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穿越后在东宫搞危机公关 > 第33章 第 33 章

穿越后在东宫搞危机公关 第33章 第 33 章

作者:王楠楠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3-05-18 21:55:16 来源:文学城

御史台在鼓楼西大街,正是行人熙攘、旅客往来之处。百数人于此处喊冤,引得百姓驻足围观,直叫能并驾跑四辆马车的鼓楼西大街都水泄不通。

礼部的车驾过不去,余传贞、时临安只得落车步行半里。

越靠近御史台,人群越拥挤,一应伸冤的,围观的俱情绪激动,面目愤然。

见此情景,礼部的十余名小吏护着二人前行。然而,行至半途,时临安生出不好的预感,“余侍郎,不能往前走了,”她拦住余传贞,又问一旁的小吏,“御史台可有角门?咱们从那里进去。”

前几年,京兆尹审了一桩错案,激愤的人群堵在府衙,将下值的京兆尹差点撕了。

小吏们也想起这事,他们知晓厉害,当下赞同时临安,护着二人又退出人群。

余传贞却像未转过弯来,“临安,怎的不往前走了?”她问道,好似怕时临安未听见,她又唤一句,“临安?”

几人虽已走到人群的边界,可摩肩接踵的,依然紧挨着不少人。有人耳朵尖,听到“临安”二字。

“临安?”那人转头一瞧,只见几名皂吏护着中央的两名女官,二人俱着绯色圆领袍,戴二梁贤进冠,“可是礼部仪制清吏司的郎中,时临安?”

有更多人听见这人的问话,于是,又有人高声道:“主事的官员在此。”“是礼部的时郎中。”“找着主事的大人了!”

一声叠一声,人群像潮水一般涌来。

很快,礼部的十余名皂吏叫人群冲散。时临安只觉无数只手伸到她的面前,它们或者推搡,或者擎状纸,或者竖起食指,叫时临安拿个主意,更有人高声质疑,仪制清吏司是否与地方勾结,借岁供收敛私利。

刹那间,时临安想起现代的一桩桩踩踏事件,此时的她只余一个念头——一定要站稳,绝不可跌倒,若跌倒,她今日就要交代在这里。

嘈杂中,她听到余传贞零星的话语,“大伙别挤,时郎中定会秉公查明,给你们一个交代。”随后,她也被人群挤散,只留时临安陷在中央。

闻言,时临安的脸色越发的沉如水。

事态将要失控之际,一队黑衣劲卫接近人群。

只见他们沉默着没入人群,以身躯分隔开拥挤的人潮。人群中有人愤怒喊话,质疑他们是何人。黑衣劲卫没有一句回答。

终于,一人挤至时临安身旁,“中庶子,”他问道,“没事吧?”

时临安攀住他胳膊,“点杠,”她被挤得喘不上气,“进了御史台再说。”

托东宫暗卫的福,礼部一行终于全须全尾地进入獬豸镇守的御史台。

时临安正了正被挤歪的发冠,这才向点杠一拜,“点杠,多谢。”

点杠回了一礼,“中庶子,殿下吩咐,结案前,我跟在你左右。”

想到今日的惊险,时临安点了点头,并未推辞。

这时,余传贞走过来,“霁春,这位是?”她问道。时临安注意到,她对自个的称呼又从“临安”变回了“霁春”。

时临安看了她一眼,过一会,她才回道,“余侍郎,是东宫的侍卫。”

余传贞一笑,打趣她,“咱们这位太子殿下,当真看重你。”

这时,御史台的副手御史中丞走来,时临安便不再回答。

他寒暄几句,便开门见山道:“余侍郎,外头聚了恁多人,都喊着‘岁供害人’。眼见的到了岁末,各地的岁供入金陵,就要送入宫去。这些诉状接不接,如何接,你们礼部要拿个章程。”

“自然,”余传贞应道,玉盘一般的圆脸上有一贯的谦和笑意,她一指时临安,“我已将仪制清吏司的郎中喊来,要查的,要惩处的,咱们一道商议。”

于是,上任仪制清吏司郎中才三个月的时临安被迫接下前任们留下的大锅,带着员外郎盛清,和一位刚从湖南赶回的廉察使,凑成倒霉的“填坑三人组”。

状告岁供之人挤在外头,叫御史台无法正常办差。几人便想了法子,辟出一间公房,一次叫入三五位苦主,将他们来自何地,状告何人、何事,如今宿在何处一一记明,以便此后的进一步详查。

这一番便忙到下值时分。期间,作为一部的副手,御史中丞、余传贞的手头积了许多事,没多会儿,他们都叫人喊走,公房中只剩“填坑三人组”和“保安”点杠。

盛清负责誊写记录,此时捧着皓白的腕子呼痛,“时郎中,”他摇了摇头,绝望道,“今日仅略作登记,便录下恁多。”

“下官数了,共有一百又六位苦主,呈上五十三件诉状,状告三百余名官员,几乎覆盖大晋的所有省份,若真要审查,这…这…”盛清不敢细想。

被状告的官员里头有一省的布政史、一部侍郎这样的高官,也有数不清的知府、知县,单凭他们几个芝麻绿豆的小官,当真撬得动这些诉状?

