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八卦史记故事 > 第81章 秦始皇本纪(九)

八卦史记故事 第81章 秦始皇本纪(九)

作者:布衣小五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6-02 13:34:34 来源:文学城

五德终始说起源于邹衍以前的五行之说。战国后期,齐国思想家邹衍鼓吹按五行运行规律解释王朝更替。

该原理认为金、木、水、火、土是构成世界的最基础的五种元素,某一个政权只有秉承了该五种基本属性中的某一种美好特质(德),才会“受命”于天,君主也会顺势成为天子。而当天地间五种元素强弱更替,人间以旧德秉承天运的国家君主也会德行衰微,无法继续统治。五行排序中具有下一行品德的政权,就会受命于天,取代旧的王朝。

邹衍当时宣扬说:“五德从所不胜,虞土、夏木、殷金、周火。”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所以夏朝取代黄帝一系,商朝葬送夏朝,周朝又送走殷商。秦朝灭了周朝,水能灭火,所以秦朝应该是秉承水德。黑色属水,所以秦朝崇尚黑色。

按照邹衍的说法,五行代表的五种德性以相克关系传递。后世也有人提出五行相生的说法来解释五德终始。战国末年,五德终始说已成为当时思潮主流,并且作当时列国诸王代周而兴统一天下之理论根据。

其实就是当时的老大不行了,小弟们跃跃欲试,又觉得名不正言不顺,怎么办呢?找个理由吧。时事更替都是上天注定的,你不行了就要让后面行的上来。邹衍之前的时代,齐国越来越强盛,称王称帝,后来去了帝号,还是称王。周天子当时也不过是王。所以五行交替说应该是迎合了当时诸侯争霸下大兼并的时代需求。

秦始皇扫灭群雄,统一天下,接受邹衍的学说,也是政治上宣扬自己是真命天子,受命于天。当时宣扬周朝是火德,水能克火,秦朝灭了周朝,所以秦朝秉承的是水德。春木夏火秋金冬水,所以把十月当做一年的开始,王朝大的朝贺都从十月初一开始。衣服旌旗节旗等都崇尚黑色,以黑色为尊。因为水德属阴,《易》卦中表示阴的符号阴爻叫做“元”(这属于查资料得来的,我本人也不懂),于是把数目从以十为终极(变化开始),改编成以六为终极。符节和御史带的法冠都规定为六寸,车宽为六尺,六尺为一步,一辆车驾六匹马。把黄河改名为“德水”,用表示水德的开始。刚毅严厉,一切事情都依据法律裁定,刻薄严厉不讲仁爱,不讲恩惠,不讲和善,不讲情义,认为这样才符合水德主阴的命理。很快速的把法令搞得很严酷,如果违反了法令久久得不到宽恕。

说到这里,我感觉这里面带了很多私货。老子是春秋时代的,他在《道德经》里写“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把自己放的最低的位置,绝不单单是刚毅酷烈。

秦国的这一套,五行循环是壳,里子还是法家那一套,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都被卡的死死的,要说全跟水没关系也不确切,水冻上了就是冰,梆梆硬,谁磕谁疼,秦国的风格看起来是冰山。可冰天雪地不长庄稼,卡死不动,没有活力的团体,上层管控力可以的话,可以集中力量做极其难办的事,可如果上层没有足够强的管控力,要大家一起饿死吗?

国运的事情安排妥了,丞相王绾等人说:“现在诸侯国刚刚被打下来。燕地、齐地、楚地都比较遥远,如果不派子自家子弟去那些地方做藩王,恐怕不能很好的安定住那里。我们请求您把自己的孩子分封到那些地方,请求您答应我们的请求。”秦始皇于是把这件事拿到朝堂上跟大臣们一起讨论,很多大臣都觉得这样最好。

但是廷尉李斯却持反对意见:“周文王周武王当年封同族子弟不能说少,但是随着时间推移都慢慢疏远了,跟仇人一样相互攻击,诸侯之间更是相互战争兼并,周天子根本没有办法禁止。如今四海之内仰赖陛下的英明神武统一了,各自建立了郡县,各位皇子与功臣们都是靠国家的赋税施以重赏(不远离,不养兵),这样容易管理多了。天下就没有不同的心思,这才是保障天下安宁的好办法。如果设置诸侯的话,不方便国家的管理安定。”

