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八卦史记故事 > 第82章 秦始皇本纪(十)

八卦史记故事 第82章 秦始皇本纪(十)

作者:布衣小五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6-07 11:48:18 来源:文学城

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巡视了陇西、北地,到达了鸡头山,经过了回中。

陇西在甘肃境内,虽然看起来秦国一直在向东,实质上北边边境也并没有天下太平,匈奴在秦汉期间一直都是强势存在,所以秦国赵国等与匈奴接壤的国家都修筑了长城。去西部北地巡视,很可能就是考察回击匈奴的可能性并鼓舞士气,连同震慑下刚打下来不太久的原赵国势力。

关于鸡头山,也是有一定的说法的。据说当年黄帝也曾经登临鸡头山,还据说此地有黄帝陵,也就是很可能秦始皇在回程的时候拜祭了一下黄帝。回程的时候路过回中。这里的回中据说是秦国的原有宫殿,又在渭水以南建造了长信宫(不知道是不是仿建了回中宫殿,这样七国宫殿都集齐了,可以召唤神龙了。开个玩笑),不久之后又把长信宫改名为极庙,象征天上的北极星(北极星象征帝王)。从极庙铺设了一条通往骊山的通道(骊山是秦始皇陵所在地,古代帝王都是从登基开始就修墓,到死未必能修的完)。把这两个地方连起来,咱也不知道有没有什么封建迷信的说法。

然后还建造了甘泉宫前殿,然后修筑甬道,让咸阳和这些地方连接起来。

这些都是工程,工程就要用人用钱用粮,要么派徭役,要么用犯人,要么都用,据说请始皇陵用了十几万人修了若干年,直到秦始皇死都没有修完。这是一个很庞大的工程。这一年,秦始皇还赏赐爵位一级。原因不明(要么安抚,要么庆祝),毕竟这些都是要花钱的事情。这一年决定修筑驰道。

所谓驰道也很容易理解,驰就是跑,修建能跑的起来的路。百度说,驰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道”,始于秦朝。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第二年(公元前220年),就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著名的驰道有9条,有出自今高陵通上郡(陕北)的上郡道,过黄河通山西的临晋道,出函谷关通河南、河北、山东的东方道。总体讲就是连接全国主要地方的通路,结合车同轨的政策,就是比较原生态的“高速公路”,主要使用人应该是秦始皇本人以及军政相关系统。

有人说这是秦始皇专用的,别人都不许用,我个人理解秦始皇应该不至于这么败家,军政急件走驰道是及时作出反应稳定政权的重要方式之一,一个重视权利的君主不会在这个事情上这么昏庸的。

秦始皇二十八年。秦始皇开始东巡,上了邹峄山。邹峄山在山东济宁邹城附近,虽然山不高,但却集泰山之雄、黄山之奇、华山之险于一身,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自然之秀美,早在秦汉时期就著称于世,素有“岱南奇观”、“邹鲁秀灵”、“天下第一奇山”、齐鲁名山归岱峄的美誉。

登完山看完风景,还树立石碑,和鲁郡的儒生们商议,在石碑上镌刻颂扬秦朝功德的文字,还讨论了封禅和望祭名山大川的事情。

这里有个重点是,陪他一起的是鲁郡的儒生。第一,是秦始皇表现出了重视招揽当地人的样子,在山东招的是鲁国的儒生。第二,秦始皇表现出了一定的包容性,秦国重法家,刑罚严格到苛刻,而儒家讲究仁爱,不管做不做得到,他召见了儒生,表现出了一定的包容的姿态。第三,他召见儒生讨论的是为自己歌功颂德并且讨论封禅和祭祀(基本上还是给自己歌功颂德的路子),也就是说路线还是没有根本性改变。

商量完了,秦始皇就登泰山了,还竖了石碑,积土筑了祭坛,举行祭天仪式。等到下山的时候,忽然遭遇了狂风暴雨,然后秦始皇躲到了一棵树底下,他把这棵树封为五大夫。

其实说白了,秦始皇雄心勃勃想给老天报个好消息,他做完报告了,老天爷淋他一个落汤鸡。说出去不好听,就把挡了风雨的树给封了个官,给世人看看,老天爷下雨刮风的事是没办法改的,但咱们皇帝还是受待见的,要不怎么能有树给挡风挡雨呢?

