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仲渊也笑了起来,然后看着张氏,眼睛发亮的道:“娘,我和二丫刚才去后山,看到私塾里的孩子们都在读书,娘,我也想去读书,将来考秀才。”
“好,好,去读书,去读书,娘明天就去找姜先生,让你去私塾里读书。”张氏立刻便道,心里高兴,又有点忐忑,怕林仲渊便的聪明只是一时的,过一段时间可能还会变傻。
到这里,她觉得还是找个大夫给林仲渊看看比较安心。等明天去县城卖咸菜的时候,就带林仲渊去杏林堂一趟。
不过,林仲渊突然变聪明,她还是非常高兴,当即便杀了一只鸡,炖了起来。又炒了几个鸡蛋,和时令蔬菜,做了一桌美味来庆祝。
这天晚上,张氏躺在床上,兴奋的大半夜都没睡着。第二天一大早,她便将两个孩子喊起来,将昨夜剩下的饭菜热热当早饭,吃完之后,便带着孩子赶着驴车去县城了。
杏林堂的王老大夫在本地很有名气,拉着林仲渊的手把了半天脉,又问了林仲渊许多问题,最后得出了一个林仲渊的身体非常健康,头脑十分聪明,一点问题也没有的结论。
张氏这才放了心,开开心心的领着俩孩子回家,当天便拿了一篮子鸡蛋和一块肉,带着林仲渊去了私塾里,要找先生说说,让林仲渊上学。
乡下人没什么钱,给先生的束休都是粮食鸡蛋之类的吃食。张氏怕林仲渊在私塾里被其他孩子欺负,想让先生多照看着一些,便多送了一些鸡蛋和肉。
事情办得很顺利,第二天一大早,林仲渊便去上学了。
张氏有些不放心,拉着杜月婵在教室的窗子外面观察了一上午,发现林仲渊没被欺负,还得到了老师的表扬,这才放心的带着杜月婵去卖咸菜了。
从这之后,林仲渊便开始了他的学生生涯。
他学习认真,又变得非常聪明,不论是读书还是写字都学得非常快。很快就成了班上了学习最好的学生。
杜月婵对他可以读书学字表示十分的羡慕,说可惜私塾不收女学生,不然的话,她也能像他一样去上学就好了。
林仲渊听她说也想要学习,便每天放学回家后,将自己在私塾里学的东西交给她。如此过了几天,杜月婵也学到了几个字,并背会了三字经,还学了一点弟子规。
林仲渊
杜月婵想卖红豆糕,每次路过糕点铺时,都会眼巴巴的看向柜台上的红豆糕。张氏每次看到她眼馋的模样,都会给她买一块红豆糕。杜月婵吃了两次,就对张氏说这红豆糕太贵,能不能买了材料自己回家做。
张氏不差这点小钱,当即便带着杜月婵去买了面粉,红豆,糖,油等物,回家试着自己做。
张氏是会做红豆糕的,但做的不如糕饼铺卖的好吃。但杜月婵非常喜欢吃红豆糕,就算一开始做的不好吃,还是坚持要自己做,这样做了几次,竟是越做越好吃。张氏原本为了省钱,是舍不得吃的,但吃了两次之后,竟是停不下来了。
“二丫,你这手咋这么巧,做的红豆糕这么好吃呢!”张氏拿着一块红豆糕,吃的满口生香,觉得这红豆糕简直是自己吃过的最好吃的糕点,吃一百年都吃不腻。
“好吃。”林仲渊也边吃边道。
杜月婵有些不好意思的笑笑,一副腼腆的模样。
张氏本来还想去给林仲渊他大伯三叔家一家送几块红豆糕,结果因为红豆糕太好吃,一个把持不住,竟是刚出锅就被三人吃光了。
杜月婵扭着手指,鼓起勇气道:“娘,我做的红豆糕能不能拿去跟咸菜一起卖?”
