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春江花夜月 > 第26章 第 26 章

春江花夜月 第26章 第 26 章

作者:却看青山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12-19 09:38:27 来源:文学城

韦娴儿不避,正对上他的目光。他借着官职高人一等的姿态,便以为可以压倒自己,她不是那般谄媚之人,又不借他橄榄枝扶摇直上,有何惧之;又借着资历便以为可以教导自己,即便现在太尉府是日落西山,又何须他倚老卖老。

不卑不亢道:“秦以二世而亡,非由法治之推行,乃由诸因所致,兹不赘述。汉高祖以德统一四海,然亦施法治焉。法行则国安,而国力强且凝。民愚昧未化,未经诗书礼乐之熏陶,岂能明圣人之仁治?唯以法惩刁民,彼乃顺服。”

张惠驳道:“商鞅行法治,秦人暴政,以致民怨沸腾。人非尧舜,孰能无过?若不以圣人之宽容,容彼之过,而教之以德,唯以刑责之,则民怨益深矣。”

韦娴儿又道:“法者,民之护也,非徒以威制之具。视法为治国之宝,善法为治世之基。是故有言于《商君书》曰:“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若可以强国,则不拘泥于旧法;若可以利民,则不泥于旧礼。”

见二人被她驳得哑口无言。“老夫来会会你。”一老者怀抱笏板,右手扶着衣摆,迈着四方步稳稳当当越过旁人出列。朝着司马业作揖后,转身看她。

老者上齿抵住往上顶的下唇,伸手捋了捋雪白的长髯。经立如钟,便是不开口,也让人顿感春风拂面。

韦娴儿朝她行了一个万福礼,恭敬却不谦卑:“请老先生赐教。”

“夏为天子,十有余世,而殷受之。殷为天子,二十余世,而周受之。周为天子,三十余世,而秦受之。秦为天子,二世而亡。夫举天下不论道,不察德,而以其私焉,乃所以乱也。夏、殷、周之欲得天下也久矣,其所由生者远矣,数十世矣。至于汤、武、文王,而后成王。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

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惟恐有变。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容其间矣。”

“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积渐然,不可不察也。人主之所积,在其取舍,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和亲。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异。或道之以德教,或驱之以法令。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气乐;驱之以法令者,法令极而民风哀。哀乐之感,祸福之应也。今若有人言,治国之道,礼义之用弗若法令,教化之功弗若刑罚,何不举商、周、秦之兴亡以示之乎?”

“鄙人铺陈“以礼治国”之策,敬请诸位尊耳是闻。”他环顾四周,最后将目光落在韦娴儿身上,“人主之尊譬如堂,群臣如陛,众庶如地。故陛九级上,廉远地,则堂高;陛亡级,廉近地,则堂卑。高者难攀,卑者易陵,理势然也。”

“故古者圣王制为等列,内有公卿大夫士,外有公侯伯子男,然后有官师小吏,延及庶人,等级分明,而天子加焉,故其尊不可及也。里谚曰:“欲投鼠而忌器。”此善谕也。鼠近于器,尚惮不投,恐伤其器,况于贵臣之近主乎!廉耻节礼以治君子,故有赐死而亡戮辱。是以黥劓之罪不及太夫,以其离主上不远也,礼不敢齿君之路马,蹴其刍者有罚;见君之几杖则起,遭君之乘车则下,入正门则趋;君之宠臣虽或有过,刑戮之罪不加其身者,尊君之故也。此所以为主上豫远不敬也,所以体貌大臣而厉其节也。今自王侯三公之贵,皆天子之所改容而礼之也,古天子之所谓伯父、伯舅也,而令与众庶同黥劓髡刖笞傌弃市之法,然则堂不亡陛乎?被戮辱者不泰迫乎?廉耻不行,大臣无乃握重权,大官而有徒隶亡耻之心乎?夫望夷之事,二世见当以重法者,投鼠而不忌器之习也。

臣闻之,履虽鲜不加于枕,冠虽敝不以苴履。夫尝已在贵宠之位,天子改容而体貌之矣,吏民尝俯伏以敬畏之矣,今而有过,帝令废之可也,退之可也,赐之死可也,灭之可也;若夫束缚之,系緤之,输之司寇,编之徒官,司寇小吏詈骂而榜笞之,殆非所以令众庶见也。夫卑贱者习知尊贵者之一旦,吾亦乃可以加此也,非所以习天下也,非尊尊贵贵之化也。夫天子之所尝敬,众庶之所尝宠,死而死耳,贱人安宜得如此而顿辱之哉!”

“礼者,非惟道德之规范,亦社稷之基也。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使天下咸遵一轨,非各自为政、交相攻伐,乃保国之安定太平。礼者禁于将然之前,法者禁于已然之后。以礼教人,防患于未然;若仅惩于既犯,事已至此,何益之有?

