮陵衰,其乱至矣,是以大贤起之,威震海内,德从天下。”

他怀抱笏板,自信满满,似陈述又似教导:“观乎天下,国家兴亡,系于人心。子曰:‘仁者爱人’,乃治国之根本。仁者之心,怀民如子,视国如家。以仁治国,则百姓心悦诚服,国家昌盛不衰。”

看尔如何辩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