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闻法仪轨 > 第2章 第二集《闻法仪轨》

闻法仪轨 第2章 第二集《闻法仪轨》

作者:妙音0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1-25 20:00:38 来源:文学城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面,甲二、于法、法师发起承事。

我们身为一个大乘的佛弟子,我们这一念明了的心,在一生当中,会遇到很多很多的佛法,也会遇到很多很多的法师,但不是所有的法师跟佛法对我们都是帮助的,甚至于我们遇到的哪些法门,甚至遇到哪些法师的因缘,对我们反而会产生一种障道的力量。那么这个问题点在哪里呢?

就是我们本身没有掌握正确的闻法仪轨。

蕅益大师说:它本来是一个珍宝,但是我们在拿这个珍宝时候不善巧,结果身体被割伤了。

所以说这个课程在宗大师的《广论》当中,是当作道前基础。就是你这个盖房子,先把这个地基打好,没有地基,房子盖起来是会垮掉的,那么这样的一个基础的教育呢,我们看这个地点讲到对法跟法师应有的态度,我们看这当中有两段,

如《地藏经》云:

专信恭敬听闻法,不应于彼起毁谤;于说法师供养者,谓于师起如佛想。

这个地方就是说明我们在面对法跟面对法师的一个态度,第一个我们面对法的时候,法有两种,

一、是你今生所专修的法门,你主修的法门,或者说是你的根本法门。那当然没活讲啦,你遇到了净土法门,或者是你所修的般若法门……那么这个时候,你应该什么态度呢?以专心、信仰的心、恭敬的心来听闻。

二、你也会遇到一些你今生所没有修习的法门。这个法门,你今生没有把它纳入你的根本法门,但是你也听闻到了。这个地方你要注意:[不应于彼起毁谤]!即便你今生没有修学,你也要保持一定的尊重跟随喜赞叹,因为你来生迟早会遇到,我们必须为来生结下一个善缘。这是对法的态度,包括你今生所专修的、也包括你今生暂时没有修的,这两种态度。

那么我们对于这个人,对于说法的法师,我们在面对说法法师的身口意供养呢,最好的心态就是把法师当做佛陀一样的转想。那么把这个师当[佛]的转想,这个地方有两个很重要的观念,要加以说明:

为什么要把法师当佛一样转想呢?

第一点、我们讲万法唯识的道理。也就是说一切法,其实是你的心所变现出来的。你看这个水,同样是水,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湿润的水;你看恶鬼道,他的那一念心看到水,他看到的是火,热恼的火,因为他的心态跟我们不一样;你看天人看到的水,是非常庄严的琉璃地,他的心态比我们更好。那么同样的水,有些人的感觉是湿润的水、有些众生看到的是感觉到是热恼的火,有些众生感受的是一个庄严的琉璃地。所以说水对我们产生的效果──不是外境决定的,是你的心决定的!你看,同样的水、不同的心态去接触它,产生不同的效果。

所以佛陀灭度以后呢,你今天能够把每一堂课的上课老师,都当作佛陀的转想,你先不管别人怎么样,至少对你是最大的加持,重点是你自己得到最大的利益,你这堂课非常受用,何乐而不为。所以这一点是非常重要,就是说你把他当作佛陀,就等于得到佛陀的加持一样!这第一点。

第二点、从一个功能上来说,宗大师讲一个偈颂说,为什么要把法师当佛陀看待呢?宗大师讲一个偈颂说:

宗大师:

佛非水洗众生罪,亦非手拔有情苦,

非将己德移于余,唯为说法令解脱。

说佛陀出世以后,是来帮助我们众生修行的,我们现在有很多的罪业,佛陀不能够用祂清净的甘露,来洗我们的罪业,佛陀做不到。我现在很痛苦,佛陀不能用祂万能的手,来拔除我们的痛苦,佛陀也做不到。佛陀也不可以把祂所有的波罗蜜,送一个来让你受用,也没办法,不能把功德送给你。那么佛陀也不能为我们拔苦,也不能够给我们波罗蜜,那佛陀做什么事呢?唯为说法令解脱。其实我们看佛陀成道以后,到入涅槃之前,只有做一件事就是[说法]。

佛陀把道理告诉你,让你自己听闻以后,让你自己改变!