祭完天还要祭地,祭地在梁父山举行。具体说什么仪式该在哪里举行,一般有历史记载就按历史记载,哪位圣人这么干过,咱也跟着这么干就行了。要是觉得自己更牛气,就综合的基础上独创一下,仪式也综合考虑,总体思想反正就是那些,苍天啊,大地啊,我们这出了个您的杰出好儿子,给您汇报情况了。您高兴吗?您骄傲吗?以后对您儿子好点啊,让他长长久久啊。

咱们看这次祭祀刻的碑文: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脩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从臣思迹,本原事业,祗诵功德。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大义休明,垂于後世,顺承勿革。皇帝躬圣,既平天下,不懈於治。夙兴夜寐,建设长利,专隆教诲。训经宣达,远近毕理,咸承圣志。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靡不清净,施于後嗣。化及无穷,遵奉遗诏,永承重戒。

第一句说皇帝即位,用他的英明神武制定了严明的法令,交给臣下讨论修正完善细节。

下面接着说,现在是二十六年,天下刚刚得到统一(这里可能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又一次统一了,夏商周名义上也都是统一王朝。还有就是天下第一次真的统一了,骄傲脸),天下没有不宾服的。皇帝亲自巡视远方的臣民,登上了泰山,站在高处一览东方的疆土。随行的大臣们追忆往昔,探求这千秋功业的根源,恭颂皇帝的功德。如今的天下治理有道,各项事务生产都安排得当,所有的事务都有可遵循的规范,伟大的真理美好光明,应该成为后世的榜样,永远沿袭下去不要出现变革。

然后说,皇帝本身贤明通达,虽然已经平定了天下,仍旧孜孜不懈地治理国家,每天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地为治理国家,并为国家做出好的长远规划,尤其特别注重教化。因为他宣明政令指导得宜,所以远近各地都得到治理,都遵循皇帝的意志。整体的社会等级贵贱分明,男女依礼行事,谨慎地遵守各自的职责。明显地使感受到内外有别,无出不清净纯洁,这种情况要延续到子孙后代。教化所及,无穷无尽,(即便有一天皇帝不在了)天下人也要遵循他遗留下来的诏令,永远继承这重要的告诫。

看下来大体就是我说的样子,夸皇帝(其实是皇帝命令大臣夸自己),寄希望于千秋万代一统江湖。

天地都祭完了,秦始皇始皇沿着渤海向东,经过黄县、腄县,走到成山的尽头,登上之罘山,树了个赞颂秦朝功德的石碑后离去。石碑主要还是夸自己。

有人说为什么一定要刻碑说自己好呢?一方面可能是觉得自己确实好,另一方面是告诉别人我就是好,好好听我话哈。毕竟东方六国原来的地盘很大,像齐国楚国这样的大国又没有被消耗掉足够的兵力,不时不时的威慑一下,搞点戒严军演,说不定哪里就有人举旗造反了。

下了之罘山向南登上琅琊山(不是安徽的4A风景区,而是山东渤海的),秦始皇非常喜欢这里,停留了三个月。把三万户百姓迁徙到琅邪台下,免除十二年徭役。修建琅邪台,立碑刻辞,颂扬秦朝的德业,表明秦国一统天下符合上天的意志。

我们先看看石刻写了点什么吧。

维二十八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圣智仁义,显白道理。东抚东土,以省卒士。事已大毕,乃临于海。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日月所照,舟舆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应时动事,是维皇帝。匡饬异俗,陵水经地。忧恤黔首,朝夕不懈。除疑定法,咸知所辟。方伯分职,诸治经易。举错必当,莫不如画。皇帝之明,临察四方。尊卑贵贱,不逾次行。奸邪不容,皆务贞良。细大尽力,莫敢怠荒。远迩辟隐,专务肃庄。端直敦忠,事业有常。皇帝之德,存定四极。诛乱除害,兴利致福。节事以时,诸产繁殖。黔首安宁,不用兵革。六亲相保,终无寇贼。欣奉教,尽知法式。**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

