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长公主升职手札 > 第273章 献策

长公主升职手札 第273章 献策

作者:担花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12-14 19:04:11 来源:文学城

成之染轻叩着几案,似是一叹:“当年庾昌若北伐关中,主力自荆州北上,占尽地利,可惜如今的荆州不似当年,此番北伐还是要以下游为根据。”

她甚是无奈。荆州三年间三易其主,她叔父成雍才到江陵几个月,做个保境安民的太平州牧尚且未必不吃力,更不必指望他撑起一场偌大的北伐。

江萦扇问道:“金陵与长安相隔万里之遥,如何去得?”

“走水路,从大河西上。”

江萦扇迟疑:“沿河一带饱受慕容氏侵扰……”

“那就新仇旧恨一起算,”成之染眸光一凛,道,“我军务要牢牢掌控大河,先攻洛阳,再取长安,收复关中后,渡河攻灭慕容氏。”

寥寥数语,又是一场旷日持久的灭国之战。

江萦扇倒吸了一口凉气,有些吃惊地看向她,稚嫩的面容难掩迟疑。

萧群玉倒是面色如常,闻言目光微动,道:“就大略而言,当即如此。然而此事非同小可,事关三国大业,还需谨慎为上。”

成之染侧首:“依长史之见,又该如何?”

“还有一个人,女郎该问问。”萧群玉道。

“谁?”

“谢鸾。”

成之染一怔。陈郡谢让下狱身死前,谢鸾曾在太尉府中做事。她当时听闻对方于安远靖边之策颇多思量,不知他所谓平虏之策,如今是否写成了。

然而即便写成了,她与他之间,隔着饮恨喋血的是是非非,可还有机会同坐一堂指点江山?

萧群玉垂眸:“谢三郎通达明#慧,未尝不愿。”

成之染喟然一叹,转而道:“宇文盛死讯,岑雍州另有奏报直抵御前,朝廷很快就会有反应,我等务要在众议蜂起之前倡言北伐,以赢得先机。”

她吩咐萧群玉先行拟稿上呈。萧群玉会意,当日便留宿镇国将军府,连夜写了篇洋洋洒洒的请战书奏,派人送到了中朝。

成之染与她一道挑灯夜战,几度困乏难耐,饶是徐崇朝好说歹说,直到呈报了奏章,她才肯回屋歇息。

徐崇朝忧心忡忡,待旁人退去,忍不住问她:“此时请战,东府可会答应?”

成肃虽意在北伐,然而如此究竟是不是合适的时机,他也拿不准。

成之染一笑:“我自会给他一个答应的理由。”

她在暖阁中小憩片刻,伸手抚摸着小腹,腹中胎儿似有所感,频频动作。

徐崇朝为她盛了碗参汤,抬头却见对方不知何时睁开了眼睛。

“到底不能生在太平年月。”她似是苦笑。

徐崇朝心中一动,道:“若年内出兵,你这身子怕是吃不消。”

成之染勾唇:“北伐不仅是我平生之志,更是我三叔遗愿。就算要我死,我也要收复关中。”

徐崇朝“呸”了两声,道:“少说这些不吉利的话。”

成之染反而笑了笑,道:“如今三国局势,做不得万全之计,唯有周密筹谋,方有几分胜算。”

徐崇朝蹙眉:“你对萧长史可不是这么说的。”

“她是个稳妥的性子,自然要多说上几分,”成之染思忖片刻,道,“不过,为了我这几分筹谋,你可愿意到谢家,请谢鸾出山?”

徐崇朝望着她,缓缓点了点头,又问道:“为何是我?”

“陈郡谢氏在朝为官者数不胜数,然而谢领军去岁病逝,根基到底空虚了几分。谢鸾不是不识时务的人,这时候,为家族生计,他总会再度出仕。有你这未来妻兄为凭借,他也是名正言顺。”

徐崇朝无奈地笑笑,不知她这是究竟为他考虑更多,还是为谢鸾考虑更多。

他与谢鸾之间,大抵还有些旧日的同僚之谊在,只是随着谢让和李劝星的离世,以及李明时的早逝,所谓的情谊还余下多少,恐怕他们谁也说不清。

他满怀心事,到底还是踏进了淮南长公主府的大门。

————

成之染说的没错,陈郡谢鸾,从来都不是不识时务的人。

春和景明的午前,他独自来到镇国将军府,求见府主。

经年不见,当年雨夜里长跪东府的落魄郎君,经历了丧父之痛和家道之衰,却如同风中蒲柳,又坚韧地回复了旧日风姿。那一双在成之染记忆里始终云淡风轻的眸子,积淀了许多深沉而晦涩的神采,一如湖水般厚重而平静。

二十岁独掌门户,三十载谢氏家主。许多年之后,谢鸾回想起与太平长公主重逢的这一幕,心中亦不免许多感慨——那是他此后一生青云之路的发端。

他只身一人前来,身上也并未携带寸纸。数年前谋篇布局的平虏之策,早已深深刻画在他的脑海中。

周主宇文盛去世的消息,尚未散布到民间。谢鸾虽不明就里,听闻成之染想见他,心中也多少有了些猜测。

镇**府诸位上佐都齐聚堂中,不约而同地注视着这位久不在人前出现的高门贵子。

成之染上下打量他一番,开门见山道:“我意欲兴兵北伐,谢郎可愿相助?”

