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穿越后在东宫搞危机公关 > 第32章 第 32 章

穿越后在东宫搞危机公关 第32章 第 32 章

作者:王楠楠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3-05-18 21:55:16 来源:文学城

“你唤朕…甚?”傅承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自和敬皇后薨逝,傅玉璋对他,便如最遥远的臣子与君,他不再唤“父皇”,亦不自称“儿臣”。

方才,他唤了甚?

“九琢,再唤我一声?”傅承临自榻上走下,他矮下身子,视线只比傅玉璋略高一些,“再唤一声?”

傅玉璋静了静,再唤一声,“父皇。”

“哎,哎,”傅承临连声应道,他因酒色而浑浊的双眼迸出光亮来,这是他最看重的儿子,亦是他与德西的儿子,“父皇随你去,随你去。”

浩荡的车驾驶出皇城,碌碌往北行去。

钟山在金陵城北,南临玄武湖。钟山南麓的五条山脉如巨龙伸出的五爪,试探着将要入水。傅承临登基不久,司天监为他选了其中一脉,修建永陵。

车驾停在山门的下马坊前。至此,诸人下马。

傅承临与傅玉璋亦落车,缓缓步入神道。神道两侧立伏虎、卧象,又有翁仲持笏,立于一旁。神道尽头有玄武驼碑,碑上尚未刻字。

神道之后是宝楼,宝楼高二重,如皇城一般,砌红墙,饰琉璃瓦,一架庑殿顶飞出庄重的曲度,在萧瑟的冬景里凛然生威。

和敬皇后的棺椁暂停于此。

步入宝楼,却是满眼的藏式装饰。四墙悬唐卡,画白、绿度母,亦有上乐金刚、吉祥天母护法,屋柱间满挂经幡,每一面五色经幡上都写有汉藏二语的《四甘露咒》。便是灵前点的,也是吐蕃送来的酥油灯。几位番僧坐于一旁,不停歇地喃喃念经。

傅承临并不喜欢酥油的味道,他甚至,不喜欢与吐蕃有关的一切。

但抬头看到眼前静置的楠木棺,他叹一声,接过留侍的婢女递来的长香。

他立在灵前,长久地回想。

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相信,他一直记得头一次见到德西时的样子。

那时,她戴着红珊瑚珠盘做的头饰,一头鸭青的头发分做两股,编成又粗又厚的发辫,静垂在胸前。她的脖上挂有玛瑙珠串与镂空的经盒,衬在一身朱红与藏青夹作的袍外,既繁复庄重,又有一丝奇异的好看。

她没有执扇遮面,亦不像汉地的女子,羞涩地垂着视线,不敢看新婚的夫婿。

见他走近,德西睁着一双杏眼,浓密的睫毛如太阳花一般张开,她问他:“你便是东晦说的秦王?”

时熹作为礼官,为他亲赴吐蕃,迎来吐蕃王的掌上明珠——这一辈唯一的公主,尼桑德西。

傅承临曾道,他娶尼桑德西,只为拉拢吐蕃,增加夺嫡的筹码,他如此说服袁氏,说服一众门客,他亦这样告诫自己。

然而,在那一片清澈如拉木错湖水的眼神中,他为何心脏猛地一跳?

“我是秦王,亦是你的夫君,傅承临。”他说道。

大红的帷幕垂下,遮住了不知是谁的真心。

他与德西有过一段隐秘的过往,被他至今藏于心底,不与任何人分享。

那时候,他外出办差,德西在王府闲不住,便扮作小子,跟在他身旁。他们一道去岭南,吃了一篓又一篓叫贵妃痴迷的“妃子笑”;也赴贵州,在十万大山中迷失方向,差点没了性命;又北上到了燕云十六州,趴在山头看那一边的元人,羡慕他们善于奔袭的良骏。

他们一起做了恁多的事情,只是,缘浅,情也浅。

太康八年,他主持一场税制改革,却落了满堂输。风雨飘摇之际,他舍不下时熹,只得叫袁氏出了替魂鬼,自此,袁文翀没了胞弟。

他也再未踏入徽音殿,只将袁妃晋作贵妃,叫她宠冠六宫。

原来,为君者不可奢求一世情缘。

此时,傅玉璋的心情亦很复杂。

他知道,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母后有多恨傅承临,她只愿生生世世都远离他。可他竟带着傅承临来到她的灵前…

一旁的琉璃侍奉和敬皇后日久,做到了内廷的尚宫。和敬皇后去后,袁贵妃将六尚俱换作自己的人,琉璃便自请至永陵为和敬皇后守灵。

琉璃将点燃的长香递与傅玉璋,欲言又止。

傅玉璋阖上眼,似在虔心祝祷。然而,琉璃只听他用极轻的藏语说道:“母后,尚宫,原谅我今日带他来,污了这一处清净。不用多久,我定叫他离得远远的,母后若想回林芝看桃花,儿臣送你回去…”

那声音隐在念经声中,不凝神听,绝无法分辨。

琉璃看着已然及冠的傅玉璋,眼前却浮现和敬皇后怀抱幼子的景象,她只觉眼中涌上泪。

她屏息恁久,终于将那一层哽咽咽下去,“殿下,”她亦轻声道,“娘娘不会怪你。”

走出宝楼时,傅承临重新封好记忆,将它束于心底最隐秘的角落。走到天光之下,他又是无情的帝王。

“九琢,”傅承临挥退内侍,长长的神道仅余父子二人,“可还有话与朕说?”