所以我们一再强调一个观念:一个人要改变只有一种情况,你自己改变,没有一个人可以帮你改变。那么这样意思就是说,其实佛陀是扮演说法的角色,而法师也是扮演说法的角色,那么从功能上,这两个效果是一样的。你看佛陀灭度以后,就是靠这些天下弘扬佛法诸大善知识,来弘扬佛法。所以我们从这个地方念恩生敬,因为他今天扮演的角色,刚好是佛陀的角色,你把他当做佛陀一样看待,而我们自己听法者,能得到最大的加持,重点是我们自己得到最大的利益。

这个地方讲到我们对于[法]跟对于[师]这两种的心态。那么这个地方是讲到应该做的两种心态。这以下说明应该避免的,看第二段,

又者不应作意五处所者:所谓戒穿缺,种性下劣,形貌丑陋,文辞鄙恶,所发语句粗不悦耳。便作是念,不从此闻,而弃舍之。

我们对于这个法师啊,尽量能够避免啊去观察这五个处所:

一、戒穿缺。

那么第一个这个法师的戒有过失,不过当然这个地方宗大师强调,这个戒的穿缺,他不能破根本重戒。善知识破了根本重戒,这个人就不是善知识了。因为它是一个指标,这个根本。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这个法师在身口二业,有一些微细的过失,有一些威仪的过失,不圆满,这个难免,那但是你也不能因为这样你就不跟他学了,因为你不跟他学,那么他有这方面的正法,你就失去一个增上的机会了。就是这个法师的身口二业有一些威仪上的过失。

二、种性下劣。

第二个这个法师种性下劣,这个[种性],当然我们现在没有所谓种性,但是它的意思就类似我们讲说这个人学历很低,出生卑微,只有小学毕业、国中毕业,你是大学硕士,你就不跟他学习了。你不跟他学习,你就失去一个增上的机会。所以我们对于种性下劣,你不要管它,重点是他心中有法,这是重点。

三、形貌丑陋。

这个法师长得不庄严,你就不跟他学习,这样子也不对。

四、文辞鄙恶。

这个法师**不文雅,不能够用美妙文雅的方式来表达出来,可能书读得比较少,但是他的法是真理,你还是要学习。

五、所发语句粗不悦耳。

这个法师可能经常会有一些粗暴的来对治的言词,那么我们也不能因为这个言词比较粗暴,我们就不跟他学习,因为良药苦口,虽然有些粗暴,但是我们内心顺着他的法义去思惟,我们真实能够受用,那就可以了。假设我们对于前面的五种情况,便作是念:不从此闻,而弃舍之。那么这样子你一个菩萨,就失去一个你自己进步的机会。

这个地方有一个观念,我们必须要了解:我们今天是生长在末法时代,而不是正法、像法时代。我们今天要是生长在像法时代、正法时代,你看你拜一个文殊菩萨做师父、你听普贤菩萨说法,你就觉得很轻松自在,因为他的资粮力非常的圆满、他的福德智慧资粮都很圆满。但是我们到了末法时代,这些所谓的天下弘扬佛法诸大善知识,本身的资粮可能都有欠缺。这个地方就有问题了,就是说我们在学习佛法,我们本身要多一分的包容!

