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在古代育种 > 第26章 第 26 章

在古代育种 第26章 第 26 章

作者:抱雨眠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6-13 16:45:49 来源:文学城

小七翻身足足晚了一个月。

冬日来了,牲口棚里养了一头牛三只羊四只鸡两只鹅,暖棚里的菜苗高了不少,再过些日子可以吃了。

这日起来,下了第一场雪,雪花纷纷扬扬,瞬间给大地屋顶都铺上了一层白色。

余氏关上正堂的门,把堂屋的火盆拨得更旺一些。

炉子上的水冒着热气,还没有沸腾。

她撩开厚厚的毛毡帘子,进东厢去,冬儿给小七换尿布,程媺正歪在炕头看书。

“程娘子,外头下雪了,今儿做什么吃?”

“下雪了?”程媺饶有兴趣,问炕上的小六小七,“你们想看雪去吗?”

余氏想说外面冷,别让小六小七受寒了,但她看程娘子兴致高昂,便没有出声。

把小六小七裹得厚厚的,程媺与冬儿一人抱一个,立在后院看雪。

程媺接住一片雪花,拿给小七看,“你看,这是雪。”

雪花精致透明,程媺说:“这是固态的水,要不要尝尝?”

放一片在小七嘴上,小七吧嗒吧嗒抿进去,似模像样地皱眉头。

程媺笑问,“什么味道啊?甜的酸的?”

一会儿雪密起来,风绞着雪,团团片片,纷纷扬扬,眼睛都看花了。

这种天气,最适合炖锅子。

程媺跟余氏说,“下雪了,吃羊肉吧。”

她买三只羊回来就是为这冬日,一月吃一只羊,冬日天寒,杀了羊也放的住,就放在露天处,天然大冰箱。

吃羊这句话很提气,大家都喜气洋洋。

桂儿摆好条凳与磨刀石,霍霍磨起刀。

燕北被外族占领多年,许多人都学会了像蒙古人一样宰羊,桂儿见过,但亲自上阵还是第一次。

余氏准备好干净的盆,起大锅烧热水。

祁松把一只羊赶到院后门的空地上。

冬儿想出去看,程媺不敢,自己留在厢房看两个孩子。

羊的嘶叫声落下过后很久,冬儿也没有回来,见两个孩子睡得熟,程媺出去一看,冬儿和余氏在热火朝天地清洗内脏。

冬儿看到她扬声说,“程娘子,我帮忙灌血肠。”

村妇们对做吃食都有非一般的热情。

听说桂儿宰羊一开始并不利索,但后来渐入佳境,一张羊皮剥得非常好。

程媺回房时,打开正堂的大门往外看了一眼,白茫茫的大地上出现一个黑点,随着黑点的慢慢移动,能看出是一人戴着斗笠赶着牛车。

牧云最近都起大早摘暖棚里的菜去镇上卖,冬日里这些水灵灵的青菜可受欢迎了,刚开始他还在集市上叫卖,后来被酒楼的采买看见,直接将他带过去见掌柜。

酒楼的掌柜姓胡,与牧云打过两次交道,一见是他,问明青菜的来源是自家暖棚种的后,大为吃惊,甚至想来看他家的暖棚。

后来让牧云有菜就每三天给他送一次。

牧云回来了,程媺去迎他。

牧云今天买了笔墨纸回来,程媺说猫冬几月没什么事,让他把文武重新练起来。但是这西北边陲文风不盛,笔墨纸还能买到,书斋是一个也看不到。

幸好之前在蒲阳城跟着文师傅练字的字帖带来了,暂时有得看。

程媺说,“我那本农书你可拿去看,抄抄书多认字也好。”

见有个大口袋,程媺用意念装满了花生。严寒冬日,吃点炒花生打发时间。

东西搬进正堂后,牧云去栓牛,程媺把花生给余氏,纸拿进屋去裁剪。

雪下了一整天,天擦黑的时候停了。

天冷后八仙桌又被搬进了正堂,正堂四面有墙有门,烧火盆很暖和,在这吃饭比三面漏风的内院温暖多了。

屋内暖意融融,锅子冒着热气,羊骨头炖煮着白萝卜,新鲜羊肉切好薄片,洗好的白菜菠菜都放在盆里,随时添煮。

桂儿的刀工没得说,羊肉被她片得薄如蝉翼,随便涮几秒就可以吃,鲜嫩可口。

虽然还有两个月才过年,但这气氛也差不多了。

说起过年的准备,程媺让牧云改天买点红纸回来,赵石头一听,立即揽了这活儿,他愿意给他们家把红纸买了,“东家,我只求云公子也给我家写几副。”

他家人多门多,正堂贴一副,仓房,厨房,各厢房等,“写五副可以吗?”

