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内心十分期待见到父母,但多次寻找都没结果,想来是他们都没有穿越过来,来到这里的只有自己和大黄。
王瑾之虽然心中可惜,但这也是没办法的,既然是自己而不是别人来到这里,正说明天意如此,老天这是要自己运用超前的学识,给古人们一个大大的震撼啊!
现在知道是来了古代,又想干出一番大事业,那必然要更深入地了解,加快融入古代的生活。最重要的是,结合已掌握的零星信息,王瑾之只能猜出如今是东晋,其余一概不知,简直是两眼一抹黑。
虽然陈老汉的言语中还透露出近来曾有叛乱,但东晋时期,南方多有叛乱,更不用说东晋时期,权臣一个个你方唱罢我登场,王导、王敦、桓温、谢安、谢玄、刘裕等人接连上场。这么少的信息,自己连大概时间都无法锁定,更别说朝中现今是谁当政了。
恰好村里有族学,陈老汉一提出,王瑾之便却之不恭,欣欣然接受了。
因此在劳作之余,王瑾之基本泡在了族学。而正是在这里,他终于意识到陈老汉等人是有了怎样的误会,才会如此厚待,在大家都还吃着粗粮时让自己吃上白米饭。
陈氏族学与现今玄学之道的风靡相悖,反而对儒学大加赞赏,多以儒家经典为教材,因此只在乡野有些声望,教授的夫子,眉眼间多郁郁,颇有些不得志。
由于对玄学一道不热衷,反而偏好儒学,因此尚且留在会稽郡、临海郡一带的陈氏这支虽还自称士族,却也落魄不少,几乎与寒门无异。简单地说,就是曾经阔过,但现在不行了。
王瑾之姓王,又自称是祖籍琅琊,再加上除了手上有些老茧,整个人白白嫩嫩的,显然没吃过什么苦。
至于是哪一支,在王瑾之提笔书写后,他们也几乎认定了。
王瑾之自幼便跟随爷爷学习书法,从隶书入门帖《曹全碑》的“蚕头燕尾”,再到楷书颜真卿代表作《多宝塔碑》的雄浑大气。
及至穿越前,他已经临帖赵孟頫的行书快两年了,正在临摹孙过庭的《书谱》,而赵孟頫崇尚复古,习“二王”之风,“二王”也就是王羲之与王献之。孙过庭也对王羲之十分推崇。
琅琊王氏,除了在东晋朝堂身居高位,还是出了名的书法世家,因此在王瑾之书写一篇后,再结合南迁走失,夫子立即认定他与王导这支血缘极近。
被认定为王氏高门的族人,可此前却在陈家手上受了大大的委屈,虽然王瑾之说话客气,言谈间还带着感激,但陈老汉不知王瑾之走失之事是否为真,会否有族人来寻,因此十分惶恐,王瑾之自然是受到了极高的礼遇,耕种自然是不必参与,饮食待遇比村长还高一些。
王瑾之知晓这误会,自然是受宠若惊,与历史名人王导、王羲之做亲戚,真是想都不敢想啊。他担惊受怕了很久,本想告知实情,但思来想去,若非王氏族人,自己该如何解释来历呢?