张氏一愣,没想到杜月婵会有这样的想法。
县城的生意人也是很排外的,当年她为了在县城里卖咸菜,便曾被那些个卖咸菜的货郎一起排挤。所以现在杜月婵提出要卖红豆糕,她脑中冒出的第一个念头,不是这红豆糕能赚多少钱?而是那几家糕点铺子,若是知道了他们在卖红豆糕,会不会来找他们的茬。
毕竟,杜月婵这红豆糕做的可比那几家糕点铺子做的好吃多了,若是拿去县里卖,多半会抢了那些人的生意。
但这红豆糕又这么好吃,若是拿去卖,肯定能赚不少钱。
张氏日常就是做买卖的,脑子里一想,就知道这红豆糕肯定能赚钱。若是就这样不卖了,也未免有些可惜。
她有些纠结要不要卖这红豆糕,不过,就算要卖红豆糕,也不急在这一时,倒也不用现在就做决定。
张氏考虑了几天,最终还是决定试一试。大不了等那几家糕点铺子找来,他们再不卖就是了。
于是,张氏卖咸菜的驴车上,又多了一篮子的红豆糕。
咸菜的味道非常浓郁,每次张氏掀开咸菜坛子的盖子,那味道就能飘出去老远。买咸菜的人不用听吆喝,只要闻着这味道,就知道卖咸菜的来了。
红豆糕与咸菜是有些不搭的,不过,买咸菜的人多,这么多人里,总会有人去看咸菜旁边的红豆糕,有些人掰下一小块红豆糕尝了尝之后,便立刻买了几块。
红豆糕比咸菜贵了一倍,但也比糕点铺子里卖的便宜一些。第一天,他们准备的红豆糕不多,只卖了几十文钱。但第二天,昨天买过红豆糕的人见到张氏过来,便立刻急匆匆的买了几块,说是家里的孩子吃了那红豆糕,哭着闹着还要再吃。惹得旁边那些本来没想买红豆糕的人,也不禁觉得那红豆糕应该很好吃,于是也跟风买了一些。
这些人吃了红豆糕,都是惊为天人,吃了第一次,还想再吃第二次,于是,来买红豆糕的人越来越多,红豆糕也越来越供不应求。往往是刚推出去不久,就被人抢光了。
家里的收入一下子多了一倍,张氏每日数着口袋里的钱,笑得合不拢嘴。只恨那板车太小,一次装不下太多红豆糕。
红豆糕的名声很快便传了出去,县城里很多人都知道了,那个卖咸菜的张氏卖的红豆糕,比县城里李记糕点铺卖的糕点还好吃。
不出张氏和杜月婵所料,他们的红豆糕名声传出去之后,果然,便有糕点铺的人找上门来了。
不过,出乎张氏的预料,那糕点铺的掌柜不是来找茬的,而是来买他们的红豆糕方子的。
来的掌柜姓吴,吴掌柜提出用五十两银子的价钱买下红豆糕的方子,并要求他们以后不能再卖红豆糕。
张氏没答应,一是她根本不想卖这方子。二也是觉得太亏,别看这红豆糕是小本买卖,但她算了算,就她这板车上卖的这些,一斤卖六文钱,一天能卖个二十几斤,算下来一年就能赚三四十两银子了(一两银子约等于七百文钱)。为了五十两银子,就不卖红豆糕,这是当她不会算数呢!
吴掌柜后来将价钱提到了60两,张氏也没同意,最后吴掌柜甩袖而去。
吴掌柜走后,陆陆续续又有几家糕点铺来买红豆糕的方子。提出的要求都跟吴掌柜差不多,都是不准他们继续卖红豆糕,也不准他们将方子再卖给别人。但出的价钱却比吴掌柜高些,最高有人出到了100两银子。
杜月婵是想要卖方子的,100两银子在这里已经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了。有了这笔钱,她已经可以做许多事情了。但她并不打算在这个小县城卖方子,这红豆糕的方子若是拿到府城去买,价钱起码能再翻一倍。
不只有红豆糕,她还会做桃酥,老婆饼,云片糕,红枣糕等等……每一样都是跟现代的顶尖大厨学的,若是能一样卖个几百两,她就不用愁资金问题了。
不过,她想去府城卖方子,倒也不只是为了赚钱。
张氏虽然让林仲渊进了私塾,但乡下的私塾先生比起有名的大儒,终究是差了许多。林仲渊既然要走科举,她自然要尽力为他找来最好的先生拜师。
她已经让一统江山去搜寻了府城里教书最好的先生,那位先生姓陈,当年也是考上过探花郎的,还曾经在朝中为官多年。但因为其没有什么背景,在官场上的作为也是平平,便觉得无趣,辞官归隐了。