傅玉璋并不意外。毕竟,傅承临曾是让时熹、袁文翀等甘为驱使之人,即便日后变了心性,一些本能的警醒尚在。

“是,父皇,”傅玉璋自袖中取出奏章,躬身举起,“儿臣有本启奏。”

傅承临看他一眼。

过一会儿,傅承临取过奏章,却未叫傅玉璋起身。

干冷的朔风越过钟山,浩荡涌入玄武湖面,它吸了水汽,变得更加凉浸浸。此后,它又转了风头,呼啸着吹向面朝玄武湖的钟山南麓。

傅玉璋站在一阵凉过一阵的水风中,似冬日里依旧翠青的竹,叫风压弯了脊背,却直愣着,依旧有筋骨。

许久,傅承临看完奏章。他叹一声,伸手握住傅玉璋冰冷的双手,再一抬——

“九琢,你可知,为天下人之不为,有甚下场?”他问道,“做个承平的东宫,再做个承平的天子,不好吗?”

傅玉璋直起身,“父皇,我知道下场。这事成了,史册不一定有我的名。不成,我或许无葬身之地。”他平静道。

傅承临的须发已夹杂白星,那星星点点的白色在风中颤抖,一如他此时的声音,“即便如此,”他问道,“也要去做?”

那一刻,傅玉璋觉得,他不是在问自己,他或许在问,曾经面临同样问题的,在太康八年的那个更为年青的傅承临。

那是的他,给出了怎样的答案?

傅玉璋再次躬身,坚定道:“心之所向,无远弗届。”

傅承临阖上眼,似被命运的周而复始的循回攫去心神。

许久,他才道:“如此,便去吧。”

皇城之中。

一名青衣小监小步快趋,走入北宸宫。

一见他,袁贵妃收起新染的指甲,只叫心腹留在殿中。

“如何?”她问道,纤细的长眉扬起,显见的很是着急,“他们去了永陵,说了甚?”

“娘娘,”小监一拜,“咱们的人说,陛下叫众人退下,他只瞧见太子殿下递了一分奏章,并不知晓说了甚。”

“又是奏章?”一听到这,袁贵妃没好气道,“近来东宫风光得很,他又想出甚风头?”

就在袁贵妃苦思冥想,如何做进线人,知晓傅玉璋的奏章写了甚。不想,次日的早朝,父子二人并不遮掩,直接泼出了这勺热油——

傅玉璋要动税制!他疯了,他要动税制!

此时,满朝绯衣的,青衣的朝臣,心中只有一个想法,他可知太康八年那场税制变革的下场?傅承临都差点叫人掀了!傅玉璋就不怕?

几乎排在最末处的时临安持笏站着,她倒淡定——因为她,早已被惊过。

她想起第一次看到那道奏章的情形。当时,她上上下下,右右左左地瞧,不敢漏过一个字。看完一遍,她又将视线挪回最右侧,再由上至下,由右及左地看一遍。

待她要看第三回时,傅玉璋终于没了耐心,他夺过奏章,“如何?”他问道,语气中有一丝难叫人察觉的忐忑,“霁春可觉得不妥?”

时临安忍了又忍,最后依旧没有忍住,她问道:“殿下当真不认识张叔大?”

“张叔大?”傅玉璋疑惑道,“是何人?”

时临安在心中默默背诵,张叔大,即张居正,“一条鞭法”的创始人,主张将田赋、徭役、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极大简化税制,增加中央朝廷的税收。

傅玉璋的这道奏章,真的没叫后世之人透题?

不过,自他重登黄册,这一步一步的路便有迹可循。先摸底,再改制,傅玉璋早将想走的路铺好。

时临安望着前方的明黄色身影,心中一片慨叹。

穿越一遭,能遇到这样的人,是她的幸运。

散朝后,时临安跟着礼部的一尚书,二侍郎赶回礼部。然而,尚未走进礼部的三重院落,仪制清吏司的员外郎盛清急步跑来。

盛清本就生得白胖,这几步一跑,几乎跑没了他的半条命。

“余侍郎,时郎中,快,”他自快要竭气的肺腑挤出声音,“御史台外头聚了百数人,状告岁供之事,御史台递来口信,叫大人们下了朝,快快地去。”

时临安与余传贞对视一眼,在对方的眼中看到惊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