若唯刑法以惩民,而乏礼仪之化,则民为恶而惧刑,遂寻方避之,乃至钻研恶行而不受惩之道,侥幸逃脱,自以为智,非耻也。终至孔子所谓“民免而无耻”之境。国之法律日益繁多,日趋严密,人心欲多,则明知法而故犯。

法虽能杀不孝之子,然不能使人人皆如颜回之高德;法虽能惩盗贼,然不能使人人皆如伯夷、叔齐之廉洁。孔子之徒三千,皆能孝父母、敬长上,言行皆为世之楷模,此乃教育之功也。此即礼治之效,非刑法所能及。法虽能诛贪吏,然不能使其廉洁、仁爱。故唯以礼治国,方能使民淳朴,官廉洁,政治清明,国家昌盛。”

韦娴儿朝他拱手:“老先生所览卷帙浩繁,亦明理无数,所言字字珠玑,析之鞭辟入里,使儿与在座皆受益匪浅。然余未敢苟同君论也。”

“儿有一言,敬请诸公指教。”

“礼者,定人之名分,辨人之尊卑,而教之以事也。然若有悖礼者,徒以言辞道德感之,而不加以惩,则礼制将不守,犹如周室之乱,人皆得问鼎也。

人智者,能见已然之事,而不能预见未然。礼者,防于未然者也;法者,惩已然者也。故法之用显,而礼之用隐。立严法,以庆赏善,以刑罚恶,则人皆敛行,畏于刑矣。

法者,治国之器也,唯其严明,国乃得安泰繁荣。唯有厉行法度,国方可安而强。需明法律,施重刑,以护社稷之序。重法之威,不可侵犯人皆畏法,则法威乃立,百官庶民皆不敢轻犯。而后法律之威立,百官庶民皆不敢轻犯。

欲国富强,必强其治。君者,至尊也,不可轻侮。违君命者,必重惩之,以维君威而统一国。勿使乡野之间轻议君事国政。”

“伶牙俐齿,巧言善辩。让在下来会会你。”一头戴武弁大冠的留着短须的人出列,“不知兵法郡主可有见解?”

一将功成万骨枯。此人身经百战,身上自带一股煞气。久在军中,有不怒自威之霸气。他借着身形优势低目看韦娴儿,无端给她施压。

那层看不见的黑云自韦娴儿头顶压下来,虽知道他不会动手,但力量的悬殊总是会给人一种压迫感,让人不自觉地从心里生出畏惧。

她朝来人恭敬地行了一个万福礼,并不闪躲他如利剑般的目光。水虽柔,却也有滔天之势,她以柔化刚地轻轻将那朵黑云摘去,如山涧兰草风雨不动,无刚毅之外表,仍有刚毅之心。“略懂一二,请将军赐教。儿洗耳恭听。”

“孙子曰:‘善战者,求之于势。’今异族犯我,二位皇子领兵作战,要靠什么‘势’?”即便是能辩那些文官,他并不认为这个乳臭未干的丫头,还真的懂战场上那些风云变幻的东西。无非就是纸上谈兵,对兵书夸夸其谈罢了。他以河北的局势来考问,必答不上来。

“儿对之。诸葛先生曾著兵书言:夫计谋欲密,攻敌欲疾,获若鹰击,战若河决,则兵未劳而敌自散,此用兵之势为将者之内势也。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战之所胜,在顺民心;战之所败,在逆民心。四海之民心久已归附,百姓于斯土安居乐业,然忽遭外夷之侵扰,民甚恶之。日日夜夜,思欲驱之而后快。此外势一;今陛下锐意兴治,百官竭诚辅弼,国势富强,民安物阜。鲜卑乘河北旱灾而进犯,此乃乘虚而入,不义之举也。以道义之师伐无道之贼,此外势二;

夫将材有九。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知其饥寒,察其劳苦,此之谓人将。事无苟免,不为利扰,有死之荣, 无生之辱, 此之谓义将。贵而不骄,胜而不恃, 贤而能下, 刚而能忍, 此之谓礼将。奇变莫测,动应多端,转祸为福,临危制胜,此之谓智将。进有厚赏,退有严刑,赏不逾时,刑不择贵,此之谓信将。足轻戎马,气盖千夫, 善固疆场, 长於箭戟,此之谓步将。登高履险,驰射如飞,进则先行, 退则后殿,此之谓骑将。气凌三军,志轻疆虏, 怯於小战,勇於大敌,此之谓猛将。见贤若不及,从谏如顺流,宽而能刚, 勇而多计 , 此之谓大将。今四海已平,陛下弘纳贤才,军旅之内,有斯九将也。

二位殿下治军严明,赏以兴功,罚以禁奸。赏赐知其所施,则勇士知其所死;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

有此六势,我大魏仁义之师,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