为什么呢?因为这说穿了,还是我们个人的业力。你要有本事,你为什么不生长在正法时代、像法时代?那么我们今天到了末法时代,才遇到这样佛法的善知识,虽然表面上,这个法师有过失,但实际上还是我们个人的业力浅薄,我们自己福德浅薄,所以我们还是要把握这样的学习机会来增上。

智者大师说:一个贫穷的乞丐,想要得一个珍宝,不幸的是:这个珍宝就在垃圾堆里面。智者大师问说:那你是要去拿?还是不去拿?你不去拿,你一辈子就是贫穷;你去拿,你就必须忍受垃圾堆的这些过失。智者大师说:有智慧的人,会忍受垃圾的过失,去取得这些珍宝,因为垃圾的过失是暂时的,得到这个珍宝是永久的!

所以我必须勉励大家,跟大家相互勉励:我们在修学佛法的过程当中,我们必须要跟很多很多,我们觉得对方不满意的人学习,这是不得已的,每一个人都一样。因为我们生长在末法时代,整个众生的共业——就是福德智慧资粮都差了。但是我们得到人身,我们希望增上,我们就必须忍受这些垃圾,去得到这个珍宝,重点是我们要得到珍宝,重点在这个地方。你看这个法师身口意的过失,其实对你是没有好处的!所以这点是……所以宗大师提出五点来提醒我们,不要去看这个师长的过失。我们看第三段的《本生论》

如《本生论》云:处极低劣座,发起调伏德,以具笑目视,如饮甘露雨,起敬专至诚,善净无垢意,如病听医言,起承事闻法。

这个地方把我们一个学习的一个态度,包括对法跟法师的态度,作出了五点总结:

一、处极低劣座。

第一点,你自己到了讲堂,不管你今天是什么样的身分,我是一个住持、是一个长老,只要有法师说法,你只能够坐在一个比较低的位置。

我记得我那个时候,几年前到莲因寺斋戒学会上课,我那个时候的戒腊,差不多只有五、六腊,忏公师父的戒腊,差不多是我的十倍。我在讲课的时候,忏公师父偶尔会进来听几句。他每一次一进来的时候,他就悄悄的进来,然后坐在下面,跟同学要一本讲义,静静的听几分钟,有时候会听到下课,有时候会听一半再离开。

我觉得老人家给我们做一个身教。你看他一个长老进来,他也是安安静静的坐在下面,以一个听法者、学习者的态度自居,从这个地方增上。当然,我认为他是以身作则。所以我们今天诸位要知道一个观念:以后,不管你做到什么样的地位,只要你听法,一定要坐在低位的地方。

二、发起调伏德。

你内心当中要产生谦卑的心,调伏自己的高慢心跟高举的心,这个很重要。

三、以具笑目视,如饮甘露雨。

那么佛法就像是我们的药一样,我们应该以[具笑]就欢喜心,偶尔去注视着说法的法师,就好像一个口渴的人,去希求甘露一样的心态,有一种希求的心情,希求的心情。

四、起敬专至诚。

要以恭敬心、专心跟至诚恳切心,这个前面说过。

五、善净无垢意。

内心当中要保持一种清净的意念。佛法讲清净是针对染污来说。什么叫染污呢?佛法说:你心中的怀疑就是最大的染污!所以我们讲信心就是指清净的信心。也就是说你今天,你不要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来听法,否则所有的佛法,都会被你怀疑的心所染污了。

那么这五点作一个总结:如病听医言,起承事闻法。

就像一个重病的人,听这个医生的处方一样,来对法师跟佛法产生恭敬供养的心来听法,这样子才能够得到利益。

我们讲一个实际的,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求法的过程:在《法华经》的《提婆达多品》里面讲到,释迦牟尼佛曾经做一个大国王,那么他这个国王整个是可以说是财富非常的丰富的一个大国王。那么这个时候这个国王就思惟世间的财富是无常的,是一个暂时的因缘。所以他就希望追求一个大乘佛法的真理,那么他就放弃王位走入山林当中,就看看谁能够为他宣说大乘法。

