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讲究五味调和,所谓五味便是酸、甜、苦、辛(辣)、咸。以此五味为基础再拓展出各种复合型口味,多层次口味,令人的味觉达到前所未有的美妙享受。而这五味中甜和咸是受众最广,也是人最需要的两种调味。
作为美味的核心,咸是最不可或缺的一味调料,宋朝人的咸味来源主要是盐和酱。酱在宋朝之前就已经出现,跟后来的酱油不同的是,最早的酱出现在西周时期,是用肉类、鱼发酵而成的“醢(音hai)”,或在酿造时加入动物血液制成的“醓(音tan)”。“醢”和“醓”跟现代的鱼露制作过程非常相似,是古代皇帝御用的调味品,普通老百姓是吃不起的。【注1】
而历史上第一次对酱油有记载,便是在北宋。苏东坡在《格物粗谈·韵藉》中说:“金笺及扇面误字,以酽醋或酱油用新笔蘸洗,或灯芯揩之即去。”【注1】
既然市面上还没有真正的酱油售卖,那么王文茵就决定抢占这个先机,用古法酿造出历史上第一缸酱油来。
前几日王文茵将大豆与小麦粉混合后置于温暖的环境里,阿萍几乎每日都去观察这些大豆的变化,今日她兴冲冲跑来告诉王文茵,大豆表面已经被一层“青苔”包裹了。
王文茵便过去仔细检查大豆表面那层草绿色毛茸茸的酱油曲霉,这是促使大豆继续发酵形成酱油胚的关键所在。
“这不叫‘青苔’,这叫酱油曲霉。”
尽管王文茵已经教过她,但阿萍总也记不住这个奇怪的名字。
“看起来像是发霉长毛了。”阿萍皱皱眉:“发了霉的东西吃了会呕吐拉肚子,还会死人呢。”
王文茵给阿萍科普:“自然界有很多种霉菌,有的霉菌是‘好’的,有的霉菌是‘坏’的。发霉长出来的毛,其实就是菌丝,不同霉菌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比如草绿色、白色、灰色、褐色、红色和黄色。”【注2】
“好的霉菌不但可以酿造食品,还能治病救人。像根霉、毛霉、曲霉分泌的淀粉酶可以把大米、小麦、大豆中的淀粉转化成糖,根霉在糖化的同时还能发酵产生酒精,酿酒用的酒曲里就有根霉。”【注2】
“米曲霉、红曲霉、黑曲霉也都是酿酒常用的霉菌,酱油曲霉和米曲霉还能将豆类通过微生物发酵成各种酱和酱油。毛霉就更有意思了,它能产生蛋白酶,将大豆里的蛋白分解发酵后制成豆腐乳。此外还有能将牛乳制成酸牛乳的乳酸菌也是一种益生菌,就连你最喜欢的醋也是用曲霉菌发酵酿造而成的。”【注2】
“而治病救人用的青霉素则是从青霉菌中提炼出来的抗生素,不过这个咱们现在的技术做不了,就不用考虑了。当然也有‘坏’的霉菌,就是你说的那种食物上发霉后产生的黄曲霉毒素,这种霉菌是有毒的,吃下去不但会拉肚子呕吐,还会要了人的命。总之,霉菌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关键看咱们怎么用了。”【注2】
阿萍用一种崇拜的目光仰视着王文茵,“小娘子,你懂的学问可真多!”
王文茵用指头轻弹阿萍的额头,“所以我让你平日里有时间便读点书,这些都是从书上学来的。前朝的真宗皇帝不都说了嘛,‘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
阿萍讪笑:“我保证以后念书再也不犯困了,我要跟小娘子一样学问多多。”
“孺子可教也。”王文茵指着发霉的大豆道:“咱们这便开始酿造酱油吧。”
她指挥阿萍净手后将表面包裹着酱油曲霉的大豆放入干净的缸内,再加入事先准备好的海盐水与大豆搅拌均匀,随后在陶缸上面扣个盖子,放置在后院的角落里。【注3】
“这古法酿造酱油的核心环节便是露天晾晒。” 王文茵道。
“需晾晒几日?”阿萍已经有些迫不及待了。
“几日?”王文茵摇头:“起码得晾晒个半年至一年方能酿造出色泽浓郁的酱油来。”
阿萍惊讶地张大了嘴:“要这么久啊!”
王文茵点点头,倾囊相授:“酱油缸放置在院子里经过几个月的日晒,让大豆自然发酵,在此期间每日必须翻搅酱油缸内的豆酱,让大豆能充分均匀发酵,经过长达数月的日晒和夜露,深亮香醇的酱胚便成熟了。”【注3】
“此时需加入山泉水再回浸一日,翌日方可将发酵完成的酱油汁用纱布过滤出来。到这一步酱油尚未完成,还须将过滤的酱油暴晒提纯,随后倒入锅内熬煮沸腾,令酱油停止发酵后再放入经过蒸煮消毒的罐子内,手工酿造的酱油才算真的完成了。过滤后的豆酱不要扔掉,可以保存起来调制其他酱料,或炒菜时用。”【注3】
阿萍很是发愁:“小娘子,我怕自己记不住这许多步骤咋整?嗐,早知道就应该听小娘子的话好好习字,用笔记下来多好。”
“跟着做一次就记住了,当然念书习字也不能偷懒。”
阿萍举手发誓:“若是我再偷懒不上进就罚我永远吃不饱饭!”
