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八卦史记故事 > 第14章 商朝(三)

八卦史记故事 第14章 商朝(三)

作者:布衣小五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3-06-01 15:14:14 来源:文学城

汤去世了,他的太子太丁在汤之前去世的,于是就立了太丁的弟弟外丙。这里是“父死子继”。外丙帝在位三年后也去世了,外丙的弟弟中壬继位。这里就成了“兄终弟及”。

中壬帝继位四年以后也去世了——不知道是不是汤活得太久,儿子们也都老了,还是儿子们身体都不大好,或者其他的不可说的理由,比如王位争夺倾轧,在位者不能自保——伊尹立了前太子太丁的儿子太甲。

因为太甲是伊尹立的,所以伊尹对他很负责,在太甲刚登基那年就做了三篇文章来规劝太甲,这三篇文章分别是《伊训》、《肆命》、《徂后》。但是呢,太甲当政三年,昏乱残暴,不遵循汤定下的法度,没有帝王的德行,因此,伊尹就把他流放到了汤的葬地桐宫,让他对着祖父的坟墓好好冷静冷静。伊尹代行国政,主持国事,朝会诸侯。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太甲不论有没有被他的父亲太丁教育怎么做继承人,在他父亲去世以后,是失去了继承权的。

有人说商朝实行“兄终弟及”制度,但是汤是把王位传给了儿子的,而后面也是“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交替。我个人的理解是王位争夺的激烈,制度不过是成事的借口。

话说回来,继续讲太甲。他父亲去世后,他的祖父依旧当政,更大的可能传为给自己的儿子。而他的叔叔们当政七年,应该也是更中意于自己的儿子而不是侄子,太甲甚至可能被排斥在执政圈之外。

所以太甲所受的执政教育应该不够充分。跟伊尹这样的老臣比起来,实在不是一个数量级,所以太甲很可能又自卑(能力不足)又恐惧(后羿寒浞的故事应该不会不知道),还可能带着某些任性(毕竟已经登位做了天子,伊尹还偏偏指手画脚。身边的人也推波助澜,天子还年轻,伊尹已经老了,明天是属于天子的,不追随天子升官发财难道追随伊尹于地下吗?),做起事来就有点靠不太住。

但现实总会教会聪明的人做事的。太甲帝在桐宫住了三年,也不知道他的祖先成汤是不是在梦里教育了他,还是三年的守坟生活让太甲认清了现实,太甲帝悔过自新,变好了。伊尹就把太甲帝迎接回来,让他继续执政。

因为太甲帝脑子清醒了,跟遵循帝王的德行,诸侯都归附殷商,百姓安居乐业。伊尹看太甲帝改好了,很欣慰,就写了三篇《太甲训》,褒扬他,称他为“太宗”。

这里我觉得我们可以说一说伊尹。伊尹早期是奴隶,但是他勤学好问,喜欢研究古代圣王的学问,被商汤看重做了官,辅佐他征讨诸侯,勾结夏桀后宫套取情报,并帮助汤最终消灭夏桀。汤去世后,外丙帝继位是汤决定的,中壬帝继位或许是外丙帝决定的?我们都没看到伊尹的影子。很可能是伊尹并不太打算插手王权更替。但是到了中壬帝去世以后,可能是他不愿意朝政有太多的动荡,直接出手立了太甲,太甲帝不行,他干脆自己执政。等到太甲帝改过了,政治手段趋于成熟了,他还政太甲帝。对于一个他这样政治老手而言,权利帝位不再那么重要,他和先王以及诸多的同僚们流汗流血打下来的江山才是最重要的。这是我及我的朋友们牺牲换来的江山,它比帝王交替更重要。

太甲帝去世后,太甲帝的儿子沃丁继位。沃丁时期,伊尹去世,据说伊尹享年一百岁。这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被安葬于当时的首都亳附近,以表彰他对商朝作出的伟大贡献,据说直到商朝末年,殷商的天子还会祭祀伊尹。另外他也被后世尊为中国厨师的鼻祖。咎单为了宣扬伊尹的事迹与德行,写了一篇《沃丁》。

沃丁去世以后他的弟弟太庚继位(兄终弟及),太庚去世后他的儿子小甲继位(父死子继),小甲帝去世后,他的弟弟雍己(又成了兄终弟及)。这时候,殷朝的运道衰落(内部斗争严重),诸侯已经不来朝贡了。

雍己帝去世后,他的弟弟太戊继位了。太戊帝任用了伊陟为相。首都亳出了一件怪事,说有一颗桑树和楮树合生在朝堂上,并且一夜之间就长了一搂粗。太戊帝很恐惧,就问伊陟。伊陟说:“怪异不能战胜有德行的人,会不会您的政治措施有失误的地方啊?请您继续修养自己的德行。”太戊帝听从伊陟的话,那怪树就枯萎死掉了。

说到这里我觉得真的可以讲讲古代的关于君主的天人合一思想。在古代人眼里,君主是神明选定的,领地内风调雨顺政治清明就是代表着君王品德好,得到上天的宠爱庇佑;而君主的德行出现了偏差,领地内就会灾难重重,民不聊生。而君主如果改正错误,并且改的及时,那么上天还会重新眷顾他,让他继续统治,不然就只有灭亡。不过话说回来,很多朝代后期还真的是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民不聊生。而统治者又无法安抚民众,所以被推翻。但是如果单说君主人品不好又感觉太主观了些,毕竟尧是圣主,也还是暴发了洪水的灾难,才启用的舜和禹。