这时候,有一个修道的仙人,就是提婆达多。提婆达多对他说:我有大乘法门叫做《妙法莲华》,我可以为你宣说,但是有一个条件,你必须要终身做我的侍者。那么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他本身贵为一个大国王,因为听法的缘故,他就舍弃他的尊贵身,为这个修道仙人做他的侍者,为他烧饭、为他洗涤种种的床座,甚至于用他的身体,来当做这个修道仙人的椅子,让他这样坐,那么目的就是要跟他学习[妙法莲华]。

那么后来,到了最后的时候,释迦牟尼佛自己说:他因为这一期生命的这个谦卑的学习[妙法莲华]的关系,使令他快速的成就慈悲喜舍、使令释迦牟尼佛快速的成就六波罗蜜的功德、就在这一生当中能够快速积集这样的一种资粮,都是因为他肯谦卑的学习《法华经》的缘故。

我们可以知道我们的本师,你看他这个整个成长过程,弥勒菩萨是生生世世做释迦牟尼佛的老师,但是释迦牟尼佛为什么他比一般的成佛的速度快了十二劫,超越了弥勒菩萨先成佛?就是他特别的精进。再看释迦牟尼佛的本生传,特别是他求法的时候的心特别的精进,这是影响一个人成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

我觉得我们学佛,很多地方是关键。比如说你吃饭的时候,少吃一碗饭,这个不是关键,这个是善调身心。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在一个非关键的地方花太多时间,但是反而是关键的时候,就是影响你成败的影响你成佛速度的关键的地方,我们没有把握机会!诸法因缘生,每一个因缘的轻重的比例是不一样的,对我们成佛的比例不一样。当然,你要是不看大乘经典,你不读《法华经》、不读《华严经》,你就不知道这个因缘是不是关键,你没办法判断。

但是听闻佛法绝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在你的成佛之道,诸位我们今天都是同学,可能大家都是……唉,你三个月前出家,我现在出家,出家的时间差不多,但是出家一段时间发后,到来生以后,每一个人跑的速度就不一样,成佛的速度也不一样。因为有些人能够掌握一个成佛的关键,重点是能不能掌握这个,关键的力量能够掌握得住。所以我们为什么今天要必须要听闻?就是让你能够掌握什么是成佛因缘的一个关键。好,那么这个地方讲到对法跟对法师的一种态度。最后我们看第三段,那么前面二段,都是我们在听闻之前的一个心理的准备,叫道前基础。

这个地方甲三、正闻轨理,就是当我们进入讲堂,也正式听闻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什么事情,这个地方分两段,

甲三、正闻轨理 分二:乙一、断器三过。乙二、依六种想。

乙一、断器三过。

第一个我们要断这个器,这个[器]就是我们的内心,佛法把这个心当器,因为我们内心能够盛装很多很多的甘露,就像杯子能够装水一样,所以叫作器。而我们在听闻的时候,内心要断除三种过失:

一、若器倒覆——谓虽住说法之场,而不属耳。(专注)

首先我们不要让这个杯子倒盖,因为这个倒盖,这个法水就没办法倒进去了。这个意思是说,你到了说法的地方,好不容易得到人身,又遇到佛法的住世,这时候,你没有掌握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缘,就是你内心不专心,可能是打妄想,可能是昏沉,你看你每次老师讲完课,你也睡醒了,那你这一堂课就空过了,你就没有掌握。为什么今天你是他的同学,你们同时出家,几年后,两个人的修学的善根差这么多?就是这个事情我们要检讨。我们没有掌握因缘,就是你到了说法的地方,而没有保持专心的态度。

二、纵向上然不净洁——虽属耳然心有邪执。(诚敬)

那么我们今天到了讲堂,我们精神状态也非常好,但是这个杯子不干净,可能里面有一些脏东西。为什么呢?就是你心中已经有成见、有邪执了。

我觉得我们今天听法的人,先把自己的想法先放下来,先听听别人怎么说,这很重要。

我觉得我们一般人,刚出家的五年中会进步很快,有些人到五年以后,从今以后再也没有进步了,这个非常可怕,这种人叫做活在过去,他没有未来。昨天是怎么样,今天还是怎么样,除了今天的吃饭、睡觉以外,跟昨天完全没有任何的差别,因为他再也不能够去学习新的东西,我觉得这样不好。就是说你不要听到一些观念跟你不一样,就马上把它切断,不要这样,你听听看嘛!