秦始皇是比较赞同李斯的说法的,他说:“天下人都因为战乱不止而苦恼,而战乱不止的原因在于有诸侯。仰赖祖先保佑,我刚刚平定了天下,如果这时候再去建立诸侯国,这不是给自己树敌吗?立了诸侯再想要国家安宁,那不就太难了吗?还是廷尉说得对。”

于是天下被分为三十六郡,每个郡设置郡守,郡尉,监御史。郡守是主官,统管军政,偏于政事;郡尉是武官,掌管武官甲卒,偏于军事;监应该是监察监督。三者相辅相成共同管理当地事务。一般百姓改称呼为“黔首”。普天同庆。

仗打完了,把天下的兵器都收集起来。这里的天下,主要是指东方六国原统治地区,总有人不愿做亡国奴,所以为减少不安定因素,你们把刀枪剑戟都拿过来吧。然后把这些兵器集中到咸阳销毁,做了编钟等乐器。另外还铸造了十二个金人(这里是金属的意思,结合当时的生产水平,应该是铜或者铁器),这些金人每个都重达千石,放置在宫廷里。

这里说说这些金人,秦国灭亡以后听起来没有这些金人的下落。我们猜一下,一石一百二十斤,千石大约就是十二万斤,大约六十吨重。这样的工程,现在的时代看不算太难,但在那个时代,极其考验冶金铸造技术。

至于这十二金人最后的归属,有人说随着秦始皇陪葬了,有人说让项羽给烧了,有人说到后期被别的王朝的人给融掉铸钱铸兵器了。众说纷纭。

兵器收过来了,后面开始统一规矩,这里的统一是从原秦国推广到天下。

1.统一度量衡,长度、重量的标准都统一,当然钱币也统一。

统一度量衡的意义是很大的,首先有利于减少摩擦,秦国内部从商鞅变法以来各种律法等等规定的很细致,但是其他国家的民众来说不但国与国可能有差异,就是地区与地区也是有差异的,所以一旦实现统一,这种标准不统一所带来的摩擦不便就更加凸现出来,又因为是新统一,原各国属民之间可能还有新仇旧恨,有了统一标准,解决纠纷也有法可依。这也算移风易俗了。

第二,统一度量衡是有利于标准化的,当时金属的开采冶炼都属于高危高精尖技术,能开采生产的数量是有限的,而战争的需求却要求及早生产,所以这种统一,可以集中批次生产可替换的耗损部件,是适应高强度战争损耗的需求的。

第三,可以增加认同感,遵守共同的标准,能一定程度上增加认同感。

2.统一规定车轮的大小。

车同轨是管仲辅佐齐桓公的时候提出来的。在秦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因为古代绝大部分的路是土路,而土路的硬度往往是不够的,尤其是下雨以后,车辆在一定的时间内可能根本无法通行。就算是晴天,如果有重物,车轮反复碾压之后会形成与车轮宽度相同的硬度比较高的车辙。

为了便于运输,秦国依据车辙的宽度铺设路轨,尤其是长途运输的时候,车走在轨道上,能够显著减少畜力消耗和车轴的磨损。有利于秦国的军队有能力带着物资快速到全国任何郡县。

统一以后,车同轨也有利于整个国家内部的军队和资源调度,平定叛乱。可以参见民国时期某地的铁轨完全跟其他地方不一样,中央政府的军队入不了地方。此路不通是搞割据的好方法之一。

而且即便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用路轨,车辆的大小统一了,也是整体有利于在土路上加速的。当然,我们也要讲同轨的只能是一些重要的地方,大城市,小的地方有几辆车,有没有车还不知道呢。抓大放小,条件所限,主干道能达到标准就很好了。

