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八卦史记故事 > 第13章 商朝(二)

八卦史记故事 第13章 商朝(二)

作者:布衣小五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3-06-01 15:14:14 来源:文学城

汤既然打败了夏桀,又乘胜追击,进攻忠于忠于夏桀的三(风占),缴获了他们的宝器(不知道是不是九鼎)珠玉。义伯、仲伯两位大臣写下了《典宝》记录了这件事。

汤既然胜了夏朝,就打算把夏朝的祭祀用的“夏社”(我个人理解是类似于祠堂一类的地方,夏朝人祭祀天地之外,还祭祀祖先。也有人说是社神是远古共工氏之子句龙,能平水土,非常厉害,也说得通,毕竟大禹以治水之功得天下)去掉,但是呢,没有成功。

具体为何没有成功,我们不是很清楚,或者是考虑到周围夏朝宗族,其他姒姓诸侯国的反应,或者当初出现了不可思议的异相(比如狂风暴雨、电闪雷鸣之类),或者大家感觉这个神明最厉害,不换比较好。

总之汤放弃了,并做了一篇《夏社》,记载了不换夏社的原因。《夏社》没有流传下来,我们也不知道具体原因,猜一下可能会写,老天仁慈,不忍大禹没有祭祀香火,汤顺应天命之类吧。

伊尹向天下诸侯通报了汤打败夏桀并获得国宝的消息,自此诸侯全都听命归附了,商汤登上天子之位,平定了天下。

下面有一句是这样写的“汤归至于泰卷陶中纻作诰”。

一般断句都断在“陶”字后面,说汤班师回朝(我有些不理解为什么不在夏原有都城建都,毕竟建都的地方应该是土地肥沃,适宜种植的,并且应该是地处中央,离各地诸侯远近的当。或者因为故土难离,阖族迁徙困难?或者新攻打下的地方不那么安稳?),在路过泰卷陶(地名,也有说法叫泰卷,即定陶,尧的故居),“中纻作诰”。

我翻了一些书,没有看到对“中纻”的解释。我又查了一下“纻”的意思,“纻”通“苎”,意为“苎麻”然后我个人想,可不可以把断句改一下“汤归至于泰卷陶中,纻作诰”汤班师回朝的时候,路过尧的旧居定陶,过去拜祭了一下远古的贤德天子,并用颜料在麻布上写了一份诰命。或者用草绳记事的方法做了一份诰命?(虽说传说里黄帝时期的仓颉已经创造出了文字,草绳法那时候或者没有湮灭在历史潮流里?)我个人感觉是解释的通的。不然感觉没有必要在一个谁都不知道的地方,写一份没有流传下内容的诰命。

汤已经废除了夏朝的统治,回到自己的都城亳,然后又发布了一条诰命,这条诰命就是《汤诰》,诰命里说“维三月,王自至於东郊。告诸侯群后:‘毋不有功於民,勤力乃事。予乃大罚殛女,毋予怨。’曰:‘古禹、皋陶久劳于外,其有功乎民,民乃有安。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四渎已修,万民乃有居。后稷降播,农殖百穀。三公咸有功于民,故后有立。昔蚩尤与其大夫作乱百姓,帝乃弗予,有状。先王言不可不勉。’曰:‘不道,毋之在国,女毋我怨。’”。

我之所以把这段话全部复制过来,是因为个人觉得“告诸侯群后:‘毋不有功於民,勤力乃事。予乃大罚殛女,毋予怨。'”这句话的“诸侯群后”的“群后”没有找到翻译。所以我对断句有点不同意见,如果改为“告诸侯:‘群后无不有功于民,勤力乃事。’”这样与后面的“三公咸有功于民,故后有立”里面的“后”可以呼应。意思是说,能传承下来的诸侯国,国君没有不是对人民有贡献的。

或者“群后”可为“君候”?司马迁也不一定一个错别字也没有。

再或者这里的“诸侯群后”是指各诸侯的继承人,比如说到朝拜的时候了,各诸侯都带继承人来给天子——当时的汤——来进贡,让大领导见见自家孩子,以后好打交道。不过虽然个别句子翻译起来有点争议,大体的意思并没有改,就是要“有功于民,勤力乃事”。

《汤诰》主要内容说,这年三月,王(特指汤)亲自到了东郊,他告诫诸侯说,作为诸侯不可以不有功于民,一定要勤勉的做好你们的本职工作。不然的话我会重重的惩罚你们。你们到时候不要怨恨我。

想一想,古代的时候大禹和皋陶长久的在外劳作,他们对人民都有很大的功劳,人民得益于他们的劳苦,所以才能安定。当初他们治理了东面的长江(看了下题图,对长江表示有疑问,有知道的同学请指导我),北面的济河,西面的黄河,南面的淮河。这四条重要的水道治理好了,百姓才能定居下来。而后稷指导人民种植作物,大家才能在洪水期间及洪水过后知道怎么播种百谷,填饱肚子。这三位古人都对民众有很大的功劳,所以他们的后代才能建国立业。

而古代的时候,蚩尤和他的手下对待百姓不好,政治不清明,所以上天不降福给他们,(被黄帝和后面的尧舜禹给或流放或分化了)。这样的是在历史上是有真实的例子的。先王的教诲,可不能不努力照做。”

王(本处特指汤)又说:“如果你们不能很好的执行作为诸侯的责任,你们就不要回到自己的诸侯国里去了,你们不要怨我。”他发布这样的命令号令诸侯。他的大臣伊尹也写了一篇《咸有一德》的文章阐述君臣应该同德,咎单做了《明居》讲述民众该遵守的规则。《咸有一德》网上可以找到,有兴趣的人可以读一读;《明居》应该是失传了。

商汤临政以后,修改了历法(修改历法很可能意味着之前的历法已经不适应现实生产生活,说明那个时代气候变化出现了异常),变换了服色,开始崇尚白色,并开始早上的时候进行朝会。

这里特别提到了“朝会以昼”,在白天举行朝会。那我们想一想,在商汤之前,以前是不是晚上朝会呢?尤其是生产力低下的时候,大家当天的活干得差不多了,吃完晚饭,聚到一起商量一下下面的安排。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想象,没有证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