书归正传,伊陟把这件事告诉了巫咸。

这里讲一下为什么告诉巫咸。“巫”这个词在古代(即便在现代)也不是随便用的。巫在古代是担任上帝(天上的帝王)与下帝(地上的帝王)之间的纽带的人,据说就连黄帝作战,都要请祭司占卜吉凶。这些国家的大祭司,他们往往拥有超自然的力量和神奇的医术。在商代,天子往往没有那么大权独揽(但是开国天子基本除外),国家政事除了天子,还有相、史、巫、司马、司空等等各位大臣协商决定,而巫因为代表天命,所以巫的意见是很重要的,也是不那么容易说话的。

伊陟把太戊要修养德行的事告诉巫咸,大约是希望通过巫咸告诉上帝,太戊以后会好好干,请上天继续庇佑他。而巫咸后来也辅助天子治理朝政做出了很好成绩。他曾经写过《咸艾》和《太戊》。这两篇文章内容已经失传,据说第一篇讲巫咸的治理理念,第二篇大约是赞美太戊帝的政绩和善于纳谏。太戊帝还在太庙中称赞伊陟,说不能像对待一般打成那样对待他。伊陟谦让,写下了《原命》。就这样,商朝再一次复兴起来,诸侯又重新臣服,太戊被称为“中宗”。

这里提到了太庙。我们知道古代人(最少有很大一部分古代人)是很相信天命的,司马迁开头第一篇写《五帝本纪》里的第一位黄帝的时候就写了他注重祭祀,后面不论是尧舜禹,没有不注重祭祀的。就连启征讨有扈氏也是拿天命说事。不论神明还是祖先,都被恭恭敬敬地奉养。太庙是供奉祖先的地方。太戊在供奉祖先的地方跟祖先汇报说,伊陟这个人非常有德行,给我很大的帮助,我不能用对待普通大臣的方法态度对待他,这是非常高的褒扬。伊陟当然也要谦虚地说,这是我应该做的,是大王你心底宽厚,能听得进劝告的缘故。

中宗太戊帝逝世,他的儿子中丁继位。中丁帝迁都于隞(áo熬)。中丁帝逝世,他的弟弟外壬即位,这就是外壬帝。外壬帝逝世后,他的弟弟河亶甲即位,这就是河亶甲帝。河亶(dàn旦)甲定都于相。河亶甲的时侯,殷朝国势再度衰弱。河亶甲逝世,他的儿子祖乙即位。祖乙帝即位后,殷又兴盛起来,巫贤被任以重职。祖乙又迁至邢。这些曾有《仲丁》加以记载,但现已经没了。

这里又出现了一位“巫贤”,据说是前面“巫咸”的儿子,他曾经劝祖乙帝迁都。

兴盛之后又是衰落。祖乙帝去世,他的儿子祖辛帝即位。祖辛帝逝世,他的弟弟沃甲即位,这就是沃甲帝。沃甲逝世,立沃甲之兄祖辛的儿子祖丁,这就是祖丁帝。祖丁逝世,立弟弟沃甲的儿子南庚,这就是南庚帝。南庚帝逝世,立祖丁帝的儿子阳甲,这就是阳甲帝。阳甲帝在位的时候,殷的国势衰弱了。

自中丁帝以来,废除嫡长子继位制而拥立诸弟兄及诸弟兄的儿子,这些人有时为取得王位而互相争斗,造成了连续九代的混乱,因此,诸侯没有人再来朝见。你家里打成一锅粥,大家都不知道该拜哪个山头啊,反正不拜山头你也腾不出手来收拾我。

阳甲帝逝世,他的弟弟盘庚继位。盘庚即位的时候,殷朝已在黄河以北的奄地定都,盘庚渡过黄河,在黄河以南的亳定都,又回到成汤的故居。因为自汤到盘庚,这已是第五次迁移了,一直没有固定国都,所以殷朝的民众一个个怨声载道,不愿再受迁移之苦。

盘庚迁都的故事我们都耳熟能详,但是为什么会屡屡迁都呢?大约逃不过这三个理由1,气候不好,收成不好,必须迁徙去找合适居住的地方。2内斗太严重,被赶跑或者斗得太惨都城不适合居住。3,被别的诸侯打跑了。最严重的是三种加在一起,怎么都安定不下来。

为了取得支持,盘庚告诉各位诸侯和大臣们说:“昔日我的祖先成汤和你们的祖先一起平定了天下。我们学习他们的做法,就可以达到治国的理想。如果我们舍弃他们的教导与传承(包括领地)不努力的话,怎么能成就伟大的事业呢?”

言下之意,不要怕迁徙的困难,回到我们的先祖兴盛的地方,重新他们的辉煌吧。不管那个地方现在被谁占领,我们都要夺回来。有人说那里是不是已经荒芜了?一个农业为主导,生产力极其不发达的时代,卓有成效的领导人这样脑子发热的可能性不大。带领一个大的部族,离开已经开垦的土地,去迁到一片荒地,是很难说得通的。

即便那个地方已经很繁荣,也要牵涉到很多方的势力,从上到下的臣民的家产与姻亲,对新都城的原有势力的打压与拉拢,自身势力的进入新都城后的重新分配,迁徙过程中的物资消耗与人员消耗,对支持势力的奖励,对自身组织内部的反对势力的拉拢打压,等等等等。甚至可能比打一场仗还要麻烦,打仗完全可以把对手及其城池碾压粉碎,拿了战利品就跑,迁都还要保持当地经济与民心的稳定,考虑到可持续性发展。

不过这么难的事还是办成了,盘庚迁都成功了,“遂涉河南,治亳,行汤之政,然後百姓由宁,殷道复兴。诸侯来朝,以其遵成汤之德也。”他不但迁都成功,而且百姓得到休养生息,诸侯也都因为他能效法他的祖先商汤而来朝拜他。殷商又一次达到了中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