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长安小厨郎 > 第7章 来到大唐的第七天

长安小厨郎 第7章 来到大唐的第七天

作者:长路生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9-20 09:13:03 来源:文学城

高寺卿出外巡视,另一名少卿碰巧休假,这两日大理寺内上下事务都得温朝处理。等他终于将如山的案卷一一批复完毕,寺内众官员已经走得差不多了。

咚——

外头隐约传来一声鼓响,温朝此时正好停笔,起身将案卷分门别类摆放整齐后,便推门向外走去。

没了门墙遮挡,屋外的鼓声更为清晰,连绵不绝的鼓声从四面八方接连传来,如石子落池塘,在长安橘红的暮色里泛起层层叠叠的涟漪。

暮鼓已响,游人归家。

马车辘辘而行,行至某处时,温朝撩起车帘一角,对旁边的小厮道:“去买些甜口毕罗来。”

七月下,正是秋老虎肆虐的时候。原本他所住的醴泉坊内有永安渠穿坊而过,外有漕渠流经,相较其它坊市还算凉爽,但祖母年事渐高,自入伏起便开始苦夏,终日不思饮食,他只好日日下值时从外搜罗新鲜菜肴,希望能一讨长辈欢心。

还未进门,温朝就先听见了院中长枪挥舞的动静,劲风阵阵,声如龙吟。

转过影壁,果然见祖母手持银枪,久违地在院中操练。

“祖母……”

温朝请安的话刚开了个头,长枪便直直朝他面门刺来,他往旁边行了一步避开,枪身一转又接着朝他侧腰劈下,温朝只好连退数步,拿起一旁的长剑格挡。

祖孙俩转瞬过了几招后,鹤发童颜的温太夫人将长枪一收,满意道:“还行,这几日没懈怠。”

温朝将剑归回原位,呼吸都未乱,温柔笑道:“有祖母敦促,孙儿不敢怠惰。”

老太太抱着枪念叨:“你这个大理寺少卿多少人盯着,出去办差也不安全,多会些武艺防身,总比被人拿刀架在脖子上,只能装羊等护卫来救强。”

温朝称是,让一旁的小厮将买来的毕罗拿来。

温太夫人却摆摆手,让温朝自用:“我已吃过了。半晌时,高家的老姐姐给我送来了好鸡丝冷淘,并些点心饮子,甚为可口。”

说着,温太夫人目露怀念,似是在回忆美食滋味。“她也苦夏,孙儿不知打哪寻来几方新鲜食谱,叫厨中做了后一尝胃口大开,便也给我送了些来。”

难怪老人今日这般精神,温朝神色一缓,只要能吃下去,不伤身子,他倒不拘老太太饮食。

不过他才在膳堂见了碗别开生面的冷淘,便顺口多问道:“哦?不知可还有剩,让孙儿也一饱口福?”

温太夫人神色一滞,轻咳两下,目光游移地搪塞道:“冷淘哪能放那么久,等你回来不得坨成一团?祖母不忍你口舌受苦,已经帮你分担了。”

温朝笑了,对这位老顽童似的祖母实在是束手无策,只好道:“若祖母实在喜欢,尽可去找高太夫人讨来食方叫厨房备上,总比日日不进水米,苦捱身子好。”

他既提了这一茬,温太夫人便顺口提点道:“高家姐姐的小孙儿明德,你过年时还见过的,平日里最是乖巧守礼不过。听说跟六皇子吵了一架,被他祖父姑母丢去大理寺狱反省了。他阿耶外巡,你既是他阿耶下属,又算半个亲朋,多少照顾着点。”

温朝对那名总是满眼憧憬望着他的少年颇有印象,曾经高寺卿也与他调侃,自家小儿不慕父兄,偏偏拿他当榜样。

“孙儿省得,有空时会去看看的。”

不过,既然高至善正被关在牢中,又是从何得来的新鲜食方?

-

穿来两天,姜菽终于睡了场好觉,一口气从天刚落黑睡到被晨鼓叫醒,醒来后都没第一时间坐起来,而是颇为感慨地摸了摸身下冰冰凉的竹席。

昨日送暮食时,高至善叫送餐的仆从将秦正阳的要求和他写的食方都带回了高家。

姜菽本以为要过两日才会有结果,没想到天还没黑,就有几名狱卒带着席子矮桌进来,不止给秦正阳,而是给他们四个的牢房都改头换面了,并解释曰“牢房年久失修,恰好今日翻新”。

大家心照不宣,默默地来后安静地走,姜菽清楚地记得当自己一屁股坐到柔软的蒲团上,舒服得恨不得泪洒当场时,外面刚好传来一声沉闷的鼓声,像春雨前落下的一记闷雷,昭示他的人生将从此开始新的篇章。

囚犯又不着急起床,姜菽在席子上翻身伸了个懒腰,只觉浑身舒坦。

哎呀,果然人要靠对比才知道过得有多好!

今天有了席子桌子,明天说不定就能恢复自由有自己的小摊子,然后奋斗上个几年,说不定就能在长安开一间自己的小食肆,最后买一套漂漂亮亮的小房子!姜菽两眼放光,随着晨鼓的敲击在席子上来回翻滚,从未觉得前途这般美好!