东家有笔墨就很稀奇,加上牧云能写字,冬儿也有想法,对赵石头道:“你家大门贴一副得了,仓房厨房贴这些做什么!东家,我家只要一幅,能不能顺便也给我家写一副?”

赵石头道,“大门写正经对联,仓房写个满字,厨房写个足字,不费笔墨和功夫。”

“石头挺有想法。”程媺赞他。她这才知道,赵家村没有读书人,过新年的时候甚至都求不到一副春联,只有剪些红纸贴在门窗。

牧云有些惭愧,他自认水平低下,能认几个字能写几个字而已,没想到都有人求上门要墨宝了,这推又不好推。

“都给你们写。”程媺还替他都应了下来,“笔墨我们这里有就算了,反正是写字用,不过红纸要自家拿来,村里还有谁家要的,告诉他们也拿红纸来就行。”

“阿嫂……”

程媺不给他拒绝的机会,“牧云,这是个好机会,逼着你练字的好机会,放心吧,又没人识字,写成什么样都没关系。”

赵石头回去把这事跟他爹娘一说,他爹娘很欢喜,连连说好,等去打年货的时候顺便买红纸。

后来村里的一些人又听赵石头他爹娘说了,纷纷买了红纸拿过来,求牧云给他们填上字。

这个冬日,牧云练字练得可刻苦了。

程媺与他一起想了几个对联,都是简单易懂的话,比如“喜迎新年,笑辞旧岁”,“天地和顺家添财,平安如意人多福”,“人勤三春早,地肥五谷丰”。

写好了,桂儿给各家送去的时候,她还像模像样给人家念上头写的什么,都是些好意头的对子,家家听了都很高兴,还不忘夸她,“有个读书的东家,桂儿也识字了啊?”

桂儿不过是现学现卖,程媺教她,她记住了话怎么说,但是单拎出来把字放到别的地方她就不认识了。

程媺问她想不想学字,桂儿觉得太难,字真的好复杂难记,笔划也多,她还是愿意耍刀。

腊月底,程媺放冬儿回家去住三天,给她半袋麦子一大筐蔬菜一只羊腿做年货,她只需每日过来喂几回奶。

正月前后暖棚里种不了什么菜,歇了足一个月,出了正月温度回升后才再种。

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出了正月,地里的小麦开始拔节,长得郁郁葱葱。

到这时,程媺才实地走完了她租来的四十亩地。拔节抽穗期是小麦增穗增粒丰产丰收的重要阶段,程媺每天早起必先往地里去转一圈。虽然她在空间实验室试验出的这批麦种抗旱耐贫瘠,但她还是严密监视和记录着小麦的生长,看需不需要追施水肥。

关于肥料,赵家村和附近的村子有不少养羊的,赵大田的两个女儿年节前后皆回来过,程媺花钱请她们在各自村子里为她收集羊粪,自制了几桶有机肥,附近的马场里的马粪也可以去谈,她目前还没出手,需要看麦苗的生长情况。

而水源,就等着春雨吧,不可能一场都不下。

经过一个冬天的猫冬,赵大田和赵石头成功制作出了两辆风斗,这种农用品有成熟的样品参照,他们都亲身使用过,所以造起来没有什么沟坎。

推镰经过三次修改,终于可以用上了,撒播机比较简单,一次做成功。

接下来就是复制三个推镰出来,为几个月之后的收麦做准备。

赵石头说,前几天赵八爷被郑里正叫走谈农事,昨儿回来说县里的劝农官过几日下来赵家村。

赵石头说,“去年劝农官发谷子,咱们村领了谷种,一亩都没种。”

虽然燕北地区以干旱著称,但在河流滩地沿线种植水稻历史悠久,自从秦汉时期起,开垦渠田数千顷,引越人来种水稻,晋水一带“禾稻之美,甲于通省”,旱田作物一般在稍远的冲击平原或山地之上,种水稻与传统的旱地作物并不冲突,而且还能填补旱地秋粮收获不足的空白。

从去年劝农官免费发放晋谷谷种来看,朝廷和父母官都在大力推广水稻种植。

托劝农官的福,程媺空间里的水稻就是晋水流域的上品谷种。

赵石头担忧,“要是劝农官非要家家户户都种粮食,我们这里都吃不了饭了。”

程媺宽慰道,“如果上面重视,应该会想办法的。”

官府不能只是动员不干实事,没水就要兴修水利,土地盐碱就要赶紧治理。

过了两天,劝农官真来了,里正敲锣打鼓挨家挨户叫人,赵家村的村民全部出动,都往村中晒场上去。

程媺与冬儿抱着两个孩子也都去了。

她俩站得靠后,妇孺都自觉站得靠后,前面是各家当家的,人多,程媺都看不见劝农官长什么样,也听不见在讲什么话。

一刻钟后,人群散动,可以回家了。

“程老板留步。”赵八爷叫住程媺,“黄县丞有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