维秦王兼有天下,立名为皇帝,乃抚东土,至于琅邪。列侯武城侯王离、列侯通武侯王贲、伦侯建成侯赵亥、伦侯昌武侯成、伦侯武信侯冯毋择、丞相隗林、丞相王绾、卿李斯、卿王戊、五大夫赵婴、五大夫杨樛从,与议於海上。曰:“古之帝者,地不过千里,诸侯各守其封域,或朝或否,相侵暴乱,残伐不止,犹刻金石,以自为纪。古之五帝三王,知教不同,法度不明,假威鬼神,以欺远方,实不称名,故不久长。其身未殁,诸侯倍叛,法令不行。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群臣相与诵皇帝功德,刻于金石,以为表经。

我就不咬文嚼字的翻译了,总体的思想还是,皇帝很厉害,规则制定的非常非常好,度量衡文字思想都统一,整个天下都治理的非常非常好,我们这些大臣非常非常敬佩天下无双的皇帝,所以大家一起赞颂他,并且刻在石头上保存,以便后世的人也世世代代遵从他的教诲,沐浴他的恩德。

夸领导属于基操,我们不用多讲。我们倒是可以讲一讲,为什么秦始皇在这么个靠海的地方停留超过三个月?还迁了那么多人过来,并免除这个地方十二年的徭役?

首先,这个地方靠海,靠海的地方容易出什么呢?容易出海市蜃楼。海市蜃楼在古人眼里是什么?是神仙所在。齐国鲁国靠海的地方流行术士,后期秦始皇手下的一些有名的术士都出自原齐鲁地区。秦始皇天下一统之后想干什么?他想长生不死。海边确实出现神迹了,高兴吗?高兴,所以修建码头,制造船只,大批的运人过来搞开发,并且免除一定的负担——这里将是朕求仙的起点,给点好的政策怎么了?参考后面的徐巿(不是“市”,读音fu,通“福”)出海我们大体能找到原因了。

“既已,齐人徐巿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於是遣徐巿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关于徐福出海寻仙,秦始皇想长生不死的事,实在不需要过多的解读了。穷人想富,富了想贵,贵不可言的权势催着人想长久,人力所不能及的事就去寻仙,**嘛,只要不死就一直停不下,只看能调度多少资源。

求仙派人去求了,秦始皇还得活在人间,把持住已有的富贵。回程的时候路过彭城,斋戒祈祷,希望可以从泗水把周鼎打捞上来。祭祀举行完以后,派了有上千人下水去找,结果没找到。

至于说为什么一定要找到周鼎,大概还是为了看起来天下得的名正言顺,少一些抵抗吧。鼎没找上来,行程还要继续,向西南渡过淮水到衡山、南郡,然后乘船渡江,到了湘山祠附近。这时候江面上忽然刮起了大风,差一点就过不了江(翻船)。秦始皇就问随行的博士:“湘君是哪位神明啊?”博士回答说:“听说是尧帝的女儿,舜的妻子,死后葬在这里。”秦始皇大怒,派了三千受刑的人把湘山上的树都给砍了,“赭其山”。

“赭”意思是红色,不管是说山上的土是红色的,树砍光了,山上露出原本的红色,还是说秦始皇使小心眼,你不是水神么?故意给涂成红色,让你被火(红色)包围起来。秦始皇这次对神明的做法明显不同,基本是明目张胆的侮辱神灵了。

如果一定要说原因,第一可能是他唯我独尊惯了,差点被掀翻船,搞得他恼羞成怒;第二点就是,他对于女性的那种抗拒感真的是很多方面都表现出来,祭祀供奉男神的时候都是老老实实按规矩来,有个女神找他麻烦,他给人家画了个圈克住了——水火不容。

这件事情结束以后,秦始皇从南郡经由武关回都城咸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