和昨日一样,晨鼓还未结束,高家的仆役就来送朝食了。

这回或许是因为破罐子破摔不想装了,直接给他们每人都准备一套,让他们能各自在自己牢房的小桌案上吃,不必再像之前那样隔着栅栏紧巴巴的。

本就大清早心情好的姜菽在看到今日的菜色后更是乐得冒泡。

麻酱鸡丝凉面,糖蒸酥酪,冰镇酸梅汤,正好是他昨日写给高至善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盘蒸鱼,一碟炸过又煮的卤水豆腐干,并一盏削皮切好的酥梨块儿。

鸡丝凉面——在唐朝就该叫鸡丝冷淘了——用小盆似的大海碗盛着,姜菽拿筷子尖拨了拨,底下是根根爽滑分明的过水面,顶上是厚厚一摞煮好撕成的鸡丝,边上一圈五颜六色的配菜,有焯过水的脆嫩豆芽和绿油油的青菜段、黄瓜丝,还有水灵灵的萝卜丝和切成小棋盘格模样的金灿灿蛋皮。

应该是怕路上面坨,鲜香酸爽的酱汁另盛在一只带盖小罐里,还配了勺子,方便他们根据自己口味咸淡吃多少舀多少。

姜菽食谱里写得很详细,从如何和面拉面,到如何用芝麻酱作基底调酱汁,再到如何用花椒茱萸模仿出辣椒的风味都囊括其中。

唐朝芝麻酱好找,关键在于没有能替代辣椒的作物。姜菽闻了闻酱汁的味道,不得不说离后世那种用数种干辣椒油泼,又用小米辣提味的香气还是差了一些。

但是也很不错了!

姜菽拿筷子拌了拌面,高家厨师把鸡丝不要钱似的往里加,各种配菜也给得量足,导致拌起来并不容易,还好碗够大,不至于拌到外面去那么狼狈。

看着碗里小山似的喷香肉面,姜菽不禁想起之前在书上看过的一个趣事:一名叫马周的官员到地方巡查,每顿饭都要吃鸡肉。因当时朝廷明令禁止上级官员巡视时大吃大喝,不允许下级用肉食招待,马周顿顿吃鸡的事就被有心人举报给了唐太宗。

结果唐太宗说他怕下面州县破费才不让吃肉,吃只鸡算什么吃肉?然后让人把告状的事儿精打了一顿。

虽然也有太宗他老人家偏心袒护的因素在,但由此可见鸡肉在唐朝确实是比较易得的肉类,平民百姓也能消费得起,姜菽顿觉炸鸡烤鸡黄焖鸡香酥鸡在碗中对自己招手,啊不,招爪!

天凉了,明天弄点虎皮鸡爪吃吧!

-

“你这冷淘真不错!回头把方子也给我一份吧,我出钱买。”隔壁的秦正阳一口蒜瓣一口面,呼呼噜噜吃得抬不起头。

“小爷我吃遍东西市各大酒楼食肆,别的不说,至少在冷淘上,你这碗可谓是冠绝长安!”

秦正阳在吃饭说话的空隙里还不忘喝一口酸梅汤顺顺胃,姜菽很少用乱中有序形容一个人的嘴,但秦正阳确实做到了。

秦正阳将酸梅汤一饮而尽,长呼一口气,道:“这乌梅饮子也不错!我爹要是上朝前来上这么一顿,估计骂人的嗓门都能再高两分。都要了吧!”

三人,主要是姜菽和秦正阳,这两天几乎是无话不谈,秦正阳自然也知道了姜菽给高至善写食方的事。

“不用钱,你要是喜欢,等下吃完饭,我也写个给你。”给一个也是给,给两个也是给,姜菽并不计较这个。

秦正阳较起真来,“那可不行!这滋味都够你出去转门支个卖冷淘的小摊了,我不占你这便宜。”

正好话题说到这里,本还在小口夹鱼的高至善便顺势将自己先前的打算和盘托出,姜菽得知高至善竟然也准备给自己钱后有些哭笑不得。

“这两日多亏你们照应,不然我哪有这好吃好喝,好席好桌?早自己一个人憋死了。”

“我不会要你们钱的,要是你们觉得过意不去,出去后请我顿饭,别外传就是了。”