谢鸾平静地望着她,反问道:“太平侯口中北伐,所指为何?”

成之染问道:“谢郎以为呢?”

“宇文,徒何,慕容,逐次击破。”

成之染不动声色。

宗寄罗见状挑眉,问谢鸾:“宇文和慕容,自是我朝劲敌。至于徒何,不过是岭北一群游徙之徒,何必劳王师大动干戈?”

“宗司马此言差矣,”谢鸾解释道,“倘若徒何氏不过尔尔,又岂会牵掣宇文氏相争数年,至今不能平定?若收复关中却不能平定岭北,徒何氏必为大患。”

成之染微微颔首,道:“如今暂且不论徒何氏,单就宇文氏而言,谢郎平虏之策中,可有计较?”

谢鸾道:“北伐关中绝非易事,只怕镇**府力有不逮。”

“这是自然,”成之染笑笑,“打这一场灭国之战,务要用大魏举国之力才行。除金陵和京门外,其余州兵悉数征调去前线。”

谢鸾道:“倘若果真如此,大军主力需分为两路,各自经由泗水汴水北上入河,待收复洛阳,再溯河西上入关,攻打长安。”

“谢郎君此言差矣!”咨议参军杜黍曾随父亲杜延寿驻守淮北,闻言质疑道,“泗水汴水也好,大河也罢,都绝非坦途。谢郎君难道不知,泗水汴水与大河交汇之处,河口早已淤塞,多年不能通行,经由泗水汴水北上,不免要下大力气疏浚这两条河道,此乃其一。其二,北晋慕容氏隔河相望,大河南岸有不少地方为胡虏所扰,尤其是泗水和巨野泽一带,倘若经由此地,王师与慕容氏必有一战。我只怕王师未到关中,锐气便已消磨了。”

中兵参军桓不为点头称是:“不如从寿阳出发,直取洛阳,再行西上。”

成之染不语,只是看谢鸾如何应答。

谢鸾不慌不忙,道:“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此去关中万里,前路未卜,粮草之事,最为慎重。王师远征,需要携带大量粮草,唯有靠河道运送方能维持。否则,北伐的一切筹谋都只是空话。若只是精兵突袭,自可以寿阳为根据,但输运大军,离不开淮北水道。”

杜黍蹙眉沉默,半晌道:“就没有别的办法了?”

“别无他法。”谢鸾道。

成之染得到了想要的答案,于是开口道:“这两条水道各有难处,也未必都能疏通。倘若天佑大魏,最好是汴水故道石门水口畅达,这条路从彭城到洛阳最是便宜,也免了慕容氏的麻烦。”

谢鸾颔首道:“大军主力于洛阳会师西上,兵临潼关,荆雍二州出兵协助大军,自当攻破潼关。梁益二州则需由秦岭入关,与大军东西夹击长安。收复长安,宇文氏余党则不在话下。”

他所言谋划,与成之染心中所想若合符契。她轻轻拊掌,起身道:“谢郎胸中有丘壑,我亦深以为然。不过兹事体大,将来朝议必有纷争。因此我还有一事请求郎君。”

谢鸾道:“将军不必客气。”

“至多三五日,谢郎也该听到消息。到时候,请将平虏之策进呈御前。”

谢鸾微微张大了眼睛。身为淮南长公主之子,上书给皇帝并非难事,只是……他似乎没想到这差事如此急迫。

然而谢鸾并未多问,微微躬身,算是答应下来。他细细一想,忽而皱起了眉头,道:“春夏之交,河水充沛,行船便利。如今这时节,怕是来不及罢?”

成之染侧首微笑:“谁说我要春夏出征了?”

————

周主宇文盛之死,如同古井涟漪,一圈又一圈冲荡着朝野人心。众人惊疑不定之时,成之染一纸出师表奏横空出世,登时引起了轩然大波。

成肃安坐高堂,对朝中议论似乎充耳不闻。宁朔将军沈星桥久在帐下,自然能看出府主波澜不惊的外表下,隐约游动着诸多复杂情绪。

成之染如今自立门户,收到雍州消息后旋即上表建言,亦是镇国将军的职分。可她毕竟也是他的女儿,如此军国大事却不与老父商量,委实令成肃恼怒。

至于她所言北伐之策……

沈星桥暗自揣度,以成肃的抱负和谋略,大抵也是赞同的。

然而这只是他的揣度。即使在东府,诸将佐也议论纷纷。收复关中固然是将士平生所愿,可其中艰难,却令人望而却步。

当然,也不是没有赞成的声音。新任的军府主簿蔡行之便是其中最为活跃的一个,声称若成肃挂帅,他愿做前锋。

自从温四迟出任兖州刺史镇守京门,成肃派军府主簿桓不识前去辅佐,这位济阳蔡氏出身的新贵旋即填补了他的空缺,在成肃身边察言观色,言语间很是殷勤。

然而东府迟迟不表态,朝中上下观望了许久,亦生出许多心思。或明或暗,细流涓涓,如春雨润物,丝丝袅袅萦绕在玉阶之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