一个人,要保持谦卑的态度,不断的修正自己,不断的让自己的思想不断的圆满、不断的进步,你就是保持谦卑了,先听听看。所以这个地方很重要,保持一种诚敬之心。

三、虽净洁若底穿漏——谓于所受文义不能坚持。(思念)

那么我们今天有很专心,也很恭敬心把这个法听进来了,但是离开讲堂之后,没有数数的去思惟,一下子就忘掉了。这样,就非常可惜,没有把这个法把它坚持,把它相续的坚持下去。

我个人觉得这三个过失,最严重的过失是第二个心中有邪执,我们不能够保持谦卑的态度跟别人学习。

我自己是佛学院毕业的,当然,我在佛学院听过很多老师上课,累积很多老师的经验,得到很大的受益。那么我毕了业以后,我听了很多很多长老的录音带,甚至于有的长老,是不相信净土的,甚至于里面还批判净土的。其实我离开佛学院以后,我冲击很大,我到底该怎么办?但是这个法师有他的好处,有他的优点。后来我就是看了《闻法仪轨》以后,我觉得我应该调整我自己。因为,诸位要知道一个观念:我们不可能改变别人、我们不可能改变外在的环境!这个你要永远知道一个观念,就是山不转水转,你这个水到这个地方,山是不可能转的,只有你水转而已。不可能说哪一天说,山为了你改变,不可能。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老师的思想跟我们完全一样,不可能。你有两个选择:

第一个、你不听。不听你就永远不能进步!昨天的你跟今天的你,完全一样。尤其你出家越久,越发觉选择一个善知识越难,让你进步更难,甚至于这个善知识他唯识、天台、中观都非常强,但他就是严重的批评净土,你怎么办?那我问你怎么办?你必须调整自己!

我为了跟他学习这一部份的优点,我必须包容,这一部分我听了,我可以把它放掉,我自己可以把它转换。但是重点是我要听他对我有帮助的地方!

你别无选择,因为你不可能遇到佛陀,生长在末法时代,你不可能遇到一位圆满的善知识,但如果你这么挑剔的话,你永远没办法进步!所以我们自己要知道,我们不能改变别人,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你心念转变一下,你就进步很多了。

你看,我讲实在话,一个人他敢讲一个录音带出来,他没有花三、五年的时间,他不敢讲录音带的,他的心得精华都在里面。他敢讲一个课程,他经过三、五年的学习,你谦卑的跟他学习,直接吸收他的精华,你得到最大的便宜。

如果你不跟他学习,你自己看注解,你要看到什么时候?我问你看到什么时候?虽然他的思想有问题,但是我们会过滤嘛,没关系,我们把他不好的地方,我们心存保留,把好的地方吸收过来。我跟这一个长老,学习这一部份的优点;我跟另外一个长老学习其它的优点,你自己就进步很快。

所以我们保持谦卑,对自己有帮助,重点在这里。

我讲实在话,末法时代没有一个善知识是十全十美,因为他把心思放在这个地方,他其它方面就会不足,那你怎么办?

所以,我们要善于利用环境,因为我们不能改变环境,我们只能够怎么样,把这个环境把它利用到对自己的成佛最好的效果,就是吸收各方的优点。而这个地方的关键就是你要有足够的谦卑的心,那么这个是我们一种学习的心态。

所以你看,一个人不同的学习心态,会让一个人裹足不前,也会让一个人每天不断的进步,这个心态非常重要。

同样的环境,你看,他生长在末法时代,你也生长在末法时代,但是他为什么有进步,你为什么都没有进步呢?那是心态不同!所以我们要调整自己的心态。

乙二、依六种想。

我们把它先念一遍,那么前面是讲到远离过失,这以下是我们必须要建立的想法:

一、于自安住如病想。

二、于说法师住如医想。

三、于所教诫起药品想。

四、于殷重修起疗病想。

五、于如来所住善士想。

六、于正法理起久住想。

一、于自安住如病想

那么当我们在听闻的时候,最好的心态就是把自己当病人。

很多人他为什么不肯听经?我看很多人出了家以后,好像前面几年听经,到最后都不听经了,为什么?因为他认为自己没病,这件事很严重。

一个人不认为自己有病,这件事就很严重了,他就没办法进步了。所以你一定要知道,你是一个有病之人,你非常需要药物的治疗,非常需要佛法的药物。

我除了讲经的以外,我几乎每一天,除了我今天要讲经,我每一天至少都会去听三十分到四十五分钟的佛法,每一天。而我听的佛法老师是不一样,即便我离开了佛学院,我还是不断的听闻佛法,因为我自己觉得我有病,我觉得这对我帮助很大。有时候我听十五分钟也不错,一个人要永远让自己保持进步,这一点非常重要。只要生命存在一天,你就要让自己有进步,那么这当然就是说,你自己要觉得你自己有病,你非常需要这个佛法。

二、于说法师住如医想。

那么[法]它自己不能宣说的,是要一个有明了性的法师来宣说。所以你要听法,你不可避免的一定要遇到人,因为一定要有人才能够说法,法不能自己宣说。那么我们对于这个演说法的法师,应该怎么办呢?把他当医生来转想。

我记得有一次,我那个时候刚出家,差不多四、五年的时候,去斋戒会上课,忏公师父要我去,我就去。斋戒会那些所谓的,除了忏公师父和那些法师,几乎每一个人戒腊都比我高,辈分也比我高。忏公师父在斋堂就说话了,忏公师父说:我们听法的时候,要把法师当医生一样的转想。你不要管这个医生是不是很健康,也不要管医生是不是比你健康,只要这个医生可以把你的病治好了,那就可以了!

诶!这个观念很正确!这个说法者可能戒腊比你低,有可能,也可能他在其它的地方比不上你,也可能,但重点是他所宣说的这一部分,能够让你帮助,你也得要很虔诚的来听。这个医生他自己身体健不健康,那是另一回事,重点是他可以把你的病治好。

三、于所教诫起药品想。

那么我们对于所教诫的法,你要把它当作吃药一样。不管是这个法的获得,是多么的辛苦。我们今天得到癌症,要去求这个药是不容易的,一定要如病得药想,这样的一种希求心。

四、于殷重修起疗病想。

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在整个修学过程当中,要把它当做一个治病。你看我们今天长一个肿瘤,也不是一天、两天,这五年、十年、无量劫来产生的病。所以你这个,在擦药的时候,听闻佛法,为什么要一次一次的听闻呢?你这个药擦一次,有稍微消肿一点,再擦第二次,又消肿一点,没有一个仙丹说一次就能完全治好的,不可能,都是要慢慢来,要不厌其烦地数数的听闻。

五、于如来所住善士想。

我们对于这个法的根本来源──所有的法,虽然是由法师弘传,但是法的根源只有一个,都是佛陀流传下来的,我们要思惟佛陀是最圆满、最彻底觉悟的大善知识。

六、于正法理起久住想。

这个地方就是说你听闻佛法以后,你必须有一个把这个法弘传给下一代的使命感,这一点也很重要。你不只是自己受用,你希望能够让这个法的光明代代相传,使令这个法久住,要有这样的使命感。

那么宗大师说,当我们能够做六种的转想,来听闻佛法,我们就会在这个听闻佛法的过程当中,得到最大最大的加持,这个是听闻佛法的一个最圆满的态度。那么当然这个是讲到这个在听闻佛法的过程的一个心态。我个人的学习经验,我提出了三点给大家参考,当你听闻佛法以后,应该怎么办?