陈先生回乡后当了教书先生,没想到,他官做的平平,当教书先生却很厉害,其教出的弟子中有进三分之一考上了科举,还教出了几个状元榜眼,其学生中考上秀才举人的更是不少。
杜月婵这次去府城,最大的目的便是让林仲渊去拜那先生为师。
至于要如何说服那先生收下林仲渊为徒,她也已经想到了办法。
那位先生学识渊博,又有些无欲无求,对什么事情都不是特别热衷。只除了一样,那便是他特别喜欢好故事。
他曾经为了读一本精彩的故事书,连着三天三夜不睡觉。还曾经为了一本失传的古书,花费上百两银子去购买。甚至曾经为了得到一本缺失的古书,而跑遍了好几座城池。如此一个痴迷于话本子的人,想必应该会喜欢西游记,封神榜,金古武侠等等的小说。
若是她给林仲渊讲讲西游记,再找机会,让林仲渊将西游记讲给那位先生听,想来先生听了故事,再看到林仲渊的资质,应该不会拒绝这个学生。
不过,要说服张氏去府城卖方子,恐怕会比较困难。毕竟这时候的人都不愿意往外面跑,一是因为怕在路上遇到劫匪,二是因为府城离玉溪村很远,坐马车的话,差不多要走上10天。
她为了说服张氏去府城,想了一肚子的说辞,谁知张氏一听她说这方子到了府城,价钱就得翻倍,便顿时眼睛一亮。
张氏在玉溪村住了一辈子,从未去过比县城更远的地方。所以,她一开始是完全没有想到这方子还能拿到府城去卖的。觉得,若是以后总有人找来要买方子,也挺麻烦的。所以,这方子是要卖的,既然要卖方子,那何不卖个出价高的?若是能去府城卖个二百两银子,就可以在老家买上十亩地了,以后孩子们便是只靠着收租子,也不会饿死。
于是,张氏便回了一趟娘家,想找些个娘家兄弟陪着自己一起去府城卖方子。
张氏有三个兄弟,他们听张氏说要让他们跟着一起去府城卖方子,还要包了他们这一路上的开销,不由都有些心动。
毕竟他们平时只听别人说过府城有多繁华,却没自己亲眼看过。现在有机会去府城长长见识,自然都是想去的。
如今虽然不是农忙,但地里也有些活儿的,老大张雷生虽然想去府城,但觉得家里不能每个主事儿的男人,便决定自己留下,帮着弟弟们看着地里的活儿。让老二张铁生和老三张玉生陪着张氏一起去府城。
张氏不放心两个孩子自己在家,想了想,便去私塾里给林仲渊请了假,让他和杜月婵跟着自己一起去府城。
杜月婵在出发之前,还做了一件事。便是趁着夜里摸进了吴家,把张氏给吴家的那三十两银子的彩礼偷了出来。
若是不出意外,这次去府城,她可能要很久回不来。要拿回那些彩礼,自然要趁着这个时候。
虽然偷东西不好,但她是真不想让吴家人拿着出卖原主的钱,去给他们的儿子娶媳妇儿。
原主在吴家做了这么多年的苦力,不仅吃的差,住的差,还要时常挨打受骂。到最后还被吴家卖了三十两银子,怎么想都让人心里不舒服。
吴家人得了那30辆银子的彩礼之后,便将钱锁进了一个小箱子里。又将小箱子锁进了一个柜子里,但他们还是不放心,生怕被人偷走这些银子。于是,便又将那小箱子从柜子里拿了出来,在床底下挖了个坑,将小箱子埋进了坑里。
这事儿本来只有吴大贵和杨氏知道,但杜月婵有一统江山这个作弊器在,很轻松便知道了藏银子的地方。
她上辈子学过武术,又有着15点的武力值(相当于一个健壮成年男人的体力),很轻松的便翻墙进了吴家。
吴家的窗子破破烂烂的,虽然有从里面插上插销,但从破烂的窗洞里伸手进去,很轻易便能将窗户打开。杜月婵进了房间,直接将床上的吴大贵夫妻打晕,然后挖出箱子,带走了银子。
等第2天早上,吴大贵和杨氏发现银子不见了,也不会怀疑到她的头上,毕竟,她只是一个10岁的女孩,身材还那么瘦弱纤细,可没有那么大的力气,能将两个成年人打晕。更何况,有一统江山在旁边把风,没人看到她过来,自然也不会怀疑到她身上。
杜月婵不方便带着这些银子,便将这些银子找了个地方埋了,总之,只要不让吴家人拿到这些银子便好。