反复纠结思考后,王瑾之还是决定厚着脸皮默认了。
由于被误会的身份,王瑾之在村里的地位很高,因此也终于不必胡乱猜测,便得知了如今的具体年岁。
现今为隆安四年(公元400年)四月中旬,是农历四月中旬。王瑾之刚知道日期时,还觉得奇怪,自己和父母踏春时已是四月末,如今过了快两个月了,怎么还是四月呢,后来才意识到自己在现代习惯了阳历,但中国古代用的可是农历,如今看来,穿越时该是农历三月初。
去年,也就是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反叛的孙天师全名叫孙恩,是五斗米教的教主。在三吴一带,信奉五斗米教的教众很多,他也十分有影响力。
再加上此时朝廷的当权者司马元显,下发的“免奴为客”诏令不得人心,因此孙恩在起兵之初,浙东八郡的民众尽皆响应,声势浩大。不到一个月,起义军就占领了八郡,对外更是号称有数十万兵马。
但以孙恩的才能,远远不能约束手下,因此手下占领城池后大多四处劫掠。
可怜可叹,三吴的老百姓本来期待孙恩能救他们脱离苦海,没成想是更重的劫难。幸而陈氏所在之地偏僻,又背靠群山,因此幸免于难。
但之后朝廷派兵讨伐,孙恩率众而逃,匆忙之中,许多士卒没能跟上,但又没有钱粮回家,也就成了散兵。这些散兵三五成群,多的甚至有数十人,他们游走宁海乡里,偷盗抢掠不禁,因此众人厌恶,常被驱赶。
后来不知是他们之中谁想了个恶毒的主意,便是先派一人求助,待进入村子后摸清情况,便里应外合,抢了东西就跑,更可恨的是,若村子里男丁不多,就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周边已经有好几个村子受害,大家对此深恶痛绝。所以当时王瑾之孤身狼狈而来,被误以为是散兵队伍的先锋,立刻被不客气地按压住关了起来。
村里共有101户,576人,在这附近,也算是不小了。村子与旁边的几个村落均有姻亲,自抢掠事件发生后,这几个村落间便互结同盟,相互约定,若一方有难,其余村落都要尽快全力支援。
也正是从那时起,陈家村开始进行集体训练,蹲马步、打拳,又取出南迁时带着的武器重新修整,刀、矛、盾牌和弓箭等皆被翻新修复。
王瑾之得知此事,极为愤慨,请求参与其中,很快得到允许。
五月中旬的一日,王瑾之正在队伍中一起蹲马步练拳,传来了孙恩从自浃口(今浙江宁波东北)登陆的消息。
村子里一扫往日安定和乐,气氛开始紧张了起来,虽则上次并未攻打此地,但残兵游勇仍然是个威胁,且此次是否会被波及尚未可知。
陈老汉开始组织村民陆续将物件运至山中安置,同时令男子去库房领上武器,开始分批巡逻放哨,王瑾之也主动要求参加。
这让他见识到了古代的小型武器库,不过五百余人的村落,刀、矛、盾牌、弓箭……都被仔细地摆在木架上,粗粗一看,竟有百余件。
王瑾之来回踱步,难下决定,自己从未拿过这些武器,倒是弓箭,自己曾学习过。
因为读小学时,班里同学一个接一个地近视了,爸妈为了让自己不要近视,花了大价钱送去专业教练处学习射箭,学的传统弓。
谁知竟有些天赋,若不是因为学习成绩不错,学业又重,到了高中不得不二择一,思来想去还是觉得学习重要,暂时放下了,自己如今恐怕已经走上职业路线了。
然而木架上的弓箭有些轻,王瑾之试了几把,都不顺手。
得知王瑾之擅长射箭,陈老汉取出内侧一弓箭,叹道:“此为我珍藏,本是祖辈所留,但现今竟无人能拉开。”又将其交于王瑾之,道:“此前便知贤侄力大,可愿一试?”
王瑾之接过弓一看,便知可行,他随陈老汉行至训练场地,众人见他要试射,也都跟上。
王瑾之熟练地站好,左手握弓,右手取箭,拇指勾弦,满弓瞄准,旋即射出,啧,差了点。
王瑾之又试射几次,待找到手感,举弓连射,果然尽皆射中。
众人皆赞,陈老汉大笑,道:“贤侄果真箭法高超,甚是勇武,此弓便赠与贤侄了。”王瑾之忙道谢。
大黄早已在村子里的狗狗们打得火热,当然也随狗狗们一样,参与巡逻。
耕种自然也同时进行着,幸而插秧已经结束,如今仅需打理,轻松许多。
巡逻数日,听得孙恩已攻克上虞县,正前往会稽城。不久,又传来消息,孙恩破会稽城,杀名将谢琰。之后又听闻孙恩在余姚大败高雅之,村民更是紧张,整日里做好准备,只等哪日发现危险便逃亡山中。
随着时间流逝,孙恩大军一直向北而去,村民慢慢放下心来,再加上早稻收割和晚稻播种、插秧,农忙之时到来,大家都忙着耕种,渐渐地巡逻也从每日一次变为每三日一次。
陈老汉:细皮嫩肉、白白胖胖,姓王,祖籍琅琊,南迁走失,善于书法,这还用猜?不是直接告诉答案了么?
王瑾之:老爸,我出息了,王羲之,书圣王羲之哟!羡慕不?嫉妒不?恨不?[加油]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4章 第 4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