第一点、我们听闻佛法的重点,是在改变观念,不是增加知识。

我觉得佛学院的学生,有些人的态度是错误的,背了很多的名相,增加很多很多的常识,但是他没有把他改变观念。其实这个时代知识重不重要,很重要,但是知识很容易获得,你去看这个电脑,你一检索,知识就秀出来了。知识很容易获得,观念很难改变,你观念不能改变,你的行为就不能改变!所以我觉得我们听闻佛法,我们思惟消化的时间太少,所以我们不能改变观念,这是很严重的。所以你要知道:听闻佛法不是增加知识,是改变观念。

你看我们之前有一个观念,我问大家,很多人说,念佛,你就好好念佛就好了,所有的教理都不要看了。这观念对不对?错误的,这个观念是错误的,这个观点我觉得对净土宗的伤害很大。高水平的人、上根器的人,这句话适用;中、下根的人听到这句话,接受这个观念就完蛋了,很多人不能往生!因为你净土宗的根本思想在信愿──对阿弥陀佛的皈依,不只是对佛的皈依而已,还要对极乐世界国土的皈依,包括对佛的皈依、包括对国土的皈依。因为你是要求生净土,如果你皈依的心不能生起,只是念佛,那么你这个念佛跟修禅定是差不多,不能感应道交。所以这个叫[信愿]持名。

所以蕅益大师也说:你不要以为说啊,年纪大的人就不要听经;年纪轻的人就不要念佛。他说念佛跟听经是缺一不可的。所以你看我们在听闻佛法当中,我们就可以调整理一些过去的观念,所以我们听闻佛法,最重要的就是改变观念。

第二个、要融会贯通。

每一位法师,都有他的专长跟心得。今天这个法师,把他的心得丢出来,你吸收了;另外一个法师,也丢出一个心得,你也吸收了。但是,当然你要不把它消化,你就觉得没有事情,但是你一旦你一思维,你就觉得有问题了,有些观念是冲突的,你看我在佛学院的时候,我的老师都是修净土的,没有一个例外,都是传统佛教的,没有一个例外。但是我毕业以后,我跟广泛的很多长老学习,我就发觉很多思想是冲突的。这个时候,你自己要做一个工作,把它融会贯通。

我讲实在话没有一个人,回家的路是完全一样的。我再讲一次,我们离开家太久了,但是我们回家的路,不是每一个人都完全一样。成佛之道没有两个人是完全一样的,所以他适合走的路,不见得适合你。《大乘起信论》说:我们今天所对治的是无明、是妄想,而每一个人形成妄想的因缘是不一样的。他的妄想是这样形成的,所以他必须这样对治;这个人的妄想是这样形成的,所以他必须这样对治;你的妄想是另一个方式形成的,你必须有你的对治之道。

孔夫子:吾道一以贯之。

你必须在这么多的善知识的法当中,听闻以后融会贯通,安排一个你自己适合的道路,否则你就不知道怎么修行了,因为每一个人的思想都不一样。所以第二个要融会贯通。

三、要付诸行动。

你得到一个观念,你就要试着去实践,即便你走出半步都好。你的心要强迫自己,遇到事情的时候,往这个方向去思考。佛法的信心、佛法的宗教情操,来自于真实的受用做基础。你可能刚开始是仰信,但是如果你学了佛法很久以后,你都没有得到真实的利益,你那个信心就会很薄弱。所以如果你今天能够听闻以后,能够随转修心要,你顺着去思考而产生利益以后,你对佛法的信心会更加的坚定。

就是说你听到一个新的观念以后,要强迫你自己,尽量往这个观念去思考。要改变过去的老毛病,要去付诸行动!

所以我是觉得,个人的心得就是当我们听闻佛法以后,第一件事情,要去改变自己、改变观念;第二个、融会贯通;第三个、付诸行动。

好,那么我们这一堂课,简单的把听闻佛法的一些仪轨跟大家做一个宣说。好,那我们这一堂课就上到这里,回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