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八卦史记故事 > 第12章 商朝(一)

八卦史记故事 第12章 商朝(一)

作者:布衣小五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3-06-01 15:14:14 来源:文学城

说到商朝,我们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帝喾。

帝喾娶了不少老婆,正妃姜原生的儿子叫“弃”,后来当了周朝的祖先。

他还有个陈锋氏的老婆生了挚,后来挚被同父异母的弟弟放勋(放勋的母亲是娵訾氏的女儿)也就是尧给夺了权。

帝喾还有个叫“简狄”的妃子,看到一只黑色的鸟生了个蛋,她把蛋吃下去了就怀孕了生了“契”,这个跟帝喾大老婆姜原生“弃”有的一比,“契”也没有继承权,尧的时候不清楚,但是在舜的时代,契辅佐禹治水,并且被舜封在“商”地,同时他还担任了舜时期的“司徒”,被赐姓“子”氏。契因为有很大的功劳,所以在诸侯间有威望,“司徒”做的不错,诸侯也能老实听话。

契去世以后,他的儿子昭明继位,昭明去世后他的儿子相土继位,相土在夏相(就是那个经历后羿和寒浞时代最终被杀死的那个。他儿子就是夏朝的少康)的时候为了训练马匹制作了乘马。

相土去世后,他的儿子昌若继位。昌若去世后,他的儿子曹圉继位。曹圉去世后,他的儿子冥继位,据说冥曾经担任过少康帝的司空。冥去世后,他的儿子振继位。振去世后,他的儿子微继位。微去世后,他的儿子报丁继位。报丁去世后,他的儿子报丙继位。报丙去世后,他的儿子主壬继位。主壬去世后,他的儿子主癸继位。主癸去世后,他的儿子天乙继位,这位天乙就是后世有名的“汤”。

从契到汤,他们这一部落曾经迁都八次,直到汤的时代,他们才回到他们的祖先帝喾的封地来,汤为此写了《帝诰》,(在祭祀的时候)把他们辗转迁都的事情都告诉他们的祖先帝喾。

其实根据契与禹的关系,他们这一支在夏朝稳定的时候可能会得到晋升,扩大自己的属地,甚至被赐予新的更肥沃的领地,或者在没有犯大的错误的时候,继续保有领地。但是一旦夏朝中央有了大的动荡,作为同族(黄帝的后代),不管是看重血缘还是形式所迫,他们更容易偏向商朝而不是后羿或者寒浞。

但是政治没有绝对的同盟,或许某任人领导者与当时的夏朝继位者关系并不那么亲近,他们很可能就要远离政治中心。当然我们不排除当时气候不够好,大家不得不迁移往来,寻找最佳的居住地,毕竟虽然大禹治水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时间向前推移,河道的淤泥也可能越积越厚。

汤有个大臣也是历史上很有名的,叫做“伊尹”。伊尹的母亲居住在伊水附近,所以伊尹被冠上“伊”这个姓,他的名字叫“挚”,小名叫“阿衡”,“尹”是后来他达到的地位,也就是“相”。

据说伊尹的母亲是一个女奴,父亲是一位奴隶,职业是厨师。这位“阿衡”从小就很聪明,并且勤学上进,虽然出生在“有莘国”(启的后代建立的诸侯国)并且是奴隶,但是他特别喜欢尧舜之道,并且以研究黄帝尧舜禹等英明君主的施政之道而有名,并且当了有莘氏的家庭教师。

汤听说他的名声,几次三番用贵重的礼物去聘请他,但是有莘氏的国王不答应——这么好的人才,我干嘛不自己用?

于是汤就想了个办法,他向有莘氏的国王求娶他的女儿,有莘氏的国王答应了,“阿衡”就作为陪嫁跟了过来——不知道是有莘氏的国王考虑到女儿的幸福自愿退步的呢?还是拗不过女儿的请求?或者干脆阿衡就想办法混进了陪嫁名单,甚至是混进了陪嫁的队伍跑出来了。总之,他跟定了汤,并且还曾借着烹饪的机会向汤讲述做帝王的道理。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阿衡想投靠汤,但是他自己没有路子,就谋划当了有莘氏国王女儿的陪嫁,然后借机向汤表明自己的才华与政治主张,后来被汤重用。

阿衡并没有一直跟在汤的身边,那时候夏桀已经不再那么喜欢妹喜,而是宠爱其他的美人,并把妹喜留在洛河流域。伊尹就通过妹喜得到了很多夏桀的重要消息。妹喜本来就是被夏桀打败的部落贡献出来的,按道理有国仇;夏桀宠爱她过后又抛弃她,又有了家恨,妹喜会背叛他也不足为奇。

那时候汤很有仁德的名气,据说有一次,汤出行看见郊外有个人四面设网捕鸟,并且祈祷说“但愿天下的鸟都从四面八方进到我的网子里来。”汤摘掉了那人三面网,并且祈祷说“如果想往左面逃掉,就往左飞,如果想从右面逃脱,就往右面飞。如果该着命绝与此,那就到网子里来吧。”诸侯听说了这个故事,大家都说:“汤这个人很仁德呀,就连对飞禽走兽都受到他的恩惠。”