3.统一文字。

统一文字这件事主要影响的还是中上层,有书可读的都是极少数的,但就是这极少数的人直接或者间接统治着广泛的民众。

文字统一,知识垄断,限定了你只能学那些东西,二十年一代人,你或许很多不服气,但是后代只知道那些,只能靠那些去生存,思想就统一起来了。

我们的祖先其实一直都在寻找统一思想的方式,从黄帝规定服饰,到颛顼在蚩尤部落搞政教分离,再到后来的各位帝王,都是在给你划道规定你怎么走。不过是秦国实现了大一统,要守规矩的地方也变大了,规矩也越来越细了而已。

当时秦国的疆域东到海边及朝鲜半岛,西到临洮、羌中,向南到了窗户向北开的地方(听起来像赤道或者以南,太阳在赤道,赤道附近太热,所以窗户北开以求凉爽,赤道以南的话就更好理解了,太阳在北边,所以窗户向北很正常)。结合当时的情况,应该是到了接近赤道的地方。向北的话,占据黄河,并且占据阴山以及辽东地区。

4.迁天下富豪十二万户到咸阳。

关于这个政策应该和当时的社会环境相关。参考当年吕不韦一个卫国的商人,看着异人奇货可居,谋成了秦国的宰相,秦始皇的“仲父”,我们就可以看到商人的势力,尤其是大商人大富豪能做到的事情真的太多了。这些大的富豪有部曲,相当于有兵,有钱,有粮,还很大可能熟悉各国关卡地势兵力分布,也都跟各国权贵相互勾连(能被剩下来的或多或少都对秦国投过资),他们可以拥兵自重,可以影响一方,可以操纵物价,是不得不合作又不得不防的一群人。所以把这些人管理住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

而迁二十万户这是一个大工程。

首先这些不单单是秦国富豪,还有原六国境内富豪。具体这些人心里怎么想,是不是心系旧国很难讲,最少在旧国不是亡国奴,很可能可以跟大贵族们掰腕子,到了咸阳秦始皇眼皮子底下,什么待遇不好说,你就算再能带,能带多少人呢?咸阳能给你划得地盘有多大呢?就算有兵也只能放在外面,远水不解近渴。

其次,人要走,财也一定跟着走,不说沿途安不安全,到了咸阳,自己的营生能不能做,依照什么规格做,在什么规矩下做都是按照人家划的道走。

第三就是,一走一大家子,想做点小动作也得小心翼翼,一大家子都是人质。就算你自己跑了,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爹娘老婆孩子还能都抛得下?天下大一统了啊,除非去边疆地区,人生地不熟的话,打一片新地盘也不是那么容易,还有个水土不服的说法呢。

不管私底下怎么样,表面上大家都要表态到咸阳去。要说也能积聚咸阳的人气财气,带动咸阳及其周边经济发展,但是养活这么些人,粮食蔬菜等等要及时供应上只怕有难度,参照后期秦二世时期咸阳粮食不足。

不能只管理商人,六国的遗民,好的东西尤其是礼器也是要安置的。秦国历代君主的宗庙和章台、上林都在渭水以南。而秦国每消灭一个诸侯国,就会模仿这些国家的宫殿样式,在咸阳以北的山坡上建造一座相似的,这些仿建的宫殿都向南临近渭水,天下统一以后,从雍门以东到泾水、渭水一带,这些宫殿之间的复道和环廊连绵不绝。始皇从诸侯国抢来的美女、钟鼓,也都安置在这里。

想象一下,站在咸阳的高处,往北一看,一大片的宫殿群,代表着“天下我有”,这就是朕打下的江山,是不是很带感?至于美女钟鼓之类,钟鼓可能比美女更受重视,因为代表的是国家政权,美女,哪怕是公主又怎么样呢?秦始皇看起来就不是看重女色的人,或者说他可能睡过很多女人(参照他有二十多个儿子),但真正上心的不知道有没有(秦始皇没有正式的王后,更没有立皇后,公子扶苏和秦二世胡亥的生母都是没有任何记载的)。东西和人放进去,不过是大玩具里面填充小玩具,看着出成就感连带震慑用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