嚯,这誓言可够重的,王文茵拍拍阿萍的胳膊:“别咒自己,小心天上的神明听见。”
阿萍吓得一哆嗦,扑通朝天跪倒,双手合十向神明讨饶。
王文茵从不把小孩子随口发的毒誓放在心上,阿萍虽然比她年长,但也还是孩子,且自己已在太虚幻境中游历过一世,早已不再是孩童心态,见自己一句玩笑话就把阿萍吓得不轻,不免有些愧疚,便安慰她:“不必担心,神明很忙的,顾不上那么多琐事。”
阿萍将信将疑,为了破除她的迷信思想,王文茵提出晚上给大家做花卷吃,正好前两天用干米线跟村里的农户换了一石小麦粉。
宋朝人把各种用蒸煮方式弄熟的主食称为“蒸作从食”。【注4】
宋朝的“蒸作从食”花样繁多,有春茧(春卷)、大包子(大菜包,不是现代的包子)、荷叶饼、芙蓉饼、欢喜团(源自印度)、骆驼蹄(裹肉馅的重阳糕)、太学馒头(就是现代的包子)、灌浆(灌汤包子)、蟹黄(蟹黄包子)、蒸饼(现代的馒头,宋朝也叫炊饼、笼饼)、千层(千层饼)、月饼(宋朝的月饼没有馅儿)、毕罗(中亚食物)、春饼(野菜饼子)、韭饼(韭菜饼子)、诸色夹子(藕夹、茄夹等)、面夹儿(水煎包前身)、诸色角子(狭长形的包子)等,唯独没有花卷。【注4】
做太学馒头须用肉馅,王文茵自问眼下还没这个财力可以买得起豚肉供给这么多人食用。蒸饼虽然饱腹,却没啥味道,还要就着咸菜一起吃,于是改良版蒸饼——花卷就此诞生了。
花卷可以做成椒盐、麻酱、葱油等各种口味,但王文茵想试试五香的。先前调制的十三香味道太过浓郁霸道,用来拌馅、卤肉、烧烤比较合适,做面食还是相对清淡的五香粉比较适合。
从已经磨成细粉状的备用调料中取出桂皮、八角、花椒、丁香、茴香来,按比例调制成五香粉,加入适量的小麦粉、盐,葱花后用滚热的猪油爆香,调成油酥备用,接着便是和面、发面。【注6】
发面需要用到酵母,古代没有现成的酵母粉,只能用古老的土法发面。常用的发面方法有六种,分别是酒酵发面法、酸浆酵发面法、酵面发面法、对碱酵子发面法、酵汁发面法、和酸奶发酵法。【注5】
王文茵决定用相对便捷的酒酵发面法,权因其他几种发面方式都需要提前准备酵子,而酒酵发面只需将米酒和大米煮熟的汁液来和面,便可让面团发酵。【注5】
静缘庵没有米酒,王文茵从文家庄借来少许酒酿混合米汁做成酵子后加入小麦粉中,用温的山泉水将面粉搅成面絮,再揉成面团后放入木盆中盖上盖子松弛一刻钟。待面团发酵至两倍大后擀成厚薄均匀的长方形面皮,随后在面皮表面涂上一层油酥,接着从一端向另一端卷起来,再用刀将长面卷切分成等量的面剂子。【注6】
取一个面剂子捏住两端稍稍抻长再对叠,捏住中段扭成花型便成了一朵花卷。随后放入蒸笼中再次醒发,大约半刻钟后便可加热蒸熟。花卷出锅的时候满屋子飘香,阿萍不顾烫手,拿起一个就往嘴里塞,呼哧呼哧吐着舌头直呼太香了。【注6】
“小娘子又在做什么好吃的?我在门口就闻到香味了。”赵四郎大踏步进来,眼尖地发现那一笼花朵似的新奇吃食:“这是……蒸饼?”
王文茵开始怀疑赵四郎是不是自带美食监测雷达,不然为何每次她们做新鲜吃食他总能不期而遇?
“这叫花卷。”王文茵纠正他:“是经过改良的蒸饼。”
“神医你赶紧尝尝,可好吃了。”狗腿子阿萍借花卷献佛了。
赵四郎咽了一大口口水,不好意思笑笑:“那我便不客气了。”
【注1】关于酱油的文献资料参考自百度百科。
【注2】文献资料参考自百度文章《谁说霉菌都是“坏东西”,这些你常吃食物都是它产的》
【注3】古法酱油的酿造方法参考李子柒视频《一颗黄豆到一滴酱油传统手工酿造酱油》,肥丁手工坊视频《耗时18月终于完成一瓶酱油,家庭版不用生晒的方法》。
【注4】参考文献:四川文艺出版社,李开周著《食在宋朝》;中信出版社,徐鲤,郑亚胜,卢冉著《宋宴》,上海文艺出版社,浦江吴氏著,《吴氏中馈录》,百花文艺出版社,(宋)林洪《山家清供》,中国商业出版社,(宋)陶谷《清异录(饮食部分)》
【注5】古人制作馒头时,发酵面团的方法有多种,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酒酵发面法,这种方法使用米酒和大米煮熟的汁液来和面,让面团发酵。酸浆酵发面法,在这个方法中,酸浆与米煮熟后用来发酵面团,夏天使用1:2的饼酵比例,冬天则是1:4或1:6的饼酵比例。酵面发面法,这种方法使用面肥、酵面、酵子、老面或酒酿等含有酵母菌的面团或酵液来发酵面团,类似于现代的面肥发面法。对碱酵子发面法,这种方法是将发好的酵子、盐、碱加温水调匀后掺入小麦粉,混合均匀成面团。酵汁发面法,在这个方法中,使用酵汁和面粉和成面团,然后在温暖处饧发。酸奶发酵法,使用酸奶作为发酵剂,让面团发酵。(文献参考自百度文档)
【注6】五香小花卷做法参考潼妈爱美食和夏天妈妈视频。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6章 第二十六章 五香花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