时临安走到案前,略略翻过盛清记下的笔录。

一者乃蓝田县的老叟。蓝田生暖玉,又以衢山的矿中取出的玉水头最好。十余年前,商洛府呈上衢山暖玉,叫宫中一眼瞧上,定为岁供。宫中又传出消息,说玉是石头中最珍贵的,便是这一世的皇子,都定了“玉”字辈,却说阴阳调和,岁供的衢山玉最好叫妙龄的少女挖取,不沾一丝的杂气,方能质清,配得上一应的贵人。因这一句话,十余年的时间,蓝田县死于矿中的少女不知凡几。老叟生了三个闺女,至今竟无人送终。

再翻过一页,是竹溪县的农户,竹溪县的岁供是楠木。楠木生长缓慢,成材少则几十年,多则数百年,哪经得起岁供的年年砍伐?为凑数量,竹溪县将手臂粗细的楠木都砍下。如今,竹溪县的山林已空,他们拿不出岁供,是死罪。不如入京告一纸诉状,或还有生机。

竹溪县?若她未记错,薛友香来自竹溪县。此时,她庆幸已叫瑞珠去了薛友香的住处,将她拦住,请她万万沉住气,莫在此时冲动。

不然,此刻的她或许能看到薛友香呈上的,一字千钧的诉状。

看到这里,时临安摇了摇头,为了叫她跳入这一深坑,袁氏一党可花了血本。

她再翻了翻,最后,只拿过盛清汇总的一页纸,将之折好放入袖中,“程大人,盛清,”她道,“年前,咱们要忙一阵。今日暂歇一歇,明日之后,只怕你们都没了回家的时辰。”

说罢,她一拱手,自个回了礼部。

申时初,瑞珠送来食盒。时临安知道,贺淞文尚未下值,于是,提着食盒去了饭堂。

不多久,老尚书摸着肚子,踅进了饭堂。

“你这小娘子,惯能吃独食。”他道。说罢,又如变戏法一般,自身后拿出一碟馒头。

贺淞文将馒头放于桌上,又坐到时临安的对面。

“试一试?”他一比眼前的馒头,“虽说,你生在金陵,长在临安,不曾去过青州。可那一处,到底是你时家的渊源。你可不能忘了那里的滋味。”

时临安取过一只瓷实的戗面馒头,咬了一口,“老大人说得是,”她道,“偶然吃一回,滋味不坏。”

除了那一碟馒头,桌上摆了一道腌笃鲜,一道葱烧参,一道稻草肉。

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时临安邀道:“贺大人,不如尝尝时府的手艺?”

贺淞文应下。

时临安舀了一碗腌笃鲜,递与贺淞文。他尝过一口,感叹道:“时熹在时,我还说他,口味恁淡,半点没有齐鲁男儿的样子。”

“谁料,老了老了,我也成了他,”贺淞文摇了摇头,喝下一碗汤,“用些清淡的,心里熨帖。”

他又夹了一箸葱烧参,眯起眼一品,“噫!”他睁圆眼睛,左右指了指腌笃鲜与葱烧参,“这可是同一厨头做的?”

“腌笃鲜做得好,葱烧参也地道,”他叹道,“若是同一人,可不得了。”

时府的厨头由张神爱带来,自然做的一手地道的临安菜。又因府上的男主人出自山东,厨头不时精进手艺,练了几手鲁菜。

“多谢贺大人谬赞。”时临安道,算是给了贺淞文一个肯定的答案。

“不过,”桌上还余一道稻草肉,贺淞文并未伸筷,“这稻草肉,老夫不用了。”

厨头用稻草将五花肉绑成井字格,再用了糖色、花雕,各类香料焖煮,做成一道稻草肉。

“老夫修了多年的养生之道,失饪,不食。这道菜油大了,不利脾胃,”贺淞文放下箸,抚了抚长须,“老夫家中有小女,日日要窈窕,不用油腻之物。老夫劝你,也莫用这一道稻草肉。”

说罢,贺淞文拱手,“多谢你款待,老夫尚有差事,先走了。”

待一身红袍的贺淞文走出饭堂,时临安将视线看回桌前的三道菜——

一道腌笃鲜,是临安菜;一道葱烧参,是鲁菜;一道稻草肉,则是徽州菜。

贺淞文用了腌笃鲜与葱烧参,连连称赞时府厨头的手艺好。可他半点未用稻草肉,还叫时临安也远着那道菜。

时临安长在临安府,贺淞文来自济南府,而余传贞,恰是徽州府人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