姜菽说得认真,高至善和秦正阳都是小人精儿,也不再跟他执拗,继续闷头吃饭,心里则盘算着到时要怎么把这钱塞人手里。

姜菽肚子里肯定还有很多美食,没本钱可怎么做呢!饿谁也不能饿厨子啊!两人不约而同地明确了自己想要长期蹭饭的心。

他们的打算姜菽一概不知,真以为自己劝住了他们,继续乐陶陶地吃自己的饭。

麻酱调出的酱汁浓郁地包裹着根根分明的凉面,鸡丝和配菜沾足了酱料,面条有嚼劲的同时还能吃到裹在其中的柔嫩鸡丝、嘎吱作响的豆芽、清爽的黄瓜和油香十足的蛋皮。

大口嚼下一嘴面后,再痛快喝上半杯冰凉的酸梅汤,爽口解暑,一下子热气全消。

蒸鱼蒸的是鲈鱼,只要鱼够新鲜,师傅的手艺不差,一般都不会踩雷。

姜菽夹起一筷子鱼肉在口中抿开,嫩滑的鱼肉淡淡鲜甜,很好地抚平了凉面浓酱重口带来的负担。

佐餐的豆腐干应该是老豆腐切片炸过,又用花椒盐水煮了腌透,吃时才捞出切条的,炸过的外壳劲道如肉,内里的豆腐疏松吸汁,配面配鱼都很不错。

可惜了,姜菽有些遗憾地晃了晃盛酸梅汤的小壶,唯一可惜的就是酸梅汤有点少,本来还以为能喝上一天呢。

-

等风卷残云地结束战斗,姜菽端着冰凉的糖蒸酥酪,一勺一勺地挖着上面的果肉和蜜红豆,再时不时去叉一口水当当的酥梨块儿。

和加蛋清蒸制的双皮奶不同,酥酪是将米酒汁混入牛奶,故而吃起来有醪糟的酸甜香气。高家的厨师还无师自通地在上面铺了蜜渍红豆与各色鲜果碎,吃起来口感越发丰富。

当季的酥梨正是甜的时候,雪白的梨肉一块块儿乖巧地待在碗里,像是姜菽小时候玩过的磨砂玻璃球,吃一口细嫩无渣,清甜多汁,能从舌头尖嗓子眼一下润到心肺里,让人情不自禁地想到硕果累累的枝头和秋高气爽的山间。

就在姜菽三人为饭陶醉的时候,对面一直被他们刻意忽视的锦衣青年终于忍不住了,抛下自家送来的烧鸭烤羊,气冲冲地在牢房里转来转去,一副想跟他们搭话但又不想拉下面子开口的模样。

“干嘛?”秦正阳吸溜着糖蒸酥酪,看猴一样瞧锦衣青年,“陈小郎君不是自诩锦衣玉食,看不上庶民的粗茶淡饭嘛?怎么,想吃了?”

锦衣青年动作一顿,脸涨红如猪肝,姜菽和高至善一个吃梨一个小口饮酸梅汤,谁也没有要开口的意思。

展开吧!我一天比一天长的注释区——!

首先要说的是唐朝的坊市制度,这部分知识都来源于覃宜明老师的《活在大唐》:

长安城内总共有11条南北向的大街,14条东西向的大街,这些大街将长安分隔成108个小方块,也就是坊市。

坊,是居民住宅区。市,就是商业交易区。

整个长安,大唐的宫城和皇城占12%,居民区和商业区占88%,这是一个伟大而有前瞻性的设计。以往的朝代里,都城都是优先满足皇家用地,压缩了百姓的生活空间,导致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被压抑的心理。但长安城的构建中包含了统治阶级、民居、商业市场、宗教区和百姓公共场所,相对而言更有“人情味”。

坊的大小不一,篇幅所限我暂时不说那么多,以后遇上哪个说哪个orz。

一般来说,每个坊都会开四个坊门,东南西北各一个。夏季凌晨三点四十八,冬季凌晨四点十二左右,承天门上响起第一声晨鼓,各坊的坊正将坊门打开,随后整个长安各坊的晨鼓接连响起,大约会敲三千下,一直敲到站在大街上能看清楚远处的东西为止。

等到傍晚,暮鼓响起,行人就该立刻归家,到一更时分(晚上7点到9点),暮鼓差不多响了八百下后,长安城的宵禁就开始了。

要注意的是,唐朝初期是没有敲鼓这一说的,全靠士兵用嗓子喊。贞观十年,大臣马周建议在各条街道设置传递信息的街鼓,才有了我们上述的晨鼓和暮鼓。这些街鼓还有一个特别可爱的名字——“冬冬鼓”,确实是这个冬冬。

然后是樱桃毕罗。我查到的毕罗有很多种写法,比较常见的是饣毕饣罗这个写法,毕和罗都带“饣”字旁,奈何我的输入法不给力,只能敲出来毕罗QAQ!

最后是温少卿住的醴泉坊。这部分知识来源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唐长安醴泉坊三彩窑址》:

《唐两京城坊考》卷四记载,长安城中有五渠,其中永安自大安坊西街北流入城,流经西市东侧,并且在醴泉坊和布政坊之间通过,并最终流入禁苑。醴泉坊外南侧还有漕渠,水运非常便利。

(其实醴泉坊还有很多可以唠的,等用到对应设定的时候再跟大家说(OvO))

还回到吃饭上来!唐朝有黄瓜芝麻但是没有辣椒,古人吃辣主要靠花椒、姜蒜和茱萸。哎,那么多好吃的菜都没有了呢!(至少辣椒炒肉就吃不到了!)

最后的最后,提一个我没搞明白的活动!前两天我给小食肆报名了晋江的育苗活动,但是我没搞清楚这个到底是干啥的,有兴趣玩这个的宝宝可以去试一试,不参与也没啥。(挠头)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7章 来到大唐的第七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