但是汤也不是一味的仁慈,他周围有位“葛伯”不好好祭祀鬼神祖先,汤就首先去征讨他。

汤说“我曾经说过,人照一照水就能看见自己的样子(不知道那时候有没有镜子,即便有应该也是极其珍惜的),看一看治下百姓的生活状况就知道诸侯治理国家的水平。”

伊尹说:“对啊,能听得进别人的建议,才能让事情很好的推进实施。作为君主,统治国家百姓,要让好的人都在王宫里做官辅佐你,(这样才能真的像古代英明的帝王一样),努力吧,努力吧。”

汤说葛伯:“你们不听从天命,我将严厉的惩罚你们,绝不宽恕!”汤做了《汤征》。《汤征》的内容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但是这件事据说是汤征讨诸侯的开始。

大约由此汤更多地被夏桀重用,后来被怀疑,被囚禁,又被释放。至于是汤在被囚禁期间伊尹与妹喜结交,还是后期汤已经不堪忍受夏桀才令伊尹结交妹喜,甚至更早在被囚禁前就已经结交了,我们不得而知。但是结交领导后院一定有效是可以肯定的。前面后羿寒浞的事也曾证明了这一真理。

汤叛变夏朝也不是一蹴而就,伊尹最开始建议他某一年开始停止贡赋,看看夏桀和周围的反应。桀相当不高兴,就发起号令“起九夷之师伐汤”。伊尹一看。这夏桀还是很有号召力的呀,他就劝汤又恢复了朝贡,同时积极备战。夏桀看汤又老实了,也就罢兵了。

然后呢,过了一段时间,伊尹再次建议汤不要朝贡,结果,夏桀自然又一次不满,起兵攻打汤。但是这时候“九夷之师不起”夏桀调动不了周围的诸侯了。

说到调动诸侯兵力,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根据当时的生产力状况、路况、粮食产量、人均寿命,凑齐几百几千人长途跋涉,牵涉的绝不是一点半点。而诸侯听宗主国的话,是义务。很可能要自己带兵,带车,带粮,小一点的国,自己领土内的百姓可能就要吃不上饭,而随地取食要要看当地百姓的承受能力——一个万把人的国,一千名士兵征粮过去后不知就要饿死多少,以致盗贼四起,民不聊生。

而宗主国天子能补偿追随者的大约就是叛逆者被打败了,拿战利品的财产奴隶赏赐,或者拿背叛的诸侯国的部分领土、财产来酬谢。说到底,不管对谁来说,打仗都是伤筋动骨的事。

当时夏桀的另外一个诸侯国昆吾氏也叛乱,汤就趁势带领诸侯攻打昆吾氏——我们不知道是不是汤和桀达成了某种协议,比如说你替我去把昆吾氏镇压掉,我可以不征收你这一年或者以后若干年的贡赋,或者你可以把昆吾氏的国库拿光,但是每年给我多少朝贡。总之,汤自己也拿起斧钺去攻打叛变夏桀的昆吾氏。

打完了昆吾氏,汤就召集人手说:“来,你们大家都过来听我说,不是我这个人敢于兴兵作乱,是夏桀他是在犯下了太多的罪行,(让人忍无可忍)。我虽然也听你们说过,说夏桀有罪,(但是他是天子啊,上天选定的,我们敬畏天地神明,所以不能去攻打夏桀。)但是现在,夏桀这么多罪孽,是上天要(借我的手)杀死他。今天你们这些人或许要说‘我们的国君不体谅我们,不让我们去发展生产,抛开农事不管,去要去打仗。’你们或许还要说‘就算夏王有罪,我们(做臣子属国的)能怎么办?’。夏王(君臣)增派徭役,耗费民力,又横征暴敛掠夺财富,百姓(与诸侯)不堪重负,消极怠工,大家都诅咒夏桀‘这个太阳啊什么时候才毁灭,我们愿意与你同归于尽。’夏王的德行这么败坏了,我是一定要去征讨他的。现在向你们能和我一起联合起来去实施上天降下来的对夏王的惩罚,我会重重的奖赏你们。你们不要怀疑,我说话不会不算数。但是如果你们不听我的话,我会重重的惩罚你们,绝不宽恕!”

这跟当初夏启征伐有扈氏时的演讲内容很像——奉天之命,且奖罚分明。其实后代多少政治家,甚至乱臣贼子都是号称天命所归。汤把这些话传达给全军上下,这就是《汤誓》所记载的内容。因为当时汤说自己“我很勇武”,所以汤号称武王。

夏桀在有娀氏的旧地被汤打败,奔逃到鸣条,夏军崩溃。不久夏桀很后悔当初没有杀死汤,悔病交加,死在南巢之山,《史记》记载夏桀的一个叫“淳维”的儿子,向北逃跑,建立了匈奴政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