杜月婵还是第一次体验古人是如何出远门的,一开始的时候,坐在马车上还有些新鲜感,但被马车颠簸了一会儿,她就觉得自己的屁股都要被颠散了。
这古代的马车轮子是纯木头的,没有裹橡胶轮胎,官道虽然比较平整,但也是土路,比不上柏油路平整。木头轮子碾在土路上,时不时就要颠一下,还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让杜月婵这个从未受过颠簸之苦的现代人涨了一回见识。
马车是出租马车,有些类似于现代的出租车,是的,这古代的马车是可以出租的。就以杜月婵这一行人乘坐的马车为例,车夫在固定的停车点招揽想要去外地的乘客,集齐一定的人数之后,就拉着客人们上路,将客人们送到目的地之后再收取车费。
因为古代出行不方便,还可能会遇到劫匪,所以,马车通常会跟着有保镖护送的商队一起上路。而商队为了自身安全,也愿意多一些人同行,大家凑在一起人多力量大,哪怕是劫匪看到了也要掂量掂量。
杜月婵他们所乘坐的这辆马车上坐了十几个人,都是女人和孩子,张氏的两个娘家兄弟跟男人们坐在另一辆马车上。车队每天会赶在日落之前找到打尖的地方,若是没有打尖的地方,便只能在野外露宿一宿。
吃不好,住不好,路上马车还颠簸个不停。很多人走了几天之后,便瘦了一圈儿。等终于到达目的地的时候,一行人都有些身心俱疲。
杜月婵终于明白,为什么古人会创造出舟车劳顿这个词了,尼玛的确是十分劳顿。
张氏付了车钱,跟车夫打听了一些府城的情况,又说好了还要让他们送回自己回县城之后,就带着人走了。
“哎呦,我的个腰啊,都快散架了,以后我是说什么都不出远门了……”张氏一边揉着自己的腰,一边龇牙咧嘴的道。
“早跟你说过乘车累,让你在县里卖方子就行,你非要跑到府城来卖。”张氏的大哥张铁生也被马车颠的快要散架了,闻言皱着浓眉道。
“哥,这不是在府城能卖的价钱更高吗?!再说了,咱们都长这么大,还没出过那小县城,趁着这个机会,也好来府城长长见识。”张氏虽然疲累,兴致却很高的道。
“就是,二哥,你看这府城多热闹啊!这大街这么宽,路上竟然都铺着砖头,还有这些门面,一个比一个气派。”张氏的弟弟张玉生看着周围干净的气派的大街,一双眼睛都有些看不过来了,指着街上的行人,道:“你看看,那人穿的就是绸缎吧,可真光鲜啊!呦呵,那人腰上配的是不是玉,这玉可是很贵的!呦呦,快看,那个小娃儿脖子上戴的是不是银项圈?!!哎呦!二哥,你干嘛打我?!!”
张铁生见他那副没见过世面的样子,觉得丢人,就在他脑袋上拍了一下,瞪着眼睛道:“别指着别人说话,让人笑话!!”
张玉生闻言,有些不好意思的嘿嘿笑了两声,转头间,却突然看到了对面缓缓行来了一辆豪华大气的马车。
他顿时眼睛一亮,指着那马车,对张铁生和张氏道:“哥,姐,快看那辆车,好大的车!!”
张铁生看他那夸张的模样,不由眉毛一竖,又要教训他,却见张氏和杜月婵林仲渊都已经看向了张玉生手指的方向。
他不由也向着那个方向看去,顿时不由张大了眼睛和嘴巴。
只见几个身穿青色短打的家丁在前面开道,后面跟着两匹同样健硕威风,皮毛油光发亮的高头大马,那两匹骏马拉着一辆有一间房子那么大的宽大豪华的马车,正缓缓走进城门。
那马车可说是奢华富丽,气派非凡。车厢盖便如大户人家的屋檐一般雕梁画栋,门窗并非以帘子掩盖,而是装上了真正的门窗。透过打开的车窗,还可以隐隐看到里面轻纱加绸缎做的窗帘,以及模糊不清的人影。整个车厢简直如同一间放在马车上的移动房间一般。
这下不只是张玉生看的大惊小怪,流连比较稳重的张铁生都看得呆了。张氏和林仲渊也是直勾勾的看着那马车,惊叹马车竟然还能弄成这种奢华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